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与评议(2016年第2期)

2016-03-13 03:26闻玉梅
微生物与感染 2016年2期
关键词:朊病毒宿主表型

闻玉梅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32



导读与评议(2016年第2期)

闻玉梅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32

本期特约专稿刊登了梁国栋教授撰写的经蚊传播、我国少见的西尼罗病毒和Tahyna病毒的分离与毒株分析及相关感染病例的综述,是值得广大读者阅读与学习的重要文章。这是本刊近期刊登寨卡病毒(Zika virus)及其相关疾病后,再度刊登的需认识与警戒的病毒。2011年夏季,研究者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采集的尖音库蚊标本中获得5株西尼罗病毒。对其中1株病毒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与1999年在美国纽约和2006年在俄罗斯分离的西尼罗病毒处于同一进化分支,该病毒株与国际流行的引起神经系统感染的病毒株亲缘关系最近。该文阐述了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分离的Tahyna病毒及其感染者的临床症状,对临床工作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一特约专稿是华修国教授等撰写的猪札幌病毒(porcine sapovirus,PoSaV)的研究进展,对经粪-口途径传播引起猪急性胃肠炎的肠道病毒进行了详细介绍。鉴于某些PoSaV与人SaV核苷酸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且越来越多来源于人和猪的SaV重组新毒株被发现,提示PoSaV具有跨种间感染及传播给人的潜在风险。SaV的传染源包括患病的人或动物、隐性感染者及健康携带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人感染SaV不仅可通过人与人直接接触或患者飞沫污染的物体表面引发,还可通过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尤其是生食贝类或未经煮熟的海螺引发。我国人口密集,必须对这一病毒有所警惕。希望通过本刊对人医、兽医间的学科交叉研究作出的努力,对疾病防控有所裨益。

本期吴立梦等从幼儿急性胃肠炎临床粪便标本中分离出经典型人星状病毒(human astrovirus,HAstV)——HAstV-1、HAstV-2和HAstV-5,并进行了基础研究及与疾病防控相结合的研究。该文首次利用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全面比较了感染与未感染HAstV的CaCo-2细胞转录本,分析了HAstV感染CaCo-2细胞的转录组变化。通过分析HAstV感染对宿主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HAstV致病机制等提供了方向。张小龙等根据肠道病毒71(enterovirus 71,EV71)的致病机制及病毒与宿主天然免疫系统间相互作用关系密切,对近年来EV71与宿主天然免疫系统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鉴于一些特定微小RNA(microRNA,miRNA)在朊病毒病中的调控机制、自发免疫、炎症信号转导及靶基因预测方面的研究可为治疗朊病毒病提供新的视角,魏静等就miRNA在朊病毒病发生中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黄富礼等对92例狂犬病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了分析。

在细菌研究方面,王艺红等用表型芯片系统高通量分析结核分枝杆菌H37Ra生长表型,并与H37Rv表型比较,发现与H37Rv相比,H37Ra耐酸及耐渗透压能力显著下降,且不能利用丁二酸单甲酯和吐温40作为碳源,这可能与H37Ra毒力减弱相关。戴小娟等报道了1例8月龄婴儿因犬巴斯德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脑室管膜炎,提出了幼儿易感染许多成人少见的机会性致病菌,家长应注意幼儿与动物密切接触的潜在危害。

此外,陈沁韵等从技术层面报道了融合表达小鼠IgG2b-Fc可增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Gag DNA 疫苗的免疫原性。

猜你喜欢
朊病毒宿主表型
双面朊病毒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朊病毒研究的前世今生
龟鳖类不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污染环境引发的风险
研究人员首次人工合成人类朊病毒
建兰、寒兰花表型分析
GABABR2基因遗传变异与肥胖及代谢相关表型的关系
抓住自然宿主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