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文化视角的学校信息化领导力提升探究*

2016-03-16 07:44虹,刘
菏泽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特质领导力信息化

徐 虹,刘 钊

(1.枣庄学院教务处,山东枣庄 277160;2.枣庄学院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枣庄 277160)

组织文化视角的学校信息化领导力提升探究*

徐 虹1,刘 钊2

(1.枣庄学院教务处,山东枣庄 277160;2.枣庄学院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枣庄 277160)

运用组织文化视角,构造具有信息化特质的学校文化,是提升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有效手段。信息化以“人是最重要的”“人人平等”“人是积极的、可信赖的、主动谋求发展的”以及“人的复杂多样性”为基本假设,树立了“以人为本、广泛包容、面向发展”的价值观体系。学校的领导者应该接受这些基本假设和价值理念,并将其根植于学校文化体系之中,构造具有信息化特质的学校组织文化。

信息化;学校文化;学校信息化领导力;

20世纪后期以来,信息革命使人们的思维方式愈发的自由、多元,愈发具有非中心特性,从而冲击了领导权威;信息技术改变了领导决策的条件和状态;网络化和扁平化的组织原则引起了领导方式的变革[1],有关信息化领导力的问题便愈发受到重视。在学校教育领域,关于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几乎所有研究都是站在“信息化建设”的立场上,在“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定势中进行的,严重束缚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亟待突破。

一、运用组织文化视角开展研究的有效性

目前,相关研究对学校的组织文化,即学校文化的理解是准确合理的,可以将其定义为“学校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全体成员的行为方式与物态形式的总和”[2];而对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认识,则存在着偏颇。对“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界定以“信息化领导力”概念为基础,国内对后者较为权威的定义是“领导者在信息化时代吸引和影响追随者和利益相关者并持续实现群体或组织目标的能力”[3];显然,这个定义是管理学立场的,将信息化视为领导力发挥作用的情境与基础。然而,当前对“学校信息化领导力”概念的主流解释却是信息化建设立场的,认为其“为学校领导群体吸引和影响全体师生和广大教职员工开展信息化建设并持续实现学校信息化发展目标的能力”[4];认为信息化是领导力发挥作用追求的任务和目标,研究的目的在于指导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所以,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的当务之急,在于突破信息化建设立场的定势束缚,回归管理学立场,将信息化视为领导力发挥作用的情境与基础,寻求管理学和领导学方法,在信息化条件下解决学校领导力的提升问题。

根据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我们将学校信息化领导力定义为学校组织中的领导者,在信息化时代,吸引和影响追随者及利益相关者,并持续实现群体或组织目标的能力;同时,依据埃德加·沙因(Edgar H.Schein)的理论,我们认为组织文化构建是提升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有效方法。“领导力和文化就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5]1,“一方面,文化规范限定了一个国家或组织应该如何界定它的领导力……另一方面,领导所做的唯一真正重要的事情就是创建和管理文化”[5]8-9。领导力和组织文化在组织管理过程中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想要解决有关领导力的问题,创建或改造组织文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于是,运用组织文化视角,在充分理解“信息化”文化特质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学校文化创建或改造,必然会是提升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有效手段。

二、“信息化”及其文化特质分析

(一)对“信息化”的理解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一文将“信息化”定义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6]。本质上,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信息和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利用进行全面改造,从而导致人类社会生产体系的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飞跃的过程;信息化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个推动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社会转型过程,是一场产业革命。[7]“信息化”以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为前提,以信息资源的建设水平为基础,目的在于对信息交流、知识共享、经济增长、社会转型等产生积极的影响。“信息化”首先是却又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却也不止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资源的大规模建设,在具有生产力发展内涵的同时,还意味着生产关系的改变,即使人们的意识行为、社会的运行状态等发生全方位、立体式、深层次的变革,而后者则更为重要一些。

