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文本与汉语国际传播

2016-03-15 11:28冯庆磊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古典汉语文献

冯庆磊,刘 隽

(1.杭州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中心,杭州 311121;2.[美]罗格斯大学 教育学研究生院,新泽西州新布朗斯维克 08901)



古典文献文本与汉语国际传播

冯庆磊1,刘 隽2

(1.杭州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中心,杭州 311121;2.[美]罗格斯大学 教育学研究生院,新泽西州新布朗斯维克 08901)

古典文献的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存在着文本形式匮乏、古典文献意识淡薄、专业沟通不畅等诸多问题,汉语国际教育中关于古典文献的教学,需要在输出文献文本、拓宽学术研究渠道、建立民间文献宣讲团体、着力于相关人才重点培养培训、鼓励古典文献与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等方面开展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古典文献;教学

一、中国古典文献的对外教学现状

今日之中国与昔日之中国不可同日而语。国际化、全球化的步伐愈迈愈大,世界范围的汉语需求增长迅速,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分别达到500所和1000个,学员总数190万人,超过了《规划》要求2015年“学员达到150万人”[1];“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中外专兼职教师达到43551人,接近《规划》要求的5万人”[2]。在国际汉语教学之中,我们会清晰地发现教学重点往往会侧重于汉语语言的推广与传播,较少关注或者不去关注古典文学乃至古典文献在国际汉语教学之中的教学比例安排,如何能够在短时间或某一阶段内,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除了口头传授之外,我们有必要去照顾到文献文本等的传播,以此达到文化的交融交汇,促进世界与中国的零距离接触,推动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承与有效延续,营造出一种华夏文明欣欣向荣的气象来。

(一)流于口头语言传授,文本形式匮乏

国际汉语教学自孔子学院兴办以来,如火如荼地在国外展开。我们在为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影响世界而欢呼雀跃之际,也应当理性看待这一事件,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更加全面细致地规划华夏文明在国外传播何去何从。在初始阶段,固然是以传播语言为主,在语言文字的相互带动之下,贯穿起整个中国文化,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共同促进。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汉语教学主要在国内开展,人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甚至相当一部分研究属于汉语本体研究,与目前国际汉语教学需求和汉语国际传播形势存在较大差距”。[3]我们发现国际汉语教学着重点在于语言应用和单一汉字的学习,很少涉及到文本解读与文本宣传推介。由此可见,汉语文本尤其是古典文献的对外教育资源略有匮乏。文本的匮乏,导致文化传播的单一化倾向愈加明显,也相应地使得文化后续力度不足,而出现暂时性的盲目与机械现象。文字、词汇等的单一化教学,只能单纯地以此为工具诱导,并不能有效地传输文化深层意蕴及附加文化价值,这种现状倘若得不到及时关注与机制排除,我们认为,国际汉语教学会出现周而复始的模式套路。这种模式一旦成型,因其缺乏创新,近于循环往复式的形式,极易造成教学水准下滑,以至于产生一系列不良的连锁反应。

(二)国际汉语教学背景下的古典文献教学意识淡薄

中国古典文献学大多受众集中于研究生学历人群,其理论与实践的专业性极强,必须以雄厚的文献资料为背景,再辅以相应的专业技能为支撑来展开研究。在国际汉语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便是这种更具文化底蕴的文本标签。古典文献知识在国际汉语教学之中的普及渗透对于国外汉语教学是极为必要的,它既可以辅助语言文字教学,为整个教学内容填充海量文本信息,又可以使得学生对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拥有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认知;另一方面,由于其存在形式赋予其更多的历史意味,也相应地具有着一定的辐射力和吸聚力,对于国际汉语教育市场的开拓有着先天的优势。我们发现,国内除了部分专业研究人员和民间爱好者之外,很多人对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了解尚不成熟,更不可奢望国外的汉语教学环境对此会有质的提升了。所以这种国内国外的两种环境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填充这一空白,拓展汉文化的存在空间,谨防中华文化出现无人意会乃至断层不续的现象。

(三)古典文献与国际汉语教育专业沟通不畅,专业授课受限

中国古典文献学与国际汉语教育两专业长期缺乏沟通,自行发展,另外存在着学术型与专业型之分。古典文献学倾向于学术研究,国际汉语教育培养以应用型为主。虽古典文献亦有音韵学、训诂学等语言文字类的专业课程设置,但与国际汉语教育中的汉语专业存在着古今之别。看似二者差距悬殊、专业有别,实则存在着前后相继、相辅相成的关联,倘若在专业建设上将两者有机地结合,互通有无,均会有所裨益。然而由于目前尚未在专业之间构建起串联互通的关系,专业之间存在着不同领域的错误认知与隔阂,引进古典文献进行汉语授课仍有先期的少许难度,语言与文化二者之间暂时无法架起一座沟通协调的桥梁,而这一桥梁尚须教学相关领域学者及两种学科之间的有识之士在长期的学科建设过程中及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之下方可收有成效。还有古典文献专业在语言等方面仍存在瓶颈问题,具有优质语言功力的双料合格人才贫乏,专业授课受限。这也是摆在汉语教学面前的一大障碍。

