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山公”千奴与历山书院的历史成就*

2016-03-16 07:44王凤娥
菏泽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历山书院教育

王凤娥,刘 源

(1.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辽宁沈阳 110034;2.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历山公”千奴与历山书院的历史成就*

王凤娥1,刘 源2

(1.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辽宁沈阳 110034;2.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元朝的统治者不仅善于“马上治天下”,而且还注重化民成俗的文教事业,因此,书院教育得以发扬光大。号有“历山公”之称的千奴所创办的历山书院,以其藏书之丰、教学之特而在齐鲁大地享有盛名,并奠定了其在中国教育史上不可泯灭的历史地位。从山东历山书院的创立背景、书院概况以及办学特色等方面入手,分析阐述历山书院的历史价值,给我国当今的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道德教育发展、师资队伍建设以启迪,以促进我国当代的教育事业的发展。

“历山公”千奴;历山书院;书院教育

元代统治通常被认为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低谷,甚至是文明的倒退。但是,也有另外不同的认识。元朝的统治者不仅善于“马上治天下”,更注重化民成俗的文教事业,他们推行的“汉化”教育,不仅延续发展了宋代的书院教育,而且将其推向了更大的繁荣。元代的书院教育,既提倡学术研究,又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王頲在《元代书院考略》中记载,元代书院统计的最高数字为408所,其中有282所是新建的。据清初学者朱彝尊《日下旧闻》卷十一记载:“书院之设,莫盛于元,设山长以主之,给廪饩以养之,几遍天下 。”其中,位于齐鲁之邦的历山书院,不再拘泥于儒家经典教育,而是融入了实用性的医学学科教学的内容,在中国的书院史上可谓独具创新,这无疑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和历史意义。

一、元代千奴“历山公”

元代书院多为南宋文人“隐居不仕”的产物,但蒙古贵族能够弃马而从教的,尤为难得。号称“历山公”的蒙古人千奴,因而备受后世敬仰。出身于蒙古尊贵伯牙吾氏族的千奴,其祖父忽都思曾随蒙古军灭金南下,于元朝初年定居在山东历山。

史载千奴精心研究学问,博学多才、文武兼备,后官至嘉议大夫。不过,他更是以热心于教育留名,后世称其为“历山公”。据记载,千奴“勤于劝学,所至必先之”,总管大都则“兴工”国学,“尤尽其力”,对于乡里子弟更是不能忘怀,“莅官之余,且淑于其乡”,创建了历山书院[1]265。程文海《历山书院记》云:“历山书院以成,聚书割田,继以廪粟,以曹人范秀为之师,其子弟与乡邻凡愿学者皆集……俾范秀为学官而督教事焉”。为此,元代中前期著名的台阁文人、藏书家程钜夫为千奴作《历山书院记》,以表彰之。《元史·和尚传》对此也有记载,“子千家奴。延祐五年致仕,退居濮上,筑先圣宴居祠堂于历山之下。聚书万卷,延名师教其乡里子弟,出私田百亩以给养之。有司以闻,赐额历山书院。”

当然,历山在何处?这是一个在中国比较有争议的地理概念。《史记·五帝本纪》谓,“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史记正义》则将“舜耕历山”之地明确定位在濮州,其曰:“濮州雷泽县有历山、舜井,又有姚墟,云舜生处也。”这里的濮州,即今日河南省的濮阳市。其雷泽县,即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与鄄城县一带。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对历山的表述则更加形象,“雷泽西南十里许,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杰峙,谓之历山。”这与《大清一统志》的记载也是相符的,其“曹州府历山篇”载:“在濮州东南七十里,接菏泽县界。”既然有关“历山”的历史记载是清晰的,那么为什么其在今天又变得模糊呢?实际上,清末叶圭绶在《续山东考古录·山考》已经给出了答案,他将濮州历山列入“古有今无之山”,即随着河水淤积与自然风化已经消失的山。他还曾具体说道“是元时兹山尚在。今其地名历山庙,莽平无拳石,而雷泽即涸无勺水。陵谷变迁,于兹为信。”根据这些史料,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元代的“历山公”千奴,其定居之地应为今山东省鄄城县闫什镇。其地至今尚存有“历山庙”,香火不断,从另一侧面做出了历史的旁证。