(二)对“信息化”的文化特质分析

组织文化的结构包括三个层次:①表层——人工饰物,是可以观察到的组织结构和流程,是一个人进入陌生组织时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所有现象。②中间层——信奉的信念和价值观,包括战略、目标、哲学等内容,能够预测许多可观察的表层行为。③最基层——基本假设,即无意识的、视为理所当然的信念、知觉、想法和感受等,是价值观和行动的最终来源。[5]20-23我们依此结构对“信息化”的文化特质进行分析。

1.“信息化”展现的人工饰物。人工饰物是文化中能够直接被感知的所有现象。随着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都着持续深远的影响,“信息化”的人工饰物随处可见,触手可及,不胜枚举。例如在经济领域,信息化进程实现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催生了新兴的产业部门,建立了新的产业体系;信息技术产业以微电子、计算机、通信和软件四大产业为基础,已经成为经济领域的核心。再如在管理方面,管理类信息系统正在被广泛应用,大数据正在日益深刻的改变着决策方式,以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电子化管理已经成为管理的主要形式,管理结构日趋扁平,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业务流程被不断改造;又如在生活层面,以便利的网络通信为基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越来越方便、快捷、廉价和无障碍,思想的碰撞迸发出绚烂多彩的创意和灵感,同时人们的工作、会议、购物、娱乐、交友等诸多活动,都在越来越多的借助网络实现。

2.“信息化”信奉的信念和价值观。2003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日内瓦“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的《原则宣言》中郑重宣告,信息化建设的共同愿望和承诺是“建设一个以人为本、广泛包容和面向发展的信息社会”[8]37。以人为本、广泛包容与面向发展,既是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其信奉的信念和价值观。

(1)“以人为本”这一信念,直接对信息化进程为了谁和依靠谁这两个问题做出了规定:人,而非信息技术、信息产品或信息化环境建设,是信息化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二者统一在一起,信息化进程才有意义,也才可持续。同时,还要明确以哪些人为本的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个人、某些人,而是人民群众,所以,信息化的发展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并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的。一切为了人民群众,要求信息化的发展不仅要有成果,而且要使成果被人人共享,以消除数字鸿沟为抓手,扶持社会弱势群体,缩小各种差别和差异,使所有人均能接受服务,获得发展,公平受益。而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则要求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要人人参与,每个人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推进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从而实现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2)“广泛包容”的信念是对人的复杂多样性的尊重,是对“以人为本”观念的可操作性延伸,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努力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复杂多样的。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5个层次;而每个层次又包含着多种类型、诸多方面的具体需要。信息时代,人们早已摆脱了仅仅强调经济和物质生活需要的状态,而发展到了强调多元需要的水平,更加重视对高层次需要和精神层面追求的满足;即使是在追求经济收入,也不再将其视为根本追求,而是以此做为满足经济生活以外的更多、更高层次需要的手段。于是,相对于工业化社会生产方式的大批量、少品种和标准化的特征,信息化社会的生产方式则体现着小批量、多品种、用户差异化定制等特质,更多的采用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的柔性生产方式。[8]104②尊重和保障人的个性与自由。信息化时代,人们有了更多的个性发展和自由选择的需要;同时,信息化条件也为人的个性发展和自由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为广阔的空间。信息化时代尊重和实现人的个性自由,在不违背社会自由的前提下,鼓励个性发展,倡导以人为本的高峰体验和自我价值的实现。③支持发展更为丰富、全面的人际关系。信息时代,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打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变得日益丰富和全面,网络文化和虚拟空间为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空间。

