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意拨动心弦

2016-03-11 12:23徐俊顾文艳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小令天净沙词语

徐俊 顾文艳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聊一个小小的话题。你觉得上语文课该干些什么?

生:动脑思考。

师:动脑思考,每堂课不管是什么课都要动脑思考。

生:要好好读书。

师:要好好读书,语文课就应该书声琅琅。还有吗?

生:进入意境。

师:进入意境,什么叫意境?

(全体学生发笑)

生:(继续解释)比如我们念一首古诗要进入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否则你念出来的古诗就不生动。

师:你说得真好!进入这种画面,找到这种感觉。这是大师说的话啊!

生:我觉得在课堂上,大家必须交流思想。

师:对,必须交流思想,把你的感觉和大家交流一下,对不对?好,你希望上语文课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需要一种欢乐的气氛,使大家高高兴兴上语文课,很有趣味。

师:对,我就喜欢上语文课的时候,看到大家高高兴兴、快快乐乐的。换句话讲,上语文课是一种享受。

生:我觉得上语文课应该能使同学们陶醉,沉入到那种古诗的气氛中。

师:因为知道今天要上古诗词,你要沉浸在古诗词的意境当中,是吗?看来呀,你们是提早进入状态啦!

师:那么好,我们接下来就来上课。

【点评:聊聊语文课该干什么,一个“聊”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以聊天的方式和学生交流,创设了宽松润泽的教学氛围。语文课该干什么,如此开放的话题,既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又能相机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从学生的回答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新课的教学,可谓一举多得。】

师: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这里有词语,(课件出示:孤村老树 轻烟寒鸦 落日残霞 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红叶黄花)这是有颜色、有画面、有情感的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行一行地读。第一行谁想读?

生:(较有感情)孤村老树,轻烟寒鸦。

师:读得是字正腔圆,而且他读出了一点自己的感觉。你们再听他读。

(生再读)

师:他读这组词语的时候,你们看到了这组词是什么颜色啊?是什么色调?

生:是金黄色的。

生:是轻纱的感觉。

师:轻纱给人感觉是朦胧的。

生:灰黑的颜色。

师:这种灰色的孤村老树,这种朦胧的轻烟寒鸦,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一种凄惨凋落的感觉。

师:凋落的感觉。

生:给我一种悲伤的感觉。

师:悲伤的感觉。你们的感觉都很敏感,而且有点伤感,尽管是黑白的,是灰色的,孤村老树,轻烟寒鸦,但这种淡淡的感觉有时候也让你的心——

生:平静下来。

师:当你平静下来的时候再看,你能感到——

生:一种比较孤独的感觉。

师:看来这组词太有个性了,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的感觉。好,同学们,打开你们的心窗,点亮你们心中的那盏明亮的灯,第二行词语我们来读一读。谁想来?

生:落日残霞,飞鸿影下。

(生再读,“飞鸿影下”语调读得较高。)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他再读一遍,他在读这一行词语的时候,看到的画面的色彩跟第一行词语的感觉肯定不一样,你的感受也会不同。

(生再读)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残缺的太阳正在西下。

师:残缺的太阳,是吗?发生日食了吗?

(生笑)

生:我认为应该不是残缺的太阳,而是太阳落下山头的一点光。

师:落日的余辉,一种非常温暖的感觉,是不是?你把它读出来。

(生读)

师: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还看到了大雁掠过。

师:看到了大雁掠过,飞过的感觉?

(生点头)

师:秋天里的生机,请读出来。

(生读)

师:大雁在动在飞,还有谁将感觉读出来?

(生读)

师:感觉一下子明亮起来了,是不是?

师:好,我们一起来。(范读“落日残霞,飞鸿影下”)

(生齐读)

师:好,第三行谁想读?

生:青山绿水,红叶黄花。

师:你来告诉大家,你是否已经读出了自己的感觉?

生:我觉得已经读出来了。

师:读出了怎样的感觉?

生:非常优美的画面出现在我眼前。

师:非常优美的画面,非常优美的感觉。你们觉得他还可以读出怎样的感觉来?

生:应该是美妙的感觉。

师:美妙的感觉,你把它读出来。

生:青山绿水,红叶黄花。(读得比较美妙)

生:我觉得应该和前面的两组词语不一样。这里应该比较欢快点。

师:更加欢快了是不是啊?

