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籍的协调英译—以英译《徐霞客游记》为例*

2016-03-16 07:44卢长怀
菏泽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译语徐霞客典籍

卢长怀,况 瑶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中国典籍的协调英译—以英译《徐霞客游记》为例*

卢长怀,况 瑶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由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和爱国人士徐霞客撰写的《徐霞客游记》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它在世界范围内都被视为一份无比珍贵的重要地理文献!将此书翻译成英文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翻译《徐霞客游记》一书的过程中,作者总结出典籍英译的一些翻译技巧和策略,希望它们能对从事典籍英译的人们和典籍英译爱好者有所启示。

中国典籍;英译;策略

论文的作者曾将在我国具有极高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名著《徐霞客游记》翻译成英文。2011年1月该书已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由《游天台山日记》《游雁宕山日记后》《游白岳山日记》《游黄山日记》《游武彝山日记》和《游庐山日记》等十七篇名山游组成。论文的作者所翻译的《徐霞客游记》的其他章节—《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和《粤西游日记》的译稿已被国务院主办的“大中华文库”收录其中,不久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一、 文化协调和代偿翻译的理论阐释

英国著名学者苏珊·巴斯奈特在《翻译,历史与文化》这部著作中详细地阐释了自己的文化翻译观。其文化翻译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翻译的单位应该是文化而不是传统的词、句子、段落或是语篇;2. 翻译并非单纯的语言之间的转换,实质上是文化交流,它不仅包含文化内的交流,同时也包含文化之间的交流,即文化内翻译和文化外翻译;3.翻译应走出语义等值的局限,实现文化中的功能等值,翻译的等值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多层面的。翻译不应该只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更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中功能的等值。翻译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文化之间的相互转换;4. 翻译的原则、标准和策略不是永恒不变的。按照她的观点,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其中文化是处在第一位的,而信息处在第二位。[1]

最初,人们将翻译研究视为语言学的一门学科,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语言单位之间的对等关系上。后来,人们研究的重点发生了变化,由对语言学的研究开始转向对文化因素的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2]周笃宝认为,“在典籍英译中译者应该继承并弘扬中国的传统翻译文化,研究翻译的语法,建立科学翻译学。在典籍英译中要恰当地运用代偿翻译理论。”[3]

代偿翻译理论(刘宓庆、章艳,2011)实质包括三种类型:解释性翻译、替代性翻译以及淡化性翻译。代偿式翻译理论特别强调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翻译中的各种复杂的关系与矛盾。[4]

基于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间的不同差异,人们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代偿翻译理论中的三种协调翻译方法:解释式、替代式和淡化式。同时,翻译又是一个译者自我适应性强、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反省和自我再生的体系(Hermans,1999:141-142)。“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它深深地根植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中,构成整个系统内部的一种操作力量。”[5]

本文基于代偿文化协调翻译理论,针对《徐霞客游记》中出现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英译进行剖析,从而论证文化协调翻译在典籍作品英译中的具体运用。论文的作者在翻译《徐霞客游记》的过程中一直坚持采用文化协调的翻译理论倡导的翻译策略以便能向译语读者传达准确的信息。

二、文化协调指导下的英译《徐霞客游记》中采用的翻译策略

学者肖淑云强调说,“无论是在跨文化交流中,还是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并积极传播民族文化是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6]因此,翻译看上去只是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实际上却要跨越时间和空间,在两种文化之间游离、穿行,为两种语言和文化进行和谐对话、调解,决定对话中的话轮趋向。[7]游记文学的翻译应以译语读者为中心,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习惯表达法和审美角度等,采用的翻译策略也要灵活、多样,以达到说服读者的劝诱功能。[8]

(一)增减变通,符合文化

语义重叠是汉语的一个特点,汉语常把两个意义相同的字组成词,把两个意义相同的词语组成四字结构,有时还使用两组四字结构表达同一个意思,以便加强语气。而这样的表达习惯在英语中却很少见,甚至是没有。因而我们在英译时必须注意这一点,不然会产生累赘。遇到此种情形,最行之有效的对策就是采用增译、减译的翻译方法。试看下面的几个例子:

例1:“其南一峰特耸,摩云插天,势欲飞动”(《游九鲤湖日记》)

译文:A peak rose abruptly in the south, towering and leaping towards the sky.

