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及其防治体会

2016-03-10 11:12高建明
甘肃畜牧兽医 2016年22期
关键词:耳病养猪场致病性

高建明

(福建省上杭县稔田镇畜牧兽医水产站,福建 上杭 364200)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及其防治体会

高建明

(福建省上杭县稔田镇畜牧兽医水产站,福建 上杭 364200)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别名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属于常见病。主要特征是母猪出现生殖障碍、早产、死胎和仔猪呼吸异常等。本文从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药物治疗、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诊断等方面介绍其诊治过程,并提出具体防治措施,总结防治体会,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诊断;治疗;防治体会

2016年5月2日至6月20日,稔田镇某养猪场发生一起猪疫病,致病性和死亡率很高。该养猪场中一共有451头猪,其中,母猪51头、架子猪200头,断奶仔猪230头,5月3日,有4头母猪流产。发病过程中,请饲料厂技术员依据临床症状,进行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后笔者到场诊断,并进行实验室检验,初步诊断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1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基本情况

1.1 猪场安全防护情况

该猪场临近山脚,离村级公路距离在200 m左右,方圆150 m内无其他养猪户,猪场通过自繁自养模式进行二元杂猪养殖。猪场口设置有消毒池,但并不常用。商贩直接将运猪车开进猪场,进行肉猪和仔猪收购,而入场之前并未消毒。养殖场消毒频率为每月一次。该猪场中有常驻动物防治人员,也偶尔为村镇内的散养户进行免疫和治病。免疫过程中,没有及时更换针头,1针多用情况时有发生。

1.2 免疫及发病情况

2016年3月1日,曾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全场免疫(除怀孕母猪);3月25日,用猪O型口蹄疫苗和猪瘟细胞苗进行全场免疫,4月20日,再次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全场免疫。5月2日,91头生猪开始发病。5月21日,架子猪和断奶仔猪开始发病并死亡,至6月18日,已有159头猪发病死亡,其中,母猪10头(经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免疫1次),架子猪3头,仔猪146头,母猪、架子猪和仔猪的死亡率分别为19.6%、1.5%、63.4%。

1.3 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药物治疗情况

临床症状:猪发病时,体温高达41℃以上,食欲不振,眼睛红肿,病程较长的猪耳朵呈红青色,个别猪耳皮溃烂,全身发红,一部分猪6~12 h即死亡,病程较长的猪死之前出现神经症状。怀孕母猪发病时伴有流产或死胎。病理变化:经剖检,肝脏充血,肺小叶肝样变,肾脏表面呈点状出血、肠、腹、颌淋巴结肿大。药物治疗:肌肉注射磺胺类、多西环素等药物,大量维生素混水灌服,治疗效果不佳[1]。

1.4 流行病学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属于高接触性传染病,呈现地方性流行特征,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猪和带毒猪。主要传播方式为接触感染、空气传播、精液传播。而周边养猪场并未发现类似情况,境内也没有出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1.5 实验室诊断

笔者在该养猪场中采集病死猪样品13份,送县动物疫病防控中心,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检测结果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核酸阳性,无圆环病、猪瘟等。

2 病源分析

2.1 人为传播

猪发病之前,临近村散养户家中的猪已有皮肤发红症状,防疫人员曾在该处进行诊疗工作。商贩收购肉猪时,直接将运猪车开进猪场,造成圈舍感染。猪群发病之前,曾有商贩多次上门收购仔猪,且并未对运猪车和人员进行消毒和防护。发病之前,曾开展全群免疫工作,没有按正确的规程进行注射,出现一针多用情况。药物治疗中,也没有将生物安全防护工作落实到位,加重疫病传播。

2.2 疫源广

2014年,该养猪场附近村曾有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类似的病例。治愈发病母猪之后,依然作为种猪留用,可能带有隐性病毒或传播源,而周边环境中也可能存在病原污染。加之,养猪场内部人员和车辆流动较大,不注重对往来人员进行消毒等[2]。

