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地方高校学报之发展瓶颈和突破路径

2016-03-19 22:16卢妙清
出版广角 2016年2期
关键词:栏目学报人员

【摘要】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瓶颈主要有:学校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所依托的科研平台较弱;体制落后,缺乏自主意识;学报编辑进修和晋升受限,队伍不稳定。因此,地方高校领导应对学报发展予以重视,加大投入;学报应拓展平台,创新体制,稳定队伍;学报从业人员要通过树立主人翁意识,强化主体性等来突破瓶颈,寻求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瓶颈;突破路径

【作者单位】卢妙清,肇庆学院学报编辑部。

地方高校学报对所在地区的文化经济发展、所在学校的科研建设及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应综合考虑其生存环境、服务对象、刊物定位等因素,从具体情况出发,而非一味追求“高、大、上”。对于地方高校学报,我们应正视其发展的独特困境,并予以鼓励和扶持,使其回归言语的主体性并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帮助其突破发展的瓶颈,促进其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瓶颈

1.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教育部1998年4月1日发布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规定:学报编辑人员属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学报编辑人员的职务评聘、生活待遇以及评优表彰等方面应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对待。学校应为编辑人员进修学习、进行学术研究和参加必要的学术活动提供条件。但实际上,许多高校对此落实不到位。首先,有些地方高校在政策规划上对学报缺乏重视,把学报编辑部列为教辅单位,令其无法与各教学科研单位平起平坐。学校很多政策的制定主要从扶持和建设教学单位出发,很少考虑到学报的发展需求,甚至出现不给学报部门领导设立行政编制的情况。其次,办公条件艰苦,办公环境较差。高校学报编辑部不像各教学单位一样拥有自己独立集中的办公场地,而多是处于被人遗忘的边缘位置;有些编辑部被分成几个办公室,零散地各据一隅,没有整体感和集体感;有的办公场地集办公室和会议室于一体,工作时作为办公室,开会时则又作为会议室;有的办公环境颇为艰苦,编辑部几个人挤在一间窄小的办公室里,处理稿件、接待作者都不方便。

良好的福利待遇和办公环境是取得优秀工作成果的前提之一,所以,作为支撑各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后盾,各高校负责人应给予学报发展足够的重视,并加大投入,着力改善学报编辑人员的办公环境,提高其幸福指数[1]。

2.平台薄弱,体制落后

普通地方高校无论是在软硬件的建设和配套上,还是在科研力量配备上,较之国家重点大学,都存在巨大差距。国家重点大学,由于起点高、配套全,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其学报也多为核心刊物。如《北京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等,由于大师云集,经常主持一些国家级、省部级的大项目,掌握着学界的最新动态。所以,重点大学学报要策划一个栏目,可一呼百应,其稿源质量自然高人一筹。而地方高校学报依托的科研平台较弱,虽然各高校也会成立学术委员会,选拔出学术带头人,但毕竟人员有限,加上其他种种因素,影响甚微。同时,地方高校学报大部分为省级刊物,校内教授、博士投稿多首选核心期刊,要申报高一级职称的教研人员往往也把稿件先投往核心期刊,未被录用再辗转投回本校学报。所以,地方高校学报对校内外作者缺乏一定的吸引力。有时编辑部想策划一些有影响力的栏目,稿源的问题着实让人头疼,究其原因还是地方高校学报级别低,财力有限,影响力小。

在当前竞争空前激烈的环境下,地方高校学报必须在体制机制上有所创新,方能激流勇进。但是,一方面,作为主管单位的学校对学报不够重视,在人力物力上投入不足,导致学报改革缺乏强有力的后盾;另一方面,部分地方高校学报领导或是受自身专业素质限制,或是迫于学校制度而对学报的发展、改革力不从心,只能遵从以往的办刊制度,沿袭过去的办刊模式,未能引入新的竞争机制和办刊模式,未能挖掘新的办刊资源和激发新的办刊潜力,导致学报发展不尽如人意。

3.进修、晋升受限,队伍不稳定

在地方高校中,学报编辑的发展和进修需求往往被忽略,而学校在制定各种发展规划时有意向教学人员倾斜则更加重了其边缘化及受歧视程度。例如,各地方高校几乎每年都有一些出外访学或交流的机会,但都指明只有教学人员才能参加,学报编辑连报名参与的机会都没有。另外,由于经费短缺,学报编辑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和次数受到了很大限制。而且由于学报编制人员少,工作量大,学报编辑往往只能轮流参与学会的一些活动。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对话,一味闭门办刊,这导致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更是举步维艰。

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部是清水衙门,与外界交流接触的机会较少,活动圈子非常有限,加之编辑人员在进修和晋升等方面的机会较之教学人员少,所以,一些学报编辑人员或是无法适应学报编辑工作的枯燥和乏味,或是看不到发展的前景,或是找到了更好的发展之路,纷纷离开了编辑队伍,另谋出路。同时,地方高校学报领导的经常性变更也是导致学报编辑队伍不稳定的一个因素。因编辑工作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人员的频繁变动,对于学报的发展极为不利。高校学报编辑队伍的不稳定势必影响高校学报工作的开展。编辑人员一旦不稳定,分工就会出现混乱,很多工作便随之陷入被动应付局面,此时学报正常运转尚属困难,又谈何发展壮大。

