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舍的苗衣:苗族传统服装技艺传承人王朝芳的艺术人生

2016-03-16 09:51吴正彪
关键词:惠水县绣花王朝

吴正彪

不舍的苗衣:苗族传统服装技艺传承人王朝芳的艺术人生

吴正彪

每个人都是在起起落落的波折中成长起来的。苗族传统服装技艺传承人王朝芳在自己漫长的成长历程中经过两次婚姻的失败与成功,以自己的聪慧和敏锐习得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苗族服装传统制作技艺,并在创新中培养着后续的继承人。

苗衣;服装技艺;王朝芳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存有一颗宁静的心,守住传统,坚持自己的特色,用彩色的丝线在裁剪的布匹上谱写苗族的艺术和人生,这就是乡村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传统服装技艺。有这样一个生活在乡村里的苗族妇女,她用自己的双手传承着传统的技艺,培养着一代又一代乡间苗家绣女,成就了一批又一批苗族民间工艺师,她就是惠水县摆金镇苗族民间服装工艺合作社总设计师、“惠水朝芳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王朝芳,一个地地道道的苗家女,一个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在做田野调查时,在释读每种服装图案的苗语名称、文化象征意义以及审美取向与王朝芳交流过程中,她多年来在苗族服装生产工艺中所秉承的传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服装的款式、刺绣的工艺、挑花的技能,到花饰图案的选择,以及装饰性的饰物等,始终都保持着自己的民族传统。

2013年2月春节期间,我利用寒假的空闲时间,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袁廷科先生和贵阳学院龙叶先博士的课题经费资助下,从湖北宜昌辗转湖南吉首,再从贵阳转车去惠水。2月16日下午,我由贵阳乘坐中巴车到达惠水县城,事先预约的惠水县政协原副主席、县苗学会会长吴永福先生专程陪同我到摆金。到摆金后,得到了家住在当地的摆金中学副校长庭世辉、高寨小学校长唐熊和高镇镇副镇长吴天江的热情接待。我们在吴天江家吃过晚饭后,与王朝芳联系,来到王朝芳的住屋和她的生产厂房,在交流采访中对这个苗族传统服装技艺传承人的艺术人生有了初步的了解。

惠水县摆金镇的苗族所使用的语言属于苗语川黔滇方言(亦称为“西部方言”)惠水次方言区。这一次方言的苗族有七种服饰类型、四种土语。这七种服饰类型分别为:1.惠水摆金式,这种苗族服饰类型主要盛行于惠水县摆金镇冗章村的摆架、卧马、高寨、岗金、长寨、冗让,石头寨的虫鸣哨、冗共、杨梅坡、葫芦山、孔引、楼房等自然寨;宁旺乡的大寨;关山乡的长地、掌平、打铁寨、掌灵;甲浪乡的烂木桥寨、烂岩寨、杉锅寨、扪摆寨、杉木寨、孔让、屯脚、新寨、冗森、单扒、单阳、大树脚等;鸭绒乡的松荣、卜所、思岗、烧箕冲、冗以、平潘、新邦、摆构、磨子冲等地;和平镇的大围、龙洞、垅电光、满村、龙井、长坡、水岩、高坪等行政村内的大部分苗族村寨。2.贵阳高坡式,集中分布在贵阳市高坡苗族乡,黔南州龙里县摆省乡的甲让哨地坝、小院、打夯、上摆式、摆岑、鸡爪寨、茅草寨、谷萌、吴家寨、潘家寨、果里、小果里、大竹山、上坝、新马鞍、老马鞍、中地坝、坪子上、渔洞、下岜金、摆让、下寨、大山,水场乡的花果园、老马洞;惠水县大坝乡光明村的红岩冲,冗族村的冗族、田坝寨、冗族下寨和方家寨,板长村的板长寨,大堡村的洞头,大堡中寨、大堡、龙滩村的龙滩河,甲腊冲村甲腊冲、金珠村的水打桥、打耙冲,云顶村等地的苗族村寨。3.贵定仰望式,主要分布在贵定县平伐镇的仰望、抵下坝、甲子屯、营上、上坝、盘上、中寨、竹林寨,摆哈乡的苗院、庄上、半坡、杨柳井、小地方、大石头、窑上的摆朗、关口寨、青藤冲,江比乡把关村的把关大寨、把关兴寨、小坡脚,抱管乡的小寨,铁厂乡的把朗坝、栗木坪、萝卜山下拉东、白岩;惠水县岗度乡的甲找寨、高坡村、摆若村、董榜村,长地村的长地、掌坪,营盘脚、翁弄村的翁弄和翁弄上寨,火闹村的火闹和下火闹;龙里县羊场镇的岱林及邻近苗族村寨,麻芝乡以大新、黄泥哨等苗族村寨。4.惠水摆榜式,主要分布在惠水县摆榜乡的呆工村、盘井村、高寨村、冗拱村、新寨村、同改村、旧连村、甲坝村、平寨村、石板村、龙坝村等所辖的自然寨,平塘县大塘镇的里中村及上莫村的部分村寨。5.平塘新塘式,集中分布在平塘县新塘乡的水沟、甲西、民联、新塘、公峨等行政村内所辖的苗族村寨。6.草原式,主要分布在龙里县草原乡的王寨、韭菜园、坝洞、长田寨、弯弓寨、关口寨、竹笆寨、摆惹、谷朗、塘堡、新寨、白岩、长舍、等鲧、跳园冲、窝寨、水落洞等,贵定县和平乡的茶山等地的苗族村寨。7.惠水鸭绒式,主要分布在惠水县鸭绒乡的干河提同、司岗、花厂、兴摆、大平、旧寨、鸭寨、上田、哨上、火石、水冲、大地、竹子、谷把等行政村中的各个苗族村寨。

