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女性导演失序与重构式的“家”表达

2016-03-12 06:06曹玲
电影文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失序美国重构

[摘要]美国主流电影产业中男性主导地位的难以撼动,吸引了很多女性投入到电影创作中来。受自身思想和情感的影响,女性导演更热衷于家庭题材的电影,且风格迥异,独立女导演大多关注当下女性自身的境况,并本能地将自己的经历影射到电影当中,尤其是美国女性导演,她们利用“失序”后“重构”的叙事策略,让观众重新认识家庭中新女性形象的存在,并借助电影传达出对主流家庭价值观以及性别霸权的抵制与反抗。

[关键词]美国;女性导演;失序;重构

本文将着重分析美国女性导演作品中以家庭为题材的优秀影片,对比其在叙事策略和人物设置上的不同,深入探究女性导演是如何借助荧屏传达对主流家庭价值观以及性别霸权的抵牾和反抗。

一、主流家庭电影及其价值观

爱情片主要演绎的是男女关系中的情感纠葛;婚姻片则讲述的是婚后无子的夫妻生活;家庭片则会涉及父母、子女、亲戚等多重人物关系。所以,从受众角度分析,家庭电影是比较适合全家人共同观看的,是从家庭向外扩散展现各种人物关系的一种类型电影。所以,对家庭电影的定义可以从观众和类型两个角度去定义。

“家”本身就是一种温馨幸福的存在,所以这类影片会将战争、情色、暴力等负面的场景排除在外,采用轻松明快、幽默诙谐作为电影的感情基调。所谓经典,就是模式化地将叙事、人物塑造、主题内涵和拍摄技巧组合在一起,为大众塑造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文化范本。好莱坞主流电影十分擅长对“家”的感悟与塑造,尤其是一些女性导演,她们思想开放,拥有独立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并且更具备“家庭经验”。在保守的意识形态中,双亲家庭是一种被普遍认可存在的家庭唯一形态。长久以来,良好的个人成长发展都离不开健全家庭模式的培养。家庭伦理被理想化了,那些与标准相悖的、打破这种主流模式的家庭则被视为一种边缘的存在。二战过后,美国社会开始对家庭的多样性展开深入探讨,认知并且接受形如继父母家庭、同性家庭和单亲家庭等“异常态”的存在。尤其是美国女性导演,她们更能理解各种模式下家庭的情况,并且懂得怎样利用“失序”和“重建”的叙事策略为家庭片增添色彩。不过,从好莱坞盛产的多部家庭电影中可以总结出,其对“家”的重建过程依然没有离开男性主导的核心思想,无论是父亲还是儿子,在整个过程中都扮演了核心的角色,宣誓了男权的地位。

美国女性导演十分注重对“家”的表达,所以诞生于她们手中的家庭片直接将矛头指向了男权社会保守的主流意识形态。电影需要饱满的内容,但现实却十分骨感,也正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才为女性导演提供了可以充分发挥的空间。首先,以家庭片为自己创作的基础元素,沿着“失序”和“重建”的模式,对来自于非主流家庭中的女性进行深入的刻画,不刻板地采用轻喜剧色彩进行影片情感的勾勒。这是一种新价值观的体现,为传统好莱坞影片增添了一抹新的色彩。

二、重新认知家庭中的女性角色

与美国主流文化中保守的双亲家庭对应的就是“缺陷”家庭,美国女性导演将目光集中到这一点,然后将其搬上大银幕,其中不乏另类的、扭曲的家庭伦理关系。而越是非正常的家庭关系越容易出现非常严重的危机,而从各种不同的危机当中,更能体现出家庭成员间的情感问题,还有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例如,展现单身母亲家庭关系的《深入骨髓》和《冰河之恋》;又如解析女性家庭的《车祸情缘》和《她找我》等。

家庭的和睦是由女人来维系的,而家庭与外界社会的联系则由男人负责。所以,从性别角度区分,女性具备的是表达性,男性则更偏向于工具性。但在正常态的家庭关系中,父亲往往处于缺位状态,他们无法继续承担其经济与情感的重担。转而由母亲或者女儿来支撑整个家庭,她们由“次”位变成了“主”位。在好莱坞女性导演中,丽贝卡·米勒堪称典范,其创作的四部作品,均是对女性的关注和家庭情感的表达。她所塑造的女性勇于反抗传统家庭对妇女职责的安排,并且敢于打破人伦的束缚,可谓完全不按常理出牌。

