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与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2016-03-12 03:23施珊格缪锦超黄家荣林晓锋刘赞伟
中国医学工程 2016年2期
关键词:疝的耻骨复发性

施珊格,缪锦超,黄家荣,林晓锋,刘赞伟

(广东省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 外四科,广东 汕尾 516400)

在普外科临床中腹股沟疝是较为常见的,发病率较高的病种,对于这类病症常规的手术治疗是较为有效的[1],而常规的手术治疗后腹股沟疝的复发率高也是较为棘手的问题。随着腹腔镜下腹股沟疝的修补技术的日渐成熟,在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中疗效显著,且复发率极大程度地降低[2-3]。那么腹股沟疝修补技术哪种更为安全有效,所以本次就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技术TEP与TAPP的疗效及安全性进一步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接受治疗的88例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的资料,所有的患者诊断均按照《腹股沟疝诊疗指南》,均可以接受气腹手术,将其进行整理分组。将其分为两组: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TEP)组与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组。其中,TEP组患者有44例,第一次手术中有27例接受Lichtenstein术,有17例接受单纯缝合修补术。男32例,女12例;年龄29~78岁,平均(43.12±10.42)岁。TAPP组患者有44例,第一次手术中有22例接受Lichtenstein术,有10 例接受单纯缝合修补术,12 例接受膜前修补术。男36 例,女8例,年龄31~80岁,平均(46.17±11.25)岁。排除肺功能障碍、慢性肝炎、先天性心脏病、肝功能不全、下腹部手术后粘结及血液系统疾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百分比及体重指数一般资料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整个研究均在患者的知情同意下进行,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手术前8 h禁止饮食,对患者应用气管插管进行全身麻醉,患者采用头低脚高位平躺。TEP组:在患者的脐位下缘做出1.5 cm的弧形切口(避开中线),从切口处分离直到肌前鞘显露,拉开腹直肌用手指向下钝性分离,沿隙将10mm的套针插入直到腹直肌的前后鞘之间4.5~5.0 cm,并接入气腹管(压力维持在10~11 mmHg,1 mmHg=0.133 kPa),插入腹腔镜镜头,在腹腔镜直视下进行操作,将膜前间隙进一步分离,将5mm的Trocar分别置于脐孔与耻骨联合的正中联线上下各1/3处,接着扩大Bogrus间隙和Retzius间隙,直到髂前上棘水平,与此同时显露耻骨结节、Cooper韧带、耻骨联合以及腹壁下血管,准确确定疝囊突出的位置然后将精索和疝囊分离。如果斜疝疝囊较小将其完全分离,若疝囊较大可以将其与精索游离后高位结扎并将其切断,将疝囊近端进行套扎,远端保留。TAPP组:在患者的脐孔处建立气腹,调节气腹压力使其维持在12 mmHg,在脐下缘出留置观察孔,将5mm的Trocor分别置于左、右侧腹直肌外缘的平脐处,在直疝三角上方或在内环口上方1.5~2.0 cm处横行将腹膜切开,并将腹膜的前间隙进行分离,未进入阴囊的斜疝与直疝将疝囊完全地分离,把深入到阴囊的斜疝的疝囊在内环口处结扎后切断。将Bogrus间隙和Retzius间隙进行分离(向上达到缺损的上缘约5.0 cm,内侧到耻骨结节处,向下到内环口下约6.0 cm处,外侧到髂前上棘),到联合肌腱、髂耻束、耻骨结节、耻骨梳韧带及精索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后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0分为无疼痛,10分为疼痛最剧烈]、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4.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计数资料的比较分析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TEP组与TAPP组相关指标比较

TEP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状况明显优于TAPP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TAPP组(P<0.05)。见表1。

表1 TEP组与TAPP组相关指标比较 (±s)

表1 TEP组与TAPP组相关指标比较 (±s)

注:†与TEP组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 下床活动时间/d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d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分TEP 组 44 32.3±10.1 5.1±1.3 3.1±0.6 20.9±6.3 1.3±0.2 2.2±0.4 TAPP组 44 41.6±11.2† 4.9±1.1 3.5±0.9† 16.5±9.6† 1.6±0.5† 2.5±0.6†t值 4.0904 0.7790 2.4530 2.5418 3.6953 2.7596 P值 0.0001 0.4381 0.0162 0.0128 0.0004 0.0071

2.2 TEP组与TAPP组手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比较

TEP组与TAPP组患者在手术后的并发症尿潴留、血清肿、中转开腹、不完全性肠梗阻及患者在手术后复发情况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TEP组与TAPP组手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比较例(%)

3 讨论

腹股沟疝在临床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外科疾病,其形成主要是因为腹腔内脏器由于腹腔内压增高致使其通过腹股沟疝的破损向体表突出形成疝[4-5],而随着时间的增加疝块也会不断地增加,严重时会导致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并且在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中,患者的心理负担以及经济负担也在不断地增加,所以合理及时的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在目前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是腹腔镜下进行腹股沟疝的修补技术TEP与TAPP,尤其在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效果更为明显。

TEP与TAPP这两种手术治疗方案原理相同,而进入的路径不同,具体来说TEP是直接进入腹膜前间隙,在腹横筋膜浅层及腹膜之间进行操作,充分地游离腹膜前间隙,植入的补片平铺覆盖于耻骨肌孔,无需钉合[6-7]。TAPP进入腹腔内,打开腹膜,解剖腹膜前间隙,将补片在耻骨结节、腹直肌外缘、联合肌腱及Cooper韧带处用螺旋钉固定,最后用人体可吸收的线连续缝合。在本次研究中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接受TEP治疗组与TAPP治疗组在下床活动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相比较,说明了合适的手术治疗对复发性患者在术后恢复效果较好,而在手术时间及手术后的并发症尿潴留、血清肿、中转开腹、不完全性肠梗阻相比以及术后患者的复发情况相比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了治疗的安全性相当,复发率较低。

综上所述,采用TEP与TAPP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的症状能够得到较好的改善,安全性较高,较好地降低复发率。对于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的治疗需要更加小心,所以手术者应具有较好的手术经验,减少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1]孙鹏,孙岩,李强,等.腹腔镜经腹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与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疗效对比的Meta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4,19(1):35-41.

[2]陈胜才,何海荣,胡趣儿.三种不同腹腔镜术式治疗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比较[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5,30(2):99-102.

[3]罗东明,蔡小勇,欧阳思旗.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34例[J].广西医学,2010,32(12):1506-1508.

[4]袁全林.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与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效果比较[J].中国乡村医药,2015,22(2):6-7

[5]屈陈江,周亮,季良.腹腔镜下两种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7):511-512.

[6]刘继东,李德宁,鲍兴,等.两种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临床疗效分析与术式选择[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2014,7(2):125-129.

[7]任士贵.经腹腔腹膜前修补术与全腹膜外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疗效比较[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5,32(1):73-74.

猜你喜欢
疝的耻骨复发性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铂耐药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进展
新生儿先天性膈疝的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
正常妊娠期耻骨联合间隙宽度变化临床观察
18F-FDG PET/CT联合CA125、HE4在诊断复发性卵巢癌及其腹膜转移预后评估的价值
耻骨联合分离的痛,您了解多少?
胃食管反流病相关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诊疗经验
创伤性膈疝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效果研究
胃镜对食管裂孔疝的诊断价值分析
经耻骨联合上单孔腹腔镜行直乙交界癌手术的应用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