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创新滇派翠

2016-03-16 01:13肖永福
藏天下 2016年1期
关键词:段家毛料手镯

文/肖永福



继承创新滇派翠

JICHENGCHUANGXINDIANPAICUI

文/肖永福

古老玉制品

云南人将翡翠从遥远的异国他乡人背马驮运到腾冲,用钢丝加沙的方法将一块块玉石毛料锯开,又按照古老的水櫈切割琢磨式对玉石进行加工。

相传锯石和水櫈法加工玉石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在这一方面,可谓真真的一直继承了祖辈的原始加工技艺,直到前几十年。在我很小的时候,昆明小东门一带就有解玉行,工人们用钢丝两端套在一个约二十公分长五公分左右粗的木棒上,将大块玉石毛料固定在木櫈上,在玉石上划好要切割的部位的墨线(带油墨的黑线),两位工人相对着,在石头上加上带水的细砂并来回拉动。等我长大了,深深体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个成语的含意。解玉石是一项非常繁重而又极枯燥简单的重复劳动,一天下来也就大约一两寸的深度,大的毛料也要十天半月才能解开,虽然费工夫,这种冷加工的方法既不损伤毛料,也可解决一些人的温饱。切成片的毛料,视其种头和颜色,被主人确定划分为手镯料、花牌料,裂多不成大块的则安排做小的帽花小佛、团活或者妇女小孩用的物件。这样,云南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又结合边疆民族特点,制作了许多独具云南特色的物件。

古老玉制品

古老玉制品

古老玉制品

明代末年到清代之初,云南的翡翠行业分工很明确:毛料行、锯料行、水櫈制作行、手镯行、花牌行、小件制作(各种花活、素活、纽扣、烟嘴、珠子、咬牙棒、挖耳等小活计)都根据玉料特点和加工能力而自然分工。这时期制作的物件有许多是云南人根据翡翠特点而创新的,如妇女勒子上的小罗汉,两边的玉片,因只有水櫈工的来回琢磨和打眼,制作的物件,都是如国画中的写意一样,只求仿形而不求逼真,而有些以前已经使用的诸如带扣之类,明末以来也有用翡翠料制作的,但在工艺和形制上有许多创新,图案和内容也发生较大变化,总之,翡翠物件在继承白玉文化的同时,也在云南这块有浓郁民族风味的环境中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

中国的玉雕,一般都要经过选料、去皮、设计、粗磨、细磨(也叫粗雕和细雕),细部整理和抛光等过程,翡翠物件的制作也离不开这些基本的过程,在这里“雕”这个词只能做为一个术语来使用。在实际操作中,玉器几乎都是通过大小轮盘、陀轮和各种长短不一、形状各异的磨棒的转动琢磨而形成的。笔者小时候常去看玉工琢玉,那些老师傅两脚上下踏着踏板,两手一边抓着水沙放在待琢的玉片上,一边将玉片贴近陀轮,眼睛看都不看,经一天琢磨,一个光头的小人(弥勒佛)居然就做出来了。由于受琢磨工具的限制,明末清初所制作的翡翠物件一般都以小件和平面浅浮雕为主,走的线是由一个一个的约半毫米到一毫米的凹槽连接起来的,而托出来的底也是凸凹不平的。

现代工艺制品

在北京、扬州早就能制作出精美玉器的同时,云南玉器制作古朴有余精良不足,处于较原始和粗放水平。偶尔也有一些工匠采用拉丝工的方法,制作出一些小而精的玩意,但内部抛光却没有办法,而没有抛光内部的特点倒成了我们鉴定老翠的依据。

在玉制品的种类上滇派翠玉的做工以平浅浮雕工和素活为主,滇派翠玉一改和田玉雍容大度,为极少数较富裕的人所拥有的传统观念,在玉饰作品上极大地平民化、市场化和民族化,更重要的是从民间日常使用入手,即体现了玉石的温润高雅和玉给予人们传统观念上的玉有避邪驱魔、会给人带来吉祥的理念。

在近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翡翠伴随着云南各民族演绎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制作精良的翠戒面

精湛而古朴的金镶玉是最理想的搭配

明末清初的翡翠带扣正面

一、琦罗玉的故事

腾冲琦罗村有一姓尹的玉商,早年祖上做玉生意从缅甸驮回来一块玉,因擦开口子看着较暗、色黑,那时一般不好的玉石多丢弃不用,尹家就把这块毛料扔到了马厩里。过了很多年,到了尹文达这一代,有一天马夫报告主人说:大事不好了,马把玉石踢破了一块,尹文达将踢下的碎片拿到阳光下一照,透过阳光,那块碎片有深绿、浅绿和淡绿三种色调,于是请人解成薄片,片片翠绿可人,工匠将切成的薄片翠玉加工组合制成了一个灯笼,晚上点上油灯,拿到水映寺中一挂,哇,整个寺院沉浸在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之中,楼、台、亭、阁均掩映在梦幻般的翠绿之中。尹文达想把这翠灯笼给皇帝,以求个献宝有功,讨个一官半职,当翠灯笼带到昆明后,云贵总督认为灯笼虽好,却只有一个,如皇帝要一对又将如何应付呢?于是对尹文达说:“灯笼虽好,可惜不成对,云南出的宝物,就放在云南吧!”于是将翡翠灯笼留在昆明,给尹文达封了个“千户总”,就将其打发回腾冲。尹家将剩余翠料制成耳片出售,赚了许多银子,有人将一片耳片解成两片,薄如翠翼的翠耳片更显其翠艳骄美,琦罗翠的故事在云南一直传为美谈。

一片无法解释是什么器物的琦罗玉翠片

现代工艺制品

二、段家玉的故事

腾冲有位叫段盛才的玉商,1910年左右从猛拱买来一大块玉石毛料,种虽然好但无色,那时进到腾冲的玉石毛料很多,无色的玉料统统称为清水货,与水沫子料一般对待。待解开后,竟是飘着点点兰花的玻璃种翠料,制成手镯尤其漂亮,稍大圈口的做成膀镯,男人戴在臂上也极耐看,于是“段家玉”一词马上被行内公认为好玉的代名词,就当时每对手镯竟售数百元,四百多对,段家玉很快就售完。一直到现在,段家玉和琦罗翠耳片的佳话在云南玉界传为佳话。

关于翡翠的故事三天三夜讲不完的!

翡翠中的绿色是人们对美好大自然中生命的寄托,而翡翠除绿以外还有许多颜色,即使很不值钱的低档玉料,只要精心加工,经抛光也可制成有生气的物件。

由于翡翠靠近云南,玉料制作的物件价位有高有低,因此,翡翠在云南民间能广泛的流传。男人用的玉器:帽正、膀镯、马鞍戒、扳指、各式各样长短不一的烟嘴、腰牌、带扣、衣服上的玉纽扣……女人、小孩用的翡翠物件就数不胜数了:帽花、帽正、十八罗汉、耳片、柳叶(耳环上的坠饰)、纽扣、手镯、玉戒指、小孩的咬牙棒、帽坠等等,都有用玉制成的物件。有些有钱的读书人,还用翡翠制成笔杆、笔架、墨床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翡翠制品,构成了云南极为独特的玉文化现象。

古老的水櫈

现代工艺制品

责任编辑 苏 丹

猜你喜欢
段家毛料手镯
保电有我 有我必胜
手镯能减肥
一只翡翠手镯
失踪的手镯
设计感手镯
笑话大王
赌石是一场心态的博弈
——访行家林建棋先生
创意
小壳体零件的工艺研究
洱海游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