惠水次方言区苗族服饰类型多样,语言资源的特色浓厚。但对这一语言和服饰的文化板块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我们的采访对象王朝芳的看法是,无论外面的专家学者对这个区域的苗族关注程度如何,作为一个苗族人,自己首先要热爱本民族的文化,要积极培养后继传承人,通过口传身教,把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一代代地延续下去。

王朝芳的家和她的“惠水朝芳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这个位于摆金街上的苗族传统刺绣服饰制作点是一栋两层楼的砖木结构房屋。在二楼的一间小屋子里,屋子中间安放着一个烧煤的烤火铁炉子,这里既是平时吃饭的地方,也是会客的重要场所。一楼摆放着各种正在组装的苗族传统刺绣服装,有一台大型的绣花机器和几台缝纫机。在引我们上楼时,王朝芳介绍说,以前都是用手工刺绣缝制的,但由于近年来一些单位各种演出较多,服装需要量比较大,因此她只能采取机器织绣的方式来完成客户的订单。

在会客的烤火炉前,我问王朝芳的年纪。她说用“客话”(汉语)说不好,于是把身份证拿出来给我们看,身份证上面显示的是:王朝芳,女,苗族,1956年7月15日生;家庭地址:贵州省惠水县摆金镇单耙村六组1号。我问她,你现在住的是摆金街,怎么身份证上面是“摆金镇单耙村六组1号”?她说,那是她丈夫的家,这个地方是婆家的地盘。丈夫去世后,她为了方便经营苗族服装,就跟婆家的人要了一些土地,在街上建起了自己的房屋。她说,她就出生在摆金镇这个老街的老银行对面,那是她的父母生养她们姊妹的地方。她说,这条街都是苗族,平时大家都是讲苗话的,只是偶尔有外面的人到这里,大家为了方便,才改用汉语交流。在旁的吴永福会长告诉我,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的民族学家在做民族学调查时,还租用了这条街当头的一家民房居住了一年多才离开,现在我们看到的民国时候介绍地方民情的《定番乡土教材》,大部分内容就是在这里写成的。

采访王朝芳的时候,惠水县政协原副主席、惠水县苗学会会长吴永福,惠水县摆金中学副校长庭世辉,惠水县高寨小学校长唐雄,惠水县高镇镇副镇长吴天江,唐雄的妻子吴琼,庭世辉的妻子宋鼎秀,吴天江的妻子唐蓝兰也在场。讲到说苗语,几个随同的妇女讲,现在这条街的人都还会讲苗话,大人、小娃都在讲苗话,大家平时见面都在说的是苗语。

采访中我问王朝芳:大家都说你的苗族服装工艺做得很好,你是跟谁学会了刺绣和做苗族服装这门手艺的呢?

