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MOOC与意识形态:向度聚焦、文化挑战及实践反思

2016-03-19 15:15郗厚军康秀云
高校教育管理 2016年6期
关键词:学习者课程文化

郗厚军, 康秀云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西方MOOC与意识形态:向度聚焦、文化挑战及实践反思

郗厚军, 康秀云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意识形态作为文化的核心要素对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影响。MOOC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在线教育新形态,从意识形态向度聚焦和审视西方MOOC的意识形态性及其对我国高校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已然成为时代的重要课题。应对西方MOOC中潜在的高校文化渗透和冲击等一系列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政府部门要负责把握意识形态安全底线,新闻媒体应坚守意识形态舆论战线,学校单位需筑牢意识形态心理防线,以增强我国意识形态战略思维,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慕课;意识形态;高校文化;意识形态安全;实践反思

MOOC不仅仅是一种开放教育理念,亦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在线教育新形态。作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革新”的MOOC,自2008年提出并付诸实践以来带给21世纪一场划时代、颠覆性的教育革命。然而,在西方MOOC备受国民热捧之际,部分在线学习者却忽视了西方MOOC中隐含的意识形态输出问题,尤其是西方人文社科类MOOC中潜在的对我国高校文化的渗透和冲击。对此,我国应适时地对西方MOOC进行意识形态向度的聚焦与冷思,以警惕其潜在的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与挑战。

一、 西方MOOC意识形态向度的聚焦与审视

MOOC声称“把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作为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核心理念。实际上,这只是MOOC创始者开放、免费、共享教育理念的崇高志向和价值旨趣,但难以掩盖西方发达国家在现实教育中借助MOOC输出意识形态的本真面貌,甚至使MOOC成为西方国家输出意识形态非常具有时效性的新方式。

(一) 西方MOOC意识形态的向度聚焦

文章之所以要从意识形态向度来聚焦和审视西方MOOC中潜在的意识形态输出问题,是我们不得已而为之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觉醒。我们应当看到,除大量理工科技类MOOC课程外,人文社科类课程所占比例也不断增长,“内容涵盖宗教、信仰、哲学、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很多内容与我国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不一致甚至存在冲突和对立,即使在科技类课程中也不乏‘英语和互联网的西方式偏见’,文化软实力输出悄然进行”[1]。而这些“以‘西方为中心’的‘慕课’内容和观点已经直接触及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底线,极易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政治立场动摇、党员干部信仰缺失等问题,涉及教育安全、知识安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等一系列国家安全的重大前沿问题”[1]。虽然这些声音在西方一直不绝于耳,但如此直接地利用MOOC,尤其是以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形式在我国本土大肆传播、蛊惑民众的行径实属罕见。这些课程内容如果长期在民众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传播和散布,可能会导致他们价值观模糊、理想信念淡化、政治信仰动摇等根本性问题,可堪忧虑。

目前来看,哪怕是一些意识形态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也没有把西方MOOC中潜在的意识形态问题上升到理论安全问题予以深刻剖析和系统解读。学界更多的是从教育技术层面来剖析和探究西方MOOC,将其视为一种“技术变革教育”的有效工具,一种“名校、名师、名课”的教育实践活动,认为即使有些课程内容涉及歪曲和妖魔化中国的情况也只是学术上的争议而已;甚至有些秉持应用MOOC教育价值的学者为西方MOOC中潜在的意识形态输出问题做出辩解,认为西方MOOC不可避免地具有意识形态性,但意识形态性不等同于意识形态,就像政治性不等于政治,过于强化西方MOOC的意识形态性,政治立场可能会掩盖学术立场。必须承认,西方MOOC在其传播过程中存在意识形态输出问题,但又不全是意识形态问题,而且意识形态问题的出现是有其时代背景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西方MOOC进行意识形态向度的聚焦和考量是片面或错误的,恰恰相反,这正是学术研究和学术争鸣的一个重要表现,因为西方MOOC使得意识形态越来越趋向于学术化发展而日益通过网络授课、学术思潮、学术话语加以表达。诚然,西方发达国家维护其阶级统治地位或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方式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大不相同,它很大程度上具有隐蔽性、渗透性,融合在人们日常生活、学习、教育和消费之中的。正是这种意识形态教育的差异性提醒我们,对西方MOOC的理解应考量到西方意识形态传播的语境与路径。

