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蜀汉灭亡原因研究述评

2016-03-15 21:48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蜀汉政权刘备

王 慧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21世纪蜀汉灭亡原因研究述评

王慧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摘要:蜀汉政权灭亡原因在21世纪继续受到各方学者的关注,成为一个学术热点。蜀汉衰亡原因的研究总体上在延续20世纪的基本观点上进一步延伸拓展,也有新的视点。21世纪以来,关于蜀汉灭亡原因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人才、政治、国家策略、地理环境等几方面进行。

关键词:三国;蜀汉;政治分化;国家策略;地理环境

东汉末年风云际会,枭雄群起,经过二十余年的角逐,最终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持续大约四十余年,蜀汉政权最先灭亡。为什么被后世史学家认为君仁臣贤、政通人和的蜀汉会最先灭亡?对于蜀汉衰亡的原因,在古代已有人提及,有天命说、国祚论、后主昏庸等等。如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提到:“天欲废汉,人不能兴之矣”[1]。20世纪中,学者们对此问题给予了进一步的关注,至21世纪,学术界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展开了更加深入的热烈讨论,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针对蜀汉灭亡的原因,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才、政治、国家策略、地理四方面。

一、人才与辅政者对蜀汉政权的影响

1.人才缺失的消极影响

成功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刘备作为没落皇族,能够从微末到三国霸主之一,“人和”是最大因素之一。蜀汉后期人才处于十分匮乏的状态,正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20世纪80年代左右钮海燕在《从人才观上看蜀汉之兴亡》、吴探林在《三国兴衰与人才沉浮》中认为人才匮乏是蜀汉衰亡的导火线之一。21世纪围绕人才问题探讨蜀汉衰亡的原因逐渐增多并且更加全面和深入。

孟繁治在《人才盛衰与蜀国兴亡》[2]中认为蜀汉人才后期缺乏的一大原因是蜀汉人才大多不是益州本土人士,没有宗族等支撑,死后缺少家族后辈,并且蜀汉基本没有政治改革、教育改善、选官制度改良、军队改造等措施,人才后继乏力。除此之外,方原在《蜀汉用人政策失误》[3]中提出蜀汉政权用人唯亲,偏重荆襄集团对,于益州集团过度打压,蜀汉人才来源主要依靠开国跟随的势力,没有做到就地挖掘人才,并且有限的人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运用。还有一种人才缺乏的原因则是认为诸葛亮培养后继人选乏力。“政事无巨细,咸决与亮”[4]918,一方面确实表现出诸葛亮对国家事务的关心并且蜀汉在他的治理下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没有给予他挑选的继承人如蒋琬、费祎、姜维等人足够的锻炼。比如蒋琬从未担任过区域负责人或是指挥军队作战,最先担任广都长,后为丞相府东曹采、长史,职位都相对较低,直到诸葛亮死后,蒋琬即“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侯”[4]1058。蒋琬费祎无功封爵引得众臣不满,同时缺乏掌握全局的经验,所以在处理国事之时存在力不从心,特别是在治军用人等方面,这对于蜀汉后期政治的消极影响不可忽视。

人才缺乏是一大原因,刘洋洋在《从人心向背看蜀汉灭亡》[5]中则从人心向背分析蜀汉灭亡,蜀汉在建国之时客观上由于刘备汉室正统身份再加上采取的收服人心的措施为人心所向,但后期吴魏在自己领土上收服人心的措施更为成功,百姓不再思汉,蜀汉汉室失去正统的优势。更为重要的是连年征战、各种沉重的赋税兵役让百姓苦不堪言,政权内部矛盾重重,渐渐人心背离蜀汉;正所谓“民能载舟亦能覆舟”,以人心立国的蜀汉在失去人心的支持下又怎么长久。

2.执政者自身政治素养不足

成也在人,败也在人,将蜀汉的灭亡的原因归结于蜀汉执政者自身能力的缺乏和蜀汉后期人才缺失是一种比较主流的看法。20世纪末杨世见在《刘备与蜀汉政权的衰败》着重从执政者自身寻找政权衰亡的原因,而高凯、郑发展和赵中祥合著的《从人口性比例失调看蜀汉政权之败亡——兼论刘备、诸葛亮为政之失》[6]则认为刘备、诸葛亮及继承人错误的连年北伐导致人口严重的性比例失衡,直接加速了蜀汉的灭亡。在21世纪,学者们沿着这种思路深入挖掘,认为刘禅的昏庸无能、黄皓的宦官弄权固然加剧蜀汉灭亡的脚步,但是在之前刘备、诸葛亮、费祎、姜维等一代代执权者在蜀汉建国之时、发展之时就已经埋下了各种隐患,最后爆发导致了蜀汉建国短短四十三年就被曹魏所灭。