二、对外汉语教学古典文献教学法设想

(一)拓展文本内容,以底蕴赢得接受

中国古典文献知识庞杂,文献文本信息量大,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广汉语,推广汉文化,推广中国,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们有必要不遗余力地把中华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亦即古文化以各种形式推向世界,而古文化的载体除了部分文物和少许有声资料以外,绝大多数是以文献文本的形式存世的,所以笔者以为我们在较好地妥善保存这些文献文本的前提之下,尽可能地以副本或影印本、手抄本、复印本等诸多形式,加以遴选,有步骤、有计划地输出到汉语受教方。另外在教材编写方面,在不妨碍本土教学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有比例地、有层次地将古典文献知识穿插进去,这种文本传输的功效足以使得中国数千年汉文化在国外扎根传承,如此,便可与国内文脉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墙内开花墙外香,文化资源共享的大好局面也会就此打开。

1.文本内容的兼容性与丰富性

针对国内外汉语学习程度的不断提高,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汉语学习者与日俱增,我国在海外自创办孔子学院以来,已经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汉语教学体系,并积累了相应的教学经验。目前对初步汉语学习文本教材的编写与研究已经渐趋成熟,并且已经收有成效,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不容忽视的是进一步深入研究中级汉语层级教学乃至高级阶段的文本的探索仍旧是薄弱环节,据学者数据统计分析,“北京语言大学马树德主编《现代汉语高级教程》中文学类作品占88%,北京大学李晓琪主编《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中文学类作品高达93%,而美国哈佛大学冯胜利主编《汉语综合教程》高级篇《文以载道》中文学类作品占68%。”[4]数据表明,在汉语教学教材中文学文本的参选量处于较高水平,我们不可单一地以文学作品所选比例来衡量教材编写质量。笔者发现文本教材编写中仍存在顾此失彼的现状,即缺乏与之相配套的教师专用教材以及学生辅助教材。单一的教材编写既无法发挥教材应有之功效,又极易造成师生互动不畅与学生知识巩固不力的被动局面。“很多教师在使用时,对字、词、句、语法、修辞等语言知识的讲解仍是教学的核心,这虽无可厚非,但客观上造成了对文学经典本身的审美功能、文学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忽视,从而降低了教材的文化含量。”[5]因此,全面系统地整理编写高水平的适应中高阶段汉语学习的文本教材迫在眉睫,并且建立完备的文本审核考察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汉语推广的有效化和有序化。

2.文献文本的可知性与教化性

考虑到文化传播的各领域的限制,如价值取向、文化渊源、生活方式、教育方式等的差异,文献文本的传输尽可能地以概念引进、文化认知及思维引导为主要参照标准。“任何一项公共政策,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都会引起现实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多种价值观念影响的结果”[6],站在汉语教育本土的立场上,综合考量汉语教学可能会遇到的瓶颈与障碍,在不丢失中华文化本质的前提下,与本土文化因素相互靠拢、相互结合,力求探索出中国与本土文化相互接纳与相互融合的契合点。“儒家与自由主义不仅可比,而且还有很强的优势,它与生态环保、宗教多元、全球伦理,甚至女性主义都能有很好的配合,……一方面儒家要经过现代转化,它才能跻身现代社会;另一方面,经过现代转化的儒家又可以在自己的内部资源中发现可以应对启蒙心态的困境的精神财富”[7],由此,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和符号,它的现代性转化似乎可以理解为这种趋势所释放的一大信号,因此,文献文本的传输必须具备可被认知的可能,才可以被多元解读以及多元接受。“要想实现互动认知,必须学会倾听和比较,首先要了解对方如何表述自己的文化,或者至少应该了解什么是另一种文化”[8]72,互动认知作为文化推广的关键环节,在汉语国际推广中自然也应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妥善运作,互动认知的内容也会相应地拓展至不同地域文化之间。

(二)拓宽古典文献学术研究渠道,促进学科交流

1.强化内部专业沟通协调

原有中文专业与汉语推广机构尤其是孔子学院之间的关系应得到强化。有些外方合作院校在孔子学院成立后,原有机构开设的汉语学分课程或汉语学位专业课程并未与孔子学院相融合,而是各自为阵,“孔子学院要么只能开设汉语培训课程,要么只能开展汉语和中国文化活动,即使开设学分课程,选修者也寥寥无几,使得学院在合作方校内开展汉语推广工作困难重重。”[9]因此,在创办海外教学机构的同时,必须加强专业内部协调合作,以一种温和良性的沟通姿态加强专业内部相互促进,相互提携。

