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与对策*

2016-03-19 13:41肖娴张长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茂名525000
高教学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跨文化留学生非洲

肖娴  张长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

非洲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与对策*

肖娴张长明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

文章从非洲来华留学生的招生和教育现状出发,分析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非洲留学生跨文化心理状态和影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各种因素,以期在改善非洲来华留学物质支持的同时,营造更为宽松友好的社会支持环境和实现更有效的多元文化管理效益。

非洲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多元文化群体;文化冲突

引言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明确了“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数量,重点资助发展中国家学生,优化来华留学人员结构……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的指导方针。2010年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分项目进程规划表》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全年留学生人数将达50万人次,其中学历留学生数量15万人次,年增长率分别为6.94%和4.66%。并按国家战略和发展需要逐步增加政府奖学金人数,每年增加10所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教育部网站数据也显示,我国来华留学生规模空前,截至2015年底,我国来华留学生累计已达372万人次,生源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仅2015年来华的留学生就将近40万人,国内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达800所,至此,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和世界最大跨境教育资源国。来自亚洲的留学生占68.43%,是主要的留学来源地区;欧洲占14.52%;美洲占11.88%;非洲占3.94%;大洋洲占1.23%。来华留学生的来源国别分布表明我国发展非洲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发展空间巨大。

目前,广东省非洲来华留学生在全国来华非洲留学生的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较低。且从全国范围来看,非洲来华留学生的总数尚不足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4%,因而,非洲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发展空间巨大,而且从成本效益来看,我省高等教育的规模和体量完全可以适应招收大量的非洲来华留学生的需要。发展非洲来华留学生教育不仅是促进我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在要求,而且对我省能否审时度势,实现教育国际化,在国家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大背景下抢占“天时、地利、人和”的先机,赢得教育全球化的“战略主动地位”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对非洲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研究远不及对来华留学生教育和对我国出国留学教育的研究,且现有研究注重对非洲教育的综合介绍,而对非洲学生的文化特点、情感因素与跨文化适应的探讨有待加强和深入。文章以广东省为例,分析非洲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方式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文化与跨文化适应

作为人类学核心概念的“culture”(文化)一词,有着极为丰富的语意,Culture原意为“耕作”,“培养”,与汉语中“文化”本意“宣文教以张其化,立武备以廪其威(荀悦)”(李述一,1987:45)是有区别的。学界对文化的定义各有千秋,英国人类学家泰勒(Sir Edward Burnett Tylor)首次提出文化概念兵将其内涵表述为:“作为复杂的整体,文化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习俗以及由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才能”(Edward Burnett Tylor,2005)。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各民族创造和发展了灿烂多彩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文化心理与行为。当人们所处的文化情境发生变化时,会因原有文化因素根深蒂固的影响和制约而产生心理不适与不安的行为。然而,人是具有学习能动性的生物,而文化也可以被习得,因此,人们在变化了的文化情境中会自觉地调试并学习新的文化要素,即进行跨文化适应。

留学生和移民是跨文化适应的主要群体。中国高校来华留学生是一个具有不同背景的多元文化群体,留学生教育中的文化冲突问题不仅有技术层面的表层冲突,还有关乎时空观、价值观、社会规范的深层信仰冲突,多元文化给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复杂的挑战。留学生来到中国后,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与本国环境下形成的价值观、行为方式迥异的“文化冲击”,他们在中国的跨文化适应相对于普通的旅居者而言,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时限性;二是旅居期间伴随着从青少年晚期到成人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三是从中学到高等教育阶段的转变带来的各种问题。因此,考察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可以从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以及学术适应三个层面来分析。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研究院2015年度教育研究一般项目(编号:GDJY-2015-C-b007)。

作者简介:肖娴(1982-),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学,跨文化比较研究。张长明(1970-),副教授,外事处处长,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教育管理。

来华留学生教育在我国经历了由封闭走向开放,管理由隔离走向趋同,来源国别由单一走向多样化的过程,但学界对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问题研究还是近十年随着留学生规模的增加,跨文化适应问题的凸显才引起重视。