刘备自身性格的仁义、宽厚在儒学家看来是仁君的优秀品质,但是在战乱纷飞的年代,要一统天下必须具备理智长远的眼光,当断则断的果决以及必要的心机权术,这一点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曹操就做的很好。从刘备作为执政者的失误探讨蜀汉衰亡,在2002年至2010年这几年受到了不少关注。

胡玲玲《从刘备的多重性格看蜀汉兴衰》、姚昌炳《从桃园结义透视蜀汉的悲剧命运》、马朝冠《“后刘备时代”蜀汉政权政治遗产清理》等论文主要从传统大加赞美的刘备宽厚仁德重情义的角度剖析蜀汉衰亡的原因。魏延山在《壮志未酬的悲歌——刘备的悲剧性格与蜀汉政权的悲剧命运》[7]中着重从刘备的自身悲剧性格中去解释为什么蜀汉没有统一天下而逐渐走向衰落。刘备过于注重义气的狭隘个人主义导致刘备在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不是出于大局考虑修复蜀吴联盟以对抗魏国,而是为了兄弟生死之盟盲目兴师东吴,结果兵败而归使蜀汉元气大伤,自己也病逝白帝城。得民心者得天下,深得百姓拥护的刘备失去天下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刘备的思想基础不符合历史的发展潮流,认不清天下大势,刘汉王朝已经走向末路不可挽回。

此外,有些学者将蜀汉衰亡的部分原因归结于诸葛亮。正如周一良先生在《论诸葛亮》中评价:诸葛亮治蜀是建筑在严刑峻法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建筑在与民休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使人民安居乐业基础之上。韩隆福在《论蜀汉的政治腐败——诸葛亮失误之二》[8]中认为诸葛亮执政期间蜀汉官僚机构臃肿,官民比例古今罕见,赋税繁重。其次,诸葛亮拒谏斥贤,赏罚不明,法律严苛而不公正,而错误的连年北伐,劳民伤财,加深社会矛盾把蜀汉推向绝境。之后诸葛亮连年北伐,继承人培养不力,姜维伐魏加剧国力消耗,再加上执政者不能有效调和国内益州集团及其他集团之间的矛盾,所有矛盾聚集在一起导致蜀汉最早灭国。

执政者的政治素养不足不仅表现在执政者自身性格缺陷,也体现在执政者对于政治形势的把握以及执行力上。《隆中对》是诸葛亮在分析国家大势之后提出的战略路线,勾勒蜀汉未来的发展蓝图。但是执政者对于《隆中对》的认识不足,对形势的把握不足导致蜀汉加速衰亡。

胡以存和杨宾元在《隆中对与蜀汉国家战略》[9]认为《隆中对》被后人神化,以为天下尽在诸葛亮把握中,但它只是勾勒的利益最大化,是刘备能实现的最好局面,蜀汉后继人姜维等人对于《隆中对》的理解偏差最终导致蜀汉走向衰亡。孔婷婷和张戈《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及其导致蜀国盛衰原因分析》[10]认为《隆中对》实际是军事设想,并没有结合蜀汉实际国力考虑当时的利益矛盾等状况,比如占据荆州与其盟友东吴的利益相冲突,认识不足执行失误是加速蜀汉衰亡的一大原因。21世纪,学者们对于蜀汉的立国策略进行了更加理性的分析。范文琼、余以军和孔惠惠合著的《成也<隆中对>败也<隆中对>——浅析<隆中对>的战略错误》,吕昕《<隆中对>再评价》,徐日辉《试论<隆中对>战略中的一着失棋》等论文基本在深刻分析之后认为《隆中对》策略实际上有着诸多失误,而执政者自身能力的缺失,不善于根据形势及时改变策略则使得这些失误的消极影响放大,加速蜀汉政权的衰亡。

