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湘教版)教学设计

2016-03-21 10:02戴周丽金子兴浙江省龙游第二高级中学浙江衢州34400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浙江衢州34000
地理教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

戴周丽金子兴(. 浙江省龙游第二高级中学, 浙江 衢州 34400; .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 浙江 衢州 34000)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湘教版)教学设计

戴周丽1金子兴2
(1. 浙江省龙游第二高级中学, 浙江 衢州 324400; 2.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 浙江 衢州 324000)

摘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浙江省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教材做出合理取舍,确定教学内容,以对学生真实学情的把握为出发点,用有意义的问题引领,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力,实现地理学科育人价值为目标进行设计。

关键词:课程标准;问题法;物质组成;物质循环

一、教学过程

地壳的物质组成从化学元素开始,也是本课时的出发点。承转过渡那么组成地壳的这些化学元素能否单独存在?这些物质的运动有什么样的规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地壳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悬念存疑,激起学习求知欲望。盘活新知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课题】一、地壳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自学引导】请同学们结合教材30-31页的内容,围绕地壳物质组成这一中心,找出关键词,并归纳这些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引导+小结】评价学生的回答,并用结构图进行板书小结。矿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固态矿物的集合体叫做岩石;有用矿物富集在一起称之为矿产;矿产埋藏于岩石之中。【板书】?气态?元素?集合体基本单元?矿物?固态??有用矿物??岩石地壳?富集液态?矿产 埋藏?聆听教师的提问,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并用示意图的方式归纳地壳的物质组成,回答教师问题。给学生思考空间,以问题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阅读、归纳和文本转化(文字转化成图形)的能力。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唤醒】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结构,其中内部结构中最外的一个圈层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地壳的知识?学生对上一节内容进行了唤醒,为这节课作了铺垫。承转过渡【讲授】在大自然中,岩石的主要类型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同学们对它们形成的原因与特点有认识吗?接下类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原因与特点。将学生注意力聚焦到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自学引导】读教材(二)岩石部分32-33页,归纳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原因,并能在下图中找到这些岩石,说明判断的理由。【引导+小结】A处为变质岩,因为岩浆侵入到沉积岩,温度、压力的变化导致沉积岩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发生变化,形成变质岩;B处为沉积岩,因为有层理构造;C处为侵入岩,因为岩浆侵入沉积岩中,冷凝形成;D处为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盘活新知岩石的特点与成因?D学生自习,或者根据需要,在自习后进行讨论。这部分教材用文字的形式呈现,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呈现图形,形象而直观,这同样需要学生在阅读文字的基础上,解决图形上的问题,学生在图形转换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自主阅读或者讨论,视学生的需要而定,教师不作硬性规定,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C AB

承转过渡【讲授】岩石按成因可分成三类,那么这三类岩石彼此之间是否有联系?如果有,那么它们的联系是否有规律?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地壳的物质循环,便能探究三者的联系。提问三大类岩石的彼此之间的联系,设置悬念。盘活新知地壳物质循环你对“地壳的物质循环”中的“循环”两字是如何理解的?【自学引导】阅读教材33-34页,回答下列问题。①指出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来源。②总结出地壳物质循环的主要基本规律。③绘制你心中的地壳物质循环图。④“在地质循环过程中,在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地消亡”,这“一些地方”“另一些地方”分别指什么?【归纳小结】只有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因此只有一个由岩浆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岩浆岩和沉积岩都能形成变质岩;三类岩石都能变成岩浆,因此应有三个指向岩浆的箭头;三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绘图指导+巡视】请同学们结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原因,用示意图绘制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转换关系,并表示出每类岩石形成过程中的地质作用,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展示(图略)。【引导提升】请大家观察展示同学所绘制的示意图,是否有不同意见,并根据两位同学所绘制的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归纳小结】在板块的消亡边界,主要是大洋板块中的岩石圈逐渐地消亡;在板块的生长边界,主要是大洋板块中的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大陆板块的内部,主要表现为三大类岩石与沉积岩石之间的循环,是三大类岩石消亡的过程,也是沉积岩形成的过程。学生自习,或者根据需要,在自习后进行讨论。绘制岩浆与三大类岩石的转换过程,同学间进行质疑问难。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来源,教材中对地球内部的能量有详细叙述,但太阳辐射能则在图2-7中呈现。学生只有全面阅读教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地壳物质循环图表现相当复杂,只有通过观察,总结出一些基本规律后,才能绘制出地壳物质循环图。通过教师引导点拨,自主建构知识结构图,理顺岩浆与各类岩石之间的转换过程,通过生生之间的质疑问难深化认识岩浆与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规律,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创新意识会不断增强。学生能用新知去激活旧知,并能对旧知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课后小结【讲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元素相互结合形成了矿物,固态矿物集合体组成了岩石,岩石组成了我们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岩石圈,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运动,构成了地质循环的主要表现形式。要进一步认识和发现它们,还需要树立科学态度和精神去探索大自然的奥妙。回忆本节内容逻辑结构,感悟课堂收获。通过知识逻辑小结、形成知识结构,升华探索自然情怀、保持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板书设计

三、教学反思

1.教材结构转化成教学结构的问题

本节的板书可以认为是这节内容的教材结构。如果按照教材结构去教学,则教学过程会陷入教师为主体的场景,教师在课堂上即使讲得再生动,学生也只是听众,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无法得到实现。本节课笔者用问题的形式将教材结构转化成教学结构,充分考虑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市最好的生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以自学为主,辅之以讨论。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能阅读,能判断,能绘制,实现了教学目标。考虑到教育的对象不同,教师的认知水平也不同,因此,笔者认为每个教师要立足于自己,立足于自己的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问题,如一位青年教师在听了笔者的课后,针对“地壳物质组成”这部分内容,设计的问题是“请同学们结合教材30-31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对岩石、矿物的理解,并归纳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地壳之间的关系”。

2.教学内容的取舍问题

浙江省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意见》,因此对《意见》里没有要求的内容,笔者认为可以在课堂上舍弃,因为这部分内容对达成课标的要求没有太大的影响。

用问题法贯穿教学整个过程,学生花在阅读教材上的时间较多,因此教材里的一些零碎的知识,笔者无法全方位涉及。如“安山岩、玄武岩、流纹岩”的名称,“三大类岩石的特征”等知识在课堂上笔者没有提到。从反馈的情况看,很多教师表示担心:这些知识点如果考到,学生肯定答不出来。笔者认为无需顾虑,一

是如果命题者从这个角度出发考查学生,那么是不是命题立意有问题?二是学生在课堂上花了时间看了这些教材,对此应有一些认识。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抓住主干的知识,忽略次要知识,腾出时间让学生去阅读教材,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是上上之策。

3.学生提出问题的问题

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笔者认为应该由学生能否产生新问题为重要标准。如果学生有了新的问题,说明他在吸收与消化新知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知。可这一节课,笔者在四个班的教学中,都没有发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新问题。也许与这部分内容相对抽象,平时学生积累的相对较少,且这部分内容来自于自然有关,如果这节课能够搬到野外,可能就会激发学生产生很多新问题。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依托《课程标准》的一轮复习侧略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从“被教”到“我学”——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探析
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现与超越——《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评略
基于课程标准的问题导向式学习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