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痤疮药物研究进展

2016-03-23 14:40刘玉丹李超英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外用毛囊痤疮

刘玉丹,李超英

(长春中医药大学, 长春 130117)



治疗痤疮药物研究进展

刘玉丹,李超英*

(长春中医药大学, 长春 130117)

中医认为,痤疮的病因病机多与湿、热、瘀、毒有关,临床主要分为肺经风热、脾胃湿热、肝郁气结、痰湿瘀滞等证。西医认为其病因病机多与激素分泌、毛囊皮脂腺分泌、角化异常、微生物感染、免疫功能异常及P(Substance P,SP)物质影响有关。对于痤疮的治疗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应用西医治疗,二是应用中医治疗,三是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

痤疮;防治;药物;给药途径;剂型

痤疮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常见于面部、背部、胸部等皮脂腺分泌旺盛的部位。临床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皮损。痤疮不仅使患者身体皮肤不适,而且发生于面部会严重影响外表美观,甚至会造成心理负担,影响生活质量。中医认为,痤疮的病因病机多与湿、热、瘀、毒有关,临床主要分为肺经风热、脾胃湿热、肝气郁结、痰湿瘀滞等证[1-2]。西医认为与激素分泌、毛囊皮脂腺分泌、角化异常、微生物感染、免疫功能异常及P(Substance P,SP)物质影响有关[3-7]。

1 中药分类及作用机制

1.1 肺经风热型 以疏风宣肺清热为治疗原则,胡彬等[8]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采用清肺消痤饮加减煎服同时局部外涂阿达帕林凝胶,结果表明其疗效确切。

1.2 脾胃湿热型 多以清热解毒、凉血理气、利湿通便为治疗原则。张颖等[9]通过观察服用茵陈汤,结果表明其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明显。

1.3 肝气郁结型 主要以疏肝解郁、清肺泻火进行整体调理。许婵婵[10]以枇杷叶、桑白皮、黄连、黄柏、人参等中药制成复方。结果表明该方疗效确切,无严重不良反应。

1.4 痰湿瘀滞型 常以除湿化痰、活血散结为治则。王俊志等[11]研究的解毒消痤饮配合火针治疗痤疮,疗效显著。

2 化药分类及作用机制

2.1 维A酸类药物 能维持毛囊皮脂腺导管正常角化,减少皮脂分泌,减少白三烯等其他炎症介质的产生,抑制痤疮病因有关的致病菌。

2.2 过氧化苯甲酰 能够有效抑制和杀灭痤疮丙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促进毛囊皮脂腺上皮细胞的脱落,促进皮脂排泄,溶解粉刺。

2.3 抗生素 能够消灭毛囊内的细菌,降低游离脂肪酸量,减轻炎症反应,主要用于治疗中度或重度痤疮。抗生素可杀灭皮肤表面和毛囊中的痤疮丙酸杆菌,对脓疱及炎性丘疹等炎性损害效果尤佳[12]。

2.4 任二酸 能减少皮肤表面、毛囊及皮脂腺内的菌群数量,而且对痤疮丙酸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2.5 水杨酸 能使表皮角化细胞溶解,从而使角质剥脱,显著减少粉刺的发生,抑制PG的合成。

2.6 抗雄激素类 螺内酯可选择性地破坏性腺和肾上腺的微粒体细胞色素酶系统,导致雄激素酶活性下降,减少雄激素的产生[13]。西咪替丁能竞争性阻断二氢睾酮与其受体结合,故有抗雄性激素作用。

2.7 果酸 可以使角质形成细胞粘连性减弱,纠正角化,促进角质栓脱落[14]。

3 给药途径与剂型

3.1 胃肠道给药

3.1.1 片剂 具有剂量准确,质量稳定,成本低,方便携带等特点。治疗痤疮的常用片剂有米诺环素、复方珍珠暗疮片和清热痤疮片等。

3.1.2 胶囊剂 具有能掩盖药物的不良嗅味、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液态药物的固体剂型化等特点。如维胺酯胶囊,具有抑制角化、减少皮脂分泌、调节免疫和抗炎的作用[15]。