国外学者对非洲留学生教育十分关注,研究内容涉及非洲学生的文化特点、教学模式、相关法律法规等,对非洲学生尤其是美国黑人的教育史及黑人文化的研究甚为关注,史料繁多。Schomburg黑人文化研究中心就收集了5,000,000多项相关研究。Minter,Thomas K.和Alfred E Prettyman.在“Education,”Encyclopedia of African-American Culture and History一书中回顾了美国黑人从奴隶制到现今关于教育的若干问题。Jackson,Cynthia L.在African American Education:A Reference Handbook一书谈到了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美国黑人高等教育中黑人大学以及相关法律的制定、执行等问题。国内学者对非洲留学生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发展、财政问题、管理体制、教师教育、招生宣传、合作办学模式和非洲留学生管理出现的问题等。也有学者从专业优势、奖学金、经济发展势头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对来华非洲留学生的学习动因进行了调查分析。郑江华主要从留学生社区系统管理构建和校园安全管理角度进行个案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13)。

二、非洲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跨文化适应问题

中非交往可谓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汉朝,从最初的物物交换和贸易往来到官方互访,郑和下西洋曾到访过今索马里和肯尼亚一带的东非港口。但从15世纪直至近代,中非交往几近停顿,新中国成立之时,中非在谋求发展与复兴时成为患难之交,教育合作与交流也逐步展开,非洲来华留学生教育也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到目前,我国已经有了完善的非洲来华留学生招生政策,非洲留学生教育发展呈现规模迅速扩大、学历教育生大幅增加、生源结构和授课形式多样化的特点。教育部网站《2012年来华留学生统计表》显示,2012年非洲来华留学生较上年增长30.41%,居各大洲来华留学生增长比率之首(教育部,2013)。

广东省教育厅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来自52个非洲国家的3315名非洲留学生在粤学习(期限超过半年)。而2011年前来粤读书的非洲留学生则不到2000人。语言、经商、学医为非洲留学生的主要专业方向,其中2014年汉语言和汉语专业的非洲留学生达1601人,是非洲留学生的首选专业,各种商贸类专业非洲生源达440人,临床医学也有386人。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专业侧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非洲留学生生源偏重语言专业,中山大学173名非洲留学生中有60名医学专业学生。而且,某一个国家的留学生集中在某一个学校读某一个专业的现象并不少见,比如毛里求斯有148人读临床医学。来自布基纳法索的53名留学生绝大多数学习汉语言专业。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招收了69名尼日利亚留学生,其中75%的学生学习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非洲来华留学生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群体,有其区别于其他国别留学生的群体特征。其一,是语言背景复杂化,受部落民族众多和殖民统治的影响,非洲的语言生态非常复杂,除了各种不同的部族语言以外,作为通用语的英语、法语或葡萄牙语也呈现“十里不同音”的特点,和标准语相去甚远。这造成了汉语和非洲留学生使用的语言之间理解难度增大的问题。其二,非洲留学生的信仰与价值观西化。宗教文化在非洲大陆的深厚积淀使得传统宗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各种宗教并存,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从而形成特定的文化心理,西方文化对非洲的普世价值影响尤深。其三,非洲留学生的思维方式抽象化、交流方式群体化。以“性格直率”、“思维模式简单”这样的词来形容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通常很容易落入刻板印象(sterotype)的窠臼,需要特别谨慎,因为人在群体性以外,更多的是独立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但在非洲留学生身上还是不难发现他们思维风格的一些共性,比如乐观开朗,有极高的语言天赋和艺术感染力,生活态度平和随意,热情奔放,表现欲强,注重民族感情,看重人格尊严等。

三、非洲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非洲留学生来华后不仅会遇到母体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产生的各种问题,留学生之间文化的差异也会存在或多或少的摩擦,主要表现在教育环境、文化传统、社会关系、社会礼仪、时间观念和婚恋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存在文化休克、管理风险和感性认识的风险,有必要通过对跨文化适应的研究来提高跨文化管理效益。

