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思考与对策

2016-03-16 20:57叶浩文
工程管理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工业化装配式建筑

叶浩文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37,E-mail:yehw@cscec.com)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思考与对策

叶浩文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37,E-mail:yehw@cscec.com)

经过多年的曲折发展,我国建筑工业化已经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认真研究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战略机遇,分析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在阐述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政策机遇的基础上,从政策扶持机制、设计技术体系、关键技术及集成技术、成本、舆论宣传和行业队伍水平6个侧面,剖析了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对策。

建筑工业化;政策扶持机制;设计技术体系;管理模式创新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就开始推广装配式建筑。由于多种原因,建筑工业化历经兴起、停滞、再提升等多个曲折发展阶段。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以开展产业化试点示范为抓手,通过开展政策研究、制订相关标准规范和推进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工作,有力推动建筑工业化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新型建筑工业化时期。

我国许多理论和实际工作者都曾对建筑工业化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如杨嗣信[1]提出我国工业化的努力方向应该是结构装配化施工、取消或减少湿作业、扩大工厂预制范围和设备安装工程等方面,并提出了建筑工业化进程中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叶明等[2]论述了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剖析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内涵,从加强领导、政策引导、制度保障、技术支撑、培育产业5个方面提出了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工作建议。张希黔等[3]以住宅产业化为例讨论了建筑工业化的现状,指出建筑工业化在我国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也有很多令人困扰的问题,需要政府做好顶层设计,行业做好统筹规划,各单位分工协作。刘禹[4]阐述了目前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并从结构预制化与产业集成化两个方面对发展建筑工业化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我国当前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选择路径与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徐奇升等[5]提出了建筑工业化支撑环境的基本概念,建立了支撑环境关键因素的因果关系——反馈模型,研究了支撑环境内在的作用机理。但从总体研究情况看,还缺乏对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存在问题的深入剖析,以及问题导向的系统的对策研究。本文将在阐述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战略机遇的基础上,全面剖析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对策。

1 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战略机遇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来,国家多次密集出台推进建筑工业化的政策要求。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鼓励建筑工业化等建设模式”;2016年2月2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积极推广应用绿色新型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建筑”;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力争用 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 30%”;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要求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2016年 3月17日,正式发布的《国家十三五纲要》,也将“提高建筑技术水平、安全标准和工程质量,推广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建筑”列为发展方向。形势表明:大力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1)节能减排的战略机遇。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传统建筑业建造方式落后,资源能耗较大,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已被列为国家实施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之一。而以“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现场装配化、主体装饰机电一体化、全过程管理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建筑工业化,能够带动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是城乡建设实现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的有效途径。

(2)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机遇。新型城镇化呼唤绿色、智能和宜居的建筑产品,而传统建筑产业现场湿作业多,劳动生产率低,质量问题突出,并产生大量建筑垃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不符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因此,要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质量与效率,必须要改变建筑产业高消耗、高投入、低收益的问题,通过发挥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优势,提升建设效率,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建筑的质量和性能,使建筑业尽快走上工业化、绿色化、信息化、标准化的发展道路,从而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又好又快发展。此外,新型建筑工业化为城镇化带来了新的产业支撑,通过工厂化生产和机械化装配,可有效促进农民工向产业工人和技术工人转型。

(3)实施供给侧改革的战略机遇。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建筑业靠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已经显露疲态。以需求侧管理刺激建筑业发展,增长空间有限,必须将目光锁定在供给端,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打造核心竞争力,重塑建筑业发展生态。而大力发展以混凝土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建筑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建筑工业化,通过推动全产业链的结构性调整,使各要素实现优化配置,可以提升房屋建筑的质量和性能。这种新型建造方式,高度契合了产业创新的发展需要,代表了建筑业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发展方向。

(4)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逐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地,建筑业迎来了全新的变革时期。但只有有效解决传统建筑业存在的资源浪费较大、生产组织零散、产业技术落后、质量责任不明、安全隐患较多、专业协同不力、全行业技能水平不高、劳动力红利逐渐丧失等根本性、系统性、全局性问题,才能推动建筑业的革新发展。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在提升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提升建筑性能等方面,体现了明显的建造优势,已成为建筑业全面加快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2 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业的一场革命,是生产方式的彻底变革,必然会带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需要整合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来适应这场变革。我国建筑工业化虽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基础工作薄弱,当前发展形势仍不能盲目乐观。