她说,是跟她的外婆学的,但她不知道她的外婆是从哪里学来的。她外婆小的时候是个孤儿。从小时候会记事起,她就看到外婆会做花。外婆先教会她的妈妈。然后又让她的妈妈来传给她们姊妹。她又说,事实上她学会的剪纸、刺绣和画花模子这些手艺,她的外婆直接传给她的比较多。这里的苗族姑娘都会做这些手工活,只是每个人的聪明程度不同,做出来的东西不一样罢了。现在过年家家都在绣花。过年期间的一个月里大家都在绣花。通常都是一个教一个,婆婆教给儿媳妇,就这样一代一代地往下传。

王朝芳有九兄妹,她是老大,家里只有老三是男儿,其余都是姑娘。她的那个排行第三的弟弟在三十多岁时就死了。她的父亲早在她的弟弟去世之前就不在了。她们八个姊妹都会挑花刺绣,其中王朝芳和出嫁到贵阳的那个排行第二的妹妹做得最好,她们的绣品也最精制。

王朝芳曾经有两次婚姻。第一次属于“还娘头”,就是把她嫁给舅舅的儿子做妻子。舅舅家是鸭绒乡卜所寨的,舅舅的儿子叫作罗××,属狗(1958年生),比王朝芳小两岁。王朝芳十四岁时就办了结婚酒。每年正月间都要选个好日子由丈夫的妹妹过来接她去丈夫家。王朝芳有的时候去到半路就跑回来了。她说结婚了好多年,她都还不认识自己丈夫的样子呢!从王朝芳九岁和罗××定亲之后一直到十四岁办结婚酒,罗家总共送给王朝芳家11箩糯米饭。每年还送给王朝芳5块钱买线绣花。糯米饭是每年的农历三月三送过来的,钱是正月间送的。送来的糯米饭是由三斤多糯米蒸煮的,里面还配有烟肉(即腊肉)、蛋和干豆腐。因为送糯米饭来的都是丈夫家的女性成员,有的时候是丈夫的姐姐,有的时候是他的妹妹,还有的时候是他的妈妈直接送来。男的都不能来送,只有女的才能来送,所以她一直都不认识自己的丈夫。送来的糯米饭,村寨里的姐妹和朋友可以和她一起分享,其他姐妹朋友得到的糯米饭也可以和王朝芳分享。在农历三月三那天,结了婚还没有生孩子的男女双方都可以各自去找自己喜欢的人玩耍,也可以悔婚。若是真悔婚,那么就要赔偿男方家送来的各种东西,包括男方家所送的糯米饭和针线钱。王朝芳说,她就是因为悔婚才带出后面的许多故事。

