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江花山岩画:骆越舞蹈艺术的绝响

2016-03-17 02:38覃彩銮
歌海 2016年6期
关键词:骆越左江铜鼓

●覃彩銮

左江花山岩画:骆越舞蹈艺术的绝响

●覃彩銮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以密集的分布、险峻的悬崖、宏大的画面、众多的图像、程式化的组合、独特的风格、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价值,在世界岩画艺术中独树一帜。2016年7月1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第40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岩画第一次也是至今唯一一项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实现了中国岩画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填补了中国岩画类在世界遗产名录中的缺憾。左江花山岩画以举手蹲足的舞蹈人物图像为主,占全部画像的90%以上。舞蹈人物图像有正身和侧身两种,但舞蹈姿势基本相同,皆作双手曲肘上举,两脚叉开作半蹲式,凡左江流域各岩画点的人物图像皆为此种姿势。那么,左江花山岩画手舞足蹈的人物图像和程式化的图像组合所反映是何种形式或性质的舞蹈?其文化意蕴为何?与世界各地的岩画相比较,左江花山岩画舞蹈的独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左江花山岩画舞人图像的种类、形态及组合形式

左江花山岩画是战国至秦汉时期生活在左江一带的骆越人举行盛大祭祀活动,以歌舞娱神祈神的形象反映,是骆越舞蹈艺术的绝响。画面中的舞蹈人物图像分正身和侧身两种,均采用投影式的色块平涂法绘成。正身舞蹈人物图像是圆头,或头颈连成粗或细长方形,双手曲肘上举。身躯多为上粗下细的倒三角状,有的为上下同宽的柱状,有的腰间作弧线内收。双脚作大跨度叉开,曲膝向下呈半蹲式,形体大小不等。侧身舞人图像数量众多,多环绕在画面中心高大正身人物的左右或四周,面向左或右,手脚向同一侧伸展。双手多曲肘上举,也有的平直斜上举,有的头、颈、身连成一直线,有的头略后仰。双脚呈半蹲姿势。还有个别侧身人呈仰卧和俯卧状。大部分性别特征不明显,但也有一部分比较明显。如有的腹部隆突,头部后侧有长垂辫,应为女性;有的小腹下有一上翘的短线,应是表示男性勃起的生殖器。

在众多的正身舞人图像中,由于所处的位置、形态、装饰的不同,其地位、作用、动律及意蕴也不尽相同。位于画面中心形体高大、装束特殊的正身舞人应是主持祭祀仪式的巫师,同时也是集体舞蹈的领舞者。环绕其四周的众多形体矮小的正身或侧身人,应是参加祭祀活动的部族成员,他们在祭师或领舞者的率领下,按照统一的舞姿和节奏,翩翩起舞。

在画面上,还有许多内带芒星的圆形图像,圆圈内芒星3~12芒不等。广西出土的古代铜鼓,鼓面中心都铸有带芒星的图案。因此,此类内带芒星的圆形图像,应是骆越民族在举行盛大祭祀活动敲击铜鼓以节奏舞蹈娱神祈神的反映。在左江花山岩画的画面上,有侧身人持举铜鼓,或挂于侧身人队列上方,或处于众图像群中,有处于画面中心高大正身人物脚下。根据壮族蚂虫另节活动时围绕铜鼓舞蹈的场景,左江花山岩画上众人队列中的铜鼓图形,应属铜鼓舞类。

左江花山岩画上的舞人图像,多是以一定的队列或组合形式出现。其队列组合主要有横向队形、纵向队形、圆圈形,还有的呈散发式。

(一)横向队形类型

这是左江花山岩画中最常见、数量最多的一种舞蹈队形。其特点是数量不等的正身或侧身舞蹈人图像平行排列成一横排,中间有一个形体高大、腰佩刀剑、装束特殊、举手半蹲式正身人,左右两边有序地排列着形体较矮小的正身或侧身舞人,同高大人物呈相同舞姿。