2.1政策扶持机制还不够健全

(1)缺少系统的顶层设计。目前,国家层面还没有出台扶持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产业发展政策。各地方政府制定的扶持政策,还存在产业激励措施不系统、技术体系集成研发不重视、装配式建筑预制率偏低等问题,对建筑工业化的长远发展缺少科学的系统规划。

(2)缺少配套的监管机制。在建筑工业化项目的招投标、施工许可、施工图审查、质量检测和竣工验收等监管流程上,还设有形成促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加快发展的创新机制。由于没有实行工程项目设计-施工一体化招投标机制,不能实现设计、生产和装配施工的一体化,造成多个环节脱节,不能实现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全产业链整体利益最优。此外,适应于推广工业化建筑的施工许可、施工图审查、质量检测和竣工验收等监管机制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造成了工业化建筑建造过程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项目标准化管理的难度。

(3)尚未全面推行EPC管理模式。很多工业化建筑项目还是沿用业主大包大揽、分块切割的管理模式。由于“EPC五化一体”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创新管理模式没有推广,导致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等多环节多专业难以有效协同。“新瓶装老酒”的工程管理模式极大影响了新型建筑工业化建造优势的发挥。

2.2设计技术体系还没有完善

(1)工业化建筑设计关键技术发展较慢。工业化建筑一体化、标准化设计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发展滞后,设计和加工生产、施工装配等产业环节脱节的问题普遍存在。

(2)工业化建筑设计技术系统集成不够。只注重研究装配式结构而忽视了与建筑围护、建筑设备、内装系统的相互配套。

(3)工业化建筑设计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工业化建筑还没有形成高效加工、高效装配、性能优越的全新结构体系,基于现浇设计、通过拆分构件来实现“等同现浇”的装配式结构,不能充分体现工业化生产的优势。

(4)工业化建筑围护设计体系存在差距。与全新装配式结构体系相配套的建筑围护体系也还存在很大差距,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墙板”问题需要得到有效解决。

2.3关键技术及集成技术尚不成熟

(1)从设计、部品件生产、装配施工、装饰装修到质量验收的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缺乏且系统集成度低。

(2)装配式建筑的关键配套产品和智能化生产加工技术应用性开发明显不足,高性能钢筋连接产品和连接技术没有得到重视。

(3)装配现场缺乏协同适用的标准化、协同化、工具化的吊装与支撑体系,建筑结构和机电装修部品的一体化程度低。

(4)BIM信息技术对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机电装修和运维等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平台支撑。

2.4制约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成本问题还没得

到有效解决

目前,工业化体系平均成本普遍比传统现浇体系高,从价格方面来讲,无竞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工业化的推广和发展。导致建筑工业化项目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在于:

(1)工业化设计体系不成熟。目前工业化产品的标准化、通用化、模数化方面程度不高,不能完全适应机械化操作来代替手工,部品件不具备标准化流水线生产条件,发挥不了生产线自动化生产优势。

(2)全新的装配体系还没有形成。基于现浇设计、通过拆分构件来实现“等同现浇”的装配式建筑,导致施工现场两种建造模式并存,额外增加了施工组织成本。

(3)工业化项目没有推行EPC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各方力量不能有效协同,对项目的工期和成本都产生了较大的消耗。

(4)工业化项目还处于示点示范阶段。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建筑工业化市场,工厂建设成本、机械投入成本、技术研发成本、人工技能成本和综合管理成本的摊销,增加了当前工业化项目的工程造价。

2.5舆论宣传还不够全面准确

当前在提升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社会认知度方面,媒体的引导性宣传还不够,社会对新型建筑工业化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主要体现在:

(1)认为工业化建筑的抗震性能不好。事实上,以日本为例,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都经受住了高烈度的地震实践考验,证明工业化建筑具有良好的减震、隔震和抗震性能。

(2)认为工业化建筑仅仅是装配式结构。很多地方的激励政策都是只针对PC制定,单纯地用预制率指标来衡量建筑工业化程度,忽略了一体化的装修和部品件的标准化、通用化,低装配率不利于推动全产业链的一体化发展。