王朝芳还在十五六岁的时候,认识“法厂”(地名音)那边的一个男朋友。她原来丈夫罗××所住的寨子比较大,人也特别多,那个寨子的人只要遇到王朝芳交往的这个男朋友就暴打他,而且打得很惨。王朝芳认为卜所寨的人太凶残了!让王朝芳最寒心的是,有一次卜所寨的人把王朝芳的男朋友拽到墙角去打。王朝芳想,你罗××带着别的女人来到处转,我一点都不管,也从来不讲你一句,可是到我认识的男朋友就不行,你们就打人家。于是,有一次他家派人来接王朝芳去罗家吃饭,她就去了。别人跟她丈夫说:“你的女朋友来了。”这时,他就过来喊王朝芳。当时他们都还是十五六岁的小孩子,王朝芳比罗××大两岁,而且她的个子也比罗××高大一些,她就把他按倒在地上狠狠地打了一顿。打完之后,她还朝他吐了一脸的口水才离开。这时罗××的那些伙伴就在一边笑着喊道:“男的怕女的……”这个寨子里的人从此再也不敢欺负她的男朋友了。教训罗××后,王朝芳也决定要解除他们的这种婚姻关系。她知道她的这个婚姻是不会得到幸福的,可是又逃不脱。在王朝芳二十岁的时候,她下定决心去帮别人割马草,因为割一年的马草得20块钱。王朝芳讲,她们那里有一个老鬼师知道一种药,这种药只要放在男人睡觉的地方,他就会厌烦自己的妻子,就会主动提出离婚,然后就能够各走各的。这种药要20块钱。她就和鬼师讲了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得到了她(鬼师)的同情。她就和王朝芳说她有一种药可以帮王朝芳。她说:我给你药然后教你怎么做,保证灵验。于是王朝芳下定决心去割马草,当时一挑马草两角钱,她就这样割了100挑马草去卖,然后向那个鬼师买来一小瓶药。其实那小瓶药就是一小点水水。用一个小小的像青霉素瓶子一样的瓶子装着。那个鬼师跟她说:“妹,他家有人来接你的话,你就去,然后你看他睡哪一头,你就把这药倒一点点到他睡的那一头就行了。”不久,他家就有人来接王朝芳了,王朝芳假装高高兴兴的样子去了,并且和他家人一起生活、一起劳动。趁他们不注意的时候,她就按照鬼师所说的做了。鬼师说至少要二十天才见效,但对当时的王朝芳来说,二十天不知道怎么才能熬得过去!她又怕自己的爸爸妈妈知道,万一知道了他们肯定会打死她的。于是,她跑了,她不能跑回娘家,只有想办法往外跑了。她当时拿辣椒去广西卖,然后又从广西拿姜和猪崽到都匀来卖。跑出去一个多月没有钱了,就只有回来看一下到底有没有效果。王朝芳想,如果他们家知道是她不愿意嫁过去的话,那么她弟弟的婚姻也会毁掉的,因为她弟弟娶的是舅舅家的女儿。她回到家来,她的妈妈不在家,她爸爸和她说:“你跑什么跑?你的事情我帮你处理好了,你跑出去那一天,他们家来人找你,你不在家,第二天他们家就叫我去老银行那个地方写字(离婚协议书)了。”因为王朝芳一直为了逃婚跑了多次,自己的父亲也心软了。按照苗族的传统,离婚这类事情是不能在家里办的,只能在路边或其他地点去写离婚协议书,于是只有到老银行那个地方去写。

和罗家的婚姻关系解除之后,有很多男孩子都来追求王朝芳,王朝芳说有谁打赢她的前夫罗××,她就嫁给谁。她后来的这个丈夫叫田应强,他不仅打赢了罗××,而且谁都打不赢他。田应强是一个退伍军人,是狠打架的那种男人。他也是悔婚了才来追求王朝芳的。由于双方父母都极力反对,他们觉得要结成一家是什么希望都没有了,于是两个人就下定决心服农药自杀。田应强是在他们大队里专门卖农药的。王朝芳说,我们两个人共喝了一瓶农药,我喝四两,他喝六两。她是正月二十去田应强家的,三天之后他们就服农药自杀。因为在此之前,田应强拿猪腿去求王朝芳的爸妈同意他们结婚,去了三次,王朝芳的妈妈都把猪腿甩出门外。他们是在这种绝望的情景中才走到这一步的。我问他们是怎么复活过来的。她说:“他们家用土烟丝和粪便来灌我们,我们最后吐出来了。我们整整昏迷了三天三夜。我醒来两三个钟头后,他就醒来了。醒来后,他家人拿我们没办法就让我们分家。我们得到一斗包谷(玉米)和一间小房间,是木房,在楼上。小房间是给我们暂时住的,走路都不敢有脚步声,公公婆婆一听到脚步声就放声大骂,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提心吊胆的。我就把那一斗包谷卖了,做路费,我们就去开阳、罗湾那些地方讨饭。我们就一个寨子一个寨子,挨家挨户地讨饭。人家送什么我们就要什么。我负责讨,我老公就负责挑。我们就抬到酒厂卖。天天都是这样,一天可以得百来斤。在讨饭期间,我就怀上我的大女儿了。我们没有房子,不知道去哪里生小孩和坐月子。我们就决定拿讨饭得来的七八百块钱来立一栋木房子。我在单耙寨立得了一栋房子。我们在那年的十月初八立成的,我的大女儿在十月十八九就出生了。”她的大女儿属羊,据此推算他们是1979年十月初八立的房子。