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文社科类课程表明:西方MOOC背后有一个共同主题——意识形态的输出。例如,哈佛大学《China X》课程中,“课程内容对中国历史断章取义、伪造历史事件、散布政治谣言的话语大量存在,特别是授课者把一些历史事件任意剪裁,把一部完整的历史碎片化、简单化地加以宣扬和推销”[2]。耶鲁大学《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课程中,西方道德观的认知与情感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课程内容充斥着诸如“心理变态狂、恋童癖、强奸、同性恋、鸡奸、卖淫”等西方腐朽价值观念。正如学者所言:“在慕课课程新时空中,哈佛、斯坦福等美国名校绝不仅仅是在展示他们的课程,课程是什么?是文化,是意识形态,是民族精神……这对中国的挑战,绝不仅仅限于高等教育,而是关系到民族文化生死存亡的大问题。”[3]西方MOOC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并非仅仅是由学校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它始终得益于国家和政府的积极扶持和强力推动。

应当看到,东西方之间意识形态的斗争正逐渐被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交流掩盖着的意识形态渗透所取代。当教育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应用于MOOC并作为一种知识信息传播的途径,而且成为一种文化传播手段时,利用人文社科类MOOC对不同价值观念、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进行西方意识形态输出乃至全球方位的意识形态渗透,就成为一些国家推行其国际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自觉意识到西方国家借助MOOC输出意识形态的本真面貌,以警惕西方MOOC背后的国家动机和政治目的,但又不能因噎废食、一叶障目,还要看到MOOC自身所具有的教育工具性价值及其带给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与借鉴,应承认和发掘MOOC的教育价值并加以有效运用。

(二) 西方MOOC意识形态性的审视

毋庸置疑,MOOC在教育价值层面体现了参与学习人数和课程的规模性、在线学习互动性和教育资源免费共享的开放性等优势,值得学习和借鉴。然而,通过学习诸如《民主化的进程》《China X》等西方人文社科类MOOC后,我们发现“MOOC中不可避免地包括政治、文化、道德等意识形态性很强的课程和内容……这将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造成很大冲击”[4]。可见,西方MOOC具有潜在的、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1. 意识形态渗透方式的隐蔽性和高技术性。西方发达国家从未停止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攻击,最可怕的是这种意识形态的输出方式已由明转暗,渗透方式更具隐蔽性,很大程度上把意识形态的输出与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融合起来。另外,全球网络和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各地突破了时空的局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知识、资源与产品共享提供了可能,使得意识形态渗透方式打上了高技术性的烙印,导致了意识形态教育主体在信息传递方面权威保障的失落。西方MOOC提供的是拓展了时空的“交互性”的教育空间,它使信息传播中的外在过滤功能消失,打破了信息保护壁垒,扩大了学习者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这对在封闭环境中建立的庞大说教式的意识形态教育体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2. 意识形态传播对象的大众化和低龄化。截至2016年初,作为全球最大开放式在线教育平台——Coursera,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1 700万注册学习者,其中中国用户超过100万。一方面,国外MOOC传播对象以成年人为主,爱丁堡大学调查显示,“76%的学习者年龄在25周岁以上,80%的学习者已经获得大学本科或者研究生学位”。哈佛大学调查显示,“通过edX慕课平台系统发布的课程注册者中,至少70%~75%的人年龄已超过大学在校生,剩下的大约20%~25%的慕课学习者是高中生或者在校大学生”[5]。另一方面,相对西方MOOC传播对象的成年化趋向,我国在线学习者年龄层次相对较低,以在校学生和初入社会的青年为主,而青年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探索性、创新性,勇于尝试各种新鲜事物,对承载西方意识形态的各种时尚、流行事物非常敏感,极易受到西方不良思想、价值观念和大众传媒的诱惑与影响。

