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神话昆仑原型在阴山

2016-03-19 02:12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阴山昆仑原型

逯 宏

(鞍山师范学院 文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论神话昆仑原型在阴山

逯宏

(鞍山师范学院 文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摘要以雁门山、钟山、恒山为主要参照,以河水、赤水、洋水和黑水为辅助证明,可以初步判定,上古神话名山昆仑的原型在蒙古草原南部的阴山山脉;近年来,阴山人面岩画研究及周边地区的田野考古成果,可以进一步强化“昆仑原型阴山说”。

关键词上古神话;昆仑;原型;阴山

昆仑,是中国古代神话特别是《楚辞》中最重要的神境。有关它的原型,历来聚讼纷纭。有人认为它是今日青藏高原上的昆仑山;有人分别推断它是巴颜喀喇山、冈底斯山、祁连山、岷山、贺兰山、秦岭、泰山、王屋山、浮丘山;有人分别考定它的位置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青海湟水源头地区;也有人猜测它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印度境内;还有人认为它不是自然的高山,而是一座人工建筑物。昆仑虽是古代神话中的概念,但地理上必有原型。下面对昆仑原型的地理位置略作考证,以求教于方家。

一、三山证昆仑

在中国早期文献中,昆仑的位置偏西;但它在远西还是近西却有分歧。《史记》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窴,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1]。”故昆仑在西域诸说往往出自汉武帝以后。实际上,汉武帝只是对当时地理新发现进行了“命名”,这并不是对古图书的“考实”,因此其说不足据。至于昆仑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印度境内等说,更是脱离中国文献远矣。

《禹贡》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理书,其中已经出现“昆仑”一词:“黑水、西河惟雍州。……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2]昆仑、析支、渠搜三地并列,都以毛织品和兽皮为衣服,彼此应当相距不远。《汉书·地理志》载,朔方郡有渠搜县,其地在今内蒙古包头附近,故昆仑离此地也不会太远。郑玄发现《禹贡》与汉代流行的有关昆仑之说不同,指出:“另有昆仑之山,非河所出者也。”(孔颖达《尚书正义》引)李炳海先生根据郑玄的论断,并参以其他文献记载,认为:“昆仑的地望是在今内蒙境内黄河南岸的鄂尔多斯地区[3]。”愚以为,李炳海先生据文献得出来的结论非常有价值,参校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昆仑地望应在与鄂尔多斯毗邻的黄河北岸阴山地区。

《山海经》有关昆仑的记载丰富,许多地名都可以作为昆仑的参照物。根据已知位置明确的参照物来推断昆仑地望,无疑是简便可行的方法。

首先,最便于确定昆仑地望的是雁门山。《海内西经》载:“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4]。”而《北山经》载:“少咸之山,无草木,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4]。”这说明,昆仑以东有少咸山(上有窫窳),少咸山以东有雁门山。雁门山在山西北部的代县,此地正西方向是黄河南岸的鄂尔多斯地区。但是,这一地区除西部靠近宁夏的桌子山外,岩层基本水平,地貌以高地、沙地、丘陵为主,与“方八百里,高万仞”(《海内西经》语)的昆仑相去甚远。与鄂尔多斯隔河相望的阴山山脉,却完全符合昆仑“南渊深三百仞”(《海内西经》语)的地貌特征——阴山山体南北形态不对称,北坡较缓,逐渐过渡到内蒙古高原;南坡陡峭,高差甚大,形成天然屏障,以巨大断层与河套平原绝然分开,留给人的印象深刻。

其次,最接近昆仑的是钟山,也可以作为参照。《海内西经》载:“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4]。”这表明,昆仑位于钟山西南,钟山处在昆仑东北。如果能确定钟山的位置,昆仑的地望就清楚了。《海外北经》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4]。”而《淮南子·坠形训》载:“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5]。”据此,钟山即是委羽之山,应在雁门之北。雁门山之北,广义上均属于阴山山脉东段,但东部偏北的大马群山与中部的大青山有明显的断裂。据此,钟山当指大马群山,而昆仑指大青山。

第三,北岳恒山也是重要的参照物。《西山经》描述槐江之山时写道:“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其中多玉,其阴多榣木之有若。北望诸毗,槐鬼离仑居之,鹰鸇之所宅也。东望恒山四成,有穷鬼居之,各在一搏[4]。”据此,昆仑应在恒山之西。恒山同纬度正西方,是鄂尔多斯高原东北的准格尔旗一带。正如上文所述,鄂尔多斯地貌不符合昆仑的特征,与此地隔黄河相望地大青山(阴山东段)才具有昆仑“南渊深三百仞”的特征。另外,今阴山山脉西段为狼山,中段为乌拉山,东段为大青山、大马群山,而在狼山与乌拉山之间的河套地区,有一大片被今人称为“乌梁素海”的水域。乌梁素海很可能就是《西山经》中讲到的西方“大泽”。据此,西有大泽(乌梁素海),东有恒山,中间的“昆仑”只能在阴山山脉的乌拉山、大青山一带。