(二)纵向队形类型

在纵向队形中,既有正身舞人,也有侧身舞人图像,其排列形式是自下而上依次延伸呈纵向或竖列式,人物形体和装束基本相同,没有形体高大的中心人物,且间距疏密不一,有的呈叠罗汉式。这种形式的图像组合多见于面积较小、图像种类和数量较少的画面上。

(三)圆圈队形类型

圆形舞人队形通常见于规模较大、图像较多的画面上,是左江花山岩画最具代表性的舞蹈队形组合形式。其特点是画面规模多较宏大,图像众多。在画面众多图像的中心有一个形体高大、腰佩刀剑、脚下有犬或铜鼓、头饰特殊、举手叉腿呈半蹲足的正身人,众多动态一致、形体较之矮小的正身或侧身人环绕其四周,围成圆圈形舞动,呈“众星捧月”状。

(四)散发式类型

这种类型的舞人数量也较多,主要见于左江中下游两岸及其附近的画面上。其特点是舞人图像分散于崖壁上,既无明显的中心人物,也没有形成一定的组合或队列,图像动作姿态基本相同,舞蹈人物图像形体大小差异较大,彼此间距远近或高低不等,呈各自独立状,整个画面显得杂乱无章,各个图像的造型及大小差异也较大。这类画面中的图像多为举手蹲足的正身人,其他类型的图像则较少见。

以上是根据画面上舞人图像的分布情况进行的组合形式的划分。其实,在当时人们举行祭祀活动所进行的集体性歌舞时,应是集体性或整体性的舞蹈场景,人们在鼓乐的伴奏下,在巫师或首领的引领下,在祭祀场地中尽情地翩翩起舞。在舞蹈过程中,自然会不断地行进或穿梭,舞蹈队形会不断地变换,一会儿横向排列,一会儿纵向排列,当舞蹈达到高潮时,领舞的巫师或首领在场地中心,众舞者环绕其四周而舞,于是便形成了犹如画面上出现的圆圈式舞蹈形式。画师们在绘制表现盛大祭祀歌舞瞬间场景时,选择了最具代表性舞人形象或排列形式,于是就形成了不同的队形或组合形式。

二、左江花山岩画舞蹈动律解析

根据舞蹈的功能、作用或性质来划分,左江花山岩画舞蹈人物图像所表现的舞蹈属于表现性和再现性类型,主要是通过人们的头、手、腰、脚等肢体动作的相互协调或配合来表现或传递情感与愿望。

(一)舞人头部动作

根据左江花山岩画上舞人的图像以及舞人头饰的倾向可以看出,头部动作主要是随着舞蹈场景的激昂气氛及手势或身体的舞动,有节奏地左右摇摆、转头、点头、颤动、前倾或后仰等动作,是古今舞蹈过程中常见的舞律,用以表达特定的寓意和情感。因此,头部动作作为舞蹈整体的一部分,与手脚或身体舞姿相呼应,形成一套完整的舞蹈语汇。

(二)舞人手部动作

手舞足蹈是左江花山岩画舞蹈人物图像舞蹈语言或动律的主要构成要素或表现形式,其舞蹈所表达的情境、情感、意境或功能,主要是通过手和脚的动作来表现和完成。在一般人看来,左江流域各处岩画上的舞人图像双手上举的姿式似是千篇一律、高度程式化或雷同化的。然而细加观察,无论是正身人还是侧身人,在上举的手势中其实是有细微差异的、丰富多变的。这些丰富多变的不同手势,应是人们在舞蹈过程中,随着鼓乐的节奏翩翩起舞,并且不断变换手的动作姿势而舞的结果。正是这些丰富多变的不同手势,构成了左江花山岩画多姿多彩、粗犷稳健、内涵丰富的舞蹈语言以及独具特色的舞蹈动律和舞蹈风格。

