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可视化背景下新闻信息图像的特征及编辑原则

2016-03-16 03:52
关键词:可视化受众图像

沈 珉

(浙江工商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数据可视化背景下新闻信息图像的特征及编辑原则

沈 珉

(浙江工商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数据驱动新闻”是新闻报道的方向,新闻视角的加入使得信息图像的呈现方式与功能意义有了变化:信息图像不只是辅助说明文本的工具,而且是呈现新闻的媒介。与传统图像不同的是,数据可视化背景下新闻信息图像具有富数据性、叙事性与艺术性等特征,因此针对新闻信息图像的评估、编辑与审核,也不止于传统对信息图像的真实性加以确认,而必须在传播的立场上,掌握图像编辑的基本原则,即适当呈现原则、受众至上原则以及美感原则,才能充分体现新闻信息图像的意义。

数据可视化;新闻信息图像;图像特征;图像编辑原则

信息图像泛指信息表达的图像,它在媒介上涵盖纸质信息图表及屏幕图表等,在种类上包括概念图解以及数据说明等多种图像。在传统纸媒传播中,信息图像对文本有辅助说明功能,能够使结论或者概念更易于理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图像冲破了传统领域,“数据新闻”是信息图像与新闻的结合[1]。新闻视角的加入使信息图像的呈现与意义产生了变化,大数据挖掘与数据可视化技术的运用也使得信息图像的制作方式有了重大变化。笔者追踪了国内外优秀数据新闻制作媒体与团队的动态,主要有英国《卫报》(https://www.theguardian.com/)、英国《泰晤士报》(http://www.thetimes.co.uk/)、英国《金融时报》(http://www.ft.com/)、美国《华盛顿邮报》(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美国 《纽约时报》(http://www.Nytimes.Com/interactive/)、中国《壹读》(http://www.iqiyi.com/v_19rrmelbi8.html)、中国网易数读(http://data.163.com/special/datablog/)、中国《财新传媒》(http://www.caixin.com/)、美国 ProPublica非营利新闻编辑部(http://www.Propublica.Org/)以及“数据雕塑”(http:// www.emoto 2012.org)等,通过解读数据可视化背景下新闻信息图像的特征,分析新闻信息图像的编辑策略,对编辑应对新形势提出一管之见,以求教于方家。

一、数据可视化背景下新闻信息图像的特征

在笔者看来,新闻信息图像之所以区别于以往的信息图像,一方面是由于图像运用的目的由辅助说明转为系统化呈现事实之故,另一方面是由对图像的认知更具思辨力所致。概括地说,新闻信息图像是“新闻数据挖掘角度(立场)+数据可视化技术+艺术处理”的结果,它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一)富数据性。

在传统新闻信息图像里,信息容量相对较小,且指向清晰,是强有力的论据。如威廉·普莱费尔(willian Playfair)第一次以手绘方式使用线图、饼图与柱图来表达观点时,数据数量是有限的,而当下新闻信息在数据的获得以及呈现技术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数据表现为多维度、多层次。

其中纸媒与屏媒的表现稍有不同。在纸媒中,富数据性首先表现为数据数量饱满充实、版面展现密集增加;第二,表现为“混合图形”大量出现,从多角度来表现新闻对象,以期对新闻事件有全景式的表现;第三,图形内部的多角度延伸,比如以堆叠线来表现纵向的变化或者对比的结果,或在折线图或者柱形图上表现出更多维度,使得信息的表现更为丰富与复杂。

相较于纸媒,屏媒更能体现大数据的图像优势。首先,通过屏媒的交互性操作,可以使得数据隐藏、展叠,版面不再受限;第二,大数据技术抓取的数据量十分巨大。通过技术处理,可以持续变更数据来跟踪新闻事件,表现动态过程;第三,开放性的设置,允许用户添加数据,使得数据量得到扩张。而数据库的使用,以及交互的设计,都使得信息图像突破了二维的界限。

富数据性在新闻的操作实践中意味着观察样本的增大,而增大的样本数意味着更接近于事实。究其实质,“多层次多维度的数据展示和单一展示数据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为了用数据说明主题,先有主题,后为了说明主题而多层次、多方位地寻找数据支撑,论证结论;后者可能是从数据中发现问题,用新闻描述数据以阐述清楚发现的问题”[2]。

