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潮汕民间文化艺术的特色

2016-03-11 13:22涂晓庞广东美术馆510105
大众文艺 2016年16期
关键词:潮汕地区潮汕人民间文化

涂晓庞 (广东美术馆 510105)

浅谈潮汕民间文化艺术的特色

涂晓庞 (广东美术馆 510105)

潮汕民间文化艺术特色是指潮汕地区民间文化艺术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于其它地域的文化艺术形态和特征。由于历史过程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潮汕民间文化艺术作为地域文化形态而具有了自己独特的特征。

民间文化;艺术特色;潮汕地区

一、深入生活,美化生活

潮汕人有三大特点:一是“精细”。潮汕人很勤劳,不管做什么事都很专心细致。如:在农业耕作方面,所谓“种田如绣花”,足见农业耕作之精细;在雕刻方面,所谓“刻木石如微雕”,足见工艺之精雕细琢;在饮食方面,所谓“工夫茶”,足见饮食之精工考究。二是“精明”。精明主要体现在经商上。潮汕人善于经营,不论在海内外,还是在哪个角落,到处都可以看到潮汕人经商的足迹。随着大批成功潮商的涌现,潮汕人因此赢得了“东方犹太人”的美誉。三是“务实”。潮汕人为了拓展生存、发展空间,勇于面对现实,勇于冒险、开拓,勇于抓住发展的契机。潮汕民间文化艺术是潮汕人深入生活、辛勤劳动的成果,它体现了潮汕人的价值观念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如:在木雕工艺中,民间艺人不仅通过龙、凤、白鹤、鱼、蝙蝠以及松、竹、牡丹等图案的的刻画来表现“龙凤呈详”“松鹤延年”“吉庆有余”“幸福安康”“荣华富贵”等主题,而且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技巧和强烈的民间美术感染力。

二、兼容并举,开放融合

在中原文化入主潮汕地区之前,潮汕早已有一个百越文化的存在。随着中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百越文化被逐渐吸纳和转化,并以变异的形态遗存于中原文化主体之中,实现了潮汕民间文化艺术的历史性兼容。但是,潮汕民间文化艺术仍保留百越民族古老文化的某种特质。如清朝中叶以前潮人中盛行祀蛇的特殊风俗,便是越人图腾崇拜的遗风;潮汕地区人民敬事鬼神特别虔诚隆盛,一年到头祀祭时节的日子多不胜数,正是古越人“信鬼而好祀”的泛灵倾向的延续;从潮汕民俗中表现出来的“观戏童”与英歌舞等舞姿形态,也应与越族祖神——青蛙图腾崇拜有关。随着对外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潮汕地区的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为潮汕民间文化艺术的开放融合提供了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中原文化虽然是潮汕民间文化艺术的主体,但是,相对潮汕地区来说, 中原文化乃是移民文化。中原文化进入潮汕地区后,其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惯等同样受到挑战和考验,在变异的过程中实现了与当地文化的大融合。兼容、融合成为潮汕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优势和特质。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路交通条件,潮汕地区早在唐宋时期就已有相当规模的外贸活动;进入明代之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对外商贸更为发达。潮汕文化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日益活跃。虽然当时朝廷将民间海外贸易列为厉禁,但潮汕商民坚决抵制,冲破海禁,甚至发展为规模巨大的武装海商集团,与官府兵戎相向,并在南澳建立了牢固的贸易基地,四方商客纷至沓来。潮汕民间文化艺术因此不仅具有地域特色,而且具有国际性。由于这一部分文化影响主要附着于发达的物质形态,借助经济强有力的支持,显示出居高的优势和广泛的渗透力,因此成为构造潮汕民间文化艺术的活跃因素。由华侨带来的海外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其主体是经过扬弃改造的潮汕文化,同时还有被带往侨居地的其它地区汉文化,这种综合多元的文化对本土潮汕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推动潮汕工商业的繁荣、教育的发展、宗教的复兴和旅游业的崛起等。因此,在分析、评价潮汕民间文化艺术时,不仅要有历史观,而且要有国际观。