从《天使堕落人间》到《皮帕·李的私人生活》,米勒导演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极具反抗精神的女性角色。她执迷于对女性精神、爱欲和心理的探究,希望从中感悟出传统道德的标尺,了解父权是如何被消解的。影片《皮帕·李的私人生活》中的女主人公皮帕·李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她从女儿变成妻子,然后是母亲。但无论哪个角色她都无法做到60分。作为一个女儿,她在长期服用兴奋剂的阴影下不堪重负,最后不得已离家出走;作为一个妻子,她在间接害丈夫自杀的前期罪恶心理和希望得到救赎的心情间挣扎,在幻想和现实的撞击中彷徨;作为一位母亲,她没有为孩子的到来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直到怀孕才肯定自己的确已经是个成年人,但即便如此,她仍然无法避免自己当年母女关系的再次上演。

其实,皮帕·李对权力毫无兴趣,所以也不想取而代之,这一点在丈夫赫布离开之后小情人出现之时她就彻底想清楚了。所以,她匆忙地带着小情人私奔了,一点都没有顾及丈夫的葬礼。而她与小情人之间是一种没有束缚的、纯粹的两性关系,也就是“自由”。就像她女儿说的那样:“她已经用了自己的大半生为我们无私付出,所以应该给她一个长长的假期了。”所以,电影的目的是想让形如皮帕·李这样的女性放下负担,重新找回自己。

三、叙事:“失序/重建”模式的另一种可能

与好莱坞主流家庭片的传统叙事模式相比,一些美国女性导演并没有完全否定主流家庭片的叙事模式,相反,在她们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失序”和“重建”的过程。然而潜藏其中的独立精神和运用得当的策略模式是其表述中的差异具体体现,家庭中没有男性角色或者父亲等内部原因造成了失序,进而导致了不健全的家庭功能,重建的重担落在了女性角色肩上,母权自然而然地取代了父权。该项表述的意义有两种,其中一种就是对于家庭的一种深层次的认同,另外一种就是对于传统家庭中父权独大现实的反抗。这类叙事形式的优势比较明显,不仅封闭,而且具有极大的说服力,虽然其中的叙事类别和形式我们比较熟悉,但是在角色的性别设定与传统的手法方面具有较大差异,其将男女之间的权力进行对换,其中的家庭“失序/重建”既由女性完成,也由女性传达出来。

从“失序”到“重构”是家庭电影的一场华丽的“变奏”,而好莱坞电影《冬天的骨头》就是这类变奏中的高潮部分和典型代表。格兰尼导演在叙事策略上摒弃了传统的套路,由女性承担起了重建家庭关系的重任。影片中的女主人公爱丽丝面对年幼的妹妹、弟弟以及在神经方面患有疾病的母亲感觉到压力巨大。而因贩毒坐牢的父亲又在保释的过程中偷偷地溜走了,房屋也因此被法院征用。多方面的压力、家庭的巨变,让这个柔弱的女子踏上了寻找父亲的征程,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保全这个支离破碎的“家”。从影片中人物所处的位置来看,女性成为故事的主体,承担了发起者和接受者的角色;而男性则成为故事中的客体,充当敌手和帮凶的角色。对于母亲、妹妹和爱丽丝而言,警察、父亲的朋友和亲戚的不配合与为难给这条寻父之路增添了无数苦难,可以说该部作品将男性与女性放在了完全对立的两面,这种对立可以说泾渭分明。在客体的思维中,女性就是自己的附属品。所以,父亲的兄弟想用欺骗的手段收养爱丽丝的弟弟,而毫不在意妹妹的情况。爱丽丝却并没有因为生活的窘迫而接受这样的现实,这也是此部电影的犀利之处。格兰尼导演并没有让父权顺利地回归,而是由女性单独完成家庭秩序的构建。最后,房屋没有被征收,家庭的形式被保全,象征“父亲”的权力符号消失,女性取而代之成为家庭的支柱。