因此,富数据性的实质是制作者并不希望对数据呈现有唯一定论,而是希望通过信息图像的呈现让受众从多角度切入,从而自己得出结论,这也体现了数据新闻的价值。

(二)叙事性。

叙事性的特征首先来自于图像的新闻本质。新闻信息图像虽然展现了数据自身的魅力,让数据说话。但图像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列表,而是通过有意识地组合,表现出新闻内在的叙事性。同时,叙事性的特征还根源于数据的不确定性与可变性。为了将数据交代得真实可靠,必须要交代数据的背景信息,即要遵循新闻的“5W1H原则”来提示数据的“元数据”。

从新闻信息图像的表现来看,叙事性表现之一是“数据化叙事”,即通过交互的技术,利用多媒体将受众带入一个情境之中,以可视化的数据内容与受众互动,使受众理解大量的信息。比如《华尔街日报》试图把统计网页嵌入视频正是这样的尝试。当然,这是属于比较完美的体现,多数信息的展现本身没有故事性,因此叙事性表现之二是版面对某种情境的展现或者提示,即对数据背景的叙事化展现。叙事性表现之三,是将抽象的概念视觉化、生活化。相对来说,较具象的选题相对容易一些,因为总能找到匹配的图片来引导,而抽象的概念处理起来则复杂得多。比如《股票模型》,以彩色铅笔的刨丝来表现股票升降,即是增加了将抽象的情境日常化,就是叙事性的体现。

(三)艺术性。

数据可视化图像的“可视性”之“可”要在以下的情境中加以理解:第一,抽象数据用直观的表现得到呈现与深化;第二,数据展示由单纯的技术呈现转化为艺术表达。即,“可”既是“能够看到”,又要“值得看”。可视性信息图像,不只是对传统饼图、柱图的美化,还要使用更多的形象手段,来接近人的世界。通俗地说,新闻信息图像的展现不只表现美,还要与情感相关。

从具体新闻信息图像来看,将图形(矢量图)与图片(方阵图)直接嵌入或者替代统计图表成分的做法就是艺术化的方式之一。采用图形能够提高视觉度,而使用图片能够拉近版面与受众的心理距离。比如,《房地产市场的变迁》是统计近40年美国房地产的销售价格态势图,用房子图形与数据进行了巧妙的结合,使版面的数据表达更为生动。

其次是使用视觉隐喻。视觉隐喻是指用相关的图标、形状或者图片来代表、指示一个意境,其作用是让陌生的景象变得亲切与易感知。比如设计师 SANTOSH KUSHWAHA的作品《食品通胀问题》中标题部分采用了蔬菜、牛奶、水果等拼贴而成的人脸作为背景,并在线形图中使用了豌豆、麦茎、牛奶替代了图表的线条与面积部分,显得更贴近生活。又如,在云词的展现中,大量使用拟人化的遮罩,也是提升受众注意力的方法。如:2012年与2011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的“文字云”遮罩,形成中国地图的样式,图文的大小形象表明了文字出现的频率。

艺术性的第三种方式是对受众情感的关照,比如以通感的方式,以视觉的变化来表现听觉的效果,表现对象的基调变化等。如:杰森·萨拉文(JASON SAL)设计的《泰坦尼克》影片的基调,是将影片《泰坦尼克》一片每分钟的代表性色彩进行排列,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的脚注顺序阅读可以看到影片的主色彩的变化。*http://salavon.com/work/TopGrossingFilmAllTime/,摘取时间:7/18/2016 5:19:39 PM

从以上新闻信息图像的特征可见,新闻信息图像以选择展现角度来暗藏观念,以形象、直观的数据直接与受众对话。

二、数据可视化背景下新闻信息图像的编辑原则

当代新闻报道的需要,使信息图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数据可视化要求的新闻信息制作团队也与传统的新闻团队不同,比如《泰晤士报》新视觉新闻团队的核心成员就包括了内容设计编辑、数据记者、数据挖掘员以及信息编辑。这里的内容设计编辑相当于项目负责人,他需要确立选题、评估信息图像的优劣然后进行信息发布。而以上这些角色之间可以转化与重叠,因此图像编辑实际贯穿于图像制作与发布全过程,成为团队共需的一种能力。同时,对新闻信息图像的评估、编辑与审核,也不止于传统对信息图像的真实性加以确定,必须站在传播的立场上,掌握图像编辑的基本原则。唯其如此,才能体现新闻信息图像的意义。美国信息图像设计师伊林期基认为可视化图像的标准是“新颖、充实、高效、美观”[3],就是对信息图像编辑原则的体现。对于新闻信息图像,笔者认为以下的原则是必须要把握的:

(一)适当呈现原则。

呈现针对富数据化的特征而言,也是针对媒介的展现特性而言的。适当呈现意味着数据展现要有适度的边界,这一边界能够保证信息图像观看的高效性,同时又能保证受众对细节的追究。

新闻信息图像制作的初衷隐含了这样一对矛盾:一方面是试图让数据发言,不希望受众在一二秒钟之内就能得出鲜明的结论;另外一方面却又主动提供了观察的入口,希望掌握受众对图像的理解。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数据过多,可能会使一部分受众迷失在数据之中,但对于另一部分受众来说,却并不存在数据过溢的现象,因为受众的关注点与方向可能并不相同。尽管目前对信息的取舍问题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笔者认为其展示不应该脱离媒介本质属性以及传播目标。

如何做到适当呈现?笔者以为,首先,要区别不同的媒介展现特征,比如纸媒与屏媒的容纳空间不同。纸媒版面只有二维度的展现,因此主要是强调角度新颖、以少胜多,通过多角度的挖掘,来立体表现。而屏媒则可以通过互动化设计,适当增加数据呈现的层级,如本·施耐德曼所提的那样:能够先总览信息,再缩放和过滤信息,最后按需查看细节。其次,要注意“信息成本”,也即,尽可能减少图像的设计成本,避免使用过多的链接、按钮与展叠技术,客观上也使得图像有“去噪”的过程,使主题相对集中。第三,注意新闻的议程设置。在图像表示中,注意对信息解读角度的暗示,注意数据呈现的相对条块化与逻辑性,以便不同受众能够选择自己偏好的数据,又不致远离议题[4]。

(二)受众至上原则。

新闻数据可视化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媒介,因此,受众的地位不容忽视。而当代图像的发展,势必也会将注意力放在观看过程中,关注接受者的具体体验:不仅要注意受众的生理因素,也要注意受众的心理因素。比如,图像一定要注意色度的差异,是因为色盲者不易分辨色相,而对色度的差异是比较敏感的。

为了使受众理解信息,首先是要清晰叙事模式、数据类型、视觉形式间的匹配关系。美国信息图像设计师邱南森认为,“可视化最基本的形式就是简单地把数据映射成彩色图形,它的工作原理就是大脑于寻找模式,在图形与它所代表的数字间来回切换”[5]。最基本的几种图形决定了数据间的关系,比如线图表现时间关系、饼图表现比例关系、散点图表现离散关系、树形图表现层次关系等。几种基本的数据类型,比如分类型、时序型以及空间型。在数据类型内嵌入不同图形来表现主题,使这些图形与叙事模式产生对应,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叠加与复合表达更加复杂的关系,比如平行关系、比较关系、因果关系等等。所以厘清数据的表现层次、美化数据图表是最基本的工作。《纽约时报》阿曼达·考克斯制作过优秀数据新闻作品《2010年的美国国会中期选举》,图像有意识地将2010年的美国国会中期选举与2002年的总统大选进行比较,以此来表现时间推移过程之中美国人口和政治情绪的变化趋势,她认为,数据新闻的关键即是对数据集合中基本的形式、模式和图片含义展示的综合运用。

要使受众易于理解,还需要转换思路,从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图形产生新意。比如《非洲的真实大小》是表现非洲面积的,从一般地图上没有办法得到感性的认知,如果将美国、中国等一系列国家的面积等大小插入非洲地图内部,立即让人有了直观认识。如:卡伊·克劳斯(Kai Krause)设计的《非洲的真实大小》。一般在线地图都采用麦卡托投影(Mercatorprojection)来表现非洲,事实上非洲面积要大得多。*http://flowingdata.com/2010/10/18/true-size-of-africa/摘取时间:7/20/2016 2:19:16PM