(3)认为工业化建筑产品会千篇一律。把标准化设计误解为是建筑产品的标准化设计,而事实上,标准化设计指的是建筑产品的模块模数标准化设计,可以通过模块模数的不同组合、组拼,实现建筑工业化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

(4)认为工业化建筑产品是低端产品。把建筑工业化误解为仅仅是针对政府保障房、安居房而建造的低端产品。实质上,采用建筑工业化的建造模式是精益建造的产品,再通过绿色建筑、被动式房屋等先进技术的融合,打造的是属于现代建筑的高端产品。

2.6行业队伍水平还有待提升

(1)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复合型人才稀少。建筑工业化是建筑行业设计、生产、施工以及建筑结构机电装修多专业的集成发展,对设计、生产、施工多环节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高,需要对建筑行业全产业链的多个环节认知,以便协作。目前符合上述要求的从业人员十分稀少,行业需要培养出适合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2)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产业工人队伍还没有形成。全行业对农民工的技能提升还不够重视,“技能水平低、离散程度高”的农民工队伍,还不能有效适应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的工业化生产模式。

3 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对策

3.1加快完善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政策扶持机制

(1)做好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顶层设计。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原则,国家层面应引导建筑行业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快明确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产业化发展政策,从立法上确立建筑工业化的行业定位,健全建筑工业化的制度体系。明确政府投资项目优先采用装配式建筑模式,引导房地产项目向建筑工业化转型,发挥房地产企业在推进建筑工业化链条中的关键作用。

(2)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具体包括:在行政审批方面,建立快速一站式报建审批制度、优先安排工业化建筑项目的市政配套工程等;在财政支持方面,对工业化建筑项目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返还部分土地出让金、发放工人技能提升培训经费等;在金融支持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在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开发贷款利率、购房者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上给予相应的浮动优惠等;在科研支持方面,扶持建筑工业化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对做出科研成果的各类研发中心和实验室给予奖励、扶持建筑工业化优秀企业申报国家住宅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企业发展建筑工业化的积极性,并在一定程度缓解因生产方式变革带来的成本增加。

(3)创新建筑工业化的监管机制。一是要完善工业化项目工程总承包投标管理办法。装配式建筑项目通过初步设计批复后,建设单位即可实行工程总承包(EPC)一体化招标。在推进工程总承包一体化招标模式示范阶段,建筑工业化招标项目可设置拥有同类工程经验和全产业链资源的投标资格要求,邀请符合条件的投标人参与投标。二是要优化工业化项目的施工许可、施工图审查、质量检测和竣工验收管理流程。支持将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工业化项目纳入专门管理通道,提高建设效率。简化工业化项目的相关程序,建立一体化的工业化项目监管体系,重点强化工程总承包单位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和造价负总责。试行施工图审查在具有工业化设计能力的工程总承包单位之间交叉进行,落实审图单位和审图工程师的“两个主体”责任,完善法人责任险和执业人员责任险制度。三是做好部品件生产质量监管。加强预制构件和部品《质量保证书》和《使用说明书》管理,建立预制构件生产首件验收和现场安装首段验收制度。试行产品质量保险制度,完善工程质量追偿机制,逐步建立部品件认证制度。

3.2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为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进程,必须要从设计源头开始,重点研究解决影响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关键设计技术。

(1)研究标准化设计和协同设计的关键技术。形成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建筑设备、装饰装修一体化的集成设计技术,包括系统集成的标准化设计和协同设计关键技术。从加工、装配和使用的角度,研究构件部品的标准化、多样化和模数模块化,建立完善工业化建筑设计体系。

(2)开展主要类型结构体系的集成研究。形成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装配式模块化钢结构体系、预应力装配式结构体系、装配式竹木结构体系、装配式钢和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5种高性能、全装配的结构体系及连接节点设计关键技术。

(3)创新装配式结构体系设计研发。研究装配式高性能结构体系及其连接节点设计技术。通过高强混凝土预制构件、高变形能力装配式节点及高效能构件,形成全新的装配式高性能结构体系。

