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视角下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2016-03-11 14:10徐蓉蓉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7
名作欣赏 2016年21期
关键词:哈克历险记吐温

⊙徐蓉蓉[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97]

多重视角下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徐蓉蓉[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7]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一部美洲文学的神话史,它是美国文学发展的一层巅峰,对美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学巨作,它不仅仅凭借深刻的育人意义奠基历史地位,同时从当今西方文学批评方法的角度出发,它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研究杰作。这部作品无论是从主旨,还是写作技巧,都值得人们不断深思和探讨,从不同的角度,用创新和批判的视角分析其价值,如:道德学批评方法、社会学批判方法、历史和心理学的批判视角等。本文从批判的思维视角中,以《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为核心,从不同的层面更加深入地赏析和评价此作品。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文学批评多重思维视角

一、简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出生在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作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马克·吐温在他一生中创作了不计其数的优秀作品,其中一篇具有代表性和拥有悠久历史地位的作品,《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成就了美国文学史的神话。它的问世对一个国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品通过一个孩童的口吻,描述了一段传奇的经历,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整个民族的现状,堪称一幅栩栩如生的写真图。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美国社会一段时期的一幅生动的全景画。但在后世的研究之中,我们不难发现该小说不仅描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对社会生活的真知灼见和批判,同时马克·吐温通过高超的写作技巧逼真地刻画了哈克和吉姆这两个人物形象,并通过向读者传递他们之间的传奇经历,以百科全书似的规模展示了各样的人性,富有隽永的社会道德训诫意义。这些至今都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不仅仅影响着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对于东方的社会仍有着警示作用。

二、西方文学批评方法视角剖析

迄今为止,带有批判性的眼光去探寻作品已经越来越被重现,而文学批评就是指运用文学理论中的这些原理、原则,探讨、分析、评价具体的作家和作品。作为一部研究佳作《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涉及到很多层面,本文根据西方文学批评的方法,从中选择了一些视角对此作品加以分析和创新研究。

1.社会道德学批评视角

道德学批评方法是西方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批评方法,它主张文学作品必须“寓教诲于乐”,则为通过美感作用陶冶读者的心灵,从而对社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道德训诫的层面,对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在伦理道德以至哲学方面意义加以分析。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哈克有一句点明小说主旨的话:“人类相互之间的关系竟会这么冷酷”,在委婉的讽刺中,体现了其深刻的道德训诲意义。马克·吐温在小说中,以含蓄的笔触辛辣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他围绕人类社会关系冷漠的主旨,描述了哈克与吉姆游历的这个主要事件以及无数个次要事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体现在企图诈骗年轻的继承人的财产,体现在用滑稽的表演骗取乡村人们的钱财,体现在用野营布道会欺骗具有宗教狂热精神的边区居民,体现在对恶人除以涂沥青、粘羽毛的私刑。这种人类之间的残酷性导致了严重的后果,马克·吐温描写甘洁弗与雪富生两家贵族之间野蛮的、无谓的屠杀;一个夸夸其谈的无辜老头被傲慢、骄横的贵族杀害等事例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并不单一地展示了各种残忍与冷漠的场景,我们在感叹人类社会关系冷酷性的同时,哈克这个平凡却深刻的人物形象却像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给冰冷的道德社会投入一丝希望。哈克的纯洁、正直,他对于那个时代的社会道德准则的拒绝,将黑人吉姆当作朋友,使小说充满了讽刺意义。小小的人物背起了传统的宗教思想,依从自己的良心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虽然他的平凡举动并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并不能适用于整个黑人种族,但这些行为从道德训诫的角度而言,已经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也是小说给人们灌输的警示意义。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作为一部优秀的作品,它不仅仅对社会精神有所影响,在伦理道德方面对于读者也有教诲和启示的作用。放眼当今社会,美国是一个优秀团结的国家,公民有着较好的人文涵养,保护弱者,不畏强权。而这些人文价值观都集中体现在当代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泰坦尼克号》之中。作品不仅仅向观众展示的是一段爱情故事,它更多的是向人们讲述了美国人在面对危机与灾难时的人文价值观,在面对强权、社会不公时的人格素养,而这种精神与《哈克贝恩·芬历险记》有着紧密联系。小说中,在哈克的眼中,社会严厉打压黑人,吉姆就是弱者的象征,而他毅然决然地充当着保护弱者的身份。在《泰坦尼克号》中,哈克的精神得到继承与发展,在面对沉船这一悲剧的时刻,美国男性同胞选择将逃生的机会优先给予女性与幼儿等弱者,这种精神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整个社会优秀的人文素养与价值观念的积淀,归根溯源,这些精神早在美国文学史中提到,《哈克贝恩·芬历险记》便是其中一个最好的文学佳作的证明。在马克·吐温的笔下,哈克更是一个敢于同恶势力搏斗,不畏强权,勇于追求自身梦想的代表者,而这也深深地体现在《泰坦尼克号》的男主角杰克的身上,面对森严的社会等级,面对庞大的贵族势力,他无丝毫的畏惧,不仅坚持自己的梦想,同时也积极规劝他人,梦想与自由的重要性。因此美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昂纳尔·特里林(Lionel Trilling)因此评价《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美国文化的主要文献之一”。