(3)“面向发展”是对信息化的价值规定,结合“以人为本”的信念,信息化涉及的发展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信息化本身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其中,信息化的发展是过程和方法,人的发展才是出发点和归宿。统一信息论认为“世界是信息的”[9],人的认知以信息为本;于是,信息化发展的目的就在于提升人的认知能力,促进人的发展;进而,人的发展又会带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全面进步,并反哺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形成人的发展与信息化发展的良好互动,使得人与信息化进程都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3.“信息化”蕴含的基本假设。信息化发展的三个原则,即信息化的三大信念,根源在于信息化过程中蕴含的基本假设,即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思想基础:①人是最重要的。这是信息化蕴含的第一假设,是“以人为本”观念的立论基础,排除了以信息技术、信息产品或者信息化环境建设等为本的可能。②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平等的。“人人平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基础,也是社会进步的目标和动力,而信息的可共享性特质则为实现人人平等提供了条件。由于信息不会因为共享而产生损耗,反倒会因为共享而产生更为重大的效应,所以信息资源不再像其他资源那样具有独占性和竞争性的特点,而是可以平等的提供给每一个人,没有人有权利同时也无法做到垄断和独占信息资源。信息时代,“人人平等”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传统的等级观念已经被打破,社会文化系统中的权力距离正在不断缩小。而且,也只有人人平等,才可能实现信息化成果的人人共享和信息化发展的人人参与。③人是积极的、可信赖的、主动谋求发展的。只有认为人是积极的、可信赖的,那么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才是符合逻辑的;同时,也只有认可人是主动谋求发展的,那么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才可能是稳妥的,“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才可能是有价值的,信息化的“面向发展”也才可能真正得以实现。④人是复杂多样的。人的复杂多样性是显然的,这是每个个体形成独立人格的基础。结合“人人平等”的假设,人的复杂多样性是必须被理解和接受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必须被尊重和包容的。“广泛包容”的信念便根植于此。

三、构建信息化特质的学校文化

组织文化的创建和变革,是领导者的首要责任和根本任务。虽然组织文化的创建与变革是要通过组织内全体成员之间的经验共享来实现的,但是创建或变革过程的起点与主体过程仅在于领导者将其本人的信念、价值观和基本假设根植于组织之中,根植到每一位组织成员的意识之中。于是,要想构建信息化特质的学校文化,首先需要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领导者自身形成符合“信息化”文化特质的信念、价值观和假设,将“人是最重要的”“人人平等”“人是积极的、可信赖的、主动谋求发展的”以及“人的复杂多样性”视为理所应当的必然,成为一切行为的前提,并进而明确树立“以人为本”、“广泛包容”、“面向发展”的价值理念;之后便是要将这些假设和价值理念根植于学校文化体系之中,成为学校全体成员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和假设,并在行为中表现出来。

(一)学校领导者系统关注的特定对象

将人的重要性、平等性、发展性和复杂性确立为学校领导者需要系统关注的特定对象之一。学校本就是因人而生、由人而生并为人而生的组织机构,人的核心地位不言而喻,财、物、事等其他组织构成要素都是围绕着人产生效用的。学校当中的“人”,包括了学校的领导层、管理层、基层教职员工,以及全体学生。领导与员工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否可以平等的表达与沟通?每位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个人特点与特长是什么?每个人是否得到了发展,特点是否得到了彰显,特长是否得到了培养?这些都是学校的领导者需要定期关注和评估的重要内容。需要明确的是,平等的表达与顺畅的沟通比领导威仪与师道尊严更重要;每个人的纵向发展比横向排名更重要;个体特点的彰显比群体的整齐划一更重要;培养特长比补缺短板更重要。

(二)应对关键事件和组织危机的基本原则

在应对关键事件和组织危机的时候,信息的准确与公开是领导行为的基础,平等、尊重与信任是基本立场,对长远利益的建设性考量是基本思路。信息化发展至今,信息的共享性愈发凸显,信息被一方掌控或垄断变得愈发困难,在关键事件和危机处理的过程中,任何企图掩盖、隐瞒真相的思路和行为都是失智的,只能提升事件处理的复杂性、成本和风险。事件处理过程中,领导者要平等地对待当事各方,以彼此尊重赢得相互信任,以面向未来的视角,从长远利益出发,谋求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使当事各方和所有涉事人员均有发展的机会和可能性。

(三)具体领导行为中的基本态度

在资源、奖励和职务分配方面,以及领导者有意识的角色示范、教授与指导的过程中,切实体现对人的平等性、发展性、复杂性的认可。比如建立顺畅完备的信息沟通机制与系统,有意识的引导学校全体人员使用,并以此作为决策的基础;再如资源分配向信息化建设和创新发展方面倾斜,着重奖励创新创造行为,鼓励特长的发展,包容个性的彰显,允许失败等等。

