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安全交往探析

2016-03-21 06:08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雍树墅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马克思价值观大学生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雍树墅

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安全交往探析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雍树墅

科技的发展促进网络技术的产生与应用,也产生新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与传统的交往方式相比,网络交往有其自身的特点。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具有自由性、开放性和间断性等特征,为大学生的安全交往带来一定困扰。本文以马克思交往理论为指导,探讨大学生网络安全交往的对策。

交往理论 大学生 网络安全交往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内容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所谈的“交往”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个人是现实的个人,是人类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产生的个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交往(Verkehr)这个术语在其中含义很广,包括单个人、社会团体以及国家之间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物质交往决定着精神交往及其他一切交往活动和交往形式。因此,马克思关于交往的内涵是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的“现实的个人”之间的交往。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可以看出,交往的类型尽管有多种,但对于我们理解今天的交往问题来说,物质和精神交往以及地域性和世界性交往具有重要意义。物质交往是人们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它是任何其他交往形式的基础,是最基本的交往形式。物质交往决定精神交往,这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相符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之间与民族内部的交往范围在不断扩展,交往的范围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那时期只能被称为地域性交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大工业的建立与拓展,地域性交往向世界性交往转变,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交往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交往的目的是为扩大生产,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动力与保障。交往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使人类交往方式由地域范围性的交往向世界性普遍交往转变。世界性普遍交往的形成,促使人的发展逐步走向全面、自由的状态。交往在扩大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二、交往形式的历史演变

在早期农业社会,因生产力相对落后,人们只能从事交往范围较小的活动,生产活动与交往活动是合二为一的,这种较小的交往范围只利用语言工具来维持。直到后期文字的出现,才扩大了交往范围。人们可以通过文字记载社会交往内容,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可以利用造纸术和印刷术,通过书信的方式进行交往,交往工具从早期的飞鸽到马、车以及后期的轮船,极大地提高了人们交往的范围。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来到,铁路、大型轮船、电话、电报的出现,使长距离交往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二十世纪初,电话电报的广泛使用,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进行便捷方便的交流,开创了人与人不需要面对面交流的新时代。

科技不断进步,人们迎来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网络技术的产生,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全世界像一个地球村。交往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当今社会的发展,必然产生新的交往方式,这种交往方式即是网络交往。相较于传统的交往方式而言,网络交往方式是人类社会信息交往方式的一次飞跃。科技的发展促使交往方式的改变,交往方式的变化是科技发展的动力。农业社会的交往形式、工业社会时期的交往形式势必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将在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程度上被网络化。

三、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特征

网络交往是伴随互联网发展的一种虚拟的、以计算机为中介、以网络为基础的社会交往。主要交往形式有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网络游戏、微博、微信、QQ、网络交友媒体等。网络交往的特征伴随网络交往的形式而体现,有开放性、随意性、无限性、匿名性等交往特点。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主力军,其网络交往具有一定的特征。

1.交往主体的自由性

传统的交往形式往往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们对交往信息的选择是受约束的。网络交往中,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与喜好选择交往信息,网络交往方式的多样性增加了大学生选择的自由性和多向性,增加了选择的随意性。由于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和网络交往约束力的不健全,一些过激的网络言语和行为容易导致个别大学生产生认知偏差,缺少理智判断力。

2.交往行为的开放性

大学生交往行为的开放性表现在网络交往过程中的直率和直白。他们以直接的、坦率的言语取代传统的、间接的、隐晦的非语言交流。交往的动机以自我感受和自我满足为前提。学生把网络世界当作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大舞台,希望通过这样的舞台尽情展示自己,甚至有些大学生通过一些自发照片与视频希望成为“网红”。这种交往行为开放性的特征,反射出社会意识形态变迁的折光,易于被当作攻击对象。

3.交往过程的碎片性

传统的交往方式主要借助语言工具的面对面交流,而网络交往是人与机器与人的交流,是以计算机为交往中介的非面对面交流。交往过程呈现出信息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人们在一款社交软件上注册后,可以有高达几百名的“好友”。受个人时间精力的影响,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和如此多“好友”交往,进而好友间的互动参与会降低。交往的间断性、碎片性,导致交往过程情感的淡化。情感是交往过程中的重要纽带。情感的淡化会导致网络交往道德的失范,容易造成个别大学生价值观的扭曲。

四、大学生网络安全交往对策

网络交往给人类交往方式带来很大改变,不仅克服了传统交往的时空障碍,还加强了人类交往的即时互动性,实现了交往主体的平等性,丰富了人们的社会关系。但是网络交往对人的发展也有消极影响,容易导致现实人际关系的疏远,导致网络主体的迷失,挑战传统的道德观念,甚至会诱发网络犯罪活动。从大学生当前网络交往的特征看,大学生的网络交往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促进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安全健康发展,高校要积极探索大学生网络安全交往的对策。

1.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网络交往价值观

学者梁建章说:“网络社会应该能成为一个和谐的村庄,前提是我们都有志成为一个网络村的好公民。这就是我们的选择。”和谐村庄是建立在好公民的基础之上的,而成为好公民的重要条件就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网络社会不仅存在一定的消极因素,还存在一些诱惑因素,这会对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偏颇。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价值观。传统一元化的价值观已不适应当前形势,应向多元化价值观转变。作为交往主体的大学生,在多元化价值观取向下,应使网络社会和人的发展进步取得一致的主体价值观念。大学生适应网络社会的新价值观,可以使网络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多元化价值观的冲突与整合中得到确立。网络交往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价值观。

2.认识大学生网络交往实践活动的本质

网络是虚幻的。大学生的网络交往具有开放性、随意性、无限性、匿名性的特点。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是辩证的。大学生应发挥其有利的一面,不能完全受制和依赖网络,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费在其中。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网络交往只是人类社会交往形式的一部分,要扬其优势、避其劣势,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应保持清晰的头脑,以明辨是非,在交往过程中,吸收有益信息,扬弃无用知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获得更多有益于自身的信息能源。

3.建立网络社会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体系

近些年,网络犯罪有所增长,对社会造成巨大威胁。网络犯罪分子利用网络技术的高科技和开放性特征实施犯罪。如果国家没有相关法律规范以适应网络社会的需要,会影响社会管理工作的正常秩序,对传统的道德规范带来一定冲击。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法律规范和道德体系。

美国网络伦理研究者巴格认为:“在当今伦理困境正变得越来越复杂的计算机世界中,找一种简单的、包括每一个人都赞同的标准的道德规范的希望是比较渺茫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做这种努力是无用的,对具有不同哲学世界观的人来讲,同意相同的标准,尽管出于不同的理由,还是有可能的。”只有建立健全合理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体系,网络交往才能健康、顺利进行,人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创造性发挥,才能最终实现人的个性独立和全面发展。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国家必须要让每一个大学生健康成长。因此,社会、学校、家庭必须重视树立大学生网络交往中的正确价值观,必须营造健康、有序、环保的网络交往环境,培养大学生分辨网络信息是非的能力。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做到不轻易被怂恿,从而确立明确的自律意识和自保意识。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笫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秦银萍.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的网络交往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论文,2012

[3]封国强.交往行动理论视阈下的学生网络交往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

[4]梁建章.网络社会的崛起[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5]何明升.叩开网络化生存之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本文系基金项目: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高职教育研究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JY101)

ISSN2095-6711/Z01-2016-12-0111

雍树墅(1983—),女,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华民族精神、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马克思价值观大学生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