双手曲肘上举,是左江花山岩画上数量最多的一种舞蹈姿势,其基本舞势是两臂向左右平伸,肩与臂平行,肘部呈直角上伸,手端略向外撇,显得对称有力。按照人体舞蹈动作的规律,舞蹈时应是先伸直双臂,然后肘部回收呈上举。这种双手曲肘上举的舞姿,应是在舞蹈行进中踏着鼓乐的节奏,模拟青蛙跳跃的姿态,手与脚相配合或协同,在两脚的跳跃行进中伸臂曲肘。

双手直伸上举,也是左江花山岩画上常见的一种动作。在同一类直伸上举的双手,又有细微的差别,一种双手直伸高举,即双手手臂和手肘一同直伸上举,臂与肘间不弯曲,手端高过头顶,两手末端略向外撇,略呈喇叭形。另一种是两手向左右两边呈大幅度伸展,手端略向上伸,故而手端低于头部。这种不同的手势或舞蹈动作,应是在舞蹈过程中,随着鼓乐的节奏和双脚踊跃行进,双手舞姿不断变换的结果,同样是模拟青蛙跳跃的表现。

手指动作:在左江花山岩画上的正身舞人图像中,多数舞蹈人物图像的双手端未画有手指,有的双手五指作张开状,有的三指或两指。未画手指者,应是舞者握拳而舞的反映,而张开的五指或二、三指舞者,应是舞蹈过程中手形或指法的变换的表现,不同的指法,其寓意也各不相同,舞蹈学称之为“手诀”。

(三)舞人双腿动作

腿部动作是舞蹈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舞蹈艺术的重要支撑。在左江花山岩画上,无论是正身人还是侧身人图像,其双腿的基本动作姿势皆为曲膝呈半蹲式,即两大腿向左右大幅度叉开,小腿伸直下蹲,大腿与小腿弯曲处几成直角状。从双腿动作造型或姿态,可以看出当时骆越人舞蹈是通过站立、行进、跳跃、曲膝、摆、踢、抬、勾或弹跳等多种动作来表现舞蹈的不同律动,与双手一道形成一套连续进行的动律。

(四)舞人腰部动作

左江花山岩画上舞人的腰部动作在侧身舞人图像上反映得比较明显。有的舞人表现出向后仰身的趋势;有的舞人双臂上举,腿呈半蹲姿势,抬头时,身躯向后作大幅度倾斜,突出了后仰腰的身段。还有单腿站立的舞者,仰首,仰身折腰的动作更为明显,这类动作有一定难度,没有娴熟的舞技,是难以表演到位的。更有的舞人通过头、腰、脚的默契配合,形成了三道弯式的形体曲线,把抬头、挺胸、收腹、折腰的窈窕身段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仿佛还带有扭动臀部的动感,既显得刚毅雄健,又给人以婀娜洒脱的美感。有的舞人身体略向前倾,或俯身向前,正做前折腰的姿式,有的还伴有挺胸收腹的动作;还有的舞人上身作正面姿式,下肢为侧舞姿,或上身为侧身姿式,下肢保持正面动作,大约表现的是舞人迅速地旋转身体,而上身(或下身)依然保持着原姿态瞬间的造型。这类大转体的舞姿,具有急骤奔放的气质,使舞蹈更富于民族韵味。从岩画图像看,舞人反映的腰部动作虽较简单,但已经使我们领略了骆越舞蹈中出现的直腰、仰身、折腰及转体等多种舞姿的风貌。

