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和乐共生的教育新天地

2016-03-25 07:20余志权
中小学德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学校老师课堂

余志权

林秋玉

广州市海珠区赤岗小学校长,广州市优秀校长培养对象,海珠区名校长,南粤优秀教师;兼任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学会理事、教育科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学术评审委员会专家等社会职务。在《全球教育展望》《中国教师》《中小学德育》等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有教育专著《播撒和乐之种》等。

赤岗小学地处广州市老城区,办学历史不长,因毗邻古建筑赤岗塔而得名。该塔是“珠江三塔”之一,四周原为珠江河水,后被淤填为农田和鱼塘,明、清时形成村落。

在传说中,庙塔是“神物”,用于镇守一方,庇佑生灵。明代建造的赤岗塔自不例外,寄托着先民祈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可见,祈求安乐的种子,一早就在赤岗当地播下了。

1992年,五位教师带着数十名学生,一边教学相长,一边挑泥整砖,在一片红山岗上筑起一间瓦房,这就是当年的赤岗小学。

建校之初,学校籍籍无名。为求取发展,前三任校长独辟蹊径,根据学校紧邻高校、医院,家长中多有高知分子的优势,走“科技特色兴校”之路,取得了不俗的办学成绩。

然而,学校所在地环境复杂,既有高校、医院,又有卷烟厂、渔业公司、啤酒厂等,生源结构参差不齐。更令历任校长头痛的是,学校教师也是“成分”多样,既有招聘引进的外省籍优秀毕业生,也有原渔业公司子弟学校教师,还有一批军转干部的家属。这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是历任校长的难处。

2006年,林秋玉上任后,同样面临着这一难题。因此,如何协调顺畅这群人的关系,成了她上任后的当务之急。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畅顺的标志是“和睦相处”, “和”是当中关键,中国人喜欢说的“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说的都是“和”的重要性。当一个群体处在“和顺”之中时,快乐和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

于是,结合学校邻塔而建,居民祈求“祥和安乐”的地域特性,再考虑到现代教育以乐学乐教为旨归的特性,林秋玉提取出“和”“乐”两字,作为学校特色创建的着眼点,并于2007年将之写入课题研究方案。2011年,在参加市优秀校长班培训后,林秋玉又结合所学习的内容,开始认真思考以“和乐”为核心的学校文化走向。

2014年,学校明确将“和乐”作为办学理念的核心,在学校创建特色中发挥引领作用。时至今日,“和乐教育”在赤岗小学已渐成体系。

和慧团队:享受“辛劳与欢愉”融为一体的职业幸福

校长是学校“统帅”,从职能上说,校长最主要的事情就是“管”好教师。而教师是互有差异的生命个体,要“捏合”好他们,使之“和合”并形成合力并不容易。因此,来到赤岗小学后,林秋玉一直在思考:我应该怎样引领这个团队?

“我们一直看重队伍建设。因为教师是学校发展之本,一所学校要获得持续发展,一定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事学校管理工作多年,林秋玉对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了然于胸。事实上,在提出“和乐”理念之初,她就为教师们的发展定下了“和慧”的方向。

“和”是学校特色之根,一个团队只有和融无间,并坚持“和而不同”,才能成就各种人才,呈现出欣欣向荣之貌。“慧”是教师能力之本。一个教师只有充满智慧,他的教育教学才可能成功。同时,正如古语所言,“蕙质兰心”,一个心灵干净的老师,才能是一个合格的灵魂建塑者。

于是,林秋玉和老师们一起,对照学校发展规划,结合学校现状实际,请进来讲座,走出去学习,努力修德、修能、修身,向着成为一个“和慧”教师的方向迈进。

修德,是成为“和慧”教师的前提。作为校长,林秋玉格外看重老师们的职业道德水平,所以,学校最初着手的,就是师德师风建设。

师爱是师德的根本,爱孩子,是师德的最直观体现。为此,林秋玉常常和老师们说:“我们要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去教育,去呵护。”

有一天,她看见一年级小朋友雅琪在午睡时有掉下桌沿的危险,于是站着守了将近20分钟,反复纠正孩子的睡姿,直到她觉得孩子安全了才走。事后,她督促有关部门,及时完善了学生的午休设备。