2.促进古典文献与国际汉语教育研究方面的学科互渗

国内学术界对于古典文献的界定仍然局限在古典典籍的整理、辑佚、校勘等方面的研究上。这种约定俗成的界定一方面使得古典文献的学术研究愈来愈趋向精深化、专业化;另一方面,又极易造成古典文献学科囿于褊域,缺乏与他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无形地形成一种门外门内的学科隔膜。长此以往,这种趋势不加改善,最终必会走向学科发展的单一化,因此笔者认为不失时宜地开展古典文献学科与他学科,尤其是国际汉语教学之间的学术沟通,着实是一个两全其美的举措,既可以拓宽多领域的研究渠道,促进各学科学术多样化,又可为国际汉语教学寻求更多的解决方案来,更为将全方位的中国展现在世界面前提供了学术支撑和理论保障。学科间的藩篱必须及时有效地打破,执迷于单一学科的建设发展,都是片面的,肤浅的。我们今天谈论古典文献学与国际汉语教育两学科之间的学术前景,一方面是把文献与汉语捆绑推广,达成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一荣俱荣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是将其视为学科先行的典范,以供他学科借鉴吸收,成为未来学科互渗,学科共建的参照模型。

(三)建立民间文献宣讲团体,重视对国民尤其是华人、华侨的文献教学

国际汉语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后备力量的支撑,也离不开国内相应的文化氛围的营造,换言之,国内知识体系建构得完美无瑕,力量雄厚,才可保证国际汉语教学在国外的有效开展,二者存在着一衣带水、唇齿相依的紧密关系。我们在寻求汉语推广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国内知识体系的完备,这种关系也是我们必须妥善处理的关键环节。由于国内古典文献知识分布的群分化,即部分专业研究人员和民间爱好者之外,民间广大民众对中国古典文献学了解尚不成熟,我们必须针对这种现象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来建构起国民对于本国本民族的知识内核轮廓。以民间文献宣讲团体,如学术学会协会、读书会、学术宣讲会、讲座、读者交流会等诸多形式以古典文献文本为底本,推广中国古典文化,普及古典文学典籍的日常化。“传统文化的不同直接影响古代文学在该地域的传授接收效果及传输力度,这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也是需要着力寻觅相对应的缓和解决措施的当前要求之一。”[10]在此基础之上,更应重视对华人、华侨的文献教学。华人、华侨因其在国外的特殊身份,对中华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渊源关系。“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保持自己的语言,或学习一种语言,还有更深层的文化含义,那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11]针对这批人群的古典文献教学,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制定出适合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教材来,并就占大多数的人群特点加强学术研究,学术理论推进教学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术与教学相结合,加强国际汉语教学的前瞻性和可行性探究。

文化误读现象由来已久,“虽然不可避免,还是应该从基调上加以区分。对于褒贬颠倒的误读,尽可能的分析误读的原因,尽可能的寻找秋村存异的方式。而对于过度阐释或视域限制形成的误读,尽可以宽容对待。”[8]72华人、华侨因其长期所处环境以及接触人群的差异化,极易造成文化认同感与文化释读之间的错位,即他们对于祖国文化具有浓郁的家国情怀,且具有极为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而由于周围环境的变化,与祖国文化之间存在断续不继或暂时空白的情况不可避免,再加上他们天然的文化纽带作用,更应得到关注,所以对于加强这部分人群的教学、培训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着力于相关人才培养培训

我们不乏中国古典文献方面的学术人才,也不乏国际汉语教学方面的专业精英,然二者兼备又炉火纯青者,寥寥无几。具有优质语言功力的双料合格人才贫乏,专业授课受限。鉴于这一障碍,我们自然要量身打造一批身怀文献功底、兼具语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未来古典文献在国际汉语教学的环境,以迎合未来国际上对中华文化的渴望和要求。有阶段、有目标地重点培养一批本领扎实的应用型人才,便成为了国际汉语教学后备工作的重中之重。另外还需针对已经投入一线教学工作或其他专业人才给予分层、分科、分批培训,以应对汉语教学中的诸多难题。在专业重点培养方面,适当在古典文献专业添设与国际接轨的相关课程,相应地古典文献知识也走进国际汉语教学之中,二者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古典文献国际化,国际汉语古典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诸多细节问题在目前的研究中还有待商榷。师生双方的自我文化认同与双方文化认知之间存在的罅隙正是我们亟待填补的空间,“理解倾听应该从教师开始,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用目的语展示、讨论母语文化的机会。通过比照和对话,使各民族文化的特点‘更加得到彰显,各个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化特色也将得到更深的发掘而更显出其真面目、真价值和真精神’”[8]72,针对目前学习汉语的人群大都并不关注于中国文化的深层意蕴的现状,“教育最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奏人生大路’,促进他们‘长善救失’,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思想境界,而机械的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实为本末倒置”[12],我们或许可以从这种文化认知的角度逐步深化中国文化的受众领域,以一种间接迂回的教学方式来解决,并收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五)鼓励相关研究,摸索古典文献与汉语国际教育结合推广之道