从左江花山岩画舞蹈人物图像的舞蹈姿势或动作来看,其基本舞蹈动作是通过特定的舞蹈组合或队形在行进中反复举手、摆手、手诀、蹲足、跨步、跳跃等连续性的手舞足蹈语汇来实现或完成整个祭祀舞蹈系列体系。这样的舞蹈动作、组合和语汇,构成了左江花山岩画独特的舞蹈语言体系。由舞蹈动作和舞蹈语汇构成的左江花山岩画舞蹈语言,是经过巫师们在骆越部族青蛙崇拜和祈雨仪式的基础上,经过对其崇拜物青蛙生活习性进行长期观察,精心提炼其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跳跃姿态,按照舞蹈的规律,将手、指、足、头、颈及腰部等舞蹈动作、语汇进行组合串连,编排成完整的祭祀舞蹈场景,而后对部族成员进行演练,在祭祀仪式上进行展演。尽管各处岩画的舞蹈人物图像的手和腿部的舞姿有所不同,但无论是正身人还是侧身人的舞姿基型是不变的,举手蹲腿动作贯穿舞蹈的始终而具有典型意义,属于节奏明快、动感强烈、粗犷豪放、激情满怀、肌肉高度紧张的舞动。舞人手臂有力的屈伸和腿部有节奏的曲膝,使舞蹈富于力感和节奏感。半蹲的双腿烘托着刚健的躯体,步履稳定,造型规范,沉稳而敏捷,没有很多即兴色彩,整个舞群体现出整齐划一的美感和雄阔的气势。

徒手拟蛙舞既是左江花山岩画舞蹈的基本舞姿动作,又是左江花山岩画舞蹈的主旋律,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画面上,绝大多数舞人双手不执道具,以人的手、脚、头和腰部动作以及不同的组合或队形构成舞蹈基本动律,其动律特征与中原地区古代舞蹈风格大体相同。关于中原地区的古代舞蹈,《周礼·春宫·乐师》有云:“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旎舞、有干舞、有人舞。”郑司农注:“人舞者手舞……人舞无所执,以袖为威仪。”岩画反映的骆越舞蹈亦可称“人舞”或“徒手舞”,舞蹈主要通过舞人头部仰、俯、晃动或侧、转及躯体的擅抖、晃动、挺胸、收腹、折腰,丰富的手势和腿的蹲、曲、弹、跳等舞蹈语汇,来表现炽烈的情感、愿望和追求。

从图像形态看,左江花山岩画舞人的动作简单、粗犷和富有力度,特别是宽大的画面、多样的组合和数量众多动作整齐划一的舞蹈场景,能给人宏大壮阔、震撼心扉的感受。而举手蹲足、跳跃行进的舞姿,又是人体最富有爆发力、最洒脱和稳定性最强的一种动作,人们在铿锵的鼓乐声中,在巫师的率领下,同时手舞足蹈行进,手脚动作姿势相配合,有节奏、有规律地跳跃、转体,不断地变换队伍,辅之呐喊声,响彻山谷,给人以振奋和力度之美。舞者整齐划一、铿锵有力的舞姿和如痴如醉的激情,反映出骆越人的舞蹈技巧的娴熟。如奋臂上伸,仰身曲腿,蹲步跳跃,向后仰身,踏步转体,下蹲跳跃行进……在一连串不停顿的舞姿变换中,要保持身体平衡稳定,参加祭祀作舞的全体成员动作整齐、队形有序地行进,如果不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没有一定的舞技及素质,是很难做到的。这些具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在舞蹈中频频出现,无疑带有普遍性,足以反映当时骆越舞蹈艺术水平。

由于左江花山岩画特定的宗教性质和功利需求,画师们虽然只绘画舞人的影子,但人的肢体动作姿态仍然可视可感。正身舞人图像双臂外伸、曲肘上举,或双手直伸不举,双腿叉开、曲膝半蹲的“蹲踞”姿势,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南方地区盛产的一种动物——生活在田间、溪沟或池塘边、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青蛙。岩画上正身舞人图像的姿态与青蛙跳跃时四足伸展张开的姿态可谓何其相似乃尔!更为巧合的是,作为这些岩画绘制者骆越及其先民,恰恰是崇拜青蛙,奉青蛙为其氏族的图腾。在骆越工匠铸造的铜鼓的鼓面上,多铸有立体青蛙塑像。骆越民族视铜鼓为通神之器,祭雨祈神总是要敲击铜鼓。在铜鼓上铸造人们崇拜的青蛙塑像,以增加铜鼓的灵性。