3. 意识形态影响的深入性和广阔性。当代西方意识形态输出是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大纵深的,西方MOOC在意识形态传播方面比其他宣传工具更具优势。其一,MOOC使得意识形态形式变得感性化,意识形态吸引力和聚合力越来越以文化的表现力为主要形式,并逐渐内化到学习者的生活世界,显示出潜移默化地深入性特质。其二,MOOC使得意识形态越来越趋向于学术化发展而日益渗透到学术交流中,借助MOOC被追捧之际,通过网络授课、学术思潮、学术话语加以表达。其三,MOOC以其特有的文化理念和价值符号长期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在线学习者的现实生活,彰显出意识形态教育影响的广阔性。

总之,如果在线学习者漠视西方MOOC中潜在的意识形态输出问题,那么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会越来越多地认同西方意识形态的价值追求。西方MOOC重塑学习者的视觉思维和听觉思维,重新定位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乃至重整他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这绝非耸人听闻,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二、 西方MOOC对我国高校文化的潜在冲击与挑战

文化育人是高校文化主导向性的价值取向和重要职能,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文化传承、文化融合以及文化创新的功能与作用。高校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我们需要借助高校文化的内在张力与渗透力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递给青年学生,使其认同和践履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与内容,并内化为主流价值观,上升为社会主导文化,从而实现意识形态对青年学生价值观取向的整合与凝聚。一方面,随着在线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演化,以西方MOOC为代表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正如火如荼地进入我国高校教育领域,给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带来一定启示与借鉴意义。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作为文化的核心要素对高校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影响,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MOOC都在有意无意地承担着西方软实力传播的责任,它是“以课程教育的形式实现文化殖民的目的”[6]。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能漠视MOOC中西方文化的渗透和侵蚀带给我国高校文化管理和文化建设的冲击与挑战,应当对西方MOOC中隐含的意识形态输出问题予以揭露和批判,以维护我国高校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 冲击高校文化建设的完整性

其一,MOOC的教学形式弱化了高校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现代教育强调人文精神的贯彻和落实,重视学生的个性、价值、权利及尊严。高校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渗透和贯彻,人文精神的培育和践履对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发挥教学过程在大学生心理状态从不成熟转向成熟的关键作用。毋庸置疑,人们对知识的探索始终是终身的,但在人文精神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一台电脑、一部手机、一段视频显然不能完全替代高校文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熏陶与感染,高校中确实存在部分大学生借已看过西方MOOC中的相关课程为由而轻视本学校开设专业课程的情况。其二,西方MOOC的网络开放性冲击了高校文化生态的稳定性。在教育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中,高校不可避免地受到不良网络文化的冲击,这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文化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和海量的教育信息通过MOOC这一渗透性和隐蔽性极强的学习平台使全球范围内的普遍互动和讨论成为可能。但在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教育课程的模式下教师难以掌握教学过程,教师们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且师生关系原有的格局发生了改变。其三,MOOC的便捷性扰乱了高校文化的传播途径。学校校园是高校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课堂上的师生交流是学校文化的重要传播途径,而高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就是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着教育教学活动展开的。西方MOOC模式的推广扰乱了积淀已久的高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途径,削弱和消解了高校文化作为主流文化的一个子系列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 渗透英语文化优越论的思想