3.1.3 颗粒剂 多用于中药复方,具有服用方便、口感好、质量稳定,显效迅速的特点。王庆芬等[16]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枇芩颗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有体外抑菌作用。

3.1.4 散剂 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易分散,制备简单。王玥[17]采用自拟的“消风清热散”为治疗组,疗效显著。

3.1.5 汤剂 是将药物用煎煮或浸泡后去渣取汁的方法制成的液体剂型。制备简单易行,吸收快。梁德权[18]以口服中药汤剂为治疗组,结果表明,此中药汤剂可在治疗寻常痤疮上取得满意疗效。

3.2 皮肤黏膜给药

3.2.1 洗剂 指供皮肤或者腔道涂抹或清洗用的液体制剂。黄卿弟等[19]用生大黄、黄柏、苦参、黄芩、侧柏叶等制备洗剂。治疗效果明显,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患者容易接受。

3.2.2 搽剂、酊剂 搽剂是指药物用适当的溶剂制成供无破损皮肤揉擦用的液体制剂。酊剂是把生药或化学药物溶解在酒精里制成的制剂。如姜黄消痤搽剂具有清热解毒、散结祛湿、活血消疮的作用,谢国烈等[20]实验得出其外用治疗中度痤疮疗效确切,患者依从性好。

3.2.3 面膜敷剂 是将有效药物成分以要求浓度吸附于适宜基质制得的外敷制剂。辛卫平[21]观察丹白面膜外敷治疗寻常型痤疮,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丹白面膜外敷及痤疮凝胶外敷,结果表明丹白面膜外敷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显著。

3.2.4 凝胶剂 系药物与能形成凝胶的辅料制成的均一、混悬或乳状液型的稠厚液体或半固体制剂。夏庆梅等[22]制备痤疮凝胶,结果显示复方中药痤疮凝胶取得一定效果,浓度改变对疗效无统计学意义。

3.2.5 乳膏剂 是药物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制成的具有一定稠度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崔敏[23]制备的痤疮膏,能明显改善痤疮患者的皮损状况,减轻患者皮损瘙痒、疼痛,未发生不良反应。

4 药物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对于痤疮的治疗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应用西医的治疗手段,内服及外用药品主要有维A酸、过氧化苯甲酰、抗生素等,这类药物具有针对性,靶向作用强,疗效快等优点,但容易反复发作,产生抗药性,毒副作用明显,且长期使用会有一定的依赖性。二是应用中医的治疗手段,中医根据患者的脏腑环境进行全面调理,愈后不易复发,但效果不明显,且多以汤剂为主,起效慢,疗程较长,患者依从性差。三是应用中西医结合进行痤疮治疗,以内服中药外用西药为主,通常是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针对性,且疗效好,起效快,病后不易复发。但是由于缺乏中药和西药结合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各成分间相互作用的理论依据不明确,使得临床应用实践数据差异大。

5 结语

总结国内外治疗痤疮的研究发现,近年来通过对痤疮致病机理的探究,有利于寻找出一种安全、有效、彻底、耐受性好的治疗药物或治疗方法,以彻底根治痤疮。研究防治药物倾向于研究中药外用制剂,由于植物精油或中药的提取物表现出了许多优异的特质: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小、较少产生耐药性等。目前已有许多植物精油或中药提取物被制成外用制剂用于临床治疗,但是应用中药制备的外用制剂普遍为洗剂或敷剂,其优点是制备方便,工艺简单,缺点有促透效果差,有效成分利用率低等,因此研究中药新型外用制剂是突破这一困境的关键。

这样可以减少化药耐药性、降低药物毒性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依从性,从根本上治愈。同时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促进药物经皮渗透,提高生物利用度。通过对治疗痤疮的中药外用制剂研究,进而对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用药剂量等标准化,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1]刘佳佳,牟淑敏.从皮损特点探讨痤疮的辨证论治[J].国医论坛,2016,31(1):18-19.

[2]李贤俏,杨金生.痤疮的病因病机和外治法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6):713-716.

[3]BAKRY OLA.RANIA MOHAMED AZMY EL SHAZLY,SHAWKY MAHMOUD EI FARARGY.role of hormones and blood lipid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cne vulgaris in non-obese,non-hirsute females[J].Indian Dermatol Online,2014,5(Suppl1):S9-S16.