此外,关于历山书院的研究,我们还有很多的遗憾。尽管很多文献都支持这所书院的存在,但其确切的存续时间,以及具体的办学成就,却都被历史所涤荡而去,需要人们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例如,清光绪《山东通志》卷对此书院也有明确的记载:“历山书院在(淮州)州东南历山下,元历山公千奴建”。不过,其具体的文献史料,今日大多缺失。根据元人程文海《雪楼集》卷12《历山书院记》所称,“历山公名千奴,今为嘉议大夫参议中书省事。”我们可以大体推测,千奴任嘉议大夫之前,已经享有“历山公”的盛名,或者正是由于他办学的良好名声,才受到朝廷的重视。而他授嘉议大夫,则是(大德)七年,即公元1303年①。据此可推测,历山书院的创建时间,在千奴以嘉议大夫身份参知中书省事的大德七年(1303)的之前应该存在了一段时间。相反,《中国书院史》一书认为其存在稍后的结论,更值得商榷。

二、历山书院发展的历史基础

蒙古人崛起于朔北荒原,重武功而轻文治。成吉思汗后来幸得贤相耶律楚材,从深刻认识到“天下虽得之马上,不可以马上治”的治国理政思想。据载,蒙古军攻破金都汴京后,耶律楚材多方寻求孔子后人,得五十一世孙元措,封为衍圣公,并建孔子庙,以示对儒学的推崇。他又召耆宿硕儒进讲东宫,“由是,文治兴焉。”历山书院的发展,正是在元朝统治者意欲长期御驾中原大地的一项文治策略,分析元代书院之兴盛,这与其当时的元朝基本文教国策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都是密不可分的。

(一)元朝统治者保护、扶持的文教政策

蒙古贵族为统一南方和北方,减少汉族士人抵抗蒙古统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改变原有的经济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上层建筑,推崇理学的传播。在建国之初,元朝统治者颁布和采取了诸多对书院恢复和发展有利的措施,对书院教育的发展采取提倡鼓励的政策,曾诏令:“江南诸路学及各县学内,设立小学,选老成之士教之,或自愿招师,或自受家学于父兄者,亦从其便。其他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赡学者,并立为书院。”[2]3032这一举动和措施不仅缓和了尖锐的民族矛盾而且极大地推动了书院教育的发展。同时,元朝统治者吸取历代在政治统治和文教发展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因势利导推行学术自由和缓和的文教政策,逐步加强文教统治,促进了文教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二)南宋遗民聚徒讲学,退隐研读

“食元食而作宋遗民”,这是继南宋灭亡后,南宋遗民中不少读书人的真实写照。他们选择聚徒讲学,退隐研读,在闲云野鹤的幽静深山之地自己创办和保留了一些书院,教授生徒,倡导理学。创建书院、精舍讲学,入元不仕、退隐研读,这在江南地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据《元史》记载,元初之时,学者胡一桂入元不仕,退隐研读,专心讲学于婺源的湖山书院;汪一龙自宋亡之后立志不仕,自元世祖至元年间始于紫阳书院专门讲授朱子之学……南宋遗民把对元朝统治的抵触情绪转化为倡导理学的热情,同时元朝统治者有意识的发挥国家政权的管理优势,对修复和新建的书院放任鼓励,形成了元初即出现书院发展的繁荣和兴盛之势。