师:好的,你来读出来。

(生再读)

师:是的是的,你的声音,你的情绪都已经告诉我,你很欢快。我们把这三行词语连起来,一起来读。

(生读得有感情)

师:如果你是一个画家,眼前的这一组词语,读着读着,都变成了——(生:一幅画。)一幅美妙绝伦的画。

(生齐读)

师:如果你是一位音乐家,读着读着眼前的这组词语,它又变成了——(生: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好,让这音符响起来。

(生齐读)

师:如果你是一个诗人,读着读着,眼前的这组词语就变成了——(生:一首诗。)让我们像念诗一样,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齐读)

【点评:通常的古诗词教学大都是先出示整首诗,在通读的基础上,抓住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可徐老师偏“反其道而行之”,他首先出示的是选自小令《天净沙·秋》中的一组“有颜色,有画面,有情感”的词语,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师生对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感觉”。“感觉”是很微妙的,很玄很玄,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滋味。在一遍遍的朗读中,这种很玄的感觉渐渐明晰,并驻足在心间。这种“感觉”轻轻拨动着学生的心弦。徐老师不仅让学生读,还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王荣生教授指出:展开想象,才能品出感情,将文字转换成形象、意象、意境,徐老师可谓深谙此道。学生在他的引导下,把这组词读成一幅美妙绝伦的图画,读成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读成一首诗。“未成曲调先有情”,这个环节为此课的教学涂上了诗意的底色。】

师:元朝就有一位剧作家叫白朴,面对这一幅迷人的秋天的美景,写下了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板书:《天净沙·秋》)那么面对眼前的这一幅迷人的秋景,白朴是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感受一下。同学们,看着画面,听着老师的朗读,我们一起走进秋天,走进白朴的感觉。

(师配乐读《天净沙·秋》)

师:感受到白朴的心情了吗?白朴在这个秋天的心情是怎样的?不要说,带着你的感觉,自己轻声地读几遍,试着将你的感觉读出来。

(生自由读《天净沙·秋》)

师:谁来读?

(生读)

师:真好。孤村落日残霞,一种轻描淡写的感觉给我们一种平静的美。

(生再读)

师: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叫你陶醉了。就这种感觉,谁再来?

(生再读)

师:听出来了吗?动起来了,一点飞鸿影下,动起来了。我们一起来读。

(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你们感受到了白朴怎样的心情?

生:我感到白朴望着太阳西下时无限惆怅。

师:感到无限惆怅。还有没有不同的感受?

生:我还觉得这里有比较凄凉的感觉。

师:比较凄凉。

生:我觉得开头两句很凄凉,但从“一点飞鸿影下”,我感觉白朴的心情有点愉悦起来了。

师:是呀!虽然前面的感觉给人一种淡淡的忧愁,但是白朴还是很会发现美。

生:白朴是有点忧又有点喜的,因为他前面很忧伤,后面望着美景自然心情就好起来了。

师:前面有点忧伤,因为秋天的景色经常给人一种忧伤悲凉的感觉。但是你看,在秋天里,白朴找到了这种生机,找到了这种美感,是不是?

【点评:诵读“有颜色,有画面,有情感”的词语为学习小令打下了基础,此时学生走进小令所描述的情境,与诗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已是水到渠成。因此,徐老师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深挖浅拨,硬生生地把诗词拆解得支离破碎。教师在婉转的乐声中深情诵读,以声传情,学生被深深感染时,徐老师让学生把这种感觉带到诗句中读出来。诵读,使师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得以共鸣。这时,学生再来体会诗人情感的微妙变化已非难事。此时此刻,教师、学生、诗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他们谁又能真正分得清谁是谁呢?】

师:同学们,同样是面对秋天,我想不同的人看着秋天的景物,不同的经历有不同的心境,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刚才我们读白朴的秋有人感觉是优美的,有人感觉他的情绪是有变化的,由忧伤到慢慢地明亮起来。同样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同样面对秋天的景色,他也写了一首《天净沙》,同学们看着课文,来比较一下,看看两首《天净沙》在题目上有什么不一样。

生:第一首是《天净沙·秋》,第二首是《天净沙·秋思》。

师:我给你一个提醒,这个字我们平时读sī,(师板书:思)思念的思,思乡的思,愁思的思,但这里读sì,情绪、心境的意思。连起来读,(生齐读)再来读,(生再读)什么是秋思?

生:秋天里的心情和思绪。

师:秋天里的心情和思绪,那么在这个秋天里,马致远的心情怎样?他的思绪又是怎样?(生纷纷举手)不急着说,我们来好好地读一读。我建议你们读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就像刚才一样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有板有眼。读后两遍的时候,把你感觉到的马致远的心情读出来,自己试一试。

(生自由读课文)

师:好,谁来读?带着你的一点感觉。

(生读得有感情)

师:断肠人在天涯,好,就这样读。

(生再读)

师:真好,同学们,你们听出来了没有,前面三句她的停顿之处?

生:前面三句都是一个词语停一下,“枯藤”停一下,“老树”停一下,“昏鸦”停一下。

师:你把它读一读。

(生读)

师:这就是有板有眼,读古诗词就得这样读。你们是否还听出来了他的节奏也有不一样?