电影《冬天的骨头》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其对传统家庭的质疑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而后期的《冰冻之河》也是对这种“重构”思路的延续。《冰冻之河》是科特妮·亨特自导自演的一部电影作品,也是其出山之作。影片的症结起源于沉迷赌博的父亲,因为无力偿还因赌博欠下的债务父亲逃跑,致使艾迪与儿女陷入了非常困难的生活境地。虽然艾迪痛恨如此不负责任的丈夫,但为了孩子她依然主动担负起家庭的责任。不过两个孩子依然渴望父亲的存在,因为在他们心中即便父亲一无是处,是个“瘾君子”,但传统思维和生活境遇告诉他们,有总比没有好。艾迪坚强地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所以在家务上就难免力不从心,大儿子就不得不做一些父亲应该做的事情。所以,常常能听到儿子说类似于“爸爸就是这么做的”这样的话,但这恰恰又是艾迪心中不愿意碰触的伤疤,也令其更想证明自己。最明显的表现是,当大儿子学着父亲的样子对房子的管道进行修理后,艾迪并没有肯定他的劳动成果,反而认为他将房子凿了个大洞,并因此要搬家。孩子对家庭形态的转变是需要一定时间来消化的。为了生计,艾迪与印第安人利拉合作走私,却被警察发现,由于利拉的身份在美国并不合法,所以艾迪只能自己承担起所有的罪名。最后,利拉带着自己的女儿来到艾迪家中,主动承担起抚养她留下的两个儿子的责任。虽然结局并不美好,但是在两个母亲的不懈努力下,两个失去“父亲”的单亲家庭重新走上了正轨。

美国女性导演对“家庭”模式的“失序”与“重建”尤其热衷,并且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塔玛拉·詹金斯导演的《萨维奇一家》也曾经入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的提名。这部影片并不急于用女性取代父权,而是通过一系列的事情去削弱父权在家庭中的地位。各自生活的家庭成员间唯一的联系就是父亲,不过一场疾病将这种畸形的家庭结构推向了崩溃的边缘。在儿女重新聚集在一起共同照顾父亲的过程中,慢慢回味起亲情的美好。电影结尾处,父亲最终还是离开了,也让这个家庭彻底撕下了伪装的面具,儿女都各自有了自己的人生。

还有一部有趣的电影作品《孩子们都很好》,其导演是丽莎·查罗登科女士。她的影视作品因为其身份特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直都对同性恋群体非常关注,比如表述邻里之间日久生情的两个女人情感的《高潮艺术》这部早期作品,还有描写性取向不清晰的母亲的《月桂谷》,而且这部作品中“实际上,一切与性无关”,这句话表露了查罗登科的心声,她想要将这个边缘群体中比较微妙的地方在人们传统的理解中进行放大和强调,并让人们逐渐接受。女同性恋同样是《孩子们都很好》这部作品的关注点,其中两个女主人公在没有男性的参与下通过科技手段生下来一个孩子,在生物意义上否定了“父亲”在家庭中存在的必然性,在叙事模式中凸显了家庭“失序/重建”的平等性,同时对传统的主流家庭价值观进行了抨击,以此来解决同性恋家庭危机。

四、结语

对上面提及的独立女导演和她们的代表作进行综合比较,其出现了区别于主流家庭类型电影的明显特征,即在一个家庭中,其成员中的父亲往往要么是缺席,要么是在家庭中因没有地位和话语权而其作用被忽略。相反,家庭中地位较高且在重建过程中拥有关键作用的角色是母亲或者女儿这些女性,而且不管其能否达到预期的作用,都得到了认可。

所以说,在好莱坞类型电影中比较多见的叙事模式是“失序/重建”,以此为基础形成差异于主流表现手法的形式,即“父亲的主动出走”和“母亲的取而代之”,传统观念中男性作为家庭的顶梁柱这一层面受到了冲击,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在情感释放中,家庭结构都发生了改观,尤其是女性在话语权的地位方面更加凸显。纵观美国电影史,因为国家或者社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需要而一直以来都青睐主流家庭题材电影,差异表述的出现说明在家庭内部微观权力方面独立女导演具有不同的想法和反抗的雏形,其对于社会在政治与经济方面的意义在于从另一个角度来阐述对霸权结构再生产的抵抗与防御。

[参考文献]

[1] 张维娜.对立与共存——论美国独立电影和好莱坞的微妙关系[J].电影评介,2007(08).

[2] 李迅.当代美国独立电影的类型化转向[J].当代电影,2007(02).

[3] 单禹.新世纪美国青年导演的崛起和群体性回归[J].当代电影,2013(12).

[4] [美]戴维·波德威尔.强化的镜头处理——当代美国电影的视觉风格[J].章杉,译.世界电影,2003(01).

[5] 范倍.从“独立电影”到“个人电影”的变奏[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4).

[作者简介] 曹玲(1980—),女,河北邢台人,硕士,河北经贸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跨文化、商务英语。

猜你喜欢
失序美国重构
越控制,越失序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在失序中选择
在失序中选择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