(三)从官方到民间,人们兴学立师的热情高

作为统一多个民族的王朝,虽然元代的文化色彩展现出多元化和驳杂的特点,但各文化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汉文化,由于其固有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强大生命力,尽管多次遭受战乱的冲击,居于主导地位“汉文化”的核心思想观念理学也逐步成为官学,获得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位置,并逐渐影响到普通民众的日常活动。民间对书院的教化意义有一定的理解,兴学行动得到广大贫民百姓的支持,掀起了全民办学的热潮,并且由于政府的支持、保护和热情扶持,有利的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多数情况下,老百姓捐资助学的行动都是在自愿的前提下进行的。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在整个元代时期,无论是从官方还是从民间来说,人们兴学立师的热情都非常高。

(四)地方官员对于书院教化的重视

在元朝统治者政策的推动下,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儒经行、过化之地。一些地方官员也把修建、修复书院当作一种教化的途径。一些为政清廉的地方官吏,充分利用职权,往往把教育作为重要事项,这对推动书院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元代政府对有些不愿在朝做官,退而讲学,特别是捐私田建书院者,加以鼓励,倍加褒奖,获得“书院”赐额。无论是从政策上还是从实际行动上,中央和地方力量的积极推动都使元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到达中国教育史上的新高度,创造了中国书院史上的新篇章。

三、历山书院的办学特色

历山书院的创办,不仅推动了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而且也有助于改变元朝统治者的统治策略。更值得注意的是,历山书院的办学其独有的特色。它不同于宋代书院闲云野鹤式的深山办学,而是坐落于人口繁茂的古雷泽,切切实实地推行民风民俗的教化。其教育内容也不同于宋代书院四书五经的微言大义,而是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同样,其注重多样性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坐而论道、穷经皓首。更为可贵的是,其率先将医学学科教学内容引入到书院教学之中,这与传统视“技”为末节的办学理念大相径庭。

(一)多学科、多专业综合的教学特色

元代书院教育管理不断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以山长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制在元代逐步确立起来。“书院惟大贤得以建置,惟名儒得以主持。非其人不能创,创亦不能久焉”,[3]86-93山长在书院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书院学术的核心和灵魂,山长既要专注于学术造诣,又要对书院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全面负责,元代书院山长的学术修养和知名度直接影响到书院的兴衰存亡。所以主持书院的山长非名儒即贤士,一般是“经明行修”著名的“名师”。

由于元朝统治者推行缓和的文教政策,书院拥有充分的自主权,所以每个书院既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又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主要由书院山长和师儒们根据书院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灵活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因此,尽管各书院的课程设置不尽相同,由于元代程朱理学占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地位,“修身、处事、接物之要”是程朱理学培养人才的基本准则,“义理之学、修养之道”是程朱理学育人的指导思想,所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各书院的必读教材。元代各书院的课程设置大体包括:经学、史学、文学、诗词等方面的内容。教学内容主要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春秋》《尚书》《通鉴》《周易》等。“《四书》《五经》是生徒学习儒家经典的必备课目和必由之路,其中蕴含的伦常观念和道德规范,生徒个体丰富道德知识,提升道德品质的重要保证,也是书院道德教化的重要知识载体。”[4]各书院在学习这些课程的同时还根据书院自身实际兼习其他课程。

程文海《历山书院记》云:“提刑公之封树在焉,则为书与昆弟约,谨丞尝护松槚,相与为忠信孝悌之归。又与子侄约,凡胜衣者悉就学。暇日习射御备颜行,曰毋荒毋逸,毋为不善以忝所生也。”由此可知,历山书院以儒家的“忠信孝悌”为教学宗旨,学生所学课程不但有文学和医学,还兼习军旅习射,体现了历山书院多学科、多专业综合的教学特色。

(二)医师教学与开办门诊并行,理论与实践并举的特色

程文海《历山书院记》云:“暇日习射御备颜行,曰毋荒毋逸,毋为不善以忝所生也。又曰:再舍而渴医,若疾何?复藏方书,聘定襄周文胜为医师,以待愿学者与乡之求剂者。”千奴创办的历山书院让当地人有更多接受教育机会的同时还收藏医学图书、聘请医师、教授生徒医学知识、设立门诊、接待寻医问药的乡邻,不仅体现了历山书院所设学科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的特征,还体现了历山书院具有慈善的功能。医师教学与开办门诊并行,理论与实践并举的特色,让历山书院在中国书院史上展现出独特而璀璨的光辉。