骆越后裔壮族民间,一直流行青蛙崇拜之俗,认为青蛙是一种具有灵性的神物,有呼风唤雨的神通,天降雨水,是青蛙鸣叫带来的,因而成为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使者。所以,过去民间有严禁捕食乱捉青蛙之俗,有的地方人们在田间遇到大青蛙时,甚至还要绕道而行。在红水河流域的天峨、东兰、凤山、南丹等地的壮族村寨,至今仍流行蚂虫另节、祭拜蚂虫另活动,目的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稻作丰产、人丁繁衍、六畜兴旺、村寨平安、生活幸福。蚂虫另,即壮语指的青蛙。每逢春节,各壮族村寨的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以祭拜蚂虫另为象征,擂响铜鼓,招来四方歌友。其活动程序依次为找(请)蚂虫另、孝(祭拜)蚂虫另、葬蚂虫另等。孝(祭拜)蚂虫另还要举行唱蚂虫另歌、跳蚂虫另舞活动。全村男女老少都集中在村边或田峒空场间,观看一系列跳蚂虫另舞表演,舞蹈内容有蚂虫另出世舞、蚂虫另闹春舞、蚂虫另捉虫舞、蚂虫另交配舞、祭蚂虫另舞、拜铜鼓舞、征战舞、耕田舞、插秧舞、收割舞、庆丰收等。舞者头戴面具,或全身用墨色画青蛙斑纹,穿着特制的舞服,舞姿多为模拟青蛙跳跃的姿势为主,主要动作有双手曲肘上举,双腿叉开半蹲,随着铜鼓的节奏,跳跃舞动,不断变换队形和舞蹈动作行进,其舞姿动作与左江花山岩画上众多动态一致的舞蹈人物图像完全相同。因此,学者们通过对战国至秦汉时期骆越民族的经济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图腾崇拜及骆越铜鼓鼓面上铸造的青蛙图像及其后裔壮族的蚂虫另节活动中蚂虫另舞形式、动律及起源的研究,认为左江花山岩画上双手曲肘上举、两脚叉开呈模式化跳跃姿势的舞蹈人物图像,应是骆越人摹仿青蛙跳跃的形象写照,也是骆越人崇拜青蛙的反映。

自古以来,特定的生活环境和生计方式,骆越及其先民形成了崇拜青蛙之俗。在壮族民间流传的传说故事里,青蛙是天上司管雨水雷王儿女,雷王把他们派到人间,帮助人类呼唤雨水。因为古时候,天上雷王与地上人类的和谐关系,共生共荣。当人间农业生产需要雨水时,青蛙就面朝天上鸣叫。天上雷王听到青蛙的鸣叫声,就打开天河闸门,及时播降雨水,满足人类生产的需要。因此,以稻作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骆越民族,把青蛙奉为护佑风调雨顺、生产丰收的灵物,在前期崇拜青蛙旺盛生命力和生殖力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又赋予青蛙护佑农业生产丰收的社会属性,对青蛙崇拜有加。而左江花山岩画所反映的盛大祭祀仪式,正是骆越人祈求风调雨顺、生产丰收的产物。所以,人们摹仿青蛙跳跃这一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动作姿态,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人文环境和宗教信仰原因的内涵和意蕴的。