例句中的“摩云插天”其实是一个意思,在汉语中常把两组意思相同的词语放在一起形成四字结构,在翻译时只按一个意思处理,后面的“势欲飞动”也是对“峰”的描述,可以把原文的两个四字结构合在一起处理,这样的句子在游记中不胜枚举。

例2:“忽有亭突踞危石,拔迥凌虚,无与为对”(《游九鲤湖日记》)

译文:Suddenly I saw a skyrocketing pavilion standing on a precarious crag on the mountainside, facing no rivalry.

例2中的“拔迥”,挺拔高耸(tall and straight,towering),“凌虚”,书面语,凌空而起(soar high in the air),这两个词语是一个意思,无需一一翻译,“拔迥凌虚”是对“亭”的描述,在译文中按照定语处理。

例3:“峻峦削岫,错立如交牙,水漱其根”(《闽游日记后》)

译文:Folds upon folds of precipitous peaks intersected one another with streams lapping their foot.

例3中的“峻峦削岫”是一个意思,按照英文习惯无需重复表达,“交牙”是一种比喻,无需直译,“漱”,冲刷、冲荡的意思,“根”指山根,译为foot和base。

除了采用减译法外,有时还要根据具体的内容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增译法。

例4:“俨若负扆”(《游嵩山日记》)

译文:like an emperor sitting against a screen。

“俨若”,形容特别像(just like)。“扆”,古代一种屏风(a kind of screen in ancient time)。此句在翻译时需要增补,才使得屏风这种比喻富有意义。

在译文中,译者增加一些词汇,为了使译语读者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二)代偿翻译策略的运用

在翻译《徐霞客游记》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时,译者不断地尝试采用代偿翻译策略,向译语读者传达准确的信息,以达到文化协调的目的。

例1:“督以一千户、一提点,需索香金,不啻御夺”(《游太华山日记》)

译文:A qianhu, an official commanding one thousand households, and a tidian, an official in charge of law and civil works, were appointed by the imperial court, whose job was to demand money from the government for the temple. This was as good as “grab and keep imperial fund to themselves

例1中的“千户”、“提点”都是旧时的官员,我国古代官员名称的翻译是典籍翻译中难度较大的一个方面,对于这些特殊官名如果无法用相应的英文表示,则采用先汉语拼音后加注的这种解释性的翻译策略,例如“千户”译成qianhu, an official commanding one thousand households,“提点”译成tidian, an official in charge of law and civil works。

例2:“中开一门,仅容舟”(《闽游日记前》)

译文:with a gate-wide watercourse in the middle, only wide enough for a boat to pass.

此处的“门”并非字面意思,而是一种比喻,形容河道非常狭窄,只有门那么宽,直译为gate-like space,或意译为narrow space。此处译者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即代偿翻译理论中的替代式翻译方法。

例3:“立台上,望落日半规”(《游武彝山日记》)

译文:I stood on the terrace of the peak, overlooking the setting sun。

原文中的“规”本义为“圆形”,“半规”即半圆,比喻半个太阳,但是把它直译成half sun不如用setting sun替代,也就是因为setting sun说明太阳正在西下坠入地平线。

例4:“湖不甚浩荡,而澄碧一泓,于万山之上,围青漾翠,造物之酝灵亦异矣!”(《游九鲤湖日记》)

译文:Though it was not a vast expanse of water, the rippling lake, with its crystal clear water above tens of thousands of mountains surrounded by green woods, possessed the most fantastic wonders ever produced and ensouled by nature!

原句中包含一个转折关系的句子。“浩荡”,形容水势汹涌壮阔(vast and mighty),“泓”, 泛指塘、湖,与前面的“湖”同义,翻译时不必重复,“万山”,按照字面可以译成ten thousand mountains,此处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译文可以采用淡化式的翻译方法,译为all other mountains。

徐霞客在游记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夸张等。对这些修辞手法可以采用两种方法处理,一是保留原文形式,原文使用了比喻,译文也使用比喻;二是采取意译法,不考虑原文的比喻手法,只要在表达力度上与原文尽可能一致即可。如,“真仙凡夐隔”(《游武彝山日记》):译为the immortals and the mortals were really worlds apart。“夐”意即“距离遥远”(distant, remote)。根据中国文化,凡人和神仙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故“夐隔”译成far apart from each other或worlds apart。

(三)重构调整,主次有别

论文的作者在翻译《徐霞客游记》的过程中,为了使译文顺畅而且更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在译文中对句子的结构进行调整,尽量迎合西方人的直线思维方式,达到译语读者阅读习惯的认同。

例1:“落照侵松,山光水曲”(《游武彝山日记》)

例句中的“落照”,是指“夕阳”的意思(the setting sun),“侵”意思为“照耀”(shine over, illuminate),“山光”的“光”此处不是本义,而是指景色美丽漂亮(beautiful)。汉语中的主谓结构在翻译成英语的短语时经常颠倒顺序,故“山光水曲”可处理成beautiful mountains and twisting streams。

例2:“洞皆大石层叠,如重楼复阁”(《闵游日记后》)

例句中的“重楼”和“复阁”是一个意思,没有必要进行重复翻译。整句译为The cliffs were formed by overlapping rocks that looked like an array of houses.