(4)研究全装配式围护体系设计技术。研究工业化建筑围护系统、构配件及部品的高效连接节点设计技术,形成高适应性、全装配高性能建筑围护系统及设计技术。

3.3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集成技术体系研究

为有效发挥工业化建筑的产业化优势,必须要加快装配式建筑的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研究。

(1)研发优化装配建筑的产业化技术体系。重点研发预制率 50%以上的高层住宅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全装配的低多层住宅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和预制率 70%以上的公共建筑(办公/商业/医院/学校)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并形成与之配套的设计-加工-装配全产业链专用集成技术体系。

(2)研发优化全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研究从设计、部品件生产、装配施工、装饰装修、质量验收全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及技术集成。形成部品件在设计-加工-装配过程中的模数协同、接口统一的系列技术及标准。

(3)研发优化装配式结构智能化生产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智能化生产工艺流水线设计技术、预制生产线系统智能化联动生产控制技术以及规模化生产的工厂智能化管理技术。

(4)研发优化装配现场的吊装与支撑技术。开发构件运输、堆放、安装全过程相配套的工装系统和设备(堆放架、吊具、爬架、支撑架),完善基于全产业链协同的构件高效简易安装技术和措施,形成协同适用的标准化、协同化、工具化的关键技术和支撑体系。

(5)研发优化装配式结构关键配套产品。开发相配套的标准化、系列化、易装配的高性能钢筋连接产品和构件连接产品,以及外围护体系、内墙板、配套连接件及其安装机具等系列产品。

3.4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管理模式创新

开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管理模式创新,就是要推进EPC五化一体的组织方式。坚持在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的前提下,推进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现场装配化、主体装饰机电一体化、全过程管理信息化的EPC五化一体发展模式,理顺设计-加工-运输-装配的产业关系和信息沟通机制,建立以设计为引领,以项目现场为核心的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推行EPC五化一体发展模式,有利于促进各方的协同发展。总承包方可以发挥在经验信誉、管理能力、资金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全面为业主方提供总承包服务;设计方可以全过程跟进,从技术策划、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到深化设计,全面发挥作用;施工承包方可以利用BIM模型信息,通过开展冲突检测,快速推进施工;构件生产方可以按整体细化方案,统筹生产线安排,合理优化工艺,更利于提高自动化水平;机电装修方面,通过整体化设计安装、工厂化集成加工,实现机电装修一体化,最大化利用建筑材料,减少返工浪费。

3.5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产业联盟建设

新型建筑工业化要真正实现从“卖构件”到“卖产品”的转变,还必须在EPC工程总承包企业的龙头带动下,推进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实现龙头产业、主体产业、支撑产业和相关产业力量的集聚。

(1)有效集聚行业的科研力量。注重与行业高端技术人才、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院士工作室,设立博士后工作站,搭建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技术研发平台,为产品落地提供技术支撑。

(2)有效集聚产业化的市场资源。通过建立建筑工业化市场的各类钢构件、混凝土预制构件、厨卫一体化、机电一体化、装修一体化等主要部品件资源,以及电梯、中央空调、装配式家电等产业资源,构建装配式建筑部品化的产业发展联盟。

(3)有效推进战略性的合作。结合不同区域、不同项目需求,确立与重点合作企业的紧密型合作关系,指导部品件合作商按标准化、模数化、模块化来加工部品件,保障部品件的规格尺寸和质量品质,增强符合性和实用性,有效打造全产业链发展平台,为EPC产品落地提供资源支撑。

3.6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的BIM信息技术研发

要注重信息化与建筑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深入推进BIM技术在建筑工业化领域的应用。

(1)研发形成BIM技术信息平台。实现设计、加工、建造、运维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推进虚拟建筑技术的应用。

(2)升级BIM管理技术。融合无线射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实现产品快速查询、精确定位。

(3)打造智能化PC工厂。研究工厂中央处理器、工艺设备与BIM设计模型的接口,开展数字化生产业务。

(4)提升 5D-BIM研发水平。不断完善全生命周期一体化信息化管理系统,指导项目BIM技术的落地应用,推进全产业链的标准协调工作,全面提升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建造水平。

(5)打造一体化(云)服务平台。集成应用互联网、物联网和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大力开展基于 BIM 技术下标准化构件数据库与部品数据库建设,建立多方参与高效协同的一体化(云)服务平台。