二、政治分化给蜀汉政权带来的恶劣影响

关于蜀汉政权内部矛盾激化对蜀汉发展造成的恶劣影响,20世纪时已经引起部分学者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雷近芳先生在《试论蜀汉统治集团的地域构成及其矛盾》[11]中以一个新的角度即区域史,对蜀汉势力通过地理区域进行划分,而颜勇的《主客矛盾与蜀汉政权的失败》将刘备集团与荆州集团的矛盾认为是主客矛盾,从政治分化的角度探讨蜀汉衰亡的原因,这一观点对于后来学者探讨蜀汉衰亡的政治原因有重大影响。在21世纪,政治分化的问题逐步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并且在20世纪基础上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

21世纪初,罗开玉先生在《成都武侯祠“攻心”联再研究》[12]中将蜀汉政权的用人政策与益州本地集团的利益冲突结合起来,认为蜀汉政权最早消亡的真正原因是对待益州集团的政策错误。而白杨和黄朴民在《论蜀汉政权的政治分化》[13]中认为蜀汉政权中各个势力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对蜀汉政权政策实施构成了实质性的约束,并且这种关系尤其是益州势力与其它势力之间的矛盾导致政权内部虚弱并逐渐走向灭亡。蜀汉执政者对于一直跟随的草莽势力器重有加,对于荆襄势力也是大加笼络与重用,所谓“豫州入蜀,荆楚人贵”[14]126,而对采取不合作态度的益州本土势力更是采取残酷的镇压。

此外,张承宗和郑华兰在《蜀汉人士与蜀汉兴亡》[15]中分析各集团内部重重矛盾时也侧重当权者对于本地人士的不信任致使不重视培养益州人士,因此在蜀汉后期当外来的荆襄人才相继去世后,蜀汉出现人才不继的状况,指出人才匮乏是导致蜀汉衰亡的又一原因。而王瑰《信心丧失与知识忠诚:从谯周生平看蜀汉灭亡原因兼驳地域势力矛盾亡国说》[16]中则采取怀疑态度,对地域势力矛盾进行深度分析,认为地域矛盾实为进取者与保守者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导致战争频发、民众信心丧失,甚至发展为国家认同感破裂,谯周劝降,蜀汉最终走向灭亡。

总体说来,归结蜀汉衰亡的政治原因时,主要聚集在蜀汉政权内部益州势力与其它势力之间矛盾上,国内局势动荡、国外强敌压境,内外夹击下蜀国逐渐衰亡。

三、以攻为守的国家策略造成的持续影响

20世纪80年代尹韵公先生在《论蜀国灭亡的原因》中着重分析国家策略的失误以及执政者对于国家策略的把握失误、连年北伐最终导致蜀汉衰亡,这一观点在21世纪被学者们继承的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魏勤在《蜀汉政权兴衰的经济分析》[17]中认为蜀汉后期“民穷兵疲”“百姓凋敝”是导致蜀汉逐步衰亡的直接原因。蜀汉前期,诸葛亮执行“以攻为守”的立国策略,频繁出征,使益州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到蜀汉政权后期以姜维为代表的辅政者继续执行“以攻为守”的错误的国家策略,战争在导致国家军费支出庞大的同时,另一方面强征兵卒,劳动人口减少,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自耕农慢慢破产,益州经济日趋凋敝。在这种国内忧患重重的情况下,魏国出兵灭蜀,蜀汉灭亡也是情理之中。马宁《蜀汉兴亡的政策因素研究》、范文琼《论战争经济对蜀汉百姓带来的灾难——兼评诸葛亮的历史责任》等论文中也持相似的观点。

但是,周红在《论蜀汉兴衰的财政原因》[18]中认为蜀汉的出兵也并不是毫无收获,如平定南中,为蜀汉政权在财力和物力上提高了支持,但是这种支持作用不应评价过高,总体看来蜀汉政权连年伐魏对蜀汉的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创伤,财政难以负担军费支出,所以诸葛亮感叹:“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惫,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4]919。

益州远离中原战乱,本是富庶之地,经济繁荣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基本的稳定作用,战争摧毁国家经济后,国家处于摇摇欲坠的状态,所以司马昭伐蜀“如指掌耳”。

四、地理条件对蜀汉的影响

在蜀汉兵力国土皆不如曹魏、东吴的情况下,刘备退守巴蜀据天险自守原本可以说是上上之策。在21世纪之前学者们对于退居巴蜀都是持赞赏态度,但是在21世纪存在异议,提出了新的探讨角度——从地理角度分析蜀汉衰亡原因。