这事本来微不足道,林秋玉事后也很快就忘记了。哪知第二天,这个孩子在班主任的陪同下,特地来到校长办公室致谢。从此后,雅琪对林校长特别亲。去年“三八”节那天,雅琪还特地买了花送给林校长,让她深有感慨。

“爱,是最好的教育。”林秋玉这样总结道。

在林秋玉的影响下,老师的爱心之举频频涌现。而李玮老师,是赤岗教师“有爱”的典范。她对学生就像一位慈爱的妈妈,总是充满微笑,满怀关心,每一届的孩子和家长都十分喜爱她。2015年,李老师被评为“广州好人”。同李老师搭档的数学老师蔡丽红,为人严谨,话语不多,但对孩子却也如同妈妈一般,细致周到,耐心引导。

小朋友誉嘉,是学校二年级的“名人”,他聪明好动,听课爱插嘴,爱搞恶作剧,自控力弱,中午从不午睡。刚入学时,他妈妈非常担心,总觉得孩子会闹出很多令人头疼的事情来。但在见到班主任李玮老师的第一眼起,她就被那温柔的笑容所感染,安心了很多。果不其然,在李老师和蔡老师的精心“调教”下,不到一个月,誉嘉就进步了许多,学校的纪律要求基本都能遵守了。

由于誉嘉不午睡,他们家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一到中午就来接他回家。为了此事,李老师和家长多次沟通,希望孩子多和其他小朋友相处,学会更多生活能力,更快融入集体之中。结果,家长被说服了,李老师自己却“受苦”了。由于誉嘉不肯午睡,李老师就陪着他,哄他入睡,就像妈妈对孩子一样。如此持续了一个月,誉嘉总算“学会”了独自午休。

家长特别感激说:“想想我就特别感谢李老师和蔡老师,遇到这样的老师是我和孩子的幸运。他们就像每位孩子的妈妈一样,给他们力量和温暖,这让我们心里很感动!”

事实上,“爱心育品”正是赤岗小学的德育特色。这些年来,学校通过多层次、可操作的爱心教育,在学校里营造了浓浓的爱的氛围。处在这样的环境里,老师们自然而然地格外认同那句大家都熟知的话——“爱,是教育的前提”。而他们的实践也证明,心中装着学生,才能做好教育。这样的想法,让他们工作起来特别开心和幸福。

然而,教育光有爱是不够的。于是,在引领教师养德的同时,林秋玉又着手抓“修能”,强化业务培训,打造“高能之师”。

为此,学校以教师个体的特色发展为本,以坚持多年的礼乐课题研究为契机,有计划、分批次地推进培训,持续地提升老师们的专业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林秋玉不但亲自上阵,作专题培训,还充分发掘社会资源,请来高水平的专家学者,给老师们送来专业成长的“养料”。

做一个“和慧”教师,不但要深厚内在的修养,还要塑造外在的形象。形象是教师的第二语言,其作用不可忽视。

于是,林秋玉在老师们的形象上做起文章,带领他们“修身”。她请来市纺织服装学校的喻涵老师,为老师们亲身示范如何“选对色彩,穿出精彩”。喻老师形象鲜活的演说,让老师们深深体会到色彩搭配与个人形象的关系,真正明白了“美丽是一种能力,形象也能说话”的道理。

工作之余,老师们积极参与工会举办的团队康乐、才艺和厨艺展示等活动,不但放松了身心,还凝聚了人气,蕴育了校园文化。

与此同时,林秋玉鼓励教师们练习“三字一话”,练习教具制作,练习口头表达及写作,不但提升了专业能力,而且怡情养性,为教师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趣味。

这些看似和教师工作没有直接关系的“修身”活动,因为贴近教师工作、生活,而又实实在在地习得知识、提升能力,让赤岗小学的教师们乐此不疲,受益不浅。

如今,林秋玉已和老师们一起走过了十个春秋。十年来,她和老师们一起,把学校办成了区里的品牌学校和市特色学校,备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2014年,赤岗小学的教师队伍获得“广州教师幸福团队”荣誉称号,这是对学校团队建设的最好褒奖。

当地电视台在报道中说:这是一支“和慧”型的教师团队,他们以“把学校办成培育雅慧学子的区域优质学校”为己任,全身心投入到“辛劳与欢愉”融为一体的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之中。

和雅德育:培养让学生受用终生的良好习惯

人们常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林秋玉无疑是一位好校长。

每周一清晨,附近的居民总能看到,林秋玉校长准时地、笑意盈盈地站在校门口,迎接师生们的到来。她的一个微微的鞠躬,一声温暖的问候,一个热情的微笑,让走进学校的每个孩子都有了愉快的心情,去开始新一天、新一周的学习生活。而孩子们见到校长,也会纷纷鞠躬问候:“校长好!”“早上好!”