3.7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绿色化技术集成

要通过实现装配式建筑技术与绿色建筑、被动式建筑、节能建筑和智能建筑等技术的融合,提升建筑工业化产品的先进性、时尚性和舒适性,打造新型工业化建筑的高端产品。

(1)集成工业化的绿色建筑技术。包括垂直绿化、屋面种植、雨水调蓄、中水回用、排风热回收、健康新风系统、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门窗保温隔热遮阳一体化、建筑水资源再生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绿色技术。

(2)集成工业化的节能建筑技术。包括燃气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分布式光伏系统集成优化、分布式能源微网智能控制、新型工业余热集成优化、建筑系统综合节能服务、利用智能监控平台和智能云平台的建筑节能实施和改造等技术。

(3)集成工业化的被动式建筑技术。按照“高性能围护结构、高保温性能门窗、高气密性、新风换气系统、无热桥设计”的原则,营造最佳的建筑围护结构,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使建筑依靠自身产生的能量以及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满足室内温度、湿度、空气新鲜度的舒适要求。

(4)集成工业化的智能建筑技术。建设智能环境系统、智能办公系统、楼宇自动化、智能安防系统、智能家居系统等。

3.8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的行业队伍能力建设

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来推动。要从加快培养技术管理人才和打造产业工人队伍两个方面,来提升行业队伍的能力素质。

(1)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出发,积极引进并大力培养建筑工业化相关的设计师、建筑师、工程师、生产技术和管理人员,尤其要注重打造设计研发和EPC总承包管理团队,加速形成建筑工业化的“人才高地”,增强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动力。

(2)打造适应行业发展的产业工人队伍。在新型建筑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大量的“高空作业”转向“地面作业”、“现场作业”转向“室内作业”、“人工作业”转为“机械作业”,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这也为有效解决传统建筑行业农民工“离散性强、青壮年少”创造了有利条件。企业要抓住这一时机,改变过去“招之即用”的用工模式,有计划、有方向地做好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技能鉴定和持证上岗工作,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推动传统的农民工加速向产业工人的身份演变,在工厂生产和现场装配一线,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工人队伍,以适应工业建筑机械化程度高、质量标准高、降本增效要求高的需要,真正筑牢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坚实基础。

4 结语

2016年以来,在国家政策导向下,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步伐已全面提速,国家层面的产业化发展政策即将出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将“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列为全国建设领域 2016年度的八大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在各种利好政策支持下,大规模推进建筑工业化的气息正扑面而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参与到这场创新发展的浪潮之中。让我们增信释疑、抓住机遇、创新发展,全面提升产业化能力,不断扩大市场化规模,共同迎来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春天!

[1] 杨嗣信.关于建筑工业化问题的探讨[J].施工技术,2011,40(8下):1-3.

[2] 叶 明,武洁青.关于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思考[J].住宅产业,2013(Z1):11-14.

[3] 张希黔,康 明,黄乐鹏.对我国建筑工业化现状的了解和建议[J].施工技术,2015,44(2月下):5-13.

[4] 刘 禹.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障碍与路径问题研究[J].建筑经济,2012(4):20-24.

[5] 徐奇升,苏振民,王先华.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建筑工业化支撑环境影响因素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12,26 (4):36-39.

Thinking and Countermeasure of New Type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YE Hao-wen
(China Stat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rporation,Beijing 100037,China,E-mail: yehw@cscec.com)

After many years of tortuous development,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has entered a new period of development. The following measures 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long-term strategic significance,incuding studying the policy opportunities of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alyzing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type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inking countermeasures of accelerating the new type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Based on :system design technology, key technology and integration technology, cost, public opinion propaganda and industry team level, this paper analyzes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in promoting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policy support mechanism;design technology system;management mode innovation

F426.92

A

1674-8859(2016)02-001-06 DOI:10.13991/j.cnki.jem.2016.02.001

叶浩文(1960-),男,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首席专家、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方向:超高层建筑技术与管理,建筑工业化,工程项目信息化技术及管理。

2016-03-20.

猜你喜欢
工业化装配式建筑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关于装配式建筑的几点思考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