刚好生大女儿那年分田到户。在她女儿快出生时,父母看到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也就不得不同意了。那时候婆家也给他们送礼来了,王朝芳的妈妈说:“来街上赶场就到家里来吃顿饭,你就可以去生(小孩)了。”十月初八那天是赶场天,王朝芳赶场时就去娘家吃了餐饭,吃饭之后就上街去买了一些日用品。东西刚刚买齐还没有来得及回家,王朝芳的外婆就和她妈妈说:“干脆叫她来家歇一晚上,家里这头猪有点生病了,就拿来杀吃了,顺便带点回去吃。”她妈妈讲:“还是让她回去算了,肚子都这么大了,我怕快要到时间生了。”这话才讲完,王朝芳的肚子就痛起来了。她的外婆和她妈妈就连忙把她送到当时的区医院,当天就生了。第三天出院后就回了单耙寨。他们就在单耙寨住了一段时间。王朝芳觉得自己有挑花刺绣的技术,如果继续住在单耙寨老家那个地方太偏僻,不好挣钱。后来王朝芳的妈妈就送他们一块在摆金街边的土地,他们就在那里搭起棚子住下来,开始绣花卖。

王朝芳小的时候,她的外婆经常过来教她妈妈挑花刺绣,她就在旁边看,然后悄悄地学。她说:“我外婆经常来教我妈妈绣花,也一针一线地教我。我外婆教的方法比我妈妈的方法好学多了,而且灵活多变,点线结合得很好。我妈妈教的绣花技术就是非常的死板,也很老套。我外婆看我学得快,悟性好,对我也非常好,这辈子我永远都记着她的好。那时我妈妈很凶,她不喜欢外婆教我,我外婆也怕她。然后外婆就带我去外面的绣花场教我绣花,大家绣花时在一起,别的婆婆也来一起教我。在绣花场边烤火边绣花,有时候她还带烟肉和糯米粑到绣花场来送我烤吃,我就是这样学会的。”

在王朝芳还很小的时候,外婆就教她学绣花。到了七八岁的时候,她就会绣平绣和十字绣两种花了。那时候她也特别肯学,而且人也非常聪明。她说:“那种梭绣只要看一遍我就会绣了,就连那种比较难绣的镶在死人身上的八九条绣片花,我只要得看其中一条,我就会绣了。”她认为最难绣的是马尾绣。这种绣在当地苗语中称为ghab dud mil,翻译成汉语即“马尾绣”,很多人都很难学会,但王朝芳却做得很好。她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学会马尾绣了。一条马尾绣有八朵花,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老是编成七朵,后来她发现有边边的白线、绿线没有插,经过反复揣摩,终于学会了绣马尾绣的技术。当时,马尾绣的花样很少,绣的花样都是那些老婆婆才有,她们教给王朝芳一样她就学会一样。有时候为了解决绣花模子的新花样,她就跑到贵阳黔灵山那些地方去,去看石头上雕的花样,当时也没有照相机,她就坐在石头前照着各种图纹绣花。

王朝芳12岁的时候就教会了她的二妹,15岁的时候教会了她的六妹。她教会了六妹平绣、梭纱绣、斜纱绣。除教会二妹这三种刺绣技巧外,还教会了她疙瘩绣。疙瘩绣就是绣上来结成疙瘩的样子,绣下去是平扯。每一针都有疙瘩,排成一排排的,并对马尾绣的技术不断进行创新。绣花本来是女孩的事,为了谋生,她又教会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肯学又不怕害羞,他的技术也很好。

王朝芳说教会的人太多了,要一一地数很难说完。她的三个女儿田琳、田怡、田艳,她们都学得很好,每个人都可以另立门户了。有的时候订单太多了,她就拿钱去请她教过的那些人绣,她给他们每人一个花样,让他们回家去做,做完了就拿来交。

王朝芳的刺绣花样主要有鸵鸟、蝴蝶、孔雀、飞鸽等。她的刺绣作品在中国开奥运会那一年(2008年)还得了三个奖,得大奖的就是“奥运五环”和“飞鸽”。那次“飞鸽”得奖时她带了孙女一起去,她的孙女就在现场表演刺绣给人家看,当时省里面有一个叫王富玉(时任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的省领导也在场,等看完她们的现场刺绣表演后,王富玉还不断地夸奖说:“我们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后继有人了!”