随着时代发展和“互联网+”的推进,意识形态载体越来越多样,其中,意识形态核心运作原理就是语言的意义服务于特定权利和利益关系。意识形态寓于语言之中,并在语言中增强自觉,意识形态把语言当作物质武器,语言把意识形态当作精神武器。西方MOOC中80%以上的课程都是采用英文授课,其次是西班牙语和法语,MOOC很大程度上成了以少数发达国家思想、语言、文化为核心的全球传播体系。英语语言已然成为主宰MOOC传播的强有力工具,并在MOOC中占据强有力的控制地位,在网络教育时空内形成了新的文化霸权。这一霸权不仅对发展中国家而且对非英语地区的发达国家形成了威胁。对此,有学者指出,MOOC给大学英语带来的冲击不能小觑,应该因地制宜地面对,根据MOOC的特点将其与大学英语课程有机结合,扬长避短,方能为大学英语教育锦上添花[7]。毫无疑问,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英语这一“国际语言”将其文化意识、价值观念渗透到世界各地,采取便捷、无形的“网络授课”排斥、同化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以巩固其西方强势文化地位。西方MOOC利用自身特有的优势,并辅以相应的诱导及诱惑,使一些MOOC学习者开始崇尚“英语优越论”,甚至部分学习者对学习英语的热情空前高涨,出现崇拜英语文化而贬低本民族文化的情况。当然,“我们并不排斥优秀教育的引进,但是也不得不重视意识形态与价值观改变所隐藏的政治风险和危机,如此下去的直接结果便是凡接受过美国免费MOOC教育的青少年,都会对美国表现出爱慕之情,由此,本国传统文化将面临遗失的危险,爱国主义教育的情节将面临瓦解”[8]39。

(三) 挑战高校学术文化的多样性

西方MOOC凭借其独霸一方的话语传播规则和体系,积极传播其“西方中心”的教育思维方式。“MOOC使用的大部分教学材料都来自西方,科学类课程引用的大部分实验研究也出自西方国家——因为它们控制着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也控制了期刊语言和稿件的选择”,“波士顿、纽约或伦敦这种全球性学术中心是主要学术期刊和重要学术出版的基地。这些学术中心的思想潮流,自然也会成为学界的主导思想,并极大地影响慕课开发者和教师的教育思维”[9]。菲利普·阿特巴赫(Philip G. Albach)也指出:“看看支持MOOC的内容和技术源于哪里,就会明白控制知识的是谁。MOOC基本上是以美国为主导推动的,现有的大部分课程都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其提供商也都来自技术发达国家,大部分MOOC是由美国教授制作和讲授的,内容都是基于美国学界的经验和教学理念,指定的阅读教材也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编写的,大部分课程用英语讲授,即便讲座和材料被翻译成其他语言,其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英语原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也都是西方的。”[10]有些MOOC虽然被许多国家译成了本国的语言,但课程背后的学术立场、思维模式等仍然反映的是输出国家的传统文化和价值取向,鼓吹的是“西方中心”的知识体系,代表的是“西方中心”的立场和态度。可见,“MOOC等各种在线教育,没准就是投资家们鼓吹出来的泡沫,虽然色彩绚烂,但是终将破灭;也没准,只是美国的顶尖大学为吸引世界眼球,自编、自导、自演的一段形象广告”[11]。

三、 应对西方MOOC意识形态安全挑战的实践反思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变革演进,MOOC的应用和发展使得数以万计、不同地点的学习者选择在同一时间进行在线学习成为现实,这给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与启示,我们必须重视和发掘MOOC的教育价值,以期为实现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提供可资借鉴的有效路径。另外,积极应对西方MOOC中潜在的意识形态输出问题并不意味我们就是因噎废食、一叶障目,我们应当看到并正确认识西方MOOC中隐含的意识形态输出及其挑战,站在新的起点,为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性和实效性,我们要看到MOOC教育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机遇与发展,客观并沉着应对西方MOOC意识形态安全挑战问题,在挑战下寻找机遇,在压力中寻求发展。

(一) 政府部门负责把握意识形态安全底线

1. 建构“学校主导、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平台格局。我国应立足自主建设,“发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传统优势,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采取‘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方式,集聚优势力量和优质资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12]。面对全球教育信息化大变革、大发展、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我国要合理利用MOOC机制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搭乘教育信息化“高铁”实现教育发展的新跨越;应紧跟教育时代潮流,迎难而上,把通过教育信息化应用MOOC传播知识与技能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否则就会大浪淘沙、优胜劣汰。

2. 加强管理以保证MOOC平台有效运营。应对西方MOOC中的意识形态输出问题,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起MOOC审查机制,对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的网络安全、内容安全、数据安全、运行及服务进行规范管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负责对网络视听节目、公共视听载体播放的广播影视节目进行监管、审查其内容和质量”的基础上,应适时出台相关MOOC政策和文件,把握好相关文字和影音内容的进口、收录和管理,及时屏蔽、清除、删减违反我国法律法规、政治立场和主流价值观的西方MOOC视频及相关言论,避免其对学习者的意识形态立场产生误导。