3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方法

抗病毒治疗。当前,抗病毒治疗方面还未研究出特效药物,多采用干扰素生成抑制病毒复制因子,以对病毒进行有效遏制,避免其传播扩散。不要一味地对病猪进行降温,饲养人员可将黄芪多糖、卡巴匹林钙、牛磺酸、替米考星等药物添加到饲料中,每1 000 kg饲料中分别添加黄芪多糖、卡巴匹林钙、牛磺酸、替米考星各1 kg、1 kg、2 kg、1 kg,均匀搅拌,对猪进行饲喂,确保饮用水干净,服用药物3 d之后,观察疗效。继而依据具体发病情况,对药量进行合理增减。诊疗人员切忌对病猪进行针剂注射,防止其出现心力衰竭。应用过氧乙酸等含酸类消毒药物,每天对病猪进行消毒,坚持用一段时间。病情稳定之后,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对所有猪群进行接种免疫。需对猪进行分次接种,对各次的疫苗接种量进行严格控制,避免出现应激情况。后期对猪进行药物保健,饲养过程中供给充足的营养,将消毒频率控制在2~3 d/次,禁止胡乱接种疫苗[3]。

4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体会

4.1 保持圈舍卫生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胎盘传播。饲养人员要结合区域性特点,对猪群饲养过程进行严格控制,避免从疫区引入种猪,有效防止病毒传播,提高猪群饲养质量,严格控制饲料品质,购进优质饲料,保持饮用水洁净,无污染,为猪提供充足的营养,使其具备较好的免疫力,以对疫病进行有效控制,达到良好的养殖效果。定期对圈舍进行消毒,将猪体消毒次数和场区消毒频率分别控制为1~2次/周和1次/月,及时消灭传染源。高温高湿天气,要对养猪场进行通风、降温,避免病菌在高温条件下传播。如果发现猪有不适症状,需及时对其进行隔离治疗,防止对圈舍中的猪造成传染。及时清除猪的粪便、尿液等,对病死猪进行无公害处理,避免疫病扩散,提高猪群饲养治疗。依据圈舍面积,确定各圈舍猪的数量,确保圈舍具备较好的温湿度,达到良好的饲养效果。

4.2 落实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传染性极强,主要传播途径是粪、尿、腺体分泌物等。养殖场管理人员需对养殖过程进行不断规范,将生物安全防护工作落实到位,严禁外部人员或车辆进入养猪场内。肉猪或猪仔收购过程中,如果需要进场,要将车辆和人员的消毒工作落实到位。切忌在养猪场内部进行生猪交易,如需交易,本场车辆可将生猪运往事先约定好的交易地点,生猪一旦出场,不要再返回场内,从根本上切断传染源。

4.3 加强免疫

当前,我国已经研制出商品化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弱毒疫苗和灭活苗。但是,前者存在安全性问题,使用过程中要分外谨慎。可对病猪注射灭活苗,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假定已经感染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也可对其紧急注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使猪的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减少猪的死亡率,达到良好的免疫效果。与此同时,也要将其他免疫接种工作落实到位,对猪瘟、猪伪狂犬和猪气喘病等其他疫病进行有效控制,提高猪群抵抗力[4]。

4.4 开展动物卫生监督工作

当地的动物卫生监督部门要对病死猪贩卖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严禁来历不明的猪肉进入市场。在流通环节,杜绝未经检疫和没有佩戴二维码耳标的生猪在市场上流通。与此同时,也要加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知识宣传力度,对养殖人员和生产人员等进行培训,向他们普及相关政策及防疫知识,提高饲养质量,对疫病进行根本性控制。

5 结语

综上所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非常高,传播速度快,对我国畜牧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养殖业主要认识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危害,加大防疫力度,对猪群进行强制性免疫,使我国养猪行业呈现良性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也要加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研究和防治力度,研发出新型疫苗,用以该病防治中,提高养殖质量,实现养猪场效益最大化,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及健康。

[1]廖剑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治措施[J].当代畜牧,2014,(8):45-46.

[2]林祝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及其防治方法研究[J].农技服务,2014,(7):171-172.

[3]曹登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及防治[J].当代畜牧,2014,(23):49-50.

[4]雷钦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特点及其防治[J].兽医导刊,2016,(2):148.

(编辑:李善祥)

S858.28

B

1006-799X(2016)22-0061-02

高建明(1978-),男,福建上杭人,助理畜牧兽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畜牧兽医。

猜你喜欢
耳病养猪场致病性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
基于1500以太网养猪场的智能饲喂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血清驯化在猪蓝耳病防控中的应用
猪蓝耳病(PRRS)综合防控对策
养猪场的提升离不开智能饲喂系统
两种猪蓝耳病活苗单独与同时免疫试验
规模化养猪场疫苗免疫的关键技术
尿感方清除受感染膀胱上皮细胞胞内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作用
1961年刘少奇湖南农村调查:在养猪场住了6天6夜
致病性大肠杆菌绿色荧光蛋白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