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计划”背景下经管类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2016-03-16 20:00喻淑兰
改革与开放 2016年24期
关键词:卓越计划经管类卓越

喻淑兰

“卓越计划”背景下经管类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喻淑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卓越计划”背景下创新经管类人才培养对教师实践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经管类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所面临的困惑及原因,并着重就新形势下经管类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及途径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卓越计划;教师;实践能力;培养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实施已6年,这6年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近几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调整,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进入新领域的稳步转型之年;是各高校全面推进“卓越计划”工程,审时度势,改革创新培养造就顺应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人才新需求突破的求变之年。

6年间,“卓越计划”从培养卓越工程师一枝独秀到造就各学科优秀人才百花齐放,从试点高校先行到各高校并进的迅速演变,看是始料未及,实乃势在必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重大变革是催生“卓越计划”在高校全面展开的强劲动力;信息化、国际化、市场化新经济浪潮迫切要求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全面接轨;高校传统陈旧的教育教学体制必须在改革创新中求生存、求活力、求发展。

笔者作为经管类专业教师,就这几年在实施“卓越计划”背景下经管类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谈些体会。

一、经管类教师在实践能力培养上面临的困惑

“卓越计划”实施主体是高校,高校教师是实施“卓越计划”的主力军。教师实践能力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力的高低。近年来,各高校虽然将实施“卓越计划”,加强实践能力建设提高到一定位次,但就教师而言,在这方面仍有一些困惑和问题:

1.思想准备不充分

从实施“卓越计划”工程层面上看,经管类院系从领导层到教师对于“卓越计划”已明确试点院系为理工科类重点高校及重点专业,明确培养方向就是“卓越工程师”仍然存有观望等待甚至事不关己的想法。从实践教育教学层面看,认为经济管理类院校有别于理工科院校,实践教学内容定义难,实践能力培训考核标准难,实践基地建设运用操作难,实践能力成效鉴定难。很多教师一直从事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方面缺乏研究,思想上一下子也转不过弯来。

2.实践基础较薄弱

经管类教师大多缺乏系统的实践技能培训。校企合作很多形同虚设,教师带学生去实践基地往往是走马观花,起不到提升实践技能的作用。许多教师因为没有实践基础,到了企业对于诸如现代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财务管理等市场经营行为提不出具有指导性、建设性的意见,又放不下架子虚心求教。而就企业而言,考虑到商业秘密等诸多因素,又很难让教师们真正地接触企业核心内容并在操作运用上取得真经。

3.人才引用存缺陷

经管类学院过去多年往往从院系资质等级考虑,引进的新教师大多都是具备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基本上从“校门到校门”。这批教师虽然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但很少有实践基础,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双师型”人才凤毛麟角。一些院校也有意从企业中引进学历高、职称高、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但是往往这些人才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人才都是企业的精英骨干,担任要职,企业不放,学校给的薪酬也没有吸引力。同时,学校由于“编制”机制不灵活也难以操作。

二、影响经管类教师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因剖析

影响经管类教师提高实践能力、投入“卓越计划”的原因是多层面的,有外在的因素、内在的动力、固有的观念等等。梳理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导向因素

教育部教高[2011]1号《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几乎为工程类培养卓越人才量身定做,政策激励也都是围绕培养卓越工程师向相关学校、企业、人员倾斜。这种鲜明导向基本排除了工程以外的高校和专业学科,排除了一般的普通高校,挫伤了相当部分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积极性。

2.传统理念因素

经管类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理念仍然根深蒂固,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就笔者所在学校经管类专业而言,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比例虽占25%,学校也提出重理论重实践、强基础强能力“双重双强”要求,但反应在教学安排如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考核标准并未做到翔实具体,对教学实践能力提高尤其是对教师能力提高上没有硬性规定,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实践教学的效果不明显。学院几乎没有专职的实践教学教师。学院虽然签署了多家实习基地,但在实践活动安排、具体要求等一些关系教师与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方面没有十分明确。模拟实验室设施设备覆盖面不广、科技含量也不高。学生实习往往是放任自流,实习结束后提供实习报告和鉴定即可。

3.教师自身因素

上级在政策上无动力,学校在推进上无压力,使一些经管类教师也失去了自身实践能力提高的内在要求。即使有一些实践基础的教师,由于没有硬性指标,不注重再提高也不愿意花力气进行实践教学。很多教师基本处于围绕考核棒棒转,顺着职称晋升竿子爬,把大部分时间精力用在完成理论教学、完成论文撰写、完成课题上。对实践教学没有兴趣,更不愿意主动研究,提高自己。