另外,图标的标准化与互动性设计也必不可少。图标的标准化意味具有共享文化空间的增大。20世纪以后,使用标准图形与图标来传达思想成为可视化交流的一种方式,成为世界性的语言。互动化的设计是保证受众能够用最简单的操作就能完成图形的切换与图像的认知的前提。施奈德曼在《用户界面设计》提出“界面设计的一致性”“提供快捷方式”“针对闭合动作设计对话提示”“允许的撤销”“减少短期负担”[6]等八条“黄金法则”就是基于用户角度的认知。而屏媒的使用,使得受众的参与也变得非常重要。图像中设置变量来展现过程、轨迹或者方向,并以多层折叠的数据让数据展示其深入化与探索化的过程,使受众体验到深挖新闻的快感。运用实时地图、热力图、演进图等引发受众的兴趣,也是必不可少的方式。

(三)美感原则。

美感原则现正日益普及于数据图像的设计中。因此数据是与特定的形状、色彩等可视性图像联系起来的。既然是可视性图形,就有被美化的可能。可以说,美感原则也是针对“可视性”的要求提出的。

虽然屏媒的设计是多维度的,但其基础是平面设计,平面设计的美学原则依然有效。版面最基本的视觉元素仍是文字、色彩以及图形。比如使用合适的字体字号来区分重点与非重点,有意识地使用色度以及色相的差异来进行区分以及强调,淡化表格线与背景处理以突出视觉重点等即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同时,屏媒还可以模拟三维空间,使图像的纵深感得到极致的体现。另外,屏媒的设计还可以是多媒体的,可以借助其他感官的协同作用来传达。比如手指的移动触觉可以是手指“在屏幕上的活动与运动轨迹设计,如放大(伸展手指)、缩小(手指捏合)、单击、双击、长按、滑动、旋转、倾斜、晃动等辅助阅读的手指活动。此外,手势识别也是一种体感互动”[7]。这些设计元素,应当符合人机界面的设计规则,进行美化体现。

美感原则的运用还体现在视觉流程的设置上,掌握图像展现的节奏,引导受众视觉的正确移动。另外,美感原则还应该与受众的情感共振,以色彩的明暗、冷暖、大小等为手段,为图像设置最基本的情感基调。使图像艺术品一样引人入胜,引起遐想。如《风图》这一数据新闻就具有一种艺术感。马丁·瓦滕伯格(Martin Wattenberg)和费尔兰达·维埃加斯(FernandaⅥegas)描绘了美国的风场可视图,线越密集越绵长,表示风速越大。图中还有代表性的几个地方,点击后可见风力大小与经纬所在。*http://hint.fm/wind/摘取时间7/18/2016 1:29:20PM

综上所述,数据可视化背景下的新闻信息图像具有新的图像特征,不只是形式上对技术的适应,更是对新闻制作方法以及受众图像意识变化的适应,也意味着对新闻信息图像的编辑、审核与评估要有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良好的数据素养,才能准确观察到数据背后的意义所在;只有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才能评价图像设计能力的高低;更只有站在传播与受众的立场上,才能辨析图像展现层次的优劣。

[1] 方洁.数据新闻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2.

[2] 数据新闻设计[M].刘义昆,等,编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6.

[3] Jelie Steel.数据可视化之美[M].祝洪凯,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8.

[4] Hunter Whitey.洞悉数据[M].刘云涛,译.北京:中国工信出版集团,2016:26-30.

[5] 邱南森.数据之美[M].张伸,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36-40.

[6] Ben Shneiderman.Designing the User Interface[M].Pearson Education,Inc.2005:59-107.

[7] 王秀丽.大数据时代“屏性”出版物的可视化呈现与多维官能体验[J].出版发行研究,2015(6):53-56.

责任编辑:孙义清

G202

A

1007-8444(2016)06-0831-04

2016-08-26

浙江工商大学课题项目“以实践为核心以翻转为手段培养数字时代复合型编辑人才”(1140XJ2915034)。

沈珉(1971-),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闻出版图像与出版史研究。

猜你喜欢
可视化受众图像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思维可视化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
有趣的图像诗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