[4]DILIP Y.PAITHANKAR,FERNANDA H.SAKAMOTO,WILLIAM A.FARINELLI,et al.Acne Treatment Based on Selective Photothermolysis of Sebaceous Follicles with Topically Delivered Light-Absorbing Gold Microparticles[J].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2015(135):1727-1734.

[5]MAGDALENA K,BARBARA M,TATIANA P,et al.Propionibacterium acnes Promotes Th17 andTh17/Th1 Responses in Acne Patients[J].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2015(35):111-118.

[6]余南生,梁栋龙,杨丽珍,等.中药治疗痤疮疗效及对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12(2):92-95.

[7]陈静宇,王雷,吴红,等.寻常痤疮患者血清P物质的检测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13(6):360-362.

[8]胡彬,王琳,刘胜,等.清肺消痤饮加减联合阿达帕林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9):68-69.

[9]张颖,符润娥.茵陈汤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5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9):38-39.

[10]许婵婵.痤疮方治疗肝郁肺热型痤疮54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30(3):39-41.

[11]王俊志,温家宝,刘畅,等.解毒消痤饮配合毫火针治疗痤疮(痰湿凝滞证)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5,30(2):321-322.

[12]SARDANA K,GUPTA T,GARG V K,et al.Antibiotic resistance to Propionobacterium acnes:worldwide scenario,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Expert Review of Anti-Infective Therapy,2015,13(7):883-896.

[13]龙凤,彭贤东,唐志立,等.替硝唑螺内酯乳膏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4):306-308.

[14]冯敏.郄永涛,王岩军,等.果酸治疗颜面部轻中度痤疮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5,32(4):13-16.

[15]吴敬云,明清平.维胺酯胶囊联合克拉霉素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0):136-137.

[16]王庆芬,杨育儒,沈秋莲,等.枇芩颗粒剂体外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5,32(12):1457-1459.

[17]王玥.消风清热散治疗面部痤疮69例[J].中国中医药,2014,12(11):40-41.

[18]梁德权.中药汤剂治疗寻常座疮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8(4):20-21.

[19]黄卿弟,贺红桃.三黄洗剂加味治疗寻常痤疮150例[J].河南中医,2013,33(5):724-725.

[20]谢国烈,杨凤娥,佃东春,等.姜黄消痤搽剂治疗中度痤疮83例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4):461-462.

[21]辛卫平.丹白面膜外敷治疗寻常型痤疮30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3,27(2):6.

[22]夏庆梅,景春晖,杜天乐.复方中药痤疮凝胶对兔耳痤疮模型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4,31(5):296-300.

[23]崔敏.痤疮膏对寻常痤疮的疗效观察及对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D].昆明:云南中医药大学,2015:8-29.

Research progress for treatment of acne medicine

LIU Yudan,LI Chaoying*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117,China)

In view of the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acne,associated with dampness,heat,blood stasis and toxin,clinical mainly divides into the lung by wind heat,dampness and heat of spleen and stomach,liver depression of damp and heat qi knot,phlegmy wet silt up and so on.Western medicine thinks its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and factors,hair follicle sebaceous glands secretion of the hormone secretion,abnormal keratinization,microbial infection,immune dysfunction and P physical effects (Substance P,SP).For acne treatment is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first is the application of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second is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third is application of 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

acne;prevention and treatment;drug;route of administration;dosage forms

10.13463/j.cnki.cczyy.2016.06.074

吉林省科学技术厅医药产业发展专项(YYZX2011373)。

刘玉丹(1990-),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药物新剂型给药系统的研究。

R275.9

A

2095-6258(2016)06-1312-03

2016-09-12)

*通信作者:李超英,女,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电话-13504417829,电子信箱-chaoying_li@126.com

猜你喜欢
外用毛囊痤疮
首个人工毛囊问世
中西医结合治疗毛囊闭锁三联征2例
辽宁绒山羊绒毛生长规律
WHY 我的小脸蛋为什么长满了青春痘?
蒙药内服外用结合治疗宫颈糜烂疗效观察
三子汤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病150例
消风清热散治疗面部痤疮69例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
自拟黄芪红花膏外用治疗感染性创面50例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