4.自主意识淡薄

一是受自身条件限制。当前的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部负责人,确实有一些是走出版专业途径,从一个普通编辑到编审慢慢提升而来的;但由于体制及各校的具体原因,也有不少学报编辑部的负责人是由学校一般行政人员担任,或是由其他专业学科教研人员兼任。对没接触过编辑出版工作,而又担任高校学报编辑部领导并主管全面工作的学报负责人来说,要把一份普普通通的地方高校学报办出成绩、办出特色谈何容易。只有熟悉并关心学报、实践经验丰富的领导,才能更快更好地促进学报发展。如有些地方高校学报编辑从未参加过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全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的项目申报、研讨会等;更有甚者,有些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部领导连本省的年会等活动都不知情,这对学报及其编辑人员的发展非常不利。二是受外力的影响。很多地方高校实行校领导分管制,如果分管领导对学报工作的性质、内涵缺乏了解,而又过于干涉、限制学报的具体工作,那么一方面学报部门领导没有了自主权,自主经营意识无法得以体现、发挥和加强;另一方面也会使学报陷入消极应付而非积极寻求发展的局面。

二、突破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瓶颈之路径

地方高校学报从业人员应勇敢地甩掉思想包袱,大胆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为学报、为自己的发展壮大,努力寻求突破路径。

1.予以重视,加大投入

(1)对学报发展予以重视,支持其工作开展

首先,应重视学报领导班子的任选及配置。学报领导班子关系到学报及其编辑人员的发展前景,选拔时,不仅应考虑其专业背景、工作经历等,更应考虑其是否关心学报的发展,是否有能力为学报及其团队谋发展。其次,号召本校教学科研人员积极参与、支持学报的发展。地方高校领导可以借助学术会议或工作会议动员广大教学科研人员支持学报发展,在投稿、审稿等方面予以配合及支持,也可通过在本校学报发表论文科研分加倍奖励的方式来鼓励他们积极向学报投稿。

(2)在财政上加大投入力度

学报的发展和壮大需要雄厚的财政支持,因此,地方高校应加大对学报的财政投入力度。这样,一是可以创造良好的办公环境,为学报的发展提供硬件支撑;二是为编辑人员在参加学术会议、进修、培训等方面提供资金扶持,解决其后顾之忧,使其能稳定工作。

2.拓展平台,做强做大

地方高校学报要谋求发展,必须努力拓展平台,创新体制,稳住编辑队伍。

(1)通过学术委员会及学术带头人拓展平台

综合性地方高校中,几乎每个学科都有其学术带头人,大多数高校设有学术委员会,地方高校学报应高度重视这些带头人在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上的引导作用,可以邀请他们担任学报栏目主持人,通过他们邀约、组织校内外的稿件。例如,《肇庆学院学报》开设“现代大学书院制研究”专栏,特邀该校校长出任栏目主持人,并约请、召集了许多专家、学者撰写高水平论文,这些论文刊发后引起了校内外的广泛关注。另外,结合当下社会热点,《肇庆学院学报》策划了“农民工心理问题研究”栏目,邀请了该校学术带头人担任栏目主持人,协助约稿。这些栏目主持人,他们既是学校领导,又是某一方面研究的专家,由他们牵头召集作者、约请稿源自然会顺畅很多;同时,学报对约请到的优质稿件给予相应的稿酬。另外,对于该校教研人员所申报的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学报编辑应该密切关注其进展,可以特辟专栏刊载其阶段性成果,这样,既体现学报服务本校科研的功能,又能提高学报的影响力,也不失为应对地方高校学报稿源紧缺的有效办法。

(2)通过自身优势拓展平台

一是借本地人文资源优势创办专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人文资源,作为以学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为宗旨的地方高校学报,理应为当地人文历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既有利于推进地方历史文化的建设,也有利于彰显学报的特色和价值。例如,《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的“陈独秀研究”、《衡水学院学报》的“董仲舒研究”、《滨州学院学报》的“孙子研究”和《淮阴师范学院学报》的“周恩来研究”等,这些栏目既为当地人文历史的研究和推广做出了贡献,也成就了学报的价值实现;既推动了本地人文资源的挖掘和研究,为解决学报稿源问题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又有助于打破“千刊一面”的局面。

二是依托地方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策划特色栏目。特色栏目是高校学报特色集中的体现,它对学报品牌的形成有着长久和深远的影响。对特色栏目的打造也是地方高校学报在市场化办刊条件下提升刊物竞争力的必然选择[2]。可以说,办好地方特色栏目是办好地方高校学报的有力支撑,是地方高校学报安身立命的所在。如能以所在地方的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等地域特色为依托,把学报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以及本地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推出一些颇具特色的栏目 [2],无论是对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对提高学报的影响力,都很有裨益。很多地方文化和自然资源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在这方面深入挖掘,重视策划,努力坚持,必能打造出独具一格的特色栏目。例如,入选第五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奖的《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洞庭湖研究”、《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的“鄱阳湖·庐山文化与文献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的“青藏高原文化”等,无不以自己所在地方的历史文化研究为中心,组织稿件,精心打造,成绩斐然。知识经济时代,产学研相结合,更有利于推进彼此的发展。所以,地方高校学报也应“接地气”,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从自己所在地方的实际情况出发,谋求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此外,还可通过承办学术研讨会等方式为学报的发展整合资源、广开门路。