在不偏离汉语、汉字、汉文化的基调的前提下,摸索出一条具有国际水平的语言教学、适宜多种人群、并有效传输中国古典文化的新路来,是今后古典文献与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开展国际汉语古典化的必经之路。“传统文献学知识叙述注重方法介绍和技能的培养”[13],“就方法而言,中国传统文献学的目录、版本、校勘、辨伪和辑佚等主干知识本身就是整理文献的方法,同时,这些方法本身也表达了一种学术观点,一种对古代学术的看法和主张,一种处理历史文化的技能。所以中国古典文献学并不是纯客观的学问,它本身就是方法、观点和技能。”[14]笔者认为在古典文献与国际汉语教学研究方面,应结合文献本身特点与不同国别之间的融汇与否、文献传播强度与教学深度、文献教学与受众接受程度、文献与汉语相互配合比例、教师队伍对文献解读程度等诸多研究方向,探讨出一些合乎规范而又切实可行的教学规律来,“应该也可以包容和更多地利用拉丁字母,用汉语拼音帮助汉语走出汉字孤岛,走向世界”[15]。我们也可在这种思路的基础之上,在汉字逐步国际化的同时,用文献文本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填补单纯语言、文字或盲目灌输古典文化的漏洞,冲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打破国与国文化之间的藩篱,为中国古典文化的推广普及献言献策,以古典文献为载体,使得更多海外学习者投入更多兴致于汉语学习当中来,也使得汉语国际化。

结 语

汉语国际化已经成为顺应时势的一大潮流,既是世界对中华文化的渴求所发出的讯号,也是中国为了迎接全球化所作出的回应,国际汉语教学走向世界是历史的必然结果,也是合乎历史规律的时代产物,然而,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以及教学工作进展之中,我们发现研究的着眼点始终围绕着对外汉语教学本身,尚未突破学科界限,这与时代需求或教学节奏相较,是略微滞后的。在由对外汉语教学转向国际汉语教学的时代语境下,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地突破学科之间的藩篱,将古典文献与国际汉语教学相结合,促进各学科之间的协调建设,从而得以拓展学术研究空间,创造更多的教学可能性,以求国际汉语古典化,古典文献国际化。

[1]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N].光明日报,2013-02-28(7).

[2]许琳.2015年孔子学院总部工作汇报[J].孔子学院,2016(1):10-17.

[3]吴应辉.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及汉语国际传播研究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10(3):35-42.

[4]阮绪珊.汉语高级精读教材中的文学选篇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11.

[5]李春雨.文学教材编写与汉语国际教育[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32-135.

[6]曹惠容,王兵.试论新加坡教师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J].琼州学院学报,2014(6):119-123.

[7]哈佛燕京学社.儒家与自由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2001:40.

[8]黎亮.“和合”文化与汉语国际推广[J].云南师范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9(11):69-73.

[9]徐丽华.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问题和趋势[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8(5):25-31.

[10]冯庆磊.古代文学课程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作用[J].现代交际,2013(2):254-255.

[11]赵金铭.国际汉语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拓展[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4):86-90.

[12]吴洪成.现代教育家梁漱溟教学思想述评[J].琼州学院学报,2015(6):107-115.

[13]张三夕,高华平.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性研究[J].文学教育,2013(2):035-038.

[14]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8.

[15]马庆株.汉语汉字国际化的思考[J].汉字文化,2013(3):7-20.

(编校:王旭东)

Classic Documents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FENG Qing-lei1, LIU Jun2

(1.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Document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1121, China; 2.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Rutgers University,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08901,America)

There are several problems on the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for Chinese classic documents such as lacking of text types, weakconsciousness ofclassicdocuments, and professional miscommunication.In term of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bout Chinese classicdocuments,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on outputting documents and texts, broadening the channels for academic research, establishing civil documentary explaining groups, focusing on personnel training, encouraging the research ofChinese classic documents and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classic documents;teaching

2016-09-18

浙江财经大学科研基金项目(2012YJX)

冯庆磊(1990-),男,河南濮阳人,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中心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典籍与文化;刘隽(1990-),女,甘肃兰州人,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教育学研究生院教育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汉语教育。

G256

A

2096-3122(2016)06-0027-05

10.13307/j.issn.2096-3122.2016.06.05

猜你喜欢
古典汉语文献
学汉语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怎样读古典诗词?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