三、广采博纳,不拘一格

潮汕地区向来人多地少。生存空间狭迫,潮汕人的迁移流动的习性,树立了“徙才会大”“纳才会强”的发展观,肯定了纵横发展、不拘一格、不囿旧俗、广采博纳、拿来我用的文化发展观。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潮汕人容易接纳新事物。不管敬神待人,还是接物处事,都表现出热情、开放、兼容和务实。不拘囿于正统正宗的边陲意识以及移民的历史记忆,更加强化民族的特性和务实的趋向。越人自古有经商传统。范蠡归隐之后成商贾之祖陶朱公。唐宋之后,潮地商贸一直非常活跃,经商之术也与务实精神相通。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必须热情、开放,接纳各方人士,必须不断迁徙,寻找新的商机。由于生活多转徙流动,事机多变化起伏,故对于传统习俗以不执不拘为善。商贸之发达,物产之交流,人员之往来,使潮汕人信息灵通,见多识广,生活和思想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故对于外来文化少抗拒,多宽容,以便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值得注意的是在潮州窑出土的高鼻卷发瓷西洋人像和一批瓷哈巴狗,造型生动逼真,据专家推断,这些是当地民间艺人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为出口而特制的。民间许多艺人存在竞艺的传统意识,他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艺,一旦听说哪里有好的工艺创作,都会不辞劳苦地前往观看、学习,甚至偷师学艺;一旦听说哪里有工艺大师,都会想方设法前往拜访,拜师求艺、广采博纳蔚然成风。不拘一格不仅表现在文化工艺方面,而且在宗教方面也可见一斑。如碣石玄武山的释道汇流便是潮汕文化善综合变通以求适者生存的突出例证。建于明初的玄武庙,顺明朝信道之风,供奉北极玄天上帝。至清代,朝廷重佛抑道,于是玄武庙又遵旨在真武座前增设释迦牟尼佛。一般潮汕人也并不分释道而崇拜,一视同仁,同供同祀。

四、品类齐全,自成系统

潮汕地区在百越未被汉化之时长期处于自治或半自治状态,即使在汉化的过程中,也不断发生抵制抗拒斗争,这使百越民族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在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潮汕地区形成了品类齐全、自成系统的文化艺术体系,潮剧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有自己的音乐——潮州音乐。潮州音乐的主要乐器是二弦、二胡、扬琴以及锣鼓等打击乐器。它源于当地民歌、歌舞、小调,并吸收弋阳腔、昆腔、秦腔、汉调、道调和法曲诸乐的素材,兼容并蓄,具有古朴典雅、优美抒情的特点。四是有自己的建筑风格。潮汕农村传统民居是岭南古村民宅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之一。它的突出特点就是极其注重客厅和房间的布局以及建筑的装饰,这与潮汕人热情好客、追求休闲生活和文化品味有关。这些建筑以“四马拖车”“四点金”“下山虎”等名称来命名,生动形象地表现潮汕农村传统民居的样式和特色。五是有自己的代表性工艺美术。潮汕工艺美术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作品丰赡,成就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工艺美术有木雕、陶瓷和潮绣抽纱、泥塑和木偶等。

潮汕民间文化艺术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尽管充满浓郁的地域色彩,但它又绝然不同于以地域为绝对特征的一般的地方文化,而是带有国际意义的群体性文化。这种特点与它融合、开放的历史有关,与民间艺人深入生活,善于博采众长、提高自我有关。全面认识潮汕民间文化艺术的特色,有助于我们掌握潮汕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欣赏、评价潮汕民间文化艺术,有助于推动潮汕民间文化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潮汕地区潮汕人民间文化
潮汕地区『营老爷』:与神同乐的全民狂欢
文化强国语境下的文化学研究新探索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嗜甜的潮汕人
潮汕地区太极拳发展现状探析
潮剧创新要坚守“潮味”
潮汕人的生意经
潮汕家庭教育中的榜样教育
潮汕人做生意赚钱技巧大揭秘
贾平凹民间文化意识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