生:他是“断肠人(停一下)在天涯”。

师:从这种节奏的变化,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

师:好,我们就这样来,带着刚才这种感觉,有板有眼地来读一次。

(师先范读,生齐读。)

师:好,读着读着,我们就走进了这幅画面,走进了马致远的心。你感觉到马致远在深秋,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在深秋中马致远的思绪充满了思乡的悲愁。

师:思乡之情,悲愁的。

生:我觉得他的思绪里充满了孤独和失落。

师:孤独和失落。

生:我觉得马致远很惆怅,很想回家。

师:惆怅,想家了。

生:我认为马致远是比较伤感的。

师:伤感。

生:我觉得他很孤寂。

师:很孤寂,很孤独。那么是什么勾起了马致远的思乡、伤感?来跟着老师的朗读,我们再走进去看一看。

(师配乐范读课文)

【点评:不得不佩服徐老师的匠心独运,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小令进行比较教学,这样的设计,不禁令人赞叹!学习《天净沙·秋思》,徐老师从指导学生理解题目入手,思(sì),情绪、心境的意思。秋天里,诗人有怎样的情绪、怎样的心境呢?徐老师并不急于让学生讲述,而是提出了诵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读出感觉,读出意境美。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再配乐朗读,师生与词人情感共鸣于幽幽乐声、朗朗书声中。】

师:透过这首小令,你看到了什么画面、什么情景?是什么勾起了马致远的愁思?

生:我仿佛看到了天边的云彩被夕阳染上了金黄的颜色。

师:可是,这金黄的颜色在马致远的眼里却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一种沧桑悲哀的感觉。

师: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小桥流水人家。

师: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了,同学们,你们想一下,我们平时说的小桥流水人家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愉快开心的。

师:愉快开心的。

生:温馨宁静的。

师:温馨宁静的感觉。眼前的这小桥流水,是马致远的家吗?(生:不是。)当他看到这小桥、这流水、这人家时,他有怎样的感觉?

生:是孤独悲哀的感觉,还有点想家人。

师: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马致远在异乡看到家乡的景物,又思念起

家乡。

师:睹物思情,对吧?

生:我看到了马致远在遥望着家乡,在思念家乡。

师:遥望家乡这该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肝肠寸断。

师:肝肠寸断,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在异乡,看到别人的小桥流水人家,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叹自己却不能和家人

团聚。

师:还有什么?他还看到了什么,勾起了他的愁思,让他的心情更加地低落了?

生:仿佛看到了已枯了的树藤缠绕着已经凋落了的老树,天边点点昏鸦,连昏鸦都已经回家了,而马致远却有家不能回。

生:那匹奄奄一息的瘦马也在暮色中回家了,从这里可以看出马致远沦落他乡的客子之悲。

师:是呀,马都瘦了,这瘦马能驮得起这客子的思乡之情吗?

生:不能。

师:把你们的这种感觉,陪着马致远在寒秋中站一站、读一读,好吗?

(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看到了一个悲凉的秋天,看到了一个孤独的身影,看到了小桥流水人家,却不是自己的家,看到了脚下的古道却不知伸向何方。可是,你们知道吗,漂泊在天涯的浪子也有自己的家啊。那么,在马致远的心里,在他的记忆当中,在他的想象当中,此时他的家、他的故乡,应该是怎样的一种情景。来,同学们请看。(出示课件:走进马致远的家)

师:在马致远想象当中,他现在的家里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情景?拿起你们手中的笔,帮助马致远去寻找一个温暖的画面,找一找家的感觉。把你看到的片段、画面写下来。(生动笔写片段)这时候,或许是一家人围坐在桌前,也有可能是好友相聚、把酒作诗,也许这还是春光明媚的一天,在美丽的大自然中。

师:好,同学们把笔放下来,尽管你们还陶醉在马致远的家乡,可是我想你加的这个片段足以温暖马致远的心。来,谁把你看到的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家乡果园里的果树上长满了果子,红通通的苹果,黄橙橙的梨子,金灿灿的橘子,家里的儿女们都已经长大了,父母妻儿欢聚一堂。

师:天伦之乐,多么美好。

生:家乡的太阳照出一片恢弘,父母妻儿都欢聚一堂,吃着饼儿,喝着水,望着窗外的美景。

师:尽管是粗茶淡饭,但这就是家的感觉,回家的感觉。

生:也许,原来马致远和家人的团聚是欢欢喜喜的,但是现在留在心中的只是沧桑和悲哀。

生:这时种的庄稼都已经成熟了,一家人坐在桌边,边吃着自己种的食物,边谈天说地,一派丰收的景象。

师:是的,尽管你还没走进他的家,他的故乡,但已经让你有了一种美好的感觉了。

生:他以前在家乡的稻草屋已经变成石头做的屋子了,他的弟弟和爹娘在家里吃着可口的饭菜,妻子和大女儿在做饭,五岁的小儿子正在屋子里玩耍。

师:尽管身在他乡,但是他能感觉到家里是多么的幸福啊!可是,同学们,当时的马致远,展现在他眼前的,只有——

(师引读课文)

师:想到家里的亲人,看到眼前这个飘零的秋天,马致远的情绪更加低落了,于是他就写下这首《天净沙·秋思》。陪着马致远在秋风中再站一会

儿吧!