2.心理分析学批评方法

著名的心理分析师弗洛伊德,人们根据他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产生了现代心理分析学文学批评方法,探讨文学的产生、作家的创作动机、文艺的性质与效果,并分析作家的内心世界与创作的关系以及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动机及其态势。而马克·吐温所创造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他笔下的哈克人物形象的构造与弗洛伊德所阐述的人类心灵结构有相似之处。

畅读这部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反叛的主题贯穿全文,涉及对父亲形象的敌对态度,因为这样的紧张关系,作品中父亲最后被杀,却给小说营造出一种奇异的轻松感。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从哈克逃避他父亲的虐待开始,为了得到自由和失去的幸福,哈克逃脱了残暴父亲的控制,他的这种行为本来是与心理分析的概念无太大的关联。但是马克·吐温在创作时,凭借自己高超的技艺,深刻地洞察和分析了人物的心理层面,从心理分析师的眼光来看,这部小说的结构和弗洛伊德所说的人类心灵的结构的确有相似之处。文中这样描述:“我们常常仰卧在木筏上,看着上面的星星……快活极了。”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哈克经常与水做伴,在他的心里,河水是美丽温柔的,柔软安逸的,而在心理分析家的眼中,任何形态的水通常被解析为女性的象征,哈克逃离社会超我的环境,在河上找到了自由。而失去母亲的哈克在河里找到了象征的母亲,在弗洛伊德看来,他在母体中经历了一连串象征性的死亡和再生,这种种现象与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马克·吐温的伟大之处,在心理层面上,因为它的小说深深地感动过无数代读者。通过深入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哈克贝恩·芬历险记》其实更多的是讲述了一个成为牺牲品儿童的故事,它体现了美国小说的一个重要的主题,无辜者被出卖。在小说的发展中,作为读者,我们不难发现小哈克内心的不安和恐惧,他甚至在熟睡时也会受到噩梦的困扰。他是一个有着不幸童年的孩子,在他一路的经历中,他不断受到死亡和暴力的威胁,以至于他最终慢慢产生一种对死亡的依恋,认为死亡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自由与解脱。从这个视角出发,马克·吐温巧妙地影射了弗洛伊德中死亡本能的概念,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回到无生命的状态,从而永远摆脱生的痛苦的潜意识本能。

3.叙事特色批评分析方法

对于读者而言,长篇小说篇幅较长且情节复杂,它并不似抒情诗或短篇小说那样有着清晰的脉络层次,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但我们仍然可以按照一定的准则分析其中的叙事特色、结构框架,发现它的形式特征。

《哈克贝恩·芬历险记》便是这样的一部长篇小说,它的叙事特征与艺术形式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在这部小说中,马克·吐温采用了高明的创作技巧,他让中心人物哈克以他自己的方式来叙述他的传奇经历,灵活地使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观点,让读者通过某个人物的眼光来看待描述的事情,而他自己则成为故事展开的媒介与准则。同时,相对于哈克的人物形象而言,他的言辞始终是反讽的、谦卑的,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真实地体会到作品人物的性格。

小说中的情节的展开也是决定一部成功小说的重要因素,《哈克贝恩·芬历险记》也不例外。在这部作品中,小说发生的事情并没有很多的中心情节,许多场面和插曲被哈克和吉姆顺着密西西比河从北至南的经历轻松串连起来。小说发生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情节的进展并无明显的目的,事件之间的简单衔接正适合叙事者哈克的特殊身份。对于场面与人物的频繁更换,穿插的情节的作用却越来越重要。同时,在小说中,马克·吐温还多次采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他一再指出陆地与河流的对照。从艺术

特色的视角去分析此作品,也是一种全新的方式与研究途径。

[1]甘运杰.简论马克·吐温小说的思想意义[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

[2]赖干坚.西方文学批评方法评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6.

[3]刘海清.《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赏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

[4]尚红芝.中国当代美学和文化批评漫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5).

[5]宋义华.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魅力[J].沈阳大学学报,2005(3).

[6]王曼锦,金天杰.试析哈克贝利·费恩的性格特征[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4).

[7]王全义.试论马克·吐温文艺作品中的民主思想[J].枣庄学院学报,1989(3).

作者:徐蓉蓉,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院校平台·江苏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哈克历险记吐温
冰河时代历险记
哈克萨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小蚂蚁历险记
真正的强者
布哈克历险记
滑稽透顶的“疯子”
王子与贫儿(上)
看画
马克·吐温与理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