跨文化适应的形成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旅居时间、生活变化、人格认知、人口统计学特征、文化认同、文化身份等。朱国辉采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社会适应量表和学术适应量表对来自五所高校的262名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来华留学生总体上属于轻度抑郁的群体。对来华留学生的心理适应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国别、年龄、留学时间、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留学身份等。在其心理适应中能够起到显著作用的是来自家人和亲戚朋友的社会支持而非老师与管理人员为代表的学校支持;来华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与学术适应困难总体上均为中等程度,留学性别与国别对来华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产生显著影响,留学动机与社会文化和学术适应难度反相关。(朱国辉,2011:I,II)。通过小范围的问卷调查取样,有研究者认为,留学生对留学国语言的掌握程度越高,其文化适应能力越强。非洲留学生的语言天赋是各国留学生中的佼佼者,这和他们在本土所处的复杂多样的语言环境有关,复杂的语言生态对二语习得是有帮助的。非洲大陆除了数百种本族语以外,还有长期处于殖民地文化背景下的官方通用语如英语、法语、葡萄牙语等,非洲人的音乐天赋也是世所公认的,音乐的乐感与语言习得也有某种程度上的相融相通,因此,非洲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方面似乎比别的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更胜一筹。但由于所属语系差异较大,汉语学习还是有相当难度的,因此,很多非洲留学生的汉语尚停留在初级水平。这对他们的跨文化适应带来了挑战,对留学生的人际适应有一定影响。

同时,也有研究发现,语言水平和跨文化适应能力是反相关的。例如Takai J.通过对在日本的留学生文化调试的调查研究发现,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和日语流利程度成反比,原因是存在其他的调节变量,如认知和期望。具备一定语言能力的留学生对融入当地文化有更高的期待,当这种期待不能如愿时,其满意程度会降低(Takai,1989)。因此非洲留学生在华的期望值过高,会增加其文化适应的难度。我国在为留学生提供舒适的物质条件和照顾他们的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做得较为完善,但反过来这也让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接触的机会更少,从而无法融入主流文化活动中,这些使得留学生将圈子局限于自己熟悉的群体内,因而很难有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渠道。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心理不适主要表现为抑郁、自我封闭、无安全感、焦虑恐慌、抵触逃避等情绪和行为,如果缺乏与周围老师同学的良好沟通,容易造成留学生对周围环境的不信任感,怀疑和焦虑会加大心理负担,容易产生怨恨和敌意情绪,甚至对自己能否顺利在华生活产生紧迫感和焦虑感,这就需要高校提供相应的跨文化适应心理服务,使留学生在遇到跨文化适应相关问题时能得到有效的预防和妥善的处理。

对非洲留学生的跨文化管理实质上是在多元文化协调的基础上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为目标,理解文化间的显性和隐性差异,准确找到矛盾冲突的文化根源,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实现从“隔离”到“趋同”的管理,鼓励非洲留学生参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活,提高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减少文化误解,教师和管理人员也需要给学生以设身处地、一视同仁的理解,而非教师对学生由上而下的评价性理解或学生对教师由下而上的敬畏性理解(段胜峰,2014)。同时,完善教育政策法规,更新从政治外事到教育外事的观念,拓展招生宣传渠道,改善来源国与东道国的支持,建立行之有效的跨文化适应的语言与心理咨询体系,建设多元文化学生社团,营造正面积极地解决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各种问题的氛围。

[1]Takai J.The adjustmen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t a third culture—like academic community in Japan:A longitudinal stu dy[J].Human Communication Studies,1989,17(2):113-120.

[2]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3]李述一,李小兵.文化的冲突与抉择[M].人民出版社,1987:45.

[4]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5]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5:10.

[6]教育部.2012年全国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报告[EB/OL].教育部网站,2013—3月—日.

[7]郑江华.高校外国留学生社区系统管理的构建——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非洲留学的管理实践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3(23).

[8]段胜峰.非洲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4:34.

Based on the students enrollment and education status of African student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ross-culture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various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the cross-culture adaption of students abroa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ulti-culture,in the hope of improving the material support for oversea students in China,building a more relaxed and friendly social supporting environment and realizing more efficient multi-culture management benefit.

Africa students in China;cross-culture adaption;multi-culture group;culture conflict

2096-000X(2016)15-0009-03

G125

A

猜你喜欢
跨文化留学生非洲
An Uncommon Trip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非洲鼓,打起来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