左江花山岩画上舞蹈人物图像摹仿青蛙跳跃姿态的舞蹈动作,并非一时的偶然或一蹴而就的,而是人们在根深蒂固、底蕴深厚的青蛙崇拜意识的驱使下,巫师们经过长期对青蛙生活习性和动作姿态的观察和体验,将青蛙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跳跃动作姿态进行反复揣摩、摹仿或提炼,首先将之融入平时施行巫术仪式的舞蹈中。巫师提炼出的摹仿青蛙跳跃舞要成为部族性的集体祭祀舞蹈的主旋律,成为参加祭祀活动集体统一的舞蹈动作,一方面,需要有一个得到部族成员认可,能够表达人们崇拜青蛙的信仰意识和祈求功利的意愿。另一方面,当其拟蛙舞得到部族成员认可后,还需要进行演练,使参加祭祀活动以舞蹈祈神的人们熟练掌握其舞蹈动律和节奏。作为集体舞蹈,特别是祭祀性集体舞蹈,要求舞蹈动作简单、粗犷,节奏明快、铿锵有力,既便于众人掌握,又能表情达意,激发人们的激情。摹仿青蛙跳跃舞便具有动作简单粗犷、铿锵有力、反复进行的特征,适合众多人参加的集体舞,而且寓意深刻,能够表达人们对青蛙的崇拜感情和对神灵的祭拜。左江花山岩画上的摹仿青蛙跳跃舞正是这样的背景下成为祭祀舞蹈的主旋律。

三、左江花山岩画舞蹈的独特性及价值

通过对我国乃至世界各地岩画的检索、观察与比较,可以断定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无论在分布、地势和画面规模,还是岩画题材、内容、意蕴及舞人图像种类、形态、动律及寓含的舞蹈语言和艺术风格等,都与众不同,显示出独树一帜的特点。

(一)舞人图像及舞蹈造型及宏大场面的独特性

在左江流域发现的81个岩画地点、189处岩画上①根据广西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舞人图像占全部图像的90%以上,就是说,目前在左江流域189处岩画组成的画廊中,有近4000个图像,仅宁明左江花山岩画就有1800多个,其他多数画面的舞人图像都在50个以上。这些图像使用赭红色颜料和以色块平涂法绘成,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其舞人数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其次是舞人图像高大魁伟。在左江流域各处岩画上,舞人图像多成组合性排列,其中处于画面中心的正身舞人形体高大,一般高度多在1.30米以上,在宁明左江花山岩画上,形体最高的舞人图像达2.30米,这在国内外岩画中实属罕见。其三是岩画画面及其舞蹈场面宏大壮观。分布于左江及其支流沿江两岸的岩画,画面及舞蹈场面多较宏大。如宁明左江花山岩画,在花山临江一面长200多米、高约50米的崖壁上,密密麻麻布满1800多个图像(还有许多图像已经被雨水剥蚀或石钟乳覆盖),其中舞人图像有1400多个。规模如此宏大壮观的画面或舞蹈场面,堪称世界之最。

(二)舞人图像及舞蹈动律的独特性

花山岩画分布于左江及其支流、绵延200多公里的81个岩画地点、189处岩画上的舞人图像,无论是正身人还是侧身人,一律作举手蹲足姿势,呈高度程式化,这是画师们运用绘画艺术,表现众人在盛大祭祀活动中舞蹈瞬间的典型性动作。这样的舞蹈动作与形象,是巫师们基于骆越民族对青蛙的信仰和崇拜习俗,经过长期对青蛙习性与动作的观察后,以青蛙跳跃的动作或基本姿态为基础,结合人体动作的特点,形成了动作简单、形象生动、粗犷有力、寓意深刻且又适合集体表演的拟蛙舞蹈,并且为左江流域骆越人所认可,使之成为骆越人舞蹈的经典性或程式化的动作或舞姿。

(三)舞蹈组合的独特性

舞蹈组合是舞蹈语言的重要组成要素,是舞蹈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左江花山岩画上的舞人图像排列,具有丰富多样的组合,主要有圆圈式、横列式、纵列式、交叉穿梭式。圆圈式又分内聚式、外扩式、旋转式等,几乎包含了舞蹈展演应有的队形或组合。每一个舞蹈图像组合中,都有一个形体高大、装束与众不同的正身人居于中心,应属主持祭祀仪式的巫师或领舞者。图像组合的多样性,反映了舞蹈组合与队形的多样性。如此形式多样的舞蹈组合或队列,是左江花山岩画舞蹈的突出特点,为其他地方的岩画所罕见。

