从五脏相关理论理解治未病思想*

2016-03-10 04:56常少琼陈瑞芳
光明中医 2016年7期
关键词:七情精气五脏

常少琼 陈瑞芳



从五脏相关理论理解治未病思想*

常少琼陈瑞芳

邓铁涛教授提出的五脏相关理论,指出了五脏相通、五脏与自然、五脏与情志、五脏与人生长衰老的关系。我们从“五脏相通”“四时五脏”“五脏连七情”和“五脏系长衰”等理论重新理解中医治未病思想,可以更好地指导四时季节调理,正确运用中医干预方法去协调五脏功能,使得五脏和则百病不生,从而达到预防和保健的作用。

五脏相关;治未病;邓铁涛

邓铁涛教授早年提出“五脏相关学说”,经过大量文献整理、实验证明和临床应证,该学说得到了业界大部分人的赞同。五脏相关学说中认为:在人体中,心、肝、脾、肺、肾及其相应的六腑、四肢、皮毛、筋、肉、五官、七窍等组织器官分别组成五个脏腑系统,在生理情况下,本脏腑系统内部、脏腑系统与脏腑系统之间,脏腑系统与人体大系统之间,脏腑系统与自然界、社会之间,存在着横向、纵向和交叉的多维联系,相互促进与制约,以发挥不同的功能,协调机体的正常活动。运用五脏相关理论,重新理解中医治未病思想,更能指导疾病的防治和身心保健。

1 “五脏相通”与治未病

《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曾提出“五脏相通”,提示五脏六腑通过相互资生、相互制约体现脏气相通输移,如肝生筋,筋生心,心生血,血生脾[1]。而五脏之间气机出入变化、相克乘侮,也说明五脏之气的相互交流。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就是对《黄帝内经》“五脏相通”的延伸[2]。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3]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肝木得病,邪气必克脾土引起脾病,故临床上肝气郁结者,除了精神抑郁、胸胁胀闷等症状,还多伴有纳差、腹部不适等脾病症状。因此,我们可以从五脏相关这个角度去开拓“治未病”的各种途径。如王剑等[4]研究调和五脏汤发现其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和糖化血清蛋白含量,升高其胰岛素水平,从而预防治疗糖尿病。

2 “四时五脏”与治未病

“四时五脏”的生理观念、“四时病理观”,认为五脏的功能活动、患病与否,与四时季节的气象、时间节律密切相关[5]。五脏与四时可以根据五行理论相对应,如心者,通于夏气。故运用治未病思想,夏季要养心,不让暑热伤心神,可多食苦味食物以泻心火之热,预防疾病。《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云:“春不食肝者,为肝气王,脾气败,若食肝,则又补肝,脾气败尤甚,不可救。又肝王之时,不可以死气入肝,恐伤魂也:若非王时即虚,以补肝之佳,余脏准此。[3]春为肝之旺季,春季补肝,不仅益处不大,反而容易肝旺克脾土。《素问·脏气法时论》说:“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6]这是运用五行生克理论,结合四时变化,提示五脏病变的发展规律。阐明了我生之时节疾病易治,克我之时节疾病加重,生我之时节疾病相对稳定。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四时气候不同,调节人体气血、协调五脏平衡预防疾病,同时治疗疾病时也可以根据四时变化,预测疾病预后从而指导用药。临床用药、施针、平素食疗都应根据四时调理五脏,养母以益子,或护子以防伤母,让五脏和不受邪。

3 “五脏连七情”与治未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6]情志发于五脏,这是由于五脏化生的精气血是情志活动的基础,而五脏气机失常,也常引起情志过激而生疾病。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脏腑气血变化会影响情志变化,《灵枢·本神》曰:“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6]而医家陈无择认为,七情是随本脏所生,本脏所伤为病。故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五脏与七情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如大怒伤肝,疏泄功能失调,肝气上逆,扰乱心神,“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出现神昏、头胀等症状,肝木克脾土,脾不统血,出现呕吐、呕血,脾主肉,今后还会可能引起偏瘫。这是高血压病由于情志不调而发病、发展的过程。五脏与七情相关,关系错综复杂,以高血压防治为例,我们日常需要防止七情过激,特别是注意疏泄肝气,少怒、避免精神紧张,使得气血平和,血压稳定。

4 “五脏系长衰”与治未病

天癸是人体生长、发育、成熟以及衰老过程中的重要的物质,这一点在《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有了大量描述。天癸的产生与补充来源于肾精。肾精是“先天精气”与“后天精气”相互融合的产物。肾藏精,先天父母精气藏于肾,肾又吸收闭藏后天水谷精气,使得天癸得以源源不断,保持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成熟,延缓衰老,保持容光和健康。脾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后天精气的产生需要脾胃吸收水谷精华运化而成。而精气正常输布,需要心神主导、肝正常疏泄和肺的灌溉。人体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是单一脏腑的作用,需要五脏协调。而人体的过早衰老,往往就是因为五脏之一或几个脏腑的功能受损导致的。如脾脏受损,不能产生水谷精微,则肾精乏源,天癸枯涸,子病及母,心血不足,心神受扰,出现精神恍惚、善忘、消瘦、发白等早衰现象。肝气郁结,疏泄功能失健,肝木克脾土,脾胃受损,水谷精微不足,人体也会患病或衰老。因此运用治未病理论延缓衰老、保持健康,往往需要保健五脏功能,使得五脏平和。

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理论除了更好地指导临床,还能用于指导治未病工作。我们正确运用五脏相关理论,根据四时,综合运用食疗、方药、针刺有的放矢地调整情志、协调五脏功能,使得五脏和则百病不生。

[1]刘小斌,邱仕君,郑洪,等.邓铁涛“五脏相关”理论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1):20-22.

[2]刘小斌.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学术源流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3(5):424-426.

[3]黄仰模.金匮要略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77-288.

[4]王剑,蔡志勇,徐志伟.调和五脏治法对糖尿病大鼠模型血糖代谢的影响[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7):5-7.

[5]任秀玲.《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四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4):343-345.

[6]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6-97.

乌梢蛇饮片

炮制:乌梢蛇 去头及鳞片,切寸段。

乌梢蛇肉 去头及鳞片后,用黄酒闷透,除去皮骨,干燥。

酒乌梢蛇 取净乌梢蛇段,照酒炙法(附录ⅡD)炒干。

每100kg乌梢蛇,用黄酒20kg。

性味:甘,平。

归经:归肝经。

功能: 祛风,通络,止痉。

主治: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喎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

用法与用量:6~12g。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10版

Understanding on Thought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from the Theory about Correlation of Five Viscera

CHANG Shaoqiong1CHEN Ruifang2

(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dong, Guangzhou 510405, China)

Professor Deng Tie-tao proposed the theory about correlation of five viscera. He advanced the theory about communication of five viscera,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cera and natur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cera and emo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cera and growth. We used the theory to re-understand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It can better guide the seasonal conditioning, and used TCM’s methods to regulate the function of viscera. Then, five viscera harmonized and be healthy. It can prevent disease.

Correlation of five viscera;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Deng Tie-tao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医大师邓铁涛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No.A2100015)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科(广州 510405)

10.3969/j.issn.1003-8914.2016.07.003

1003-8914(2016)-07-0911-02

(本文校对:邝秀英2015-07-09)

猜你喜欢
七情精气五脏
失眠与五脏
北海之殇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四端之纯善与七情之无有不善
——李退溪四端七情论中的“两情二善”
植物活体状态精气成分测定方法与估算模型
论《管子》道之思想
——修身与心性
中医学治未病养生理论运用于七情发生学的研究探讨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
“五脏神”学说探析
七情皆听命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