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入手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2016-03-21 06:08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实验小学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小学生数学

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实验小学 周 丽

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入手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实验小学 周 丽

在小学中,语数外三门课程占领着学生学习的主要比例。小学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晦涩难懂。数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以及数学解题能力。

教学 逻辑思维能 小学数学 培养 习惯

数学是小学的主要课程之一。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以应试为主,教学对学生的解题能力要求较高。然而,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往往与学生本身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关。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时应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分析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其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主动性有较大影响,对小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知识有一定的制约性。由于数学课程较为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学习难度较大。小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便于学生在课堂上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一定激发,使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断加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前应针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制定相关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数学中的几种逻辑思维

1.逻辑思维中的演绎与归纳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演绎与归纳法。演绎与归纳法一般指对数学中的特殊数字规律进行研究与观察,从而对此特殊数字进行归类合理学习。归类分理出的数学知识是小学数学学习知识中的一些数学法则及运算定律。由此可知,小学数学教学可以注重演绎与归纳法的运用。

2.逻辑思维中的分类与比较法

分类法在小学数学运用的比较广泛,一般指学习者先对数学知识添加自己的见解,再对数学知识进行分类,从而便于学生学习相同类型的数学知识。比较法是对不同数学知识学习时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进行相互比较,便于学习者学习数学知识以及区别数学知识。分类与比较法会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进行运用。

3.逻辑思维中的综合与分析法

逻辑思维中的综合与分析法主要指对学习中的数学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具有整体性的了解,使学生明确数学知识的本质。或者是,学生将数学知识独立出来的部分进行独立,对独立的部分进行学习,明确数学知识的本质。

例如,教师教授学生学习数字相关知识时,可以运用综合与分析法对学生进行教授。学习数字6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拿出6个小球,3个小盒子,告诉学生需将4个小球放置3个小盒子里的具体方法。此时,学生需要对放置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教师要慢慢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使其得出具体的小球放置方法。

4.概括与抽象法

学习同一类型的数学知识时,学生可以运用概括与抽象法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学习,以此加快学生的学习进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概括与抽象法一般指对数学知识进行有效概括,去除多余的知识,在难以理解的知识中找出数学知识的本质,运用形象的方法进行记忆与学习。

例如,学生做题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对学生概括乘法运算的具体运算法则,用形象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法则讲解,使学生做题不只依靠记忆,更能运用逻辑思维能力。

三、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1.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般情况下,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校课堂中完成的。因此,教师主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将课堂的重心放置在学生身上,运用学生常见的生活情境在课堂构建情境教学的方式。但是,教师在构建相关的情境教学方式时应以学生日常情境为基础进行构建,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适合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便于教师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引导,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被激发出来。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时,应让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应在学生学习时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性别、性格等进行互补分组,使学生不仅能够互补知识,还能互补性格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教师可以将先进的科技引入到课堂中,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制定相关的多媒体教学方案。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屏幕中,对学生进行相关数学知识讲解。

例如,教师可以先在多媒体中展示乌龟与兔子赛跑,将学生的目光转向屏幕。之后对学生提出问题“乌龟与兔子在图中的位置距离起点多远”。学生回答2米、3厘米等。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到具体答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讲解与距离相关的单位,从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不断被激发引导出来。

2.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学生与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距离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便在课堂中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较为良好,有利于教师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非常必要。

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学生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与沟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友好和关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学会运用学生的语言与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易于接受教师教授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对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给予关注,以便了解学生,从而针对性地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可以先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教学方案,之后进行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喜爱的动画片教授学生长方体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对学生讲解长方体知识,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个小短片,要求学生在多媒体中找出长方体。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制作长方体,从而使学生的大脑快速运作,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四、结束语

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应在具体的教学中牢牢把握好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较为迅速有效。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1]樊有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5

[2]庄荣木.浅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5

[3]闫学峰.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

[4]左桂花.小字数字教字中因材施教的几点做法[J].求知导刊,2015

ISSN2095-6711/Z01-2016-12-0128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小学生数学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我是小学生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