3. 积极推动中国MOOC走向世界。为抢占MOOC浪潮中的一席之地和话语主导权,世界各国已陆续研发和设置了具有本国风貌的MOOC平台及相关课程,如美国的Coursera,欧盟的OpenuopEd,英国的Future Learn等。“对于中国来说,也需要考虑如何让本国的课程上网让外国人学习,让中国的文化走向国际,这是个很大的问题。”[13]对此,我们要抓住在线教育新契机,积极建构中国特色的MOOC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MOOC建设,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和境外平台积极推广我国优质MOOC资源,打造一批既有文化传统又具时代风貌且兼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MOOC,让国际受众从感性和理性上认识中国、接近中国,增强中国在国际MOOC话语平台上的影响力。

(二) 新闻媒体坚守意识形态舆论战线

1. 避免西方MOOC宣传的“一边倒”态势。当前国内新闻媒体对MOOC的报道仍旧充斥着对教育变革的愿景和激情,对西方MOOC中潜在的意识形态输出等“负面影响”尚未给予足够关注和揭露,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内“亲美派”教育改革者的舆论氛围高涨。为避免追求新鲜效应而盲目跟风报道,新闻媒体要自觉遵循客观报道原则,恪守新闻媒体人的立场和原则,对西方MOOC新闻来源要严加把关,特别是一些涉外信息的报道,在转载刊登或引用之前一定要对信息出处和消息来源详加考察,冷静分析MOOC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切实报道其意识形态输出的新闻和事实,“不能‘一边倒’式地单向‘褒扬’MOOC,要正确引导人们理性认识MOOC,不要成为西方文化殖民主义和美国民主制度输出的助推器”[14]。

2. 关注和揭露西方MOOC的意识形态输出问题。MOOC平台是开放多元的,它承载着海量信息,包括各种意识形态的交锋、价值观的辩论以及思想文化的融会,甚至大相径庭和背道而驰的意识形态都能同时呈现在MOOC中。新闻媒体在接触这些信息时要对其加以分析、比较和鉴别,对西方MOOC中的意识形态关注和报道要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导向,运用“底线思维”,采用“中国立场”“中国话语体系”旗帜鲜明地去揭露和批判西方MOOC中的意识形态输出问题,任何关于中国的观点和看法,任何关于中国的思想和价值,都要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质疑、批判和讨论,达成对中国正确认识的有效共识。

3. 积极引领学习者参与意识形态安全网络舆情建构。我们应自觉认知西方MOOC的意识形态输出实质,积极引领学习者参与意识形态安全网络舆情分析,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培养其辨别西方MOOC意识形态信息的思考力和判断力。在学习和借鉴西方MOOC资源带来的各种“福利”之外,在MOOC社区讨论、师生交流、作业互评及论坛互动中,学习者一定要用正确舆论指导自己的学习行为,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提高自己的意识形态判断力。对西方MOOC中潜在的不良信息和舆论做到纠正其错误观点和引导其网络舆论,以警惕西方MOOC背后所裹挟的各种不良意图,并对其存在的意识形态问题做出积极回应,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MOOC舆论新阵地。

(三) 学校单位筑牢意识形态心理防线

1. 围绕西方MOOC的意识形态输出问题展开相关学术研究。近年来,对西方MOOC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大都停留在教育和技术层面,缺乏意识形态视角。我们要善于学术争鸣,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舆论主动权和话语权,加强对西方MOOC中隐含的意识形态问题展开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如,我们一是可以转换研究视角,即由“教育技术性”探究转向“意识形态安全”审视;二是可以转换研究思维,即由“学习思维”转向“底线思维”;三是可以转换研究内容,即由MOOC的“教育性内容”转向“意识形态性内容”;四是可以转换研究启示,即由整体的“兼收并蓄”转向抽样的“批判和反思”[15]。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内在要求,也是对国民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践体现。