在王朝芳的各种刺绣花样中,最令她感到满意的是蝴蝶。经过长期摸索,她绣起来的花样很精致,不容易淘汰,大家都很喜爱。在她的刺绣中,花样用得最多的是各种花、蝴蝶和鸟雀。

很多时候,她都是根据顾客的个人审美需要来绣。客人想要什么花样,她就绣什么花样给客人。

当我问及她的马尾绣和三都水族的马尾绣有什么差别时,她说:“我的马尾绣和三都水族的马尾绣还是有区别的。三都马尾绣的色彩和图案比较单一,只是绣一道就完了。而我的绣三道,我是先绣水红色一道,然后绣大红色的一道,最后绣绿色的。我是一道道地绣。”

她说,她们的马尾绣除了衣服还有背带、腰带、帽带、芦笙带等。对于刺绣的色彩和图案在苗族中也是有讲究的。她说:“如果是姑娘出嫁,要穿水红的苗族盛装。如果是死者身上穿的,拿一般的线来绣就可以了。不能用红线和绿线,不用马尾,可以用蓝线、黑线、白线等。现在稍有些改变,那就是用金线,所谓金线就是金黄色的细纸条。有钱的人家、比较讲究的人家就用蜡染。”她说这么多年来她教画蜡染图画的要有1 000人以上。她说她很想开个培训班,让年轻的小娃娃来学,可以传承她的手艺,有机会还打算与学校合作,把各种刺绣技艺交给这些苗族学生,做成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重要内容。有条件的时候集中人来学,上课的时候可以拍摄下来,然后制作成教学光盘,这就可以教更多的人了。

王朝芳的刺绣服饰最大的市场是花溪,其次是云南的文山。她还让她家五妹的女儿到云南文山开了一个门面,生意红火得很。为了开拓市场,她带五六个姑娘去过北京,主要是去试探销路。她带去的五六个姑娘用不同样式的苗族服饰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她们在长城门口现场刺绣给别人看,那些游客,包括国内的、国外的都来拍照。有的还直接拿钱来送,她们不好意思要人家的钱,谢绝了。有一次她们去珠海,就在回家的当天有一个老板一过来就和她们说要订几十套,说是春节表演节目跳舞用。当时王朝芳想,已经是接近过年了,估计怕来不及了,真正手工做的苗衣是花很长时间的。还有就是要上星光大道的李大方(音)也来找她买她设计的苗族衣服去参加节目。这个人是从贵定被选拔去上星光大道的。当时得知他要上星光大道,王朝芳很高兴,就一分钱都不收他的,拿了一套真正的蜡染服装给他。这位表演者对她说:“穿起您送给我的衣服好受欢迎的哦!”后来每当他有演出,王朝芳去观看的时候,他遇见王朝芳都立即下跪表示感谢。她认为那个人懂得感恩,又有礼貌,虽然没有收他的服装费用,但她却感到非常开心。

每一天,她都在忙碌着,来定做苗族服装的一批接着一批。在我们离开惠水摆金王朝芳家的时候,她又与当地学校达成了合作传承苗族刺绣工艺的协议。通过校园,苗族的传统技艺又得到了新的延续途径。

(责任编辑 周军伟)

Don’t Give up Miao Costume: Art Life of WANG Chaofang, the Craft Successor of Miao Traditional Costume

WU Zhengbiao

(ResearchCenterofSouthernMinorityLanguage,ThreeGorgesUniversity,Yichang443002,China)

Each person’s life is in 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twists and turns. During the long journey of her growth, WANG Chaofang, the craft successor of Miao traditional costume, has experienced the failure and success of two marriages. With the intelligence and keenness, she has acquired the production techniques of traditional Miao nationality costume handed down by ancestor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nd cultivates the heirs in innovation.

Miao costume; costume craft; WANG Chaofang

1006-2920(2016)06-0016-06

吴正彪,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宜昌 443002)。

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贵州中部地区苗族口传歌谣与乡土文化研究”(14YJA850012)。

10.13892/j.cnki.cn41-1093/i.2016.06.003

猜你喜欢
惠水县绣花王朝
松鼠绣花
岜沙苗寨绣花女
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立法”
惠水县老年大学学员参加迎新长跑比赛
养心殿,带你走进大清王朝的兴衰沉浮
奇波利尼的王朝Saeco
惠水县老年大学音乐班举行“欢歌迎春夕阳增辉”主题活动
电脑绣花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杨贵妃 王朝的女人
THE INVARIANCE OF STRONG AND ALMOSTSPIRALLIKE MAPPINGS OF TYPE β AND ORDER 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