例3:“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游黄山日记后》)

译文:Looking down at the peaks, I could see the pointed dark-green tops sometimes rising above the clouds and sometimes fading behind the white clouds.

句中的“下盼”,往下看的意思(look down),“时……时……”意思是“一会儿……一会儿……”,可译为sometimes…sometimes…或者now…and then…。“碧”,碧绿色(green, verdant),指树木。“峤”,本义指高而尖的山,此处指山峰的顶部(mountaintop),“银海”指白色的云雾(white clouds)。译者在翻译此句时对译文的结构做了调整,以替代中国式的翻译:I looked down at the peaks and could see the pointed dark-green tops sometimes rising above the clouds and sometimes fading behind the white clouds. 前者更符合英文的表达方法。

例4:“弘含奇瑰,亦与张公同”(《闽游日记前》)

译文:Comparable to the Zhanggong Cave in grandeur and magnificence.

此句的第一部分在汉语中处于主语位置,而在译成英文时即可以遵照汉语句式,译为its grandeur and magnificence were comparable to those of the Zhanggong Cave,也可以改变结构,把它处理成状语,例如comparable to the Zhanggong Cave in grandeur and magnificence .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表达顺序和方式不尽相同,在处理此类问题时,为了使译文的句子的结构显得更加简练,符合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在英译《徐霞客游记》时有必要打破原文的某些句子结构,对原文句子进行重组。

三、结语

原语与译语二者都具有很突出的文化特征,语言的文化特征的形成取决于文化、地理、风俗等环境对主体的心理产生的刺激和影响。文化环境又受复杂的外部大环境制约,而人在复杂的多重文化中起着主体的的作用。起着主体作用的译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母语基本功,还要精通译语国家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等诸多知识,还要具备相当强的文化协调能力,并且在自己的翻译作品中尽量做到保留源语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体现对源语和目的语文化的尊重。同时,译者有义务、也有责任让目的语读者通过阅读译作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我们在运用解释式、替代式和淡化式三种代偿文化协调的翻译实践过程中,应该尽量多地采用解释式和替代式,尽量不采用或者避免使用淡化式翻译,以免在译语中造成原语文化的缺失现象,这样有利于更好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1]赵莉何大顺.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J].文学教育,2009(6):38-39.

[2]郑婷.从意识形态角度看《天堂蒜薹之歌》葛浩文译本[J].菏泽学院学报,2015(6):98-101.

[3]周笃宝.继承传统译论,建立科学翻译学[J].中国翻译,2000 (2): 28-30.

[4]张慧琴陆洁徐珺.《红楼梦》中“荷包”文化协调英译探索[J].外国语文,2013(2):143-146.

[5]李红满.语言与符号暴力—多维视野中的布迪厄语言观探索[J].外语学刊,2007(5):19-23.

[6]肖淑云.冲突与对话—外语学习者的文化身份建构[J].菏泽学院学报,2013 (1):136-139.

[7]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J].外国语,2006(1):60-68.

[8]张微.旅游文本的文体特点及英译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 (4):156-158.

(责任编辑:王佩)

On Cultur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Classics——A Case Study of TheTravelsofXuXiake

LU Chang-huai, KUANG Yao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s,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Liaoning 116025, China)

TheTravelsofXuXiakeby Xu Xiake who was the great traveler, geographer and patriot in the Ming Dynasty, was of high literary and scientific value. It has been considered to be the rarest geographical book in the world. Its English translation will give impetus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course of translatingTheTravelsofXuXiake, the author sums up some translation techniques and strategies, which are believed beneficial to the English translators and the lover of Chinese classics.

Chinese classics;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673-2103(2016)06-0102-04

2016-08-12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4BYY013);大连市社科联课题(dlskyb2014069 )

卢长怀(1963- ),男,吉林长春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与中国典籍英译研究。 况瑶(1992-),女,江西宜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研究。

H315.9

A

猜你喜欢
译语徐霞客典籍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徐霞客在这棵树下说再见
徐霞客访谈录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徐霞客志在四方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