(三)祭祀特色

元代书院教育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讲学,祭祀活动也是书院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书院祭祀并不是简单的朔望参拜、执香行供,而是书院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和教学环节。“书院之制,所以有教有祠者,非祠自祠,教自教也。盖教所以成德,以为后学之表,则祠亦为教设明矣”[5]41-43。由此可以看出,祭祀和教化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书院在举行祭祀活动的同时也起到教化的作用。通过祭祀活动庄重、肃严的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产生对先贤的景仰与礼敬,从而培养生徒的道德品质,提高其素养。所以,书院祭祀不仅是一种感性教育,还是一种素质教育。

元代,在先圣孔子诞生之地的山东地区,历代有尊崇孔子和兴学立教的传统。山东地区的书院以祭祀先圣孔子为主,同时祭祀历代先贤。《元史》本传载:“筑先圣宴居祠堂于历山之下。”程文海《历山书院记》所说:“彼既知舜之当祀,必知舜之当法。”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山书院的祭祀对象除了先圣孔子之外,还祭祀历山有功绩有操行的名哲先贤帝舜,充分体现了历山书院祭祀的特色。

(四)藏书特色

书院的产生本身,就是我国古代藏书事业的进一步发扬光大。书院产生之初,“唐宋之世,或因朝廷赐名士之书,或以故家积书之多,学者就其书之所在而读之,因号为书院。”(欧阳玄《圭斋文集》卷五《贞文书院记》) 元代书院的繁荣也带动了书院藏书事业的发展,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人们的重视。元代藏书规模巨大,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其建设也进入正规化、制度化阶段。它既是元代每个书院办学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又是书院“名师”的教育教学科研和生徒学习的基础,所以浩瀚如烟的藏书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元史·和尚传》记载:“聚书万卷,延名师教其乡里子弟,出私田百亩以给养之。有司以闻,赐额历山书院”。聚书万卷,以此可以看出历山书院的藏书规模之大。叶昌炽《藏书纪事诗》有诗称其:“濠梁水阁知鱼乐,濮上祠堂对鹊华。同是投簪归去也,随身皆有惠施车”。程文海《历山书院记》云:“又与子侄约,凡胜衣者悉就学,暇日习射御,备戎行,曰:‘毋荒毋逸,毋为不善。以所生也。又曰:‘再舍而医,若疾何?’复藏方书,聘定襄周文胜为医师,以待愿学者与乡之求七剂者。于是郡邑上其事,有司乃定名历山书院,就俾范秀为学官而督教事焉。”(程文海《雪楼集》卷十二《历山书院记》)历山书院是中国书院史上最早明确记载收藏医学图书的书院,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中国传统的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四、历山书院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不难理解,具有一定政治统治色彩的历山书院,其必将会随着元朝政权的崩溃而瓦解。1351年,起义军首领刘福通等人率领的“红巾军”三路北伐,势如破竹。起义军以“白莲教”为思想支柱,经过之地,焚烧学堂、拆毁宗庙等。作为主战场的山东大地,“赤地千里,乡民纷纷团练以自保”。山东地区的书院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冲击,蒙古人所创办的历山书院,更是难于幸免。不过,历山书院短暂辉煌,毕竟给中国的教育史留下了灿烂的篇章。加强对历山书院的历史研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仍不乏启示借鉴。