在21世纪初学者们注意到汉中与蜀汉的兴衰可谓息息相关。宋杰《汉中对三国蜀魏战争的重要影响》[19]、刘晨阳《汉中与蜀汉兴衰》[20]都关注到汉中重要的战略意义。汉中交通便利地势险要,“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形势最重”[21]2464,是夹在关中与四川之间的重要粮食生产地,南北取得此地都可以省千里运粮之费。但同中存异,刘晨阳认为汉中对于曹魏进取蜀汉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蜀魏双方影响重大,所以蜀汉后期邓艾率军占据汉中后,失去汉中的蜀汉失去了秦岭天险的保护,而魏军则有了汉中的粮草补给省去千里运粮,所以失去汉中的蜀汉迟早会被曹魏攻破。宋杰则认为汉中对于曹魏而言实属“鸡肋”,对于蜀汉则生死攸关,可以说正是汉中失手促使蜀汉北线防御体系崩溃,国家迅速走向灭亡。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汉中的重要战略地理位置对于蜀汉兴衰影响甚深。

鲁小波和陈晓颖在《从地理角度分析三国时期蜀国的灭亡》[22]则从更为新颖的角度入手,从蜀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分析,得出蜀汉灭亡是历史必然的结论。传统看法,益州作为天府之国,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易守难攻的地形,可以达到自保、割据一方的目的。从长远来看,这样的环境在易守难攻的同时不仅信息落后还容易引起人民的厌战情绪。四川地理坏境特殊,四川百姓身材相对矮小,这在冷兵器时代中对抗身高马大的中原军士必处于劣势,而且蜀汉人民很少有习武的习惯。所以蜀汉环境不利于培养军事人才,更不利于建设一支能攻善战的队伍,没有强大的军队保卫国家,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五、总结与展望

蜀汉衰亡原因的探讨在古代已有人提及,近现代研究在20世纪已有人提出,但是讨论还处于较小范围内,论著数量较少,总体上并没有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不可忽视的一点是,20世纪对于蜀汉衰亡的研究主要从人、政治、国家策略等几方面入手,基本上奠定了21世纪蜀汉衰亡研究的大致方向。21世纪初以来对于三国的研究日趋火热,蜀汉衰亡的原因探究也成为一个新的学术研究热点,论文数量有了很大的增加,尤其是2000年与2006年研究著作较多。可以说21世纪不光是论文数量上有了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论文质量也不断提升,对于蜀汉衰亡问题的挖掘在20世纪的基础上也逐步加深,分析也更加细致。即使是从同一个角度入手进行阐述,但具体分析也各有不同,比如同样是从人的角度剖析蜀汉为何衰亡,孟繁治侧重从蜀汉后期缺乏益州本土宗族支持、选官制度不够完善等进行分析,丁洋洋则主要关注人心向背对于蜀汉兴衰的重要影响,而胡玲玲、韩隆福等学者从刘备、诸葛亮等执政者自身寻找原因,可谓是同而不同,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同时在20世纪研究的基础上,也提出了新的观点,比如2009年鲁小波和陈小颖提出从地理环境对蜀汉人士的观念、对蜀汉人士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入手分析蜀汉政权的兴衰的原因,这个切入点就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这种新视角的提出与当今学术研究跨学科、跨领域开展密不可分。当代各门学科不断衍生发展,各门学科之间交叉、融合成为常态,跨学科研究也成为一股新的研究潮流。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式,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对于学者从一个不同于传统观念的多元化视角发现新的学术增长点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是解决复杂学术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所以对于蜀汉衰亡问题的研究除了从传统的经济、人才、政治等角度入手,可以尝试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入手,结合多学科领域进行剖析,往往可以带来不一样的视角,得出新的结论。