3.创新体制,稳定队伍

创新体制及稳定编辑队伍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1)校方应抓大放小,还学报负责人主动权

作为地方高校领导,在确保学报发展方向正确的大前提下,应该把学报发展的主动权下放给学报领导班子,鼓励其放手干、大胆干,努力使学报发展跃上新台阶。例如,关于具体的上班制度、长期计划、近期目标乃至栏目策划等,地方高校领导应鼓励学报负责人自主决策,不应拘泥于形式化要求,而忽略了其创新能力的发挥。

(2)引进竞争激励机制,促进学报质量的提升及编辑队伍发展

作为学报负责人,应紧紧围绕如何促进学报及其编辑人员发展这一中心来开展工作,引进竞争激励机制,激发编辑人员的工作活力及工作热情。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式。一是能者为上,灵活分工。即尽量根据每个人的优势安排工作,达到各展所能,各擅所长的目的。打破过往论资排辈、任人唯亲、任人唯学历的做法。同时,对在业绩上表现突出的编辑人员,给予相应的精神及物质鼓励,坚定其信心,并鼓励其他人员奋起直追,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二是努力开拓美好愿景,稳定队伍。学报负责人应为整个部门的人员谋福利,解决其后顾之忧。如在归属问题上,大多数地方高校把学报编辑人员归为教辅人员,其福利、待遇与教学科研人员有一定差别。在这点上,学报负责人如能为学报编辑人员争取到与教学科研人员一样的待遇,必能更好地稳定人心。学报负责人在保证刊物质量及按时出刊的前提下,应努力增加部门的创收;同时,积极为编辑人员晋升高一级职称创造有利条件,让他们看到发展的前景和希望,感受到自身价值,体会到工作的乐趣,他们自然会愿意多干、长干,全力投入工作中。

4.树立主人翁意识,强化主体性

要办好一份刊物,办刊人首先要发自内心地爱上这份刊物。要办好地方高校学报,高校学报从业人员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我的”学报,而不是“单位的”或是“别人的”学报。但是,一些地方高校学报编辑,一方面埋怨高校学报工作备受歧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方面又消极怠工。所以,办好地方高校学报,一个关键的前提就是地方高校学报从业人员必须从思想上树立主人翁意识,认准这是“自己的”学报,是“我们大家的”学报,像关心自己子女的成长一样去关心其发展。其次,应强化学报的主体性。强化学报的主体性就是指学报从业人员对学报的走向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和设想,不应被动地等米下锅,收什么稿就发什么稿,不应把学报“当成用来‘装各种文章的框子,而是应该充分体现主编或编辑的思想、理念、学术倾向和办刊方针”[3]。不了解的人认为编辑工作非常轻松,把作者写好的稿件整到一块排版出来就完事,“把学术期刊办成‘论文集式的论文汇编将减少很多环节和要素,但缺乏思想和特色”[4]。一份缺乏思想和特色的学报,就像一个没有个性的人一样,只能湮没于芸芸众生之中。所以,“主体意识是学术期刊的灵魂,学术期刊应该有能动和独特的主体意识”[5]。没有融入办刊人思想、理念的刊物就是一份没有特色的刊物。

“出身低微”的地方高校学报,既先天不足,又后天失调,没有重点大学的资源和优势,发展路上可谓举步维艰。但是,地方高校学报从业人员并非不能有所作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人类学研究”入选教育部首批名栏工程;在2014年的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五届评优活动中,《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殷都学刊》等荣获“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称号;学会评出的217个特色栏目中,许多地方高校学报榜上有名。所以,虽然地方高校学报发展路上充满重重障碍,但只要地方高校学报从业人员齐心协力,真心关爱呵护自己的刊物,找准定位,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努力闯出自己的路子,地方高校学报必能突破瓶颈,迎来发展的曙光。

[1]卢妙清. 如何提高高校学报编辑的幸福指数[J]. 编辑学报,2013(5):493-494.

[2]王兴全. 特色栏目 重在建设——地方高校学报走特色办刊之路的再探讨[J]. 编辑之友,2011(8):57-59.

[3]丁立群. 学术期刊的主体意识与特色[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4):17-19.

[4]袁玉立. 学术期刊要凸显主体性意识——兼谈如何提升综合类学术期刊的价值和地位[J]. 甘肃社会科学,2006(5):66-69.

[5]王敏. 学术期刊主体意识论——从社会功能的角度[J]. 出版发行研究,2009(6):58-60.

猜你喜欢
栏目学报人员
关于栏目的要求
致敬学报40年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