三、充分认识经管类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互联网+”等现代网络与经济社会相融合引发未来发展新模式,全球背景、科技驱动、市场引领将成为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潮流。这种趋势下的人才需求和要求是对传统人才理念的颠覆。从近几年人才市场调研和分析看,社会急需这几方面人才:(1)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军型人才;(2)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3)具有较强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的专业性人才。就一些行业领军型和成长型企业而言,迫切需求具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管理型人才,具有金融投资分析能力的专家型人才,具有技术创新应用能力的科技型人才,具有现代网络运用的能力专业化人才。这些人才是现代企业转型升级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

同时,国家将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深化改革。而结构性改革作为深化改革的重头戏,供给侧改革作为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带来的是经济转型升级新常态。经管类院校肩负着重要使命,能否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全面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中抢占制高点,赢得新优势,决定着经管类院校的命运。“卓越计划”虽然主要针对培养卓越工程师,但其培养人才的理念、指导思想、措施方式却对经管类院校改革发展走向起到普遍的指导作用,这也正是“卓越计划”意见出台后很多高校立即跟进的主要原因。因此经管类院校必须因校制宜,认清形势,切合实际,敢于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体制模式,敢于在创新中推陈出新,形成自身的风格特色,在造就优秀卓越经济管理类人才上有建树有作为。要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要求教师首先成为理论知识的高手、实践能力的强手,从而以自身丰富厚实的理论与实践功底,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出适应社会多层面、多层次需求的领军型、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经管人才。

四、“卓越计划”背景下经管类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形成政府、学校、社会联动,教师主动合力推动经管类教师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投入“卓越计划”实施工程。

1.在政府、学校、社会联动层面上,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新时期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新要求,对经管类院校提出明确的“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各经管类院校也应切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卓越人才”培训计划。要将教师实践能力提高摆在整个目标计划的突出位置,强调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职能。形成竞争上岗新机制,将教师实践能力作为上岗任教的必备条件。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政府要牵线搭桥,支持扶持,为学校寻求较为有效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学校要有计划地输送教师定期顶岗、定岗在职锻炼;引导和激发企业在大量实际业务中选择部分有代表性、可操作的业务让学校协助完成。重视对经管类实验室的投入,运用现代化设备和先进的科技成果,达到模拟实践的效果。倡导教师加强多媒体网络化教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办公软件的水平。

(3)建立引用人才机制。经管类专业应该在引进使用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人才上有所突破。既要打破常规,摆脱因编制、薪酬、年龄带来的束缚,直接引进一批企业精英;又要采取聘用兼职教师等方式邀请一批企业骨干到校授课。重视双语型、双师型、复合型人才引进,既重学历,又重能力。

(4)完善考核激励机制。要建立考核评价指标新体系,将理论教学评价与实践教学能力评价合理划分比例,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权重。在职称评定与职务晋升上充分考虑实践教学能力分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强和实践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奖励标准,使教师在理论教学、科研成果与实践能力诸多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全面提高。

2.在教师自身主动修为上,强化以下几点

(1)激发教师自我培养意识。内因是决定因素。要在教育引导中让教师认清国际国内形势,把握经济发展走势,始终有自我学习的紧迫感、危机感。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尤其是在实践教学能力方面的不足,在不断学习中勇于超越自我。

(2)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引导教师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中走出来,从书本讲理论中走出来,分析当今阿里巴巴、万达、格力等诸多企业在国际合作、投资并购市场运作中的新理念,对互联网新技术运用进行系统分析,将这些典型案例融入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一起思考、一起收集整理资料,一起预测企业发展趋势,从而拓展思维,提升实践谋略、实践操作能力。

(3)提高研究成果转化水平。经管类教师要站在高处进行研究,捕捉前沿信息进行研究。将互联网运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大数据平台建设等最新科技成果进行系统研究,并将成果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生动了课堂,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学到真知。

(4)主动深入实践一线学习。教师要主动到企业、市场调研实习,通过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针对变化的市场带着问题到企业中寻求解决办法,掌握最新信息,提高业务水平。实践充分证明,教师如能将研究成果转化到教学中,做到融会贯通,对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学生能力效果极佳。

[1]钟亮.论“卓越计划”背景下的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5(09):23-24.

[2]冯子明,龙飞飞,李伟,赵海峰“.卓越计划”下教师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实践能力提升探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11):132-134.

[3]唐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发展探析[J].教育探索,2015(08):93-95.

[4]陈琦瑛.高校会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15(11):16-19.

[5]张桂杰.独立财经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途径[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04):113-114.

[6]教育部网站.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 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s3860/201102/115066.html.

(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经济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4.050

猜你喜欢
卓越计划经管类卓越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