(生有感情地齐读)

【点评:“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给诗人什么样的感觉?”这样的引导,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而且让学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这样的朗读,给学生注入了生命的体验,重构了作品的形象与意义。徐老师让学生通过想象,用文字记录马致远记忆中的家乡的画面,这样的设计可谓神来之笔!记忆中的家乡一派丰收景象,家人团聚,其乐融融……如此温馨的画面,与诗人眼前萧瑟的秋景形成强烈的反差,学生更能体会诗人此刻的忧伤、落寞、寂寥……而徐老师最终还是让学生将所有的感悟放于朗读之中,书声琅琅,以声传情。】

师:读到这儿,马致远的这种愁苦我们感受得很深了,再回过去想一想,我们读白朴的《天净沙·秋》的时候,给我们的感觉一样吗?把这两首放在一块儿比一比,同样的秋天,我们读来感觉为什么不一样?

生:因为白朴看到了“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里好像燃起了一点希望,而马致远却陷入了深深的思乡之情中无法自拔。

师:对。白朴能找到秋天这种美好的感觉。

生:白朴是在景物中高兴起来的,而马致远最后一句

我觉得已经撕心裂肺,完全失

望了。

师:白朴因为秋景而陶醉了,他觉得很优美很喜悦。马致远则因为秋景而情绪更加低落了。正应了一句话,“草木本无情,情由心生。”看来不同的心境对待事物是不同的。只要你的心中是充满阳光的,只要你的心是温暖的,哪怕是这个悲凉的秋天,也能找到非常明亮的感觉,就像白朴的这首《天净沙·秋》。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天净沙》,把白朴的这种阳光的心情、这份快乐的情绪带给马致远,也还给他一个明亮的秋天,好吗?

(生齐读课文《天净沙·秋》)

【点评:徐老师并没有让学生沉浸于马致远那令人伤怀的忧思之中,他让学生再次对比马致远的小令与白朴的小令带给人的不同的感觉。学生敏锐地捕捉到了白朴作品中的那一抹亮色。徐老师用这一抹亮色画出温暖的阳光,温暖着课堂上的学生。学生再次齐读课文《天净沙·秋》,因为有了这暖暖的阳光,学生心里留下了一个明亮的秋天。】

【总评】

徐俊老师在教学白朴的《天净沙·秋》时,并没有拘泥于文本,而是别出心裁地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引入课堂。诚如教者在磨课手记中所述:“张化万老师说,在比较里求得共生;王崧舟老师说,在互文里求得共鸣。”

徐老师的教学智慧不仅在于将两首小令进行比较教学,而且他是以“情”串联整节课的所有教学环节:课堂伊始,徐老师以诗意的语言,一次次引导学生诵读一组“有颜色,有画面,有情感”的词语,此时,学生的感官已全面打开,悄悄地,他们的心弦已被拨动。从一组词串的诵读,到整首小令的阅读,徐老师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带入了小令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学生的诵读渐入佳境,学生的情感已然与诗人白朴的情感发生了共鸣。此时,徐老师又引入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徐老师依旧把教学目标的实现落实于诵读之中。学生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有板有眼。学生读出了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学生一遍遍的诵读,就是与诗人的一次次对话。此刻,学生、教师、诗人的情感已充分交融,达到了物我两相忘的境界。在这样的情绪之下,学生想象马致远记忆中的家乡,已然把自己当作远离故土、触景伤怀的诗人。学生将家乡温馨的画面用文字一一描摹,这就是在替诗人抒发思乡的情怀。可回忆愈甜蜜,流浪在外的游子内心就愈苦涩。如此强烈的对比,震颤着学生的心灵,学生已然成为诗人的化身,他们以声传情,抒发着诗人的愁绪与忧伤。难能可贵的是,徐老师并没有任学生沉溺于如此浓郁的哀愁中,他又用白朴小令中的那一抹亮色,温暖每一颗忧伤的心灵。

徐老师有着诗人的气质。他的这节课恰如一首美妙的诗,课堂语言是诗一般的优雅,教学设计有着诗一般的灵性……整节课洋溢着浓浓的诗意,诗意拨动着教师的心弦,拨动着学生的心弦,拨动着听课者的心弦。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笕桥小学/江苏无锡市锡山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小令天净沙词语
找词语
闲吟小令
天净沙·春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掉坑
多面人生
天净沙·春思
元代散曲中的小令和套数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与白朴《天净沙·秋》的同和异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分析《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