二、四水明地望

上古神话中昆仑的地望,除了雁门山、钟山、恒山可以参照外,还有四条水可以辅助证明,这就是河水、赤水、洋水和黑水。《西山经》载:“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汜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4]。”

河水,特指黄河,古今基本无疑义。“河出昆仑”是昆仑地望西域诸说的重要依据,这是否与“昆仑地望阴山说”相矛盾呢?愚以为,两者不仅没有矛盾,而且“河出昆仑”还是此说的铁证。阴山南麓有很多河流,它们绝大多数都汇入黄河了。在远古先民看来,这些来自阴山的黄河支流与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最长的支流(即所谓干流)没有多少区别。这是因为,远古先民的地理经验主要来自直觉观察,他们还没有上升到精确勘测、准确定义的理性高度。另外,《西山经》说河水出昆仑以后,“南流东注于无达”,这“南流”“东注”与“向东南流”意思不同,而黄河主道的全部走势中,只有从阴山南麓到陕西华山这一段是自北向南流的。所以,说“河出昆仑而南流”,这“昆仑”不是阴山又能是哪座山呢?

赤水,《山海经》中多次提到过。据“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汜天之水”(《西山经》语),此河应在阴山东段的东南。又《大荒北经》载:“有钟山者。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献)[魃]。……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4]。”这里的“海”指渤海,“西北海之外”是指渤海西北,也就是阴山山脉的东南部。前文提到,“烛龙”是钟山之神,故章尾山就是钟山,即今天的大马群山。此山南面现为赤城县,其地历史甚久,因境内山石色赤而得名。《水经注》载:“赵建武年,并州刺史王霸为燕所败,退保此城。城在山阜之上,下枕深隍,溪水之名,藉以变称,故河有赤城之号矣[6]。”赤城县境内有条河,今名为红河,“因其流经铁矿,河水呈红色而得名[7]”。另外,此地距传说中黄帝战蚩尤的涿鹿地区不足70公里,而《读史方舆纪要》载:“赤城堡,……其地有古赤城,相传蚩尤所居[8]。”又,《庄子·天地》载:“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9]。”所以,综合相关文献与当地水文、地貌特征来看,赤城县境内的红河,即是《山海经》中的古赤水。

洋水,当是今张家口地区的洋河。洋河古称延水或延河,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的东洋河,汇合南洋河,西洋河后称洋河,自西南方流经宣化,而后折向东南,至怀来双树村附近,与桑干河汇合为永定河。《水经注》引《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北三十里有延河东流,北有鸣鸡山[6]。”另外,《水经注》又载:“《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黄帝祠。《晋太康地理记》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并则流注阪泉,乱流东北入涿水[6]。”综上,洋河、延河、延水与《西山经》的“洋水”音近可通,其地域又极接近黄帝战蚩尤的古战场——阪泉和涿鹿,而黄帝正是昆仑神话的主神之一,所以,《西山经》的洋水即今日张家口地区的洋河。

黑水,当是呼和浩特地区的大黑河。此河将山区的腐殖层冲刷而下,致使河水浑浊而色黑,故被称为大黑河。《归绥县志》载:“大黑河,在城南二十里,即《水经注》之荒干水(一作芒干)。有二源,一出武川东南速力兔、甲拉兔二村之西山,一出武川上高速太之北山。自东北而西南,至下拐角铺合流,绕县南,复纳众水,至北园子,经托克托县入黄河[10]。”历史上,此河并未直接流入黄河,《水经注》载:“芒干水又西南注沙陵湖,湖水西南入于河[6]。”愚以为,《西山经》所谓“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即是指此河西流注入大湖之中。所以,从水文特征、河名、流向来看,《山海经》记载发源于昆仑的黑水,当是今天呼和浩特地区的大黑河。

三、岩画透玄机

在人类文明史上,种植业在金属农具出现前发展水平极低。相比之下,通过狩猎和游牧等方式获取生活资料更为方便、快捷。距今约6 000~4 000年,东亚文明正处于狩猎经济的鼎盛时期。东西绵延千里的阴山山脉横亘于蒙古草原的中南部,这里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落繁衍生息的沃土,也是先民寄托原始宗教信仰的精神家园。几千年的光阴过去了,漫漫荒草早已掩盖住先民的历史足迹,但是,凿刻于悬崖峭壁上的阴山岩画,依旧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繁荣。

研究岩画的著名学者宋耀良先生认为:“中国人面形岩画主要出现在三条分布带上,一是北部草原与平原交界处,二是东部沿海地区,三是中部溯内蒙古、宁夏境内的黄河而南下[11]。”其中,北部草原与平原交界带的人面岩画分布最为密集。这条分布带位于北纬40~42度之间,东起内蒙古赤峰地区的克什克腾旗,中经阴山山脉,西至内蒙西部巴丹吉林沙漠的弱水流域。愚以为,阴山岩画透露了三点玄机:

一是分布范围与《山海经》中的昆仑吻合。宋耀良指出:“这一有着茁壮生命力的岩画符式(阴山人面岩画),未能渡过一条半干涸的沙漠河流——弱水。在弱水的西岸,存在着众多的动物和狩猎岩画,却没有人面形岩画;再往西到新疆境内的天山一带,岩画多达数万计,可至今未有一幅人面形岩画被发现,那儿只存在中亚的阿尔泰系统的岩画[11]。”而《大荒西经》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4]。”弱水是昆仑神境内外的边界,这与阴山人面岩画以弱水为限相一致。

二是阴山上古文化与辽西红山文化关联密切。阴山山脉与赤峰地区两地间的人面岩画具有相同的因素,属于同一条岩画分布带。而赤峰地区,正是二十世纪考古发现的红山文化腹地。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五帝时代以距今5 000年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以黄帝为代表的前半段主要活动中心在燕山南北,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可以与之对应[12]。”黄帝是昆仑神话的主神之一,而阴山东段大青山与大马群山之间,正是传说中黄帝战炎帝和蚩尤的古战场——阪泉与涿鹿。另外,《海内北经》载:“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4]。”如果昆仑主峰在阴山山脉东段,其东北正是内蒙赤峰、辽宁朝阳等红山文化的核心地域。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发现多座规模巨大的方形积石冡,而“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无疑也应当是人工建筑,考古发现的四方形积石冡与《山海经》所载的诸帝四方台在时间、空间、形状方面都是吻合的。

三是阴山岩画与中原上古文化关系密切。研究岩画的学者盖山林指出:狩猎的鼎盛时期,距今约6 000~4 000年。阴山的大批狩猎岩画应多数属于这一时期。反映猎人原始宗教信仰的人(兽)面像,萨满师的祈祷场面,自娱和娱神的舞蹈场面,都应归于此期。……人面像、兽面像是这一时期的主要题材。阴山各地磨刻的人(兽)面像,风蚀较甚。此类题材,无论在中原或边远省区,均属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比如在陕、甘、青、豫、鲁、浙等省新石器时代遗趾出土的彩陶、陶塑、骨雕、陶器或玉饰上,均发现有人面像。河南偃师二里头大约属于夏文化遗址,在浅刻花纹陶器上也有人面像。到商代,安阳殷墟、郑州上街、湖南宁乡等地出土有人头范、陶人头和人面方鼎,直到西周末年,河南三门峡出土铜器上,还有人头形,不过春秋之后便戛然而止了[13]。

在阴山山脉的悬崖峭壁上凿刻数以万计的岩画并非易事,驱动上古先民完成这项壮举的无疑是原始宗教的力量。滕海键指出:“岩画和巫术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但作为原始的艺术与原始的宗教,两者又有其一致性,它们在人类早期的精神生活中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岩画是巫术的产物和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巫文化也通过岩画这一载体保存下来并留给后人去解读和破译[14]。”从存在大量的人面岩画来看,阴山是青铜时代以前的原始宗教名山,而早期文献中的昆仑也是这样的名山。

现代田野考古早已证明,在中华文明起源初期,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北方文明“先走一步”。随着青铜时代到来,黄河流域农耕部族迅速崛起,中华文明重心由北方草原地区南移到中原农耕区。这样,原始宗教名山昆仑(阴山)就由早期文明中心(红山文化区)的西部,转换到后期文明中心(中原文化区)的北部。但是,在先民口头传承的神话中,昆仑依旧在西部。于是,神话名山昆仑“迷失”了。不过,原型的迷失却打开了“昆仑”被进一步神化的大门:在后世传说尤其是《楚辞》等文学作品中,昆仑呈现出神密化、宫廷化、富贵化的趋势。剥离世代累积于昆仑山上的迷雾,综合文献与考古新发现,可知昆仑的原型是蒙古草原南部的阴山。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 李炳海.昆仑地望及东夷文化区的西限[J].东岳论丛,1992(2):101.

[4] 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 刘文典撰,冯逸等点校.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6] 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 赤城县志办.赤城县志[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2.

[8]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9] 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10] 郑裕孚.归绥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11] 宋耀良.中国史前神格人面岩画[M].上海:三联书店,1992.

[12]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

[13] 盖山林.阴山岩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14] 滕海键.漫论岩画与原始巫术[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9(5):95.

(责任编辑:刘士义)

On the prototype of Kunlun myth in the Yinshan mountains

LU Hong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AnshanNormalUniversity,AnshanLiaoning114007,China)

AbstractBy the Yanmen mountain,the Zhong mountain and the Hengshan mountain as the main object of reference,with the Yellow River,the Chishui,Yangshui and the Black River as the auxiliary proof,it can conclude that the prototype of Kunlun in myth is the Yinshan mountains in the south mongolia grassland.In recent years,the opinion mentioned has been further strengthened by the new research on the human face rock art in the Yinshan mountains and the new archae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Key wordsthe antiquity myth;Kunlun;prototype;the Yinshan mountains

收稿日期2015-12-26

作者简介逯宏(1975-),男,辽宁建平人,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上古文化与先秦两汉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篇号1008-2441(2016)01-0069-04

猜你喜欢
阴山昆仑原型
我在南昌 你在哪
昆仑润滑油
跨越昆仑
包裹的一切
阴山岩画的现代造型语言解读
昆仑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滇中记(组诗)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