(四)作为岩画舞蹈主旋律的徒手拟蛙舞及蛙图腾崇拜意蕴的独特性

如前所述,左江花山岩画是战国至秦汉时期骆越人举行盛大祭祀活动的真实记录和形象写照。岩画上的舞蹈人物图像,是骆越民族在祭祀活动中,在巫师的引领下舞蹈以娱神。舞蹈人物图像一律作举手蹲足的舞蹈动作,是模拟青蛙跳跃舞的形象反映。在宏大的画面上,众多舞人踏着铜、钟节奏,不断变换队形、动作,举手蹲足而舞,反映了祭祀活动和舞蹈场面的宏大和气氛的热烈。拟蛙舞作为岩画舞蹈的主题,根植于骆越文化的沃土之中,源于骆越人的稻作农业生产方式和对青蛙的信仰与崇拜观念,奉青蛙为风调雨顺、农业丰产象征的结果。这种基于稻作农业与青蛙崇拜的舞蹈主旋律和人文意蕴,可谓独树一帜,在国内外岩画中极为罕见。

(五)舞人图像装饰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舞蹈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或行为方式,总是在特定的场合、适应某种需要而进行。这样的场合或为喜庆,或为神圣,或为竞技,或为展示,或为娱乐。因此,舞者总是会精心妆扮,盛装而舞。在古代尤其如此。作为反映骆越盛大而神圣的祭祀活动的左江花山岩画,舞者自然是盛装参加,有的标志装扮往往只有在神圣的祭祀仪式上才会出现,还有的装束只有巫师或首领才能穿戴,以区别于普通部族成员。犹如南方少数民族中的巫师或魔公一样,只有在举行祭祀或法事仪式时,才穿戴特制或专门的服饰,巫师或魔公班主的装束与普通巫师或魔公有别,法冠上往往插着翎羽作为标记。左江花山岩画上舞人的装束主要体现于头部,例如画面中心高大正身舞人头的呈倒“八”字形的翎羽式装束,还有呈羊角式的飘带式、鸟形头饰,更多的是椎髻式头饰。还有更为独特的是画面中心高大正身舞人腰间佩挂刀剑,有的还手持短剑(形制与壮族民间魔公或道公驱鬼辟邪使用的环首短剑法器相同)。形式如此丰富多样的舞人装饰,构成了左江花山岩画舞蹈独特性的重要元素,而且在国内外其他岩画是极为少见的。

(六)铜鼓、铜钟、铜铃相组合的乐器的独特性

舞与乐总是相互依存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早期的音乐从舞蹈中产生,又附属于舞蹈,最后才独立发展。当音乐高度发展后,舞蹈又受惠于音乐。舞蹈动作的连续、节奏的变化、情绪的表现都有赖于音乐。二者彼此配搭、彼此衬托,相互表现、相互促进。舞蹈总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示出来。舞蹈与音乐共生存,没有音乐伴随的舞蹈是难以想象的。即使是原始社会的舞蹈,也有敲击出来的节拍或歌唱相伴和。《乐记·乐象篇》有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汉代《毛诗序》中也讲了这个道理:“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故有“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之说。

