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的“一线天”
——小论意象与意境

2016-03-21 06:08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小学一部田卫静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主客体有形东篱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小学一部 田卫静

古典诗歌中的“一线天”
——小论意象与意境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小学一部 田卫静

一首诗的情感或思想构成的载体是“意象”。它包含作者的感情,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意象对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象内之象的境,境中之意(象外之象)和境外之意(无形之象)是构成意境的三个不可或缺的层次。

感情 象内之象 境中之意 境外之意

意象是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被成功使用过一次后,又被后来的诗人反复使用,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例如,“东篱”这一艺术形象最初出自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诗中的“东篱”纯系实写,别无他意,后经其他诗人反复使用,渐渐赋予其特定意义,以至于一提到“东篱”便产生超尘脱俗之感。再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词中的“东篱”已不再是实指,但却有了特定意义。

意象是诗歌中包含作者感情的事物,是诗人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袁行霈说:“有意境者固然高,无意境者未必低。”刘禹锡说:“ 境生于象外。”即通常所谓的“象外之象”“言外之味”。生于象的意境是超乎象的。意境是一种总体的意蕴,是一个大的语境。意象从小的层面来说是小的语境,几个或多个小语境组合连接,形成一个虚无缥缈、难以言传的艺术境界。

一、境(象内之象)——有形于直观感相

意象是意境的实境部分,可以通过眼耳等感官视听感知。但是象内之象本身不能构成完整的意境,景(审美客体)与情(审美主体)相统一成为构成意境的关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例如,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这首小令通过“枯”“老”“昏”“西”“古”“瘦”的修饰,将“藤”“树”“鸦”“风”“道”“马”再现,描绘出浓郁的秋季凄凉萧条的景色,传达出羁旅人凄凉孤苦惆怅的心境。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所见,是眼中之物,又是他情感的载体,是心中之物。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在景情的统一中构成凄凉悲苦的意境。

二、境中之意——未形于活跃生命

表现为创造和审美主体的感情与客体的景和作品形象的融合,即超越客观物象而产生的主客体相统一的象外之境,这一层可以与第一层共同构成诗的意境。处于象外所生之境中,物有了人的性格,主客体间进行精神交流,从而达到心完全化为物,物也完全化为心,即情与景、心与物的巧妙契合。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到:“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重峦叠嶂,流水环绕,树木纷杂,云霞聚拢。作者反复观察这些景物,心中有所抒发。春光柔和,秋风萧瑟,像投赠一样,作者以情接物,同时像回答一样,景物也引发作者的创作灵感。这说明作者与自然的关系——作者以审美的视角与自然相互观照,“目既往还,心亦吐纳”,表现了审美主体(情与心)与客体(景与物)间的互动,“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揭示了诗人对自然投入情感,因而获得创作灵感,两者相契合。

三、境外之意——无形于最高灵境

表现主体的精神美的最后目的是达于“天”——统摄心物的天地之道。因此,要透过情与景寻找意境的最高层次——道体光辉。气是天地人“三才”的共同本性,使意境在天人合一中达到完美融合,深化心灵,使人胸襟超脱,从而体味宇宙的深境,就是通过作品之气感受诗人之气乃至宇宙之气。因此,意境是景、情、道三者的统摄、聚合、交融,即在情景交融中发掘最深的情。

例如,初唐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大意是,没见到先代的圣君,往后也瞧不见后来人。想到宇宙无限邈远,自己孑然一身,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禁不住伤感地流下眼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诗人登幽州台时的视觉感受。“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因为诗人本人怀才不遇,对自然的感受产生关于对人生的联想,又从对人生的感慨转到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情:想到宇宙、时空是这样的无边无际,人生却如此短暂有限,用有限的人生面对无限的宇宙,空有一身抱负却无从施展,因而形成无法排解的苦闷和愤恨,不由得流下孤独的眼泪。诗人创造的这种物我一体的意境,使读者亲临其境,引起共鸣,因而千古流唱。

象内之象的境、境中之意(象外之象)和境外之意(无形之象)是构成意境的三个不可或缺的层次。意境的天、地、人的关系是一种由低到高、由物到心、由物质到精神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即“无形发未形,无形均有形”。

“未形”(意象)是“有形”(物象)经过主体情思感发出来的。同时,未形又具有能动性,即使客观物象感染上主观精神,“有形”之景也能成为主体的情思寄托、意蕴象征。“无形”能给“有形”以生命力。

无形的道依存于有形之物,物被道所统摄。道具象于人的生活,人将生活折射到艺术中。在这种艺术意境之中,天地人达到高度统一,天人合一、物我浑化,客体成为主客体相统一的客体,主体成为主客体相统一的主体。

[1]魏 祎.浅析审美意境[J].河北学刊,2015

[2]肖 莉.简论中国诗词中的意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4

[3]宗 源.诗歌鉴赏中诗歌意象与意境的观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0

ISSN2095-6711/Z01-2016-12-0064

猜你喜欢
主客体有形东篱
李久香
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覆盖” 不断提升基层党的建设质量
《甲·宣》——文明记忆的主客体交互表达
深秋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未定义
浅析“物我本相因”
精致概念,化“无形”为“有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管见
世间每一朵菊花,都有东篱的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