2. 开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优质MOOC资源。“西方政治、经济、法律、哲学、宗教等人文社科在线课程是不同意识形态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输出,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冲突和对立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高校思想政治课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网络阵地里不能没有它的声音”[8]129,高校“只有在MOOC中主动开设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使参与选课的国外大学生以及其他选课人员更加客观、真实、全面地了解中国,既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更要了解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8]127。对此,高校应积极利用MOOC的优势与特点,开发和设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优质MOOC资源,通过“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新模式实现“立人微教”,以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有效抵制西方MOOC中各式“杂音”和“噪音”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传播。

3.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意识和治理能力。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统筹大局意识,应积极主动了解互联网,关心互联网与教育结合带来的新技术成果,关注它们的实时动态及其影响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占领意识形态领域新阵地,善于利用MOOC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掌握MOOC中的意识形态主控权和话语权。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教育全球化与信息技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新特点,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载体和手段,探索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维和治理能力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 1 ] 高 地.“慕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04-〗108.

[ 2 ] 郗厚军.西方MOOC中隐含的历史虚无主义探析[J].当代继续教育,2015(2):33-〗35.

[ 3 ] 桑新民,谢阳斌,杨满福.慕课潮流对大学影响的深层解读与未来展望[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2-〗15.

[ 4 ] 李亚员.国内慕课(MOOC)研究现状述评:热点与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5(7):55-〗60.

[ 5 ] 乔纳森·哈伯.慕课:人人可以上大学[M].刘春园,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27.

[ 6 ] 李亚员,管立国.慕课的政治文化本质与政治安全[J].理论探索,2015(1):54-〗58.

[ 7 ] 梁桂霞.浅谈如何面对 MOOC(慕课)对大学英语学习的冲击[J].大学英语,2015(3):55-〗58.

[ 8 ] 艾四林.MOOC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 9 ] MOOC会威胁学术文化多样性吗?[EB/OL].(2013-〗12-〗16)[2015-〗12-〗07].http://MOOC.guokr.com/opinion/437538/.

[10] Altbach P G. MOOCs as Neocolonialism-Who Controls Knowledge? [EB/OL].(2013-〗12-〗06)[2015-〗12-〗07].http://www.Univeisity new.com/article.php?Story=2013120517525882.

[11] 吴剑平,赵 可.大学的革命:MOOC时代的高等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62.

[1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EB/OL].(2015-〗04-〗13)[2015-〗12-〗07].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6/201504/xxgk_186-490.html.

[13] 王左利.MOOC:高等教育国际化加速——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J].中国教育网络,2014(4):19-〗20.

[14] 李亚员,管立国.慕课的政治文化本质与政治安全[J].理论探索,2015(1):54-〗58.

[15] 郗厚军.西方MOOC与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向度转换及实践反思[J].山西高等社会科学学报,2015(8):16-〗19.

(责任编辑 刘 伦)

West MOOC and Ideology:Dimension Focus, Cultural Challenges and Practical Reflection

XIHoujun,KANGXiuyun

(Faculty of Marxism,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 China)

Ideology, as the core element of culture, ha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impact on cultural security. MOOC is a new form of online education that involves such fields as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education, etc., so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of the times to explore and focus on the nature of West MOOC ideology and university cultural security in China from the ideological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solve a series of problems concerning ideological security hidden inside West MOOC, such as cultural permeation and shock in universities, government agencies need to grasp the bottom line of ideological security, news media should adhere to the ideology fronts of public opinion, and school authorities need to build a strong psychological line of ideological defense. Only by doing so can we enhance the strategic thinking of ideology and maintain our ideological security.

MOOC; ideology; university culture; ideological security; practical reflection

2016-〗02-〗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4FKS013)

郗厚军,博士研究生,从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时间: 2016-〗10-〗29

10.13316/j.cnki.jhem.20161029.015

专题主持/郭英剑

G649

A

1673-8381(2016)06-0081-07

康秀云,教授、博导,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部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主持人简介: 郭英剑,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导,从事英语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2.1774.G4.20161029.1955.030.html

慕课研究

猜你喜欢
学习者课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谁远谁近?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