但是稍有不足的是总体探讨方向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有些探讨的角度甚至是反复论述,更多还是从传统的人才、政治、国家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显得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不足的原因,一方面学者在探讨蜀汉衰亡的原因时所依据分析的材料更多的是《三国志》《华阳国志》等传统材料,材料在被反复研究的情况下提出新的视点就稍显困难。因此在探讨蜀汉衰亡的原因时,在传统研究材料外可以拓宽材料范围,更多地寻找结合新的文献或者是有价值的民间材料,将新旧材料进行对比整合研究,发现新的研究入手点。另一方面,在探讨方法上也有待创新。在探讨蜀汉衰亡原因时,现代学者在摒弃古代天命观、宿命论时,与古人也有着明显的一脉相承,基本上都是从传统的人才、政治等方面入手进行深度挖掘。因此在探讨方法上,除了继承传统外还有必要打破传统、拓宽思维,在东方思维之外尝试西方不同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可以在立足蜀汉历史现实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适当引用西方的分析法,尝试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出发、多方面解决问题,发现新的探讨角度。

其次,从20世纪开始对于蜀汉衰亡原因多是出于对这段历史的总结,但是将蜀汉衰亡置于历史大环境下与其它政权进行交叉对比研究,在交叉对比中发现异同是相对缺乏的,具有较大的研究意义。并且展望蜀汉衰亡原因对于后世的借鉴意义是比较缺乏的,在这一点上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有待深入挖掘。蜀汉的研究不仅“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同时也为我们带来新的思考历史的启发,比如为什么蜀汉作为一个被后世称为楷模的政权竟会最早衰亡,这种衰亡对于后世有何现实意义。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对于三国历史的研究也随之掀起热潮,对于蜀汉衰亡原因探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总结历史教训,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历史能够对现在及未来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王鸣盛.十七史商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364.

[2]孟繁治.人才盛衰与蜀国兴亡[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63-65.

[3]方原.蜀汉政权用人政策的失误[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52-55.

[4]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刘洋洋.从人心向背来看蜀汉灭亡[J].青年作家,2010(12):64-68.

[6]高凯,郑发展,赵中祥.从人口性比例失调看蜀汉政权之败亡——兼论刘备、诸葛亮为政之失[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12-18.

[7]魏延山.壮志未酬的悲歌——刘备的悲剧性格与蜀汉政权的悲剧命运[J].吉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59-61.

[8]韩隆福.论蜀汉的政治腐败——诸葛亮失误之二[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01(1):79-82.

[9]胡以存,杨宾元.隆中对与蜀汉国家战略[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4-47.

[10]孔婷婷,张戈.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及其导致蜀国盛衰原因分析[J].兰台世界,2015(24):83-84.

[11]雷近芳.试论蜀汉统治势力的地域构成及其矛盾[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4):84-89.

[12]罗开玉.成都武侯祠“攻心”联再研究[J].四川文物,2001(5):3-9.

[13]白杨,黄朴民.论蜀汉政权的政治分化[J].中国史研究,2008(4):85-102.

[14]常璩.华阳国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15]张承宗,郑华兰.蜀汉人士与蜀汉兴亡[J].襄樊学院学报,2002(3):81-89.

[16]王瑰.信心丧失与知识忠诚:从谯周生平看蜀汉灭亡原因兼驳地域势力矛盾亡国说[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50-159.

[17]魏勤.蜀汉政权兴衰的经济分析[J].闽江学院学报,2003(3):51-54.

[18]周红.论蜀汉兴衰的财政原因[J].现代财经,2000(11):60-64.

[19]宋杰.汉中对三国蜀魏战争的重要影响[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5-13.

[20]刘晨阳.汉中与蜀汉的兴衰[J].黑龙江史志,2013(17):16.

[11]顾祖舆.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22]鲁小波,陈小颖.从地理角度分析三国时期蜀国的灭亡[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3):22-25.

(责任编辑:陈道斌)

收稿日期:2016-04-25

作者简介:王慧(1992— ),女,四川自贡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K23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476(2016)07-0009-05

Review of the Research into Reasons for Shu Regime’s Ruin in the 21st Century

WANG Hui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9, China)

Abstract:The fact Shu regime became the legitimacy is praised by people both in history and in literary works. However, Shu regime ruined firstly. Why Much attention was paid to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it was a scholastic hotspo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research into the reasons for Shu regime’s ruin extended based on the basic idea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meanwhile, there are some new ideas, which are representatively reviewed from talents, politics, national policie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etc.

Key words:The Three Kingdoms; Shu regime; Political division; National policie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猜你喜欢
蜀汉政权刘备
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经验探究
党的七大擘画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蓝图
读懂刘备
诸葛亮死后留下四位人才 他们力保蜀汉江山30年
刘备与徐州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刘备的爱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刘备别具特色的用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