(四)运用人工饰物强化“信息化”的文化特质

借助学校的结构、程序、建筑、仪式、故事、正式声明等人工饰物对“信息化”文化特质的信念、价值观和假设进行强化。

1.学校的组织结构可以在运行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管理类信息系统充分发展并发挥作用的基础上,进行重构与再造,从而转变信息的获取与呈现方式,增强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使信息的获取更加容易,并能在任何需要的地方呈现,强化团队合作,方便集体智慧的发挥;同时,再造业务流程,降低任务程序的复杂性,降低中层管理人员的任务强度,弱化层级意识,使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并且实现集权与分权的统一,在授权的基础上,实现某些决策活动的下移,在信息系统的帮助下,由最了解实际情况的一线基层人员及时作出决策。

2.在仪式、典礼、集会等活动中,学校应努力缩小各个层级之间的差异,从环境设计、流程安排、效果评价等细节方面拉近学校领导者、基层教师和全体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营造平等、尊重、信任的学校氛围;若非必要,尽可能降低各种活动中的规范化、标准化要求,在必要的保障性基础要求之上,为个性的彰显、特长的发展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发挥提供尽可能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3.在物理空间的设计方面,如办公室与教室等的分布、教室与会议室的内部布置、建筑的内饰外观等,学校应尽可能的减少明显、刻意的隔阂性设计,降低规范性、刻板性、斗争性、对抗性、距离感等方面的感受,提升环境的舒适性和宽容性,并为灵活便利的自由重组提供条件。

4.将“以人为本”“广泛包容”和“面向发展”这三个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暨其信奉的信念和价值观,以合适的表述方式整合到学校的价值观念体系之中,并以口号标语、校规校训等形式明确地公开发布出来。

在组织管理中,领导力和组织文化是紧密联系的;对于提升学校信息化领导力而言,运用组织文化视角,构造具有信息化特质的学校文化,是一种非常有效、切实可行的方法。信息化以“人是最重要的”“人人平等”“人是积极的、可信赖的、主动谋求发展的”以及“人的复杂多样性”为基本假设,树立了“以人为本、广泛包容、面向发展”的价值观体系。要想提升学校信息化领导力,学校的领导者就必须接受“信息化”的基本假设和价值理念,并将其根植于学校文化体系之中,构造具有信息化特质的学校组织文化。

[1]南京市行政学院课题组.信息网络化时代的领导观[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4(04):37-40.

[2]张东娇.学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3]霍国庆,孟建平,刘斯峰.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综述[J].管理评论,2008,20(4):31-38.

[4]黄荣怀,胡永斌.信息化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5):11-17.

[5][美]埃德加·沙因.组织文化与领导力[M].马红宇,王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Z]. 2006-5-8.

[7]周宏仁.信息化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8]汪向东,姜奇平,叶秀敏.和谐社会与信息化战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9]王江火.统一信息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7.

(责任编辑:王佩)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of School Informatization Leader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XU Hong1, LIU Zhao2

(1.Academic Affairs Office, Zaozhuang University, Zaozhuang Shandong 277160, China;2.College of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Zaozhuang University, Zaozhuang Shandong 277160, China)

It’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school informatization leadership by constructing school culture with informatization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Taking Peopl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Equality, People are positive, trustworthy and active pursuit of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complex diversity as the basic assumptions, informatization sets up people-oriented, inclusive and development-oriented value system. School leaders should accept these basic assumptions and values and make them rooted in the school culture system to construct 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with in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informatization;school culture;school informatization leadership

1673-2103(2016)06-0119-04

2016-10-16

山东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学校信息化领导力模型构建与应用”(2013GZ063);2016年度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师教育创新管理模式研究”(2016RKB01456)

徐虹(1962-),女,山东齐河人,教授,研究方向:学校教育。 刘钊(1980-),男,山东济南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础理论。

G471

A

猜你喜欢
特质领导力信息化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领导力拓新 2018年度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评选揭晓
领导力愿望清单
论新态势下领导力的开发与运用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