(一)应用型大学的建设转型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相分离成为高等教育最主要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极大影响了国家对高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历山书院从实际出发,灵活的安排教学内容;所学课程不但有文学和医学,还兼习军旅习射。在我国当今高等教育中,这种多学科、多专业综合的办学特色对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课程的设置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时代的需求并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构建跨学科的课程体系,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使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学科向综合化、交叉化的方向发展,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历山书院把医学教学与开办门诊业务相结合,书院开设的实用技术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医学的专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目前我国专业设置中,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以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较弱。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知识本位的教学方式,却忽视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注重并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能力相结合,积极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历山书院根据当地百姓的需要,把医学教学引入到书院教学中,对中国现代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的发展及进步有极大地启迪和借鉴作用。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坚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与区域经济发展和需求相结合,依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引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道德教育的建设思考

历山书院的祭祀活动不仅是一种感性教育和素质教育,更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更讲求一种“明理躬行”的实践精神。所以,在当今的道德教育中,应当继承和发扬古代历山书院的道德教育理念,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熏陶,作为道德教育的最高形式“知行合一”,学生在掌握道德知识的同时,身体力行、躬行实践将道德准则付诸为行动,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正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这对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国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双一流”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历山书院在建成后,首聘曹州学者范秀为师,正是有了“名师”的汇集,生徒和乡邻都愿意前来学习。所以,让“经明行修”的名师范秀主持书院,不仅提高了书院的教育质量还吸引了更多的生徒前来求学。在当代的学科建设中,学校应注重优秀师资的培养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这是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注重名师效应,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教师队伍的最大潜能,实现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吸引学生前来求学,学校才能发展壮大。

五、结语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把医科教学与开办门诊业务并举的书院──历山书院,其历史成就犹如彗星一闪而过,但历史意义无疑是深远的。丰富的藏书典籍、多样性和综合化的教学内容以及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医科壮举,以及重视社会伦理教化的祭祀活动等等,都为历山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增添了它独特的色彩。将中国传统的医学学科教学与实践和中国传统儒家学术思想的“理学”理念与实践共同融合于历山书院的教育和教学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兼容并包和博大精深。把医学学科教学与开办门诊业务水乳交融在一起,对于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医学教育来说,为中国传统的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总之,历山书院的创办为当今我国学科建设、专业设置、道德教育发展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以史为鉴,走进历山书院教育文化遗产的宝库,继承历山书院的精神,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以期促进我国当代的教育事业的发展。

注释:

① 《元史》卷134《千奴本传》载:“(大德)七年,大都路总管兼大兴府尹。……未几,迁参议中书省事,赞议机务,精练明敏。”

[1]邓洪波.中国书院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2](明)宋镰.元史(卷八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6.

[3]张熙惟.宋元时期山东书院教育的创立与发展[M].济南:齐鲁社,2010.

[4]杜华伟,谢致远.古代书院道德教化的现代启示[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2):35-36.

[5](元)唐肃.皇冈书院无垢先生祠记[G]//.全元文(第58册),南京: 凤凰出版社,2004:41-43.

The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of Lishan Academic Qian Nu and Lishan Academy

WANG Feng-e1, LIU Yuan2

(1.Editorial Department of University Journal,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China;2.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110034, China)

The rulers of the Yuan Dynasty were not only good at fighting to govern, but also laid stress on the cultural education, therefore, the academy education could get prospered. Lishan Academy founded by Lishan Academic Qian Nu became famous for its rich collection and teaching reputation in Shandong and established the inviolable historical position in Chinese education history. Starting with the founding background, situation, school characteristics and other aspects of Shandong Lishan Academ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ve historical value to enlighten our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moral education and faculty development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ntemporary education.

Lishan Academic Qian Nu; Lishan Academy; academy education

1673-2103(2016)06-0057-05

2016-05-06

王凤娥(1974-),女,山东鄄城人,副编审,副研究馆员,教育硕士,研究方向:编辑学,语文教学研究。 刘源(1989-),女,山东鄄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史研究。

G40-055

A

猜你喜欢
历山书院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朵云书院黄岩店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舜乡恋歌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亚历山大 战无不胜的征服者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真绅士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