在左江花山岩画上,可断定为乐器的有铜鼓、羊角钮钟、铃等三种。铜鼓是骆越及其先民铸造和使用的神圣之器,工匠们把骆越民族崇拜的青蛙、太阳等物象巧妙地铸于铜鼓上,以增强其灵性。铜鼓在骆越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中具有崇高地位,被视为通神之重器,只有地位显赫的部族首领才拥有铜鼓。因而,铜鼓是权威和神圣的象征,只有在神圣的场合才敲击铜鼓。羊角钮钟是骆越民族铸造和使用的一种乐器。其铜鼓、铜钟图像出现在岩画上,应是人们在举行祭祀活动或舞蹈娱神时,用以敲击娱神或伴奏舞蹈的反映。画面上众多的铜鼓及羊角钮钟为组合的乐器,在国内外其他岩画上是极为少见的。

(七)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独特性

古代岩画是特定地区及其民族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或文化艺术的综合反映,内涵丰富深刻,被誉为“刻在岩石上的史书”。特别是尚未出现文字的史前岩画,通过画面图像形态、内容及艺术风格,可以了解或追溯作画民族的历史、迁徙、社会生活、生产方式、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发展状况及审美观念。其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就左江流域岩画而言,除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和审美价值之外,在音乐舞蹈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是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骆越是世代居住生活在珠江流域的原住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丰富独特。由于缺乏文字记载,有关骆越的社会发展及其创造的灿烂文化已随着时代的前进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而左江花山岩画是骆越社会文化的综合反映,通过岩画可以追溯、了解骆越社会文化面貌。

其次是重要的舞蹈艺术史价值。关于战国至秦汉时期骆越民族及其先民舞蹈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舞蹈类型、舞蹈性质、动律特征、舞蹈风格等等,因年代久远,缺乏文字记载,人们无从知晓。而左江流域左江花山岩画上的舞蹈图像,一方面为我们了解骆越舞蹈的类型、组合、性质、主题、内容、动律特征及艺术风格提供了形象资料;另一方面为我们研究和揭示骆越后裔壮族形式多样、风格别具的舞蹈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珍贵资料。

其三是艺术审美价值。左江流域左江花山岩画是骆越民族创造的绘画艺术杰作,是骆越民族璀璨舞蹈艺术的呈现,也是骆越民族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无论是岩画上的舞人图像造型、舞蹈形态和场景,还是舞蹈丰富深刻的内涵与意蕴的民族精神,具有形式美、内涵美和意境美的特性。因而,左江花山岩画舞人图像及其呈现的舞蹈风格的审美价值是多方面的。左江花山岩画舞蹈是民族精神和创造力量美的体现。因为艺术美的本质其实是人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具体表现。左江花山岩画反复再现自我形象,其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力量和团结精神的体现、崇拜、赞美和舞蹈者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它凝聚和浸透着骆越民族的精神、灵魂和自信,激励人们坚忍不拔,战胜困难,开拓进取,创造美好生活。其次是岩画舞人图像及其舞蹈的形式美。舞蹈场面的宏大壮阔、舞蹈风格的古朴粗犷、舞蹈节奏铿锵有力、舞蹈动作的整齐有序,舞蹈程式的规范、舞蹈组合丰富多样、给人以形式的和谐美感。

其四是对丰富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多姿多彩舞蹈艺术方面的价值。左江流域左江花山岩画舞人图像所反映的以拟蛙舞为主旋律的舞蹈艺术的独特性,是骆越民族稻作文明和青蛙崇拜的产物,其程式化的舞姿、形式多样的组合、独具特色的造型、鲜明的舞蹈主题、古朴粗犷的动律、丰富深刻的意蕴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我国乃至世界岩画或古代丰富多彩的舞蹈艺苑里,堪称是一枝光彩璀璨、风韵独具的舞蹈艺术奇葩,在中华民族乃至世界舞蹈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具有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乃至世界舞蹈艺术的独特作用。

覃彩銮,壮族,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猜你喜欢
骆越左江铜鼓
木棉花英雄花
骆越•印象系列设计
悠悠左江情
东兰铜鼓响八方
广西铜鼓形制规律探讨
魅力左江
南宁市博物馆馆藏西周铜盘赏析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骆越花山岩画的稻作文化解读
快乐的小铜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