林秋玉相信,这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定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

“和雅”德育,就是林秋玉为孩子们“量身定制”的,培养他们良好习惯的教育。林秋玉希望,“和雅”德育把“举止谈吐优雅,待人热情有礼”这些好品质,如春雨一般浸入学生心田,为孩子们一生的幸福奠基。

“真正的‘好教育’,应该培养品行雅正、身心健康、爱好广泛的雅慧学子。”林秋玉认为,这样的孩子普遍乐于奉献、知足常乐、身心健康,而这正是他们未来工作、生活幸福的关键要素。出于这种思考,她把学校育人目标定位为:“培育体魄强健、行为优雅、性格开朗、心地善良、乐思善学的雅慧学子”。

“和雅”德育,就是这样的一种“好教育”。它以学生的个体成长为本,追求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搭建平台,让他们的生命绽放精彩。

为了让“和雅”德育真正有实效,学校在“习惯养行、爱心育品、文化怡情”三个方面,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颇受学生欢迎和家长好评。

在培养好习惯方面,学校设计了“雅慧少年行为卡”,让孩子们在争“星”中,唤醒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要求,学会约束、管理和奖励自己,追求优秀,并从优秀走向“优雅”。因为每颗“星”都很重要,所以经常能看到在走廊上或教室里,孩子们追着老师加“星”的场景。

为了养成好习惯,老师们可谓各花心思,各有各法。彭继红老师向来善于“管班”,这年,她又“临危受命”,新接手了五年级的一个班。

刚接班时她就发现,有几个男生总喜欢在课堂上随意发表“高见”,且从不事先举手,有时甚至为一点小事大声起哄,严重影响课堂纪律。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上课,彭老师“先君子后小人”,耐着性子听他们说完后,才继续上课。

一个月下来,她总算是了解了那几号“人物”。他们思维敏捷,反应快;自己身上毛病多,却喜欢对他人评头论足;爱耍小聪明,好起哄,不服从管理,喜欢跟老师、班干部较劲;言行看似有理,实则荒谬不堪,属于“师爷”型。

做了多年班主任,彭老师对这类学生太了解了。他们自我中心意识强,对道理似懂非懂;不缺关爱,大道理也听过不少,少的是恰当的管教。班上若被这类学生主导舆论,往往会无中生有,小事化大,给班级管理带来影响。而若一开始就跟他们针锋相对,估计也难以让大众信服。“治”他们,最好的办法是先礼后兵,逐个击破。

于是,彭老师先给他们分了“级别”,优先处理其中的子杰和卓杰,当他们出现行为偏差时立刻指出并纠正,事不过夜。

有一次,她利用课间找卓杰说事,并在他话没说完时就打断他,还故意同时找其他同学交待事情,把他晾在一边。如此反复几次后,卓杰生气了,撇着嘴表示不满。这时,彭老师才切入正题说:“刚才我不停地打断你的话,你有什么感受?”他说:“不好受。”彭老师顺势说:“平时在课堂上你不也喜欢随意打断老师和同学发言吗?怎么样,这滋味不好受吧?”这时,卓杰这才明白了老师的用意,认同地点了点头。

这以后,卓杰在课堂上随意说话的现象明显少了。而且每当他忍不住想插嘴时,彭老师就立刻盯着他,他明白了老师的用意后,就会忍住了。这样,当班上少了一个带头说话的“大哥”,其他人自然就“安分守己”了。

因为行为习惯的大幅转变,这几个孩子后来都获得了“和乐之星”奖章,成了同学们的好榜样。

然而,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作为独生子女,他们的行为习惯偏差可谓形形色色,让老师们“防不胜防”。

2012年,针对这一代孩子身上普遍具有的缺点,林秋玉策划了系列校会活动:“我要学什么?”“我幸福吗?”“我强大吗?”会上,她展示了一组精心选择的图片,让孩子们亲眼看到了社会弱势群体,尤其是同龄的贫困家庭孩子们的生活困境,给了这些独生子女们极大的心灵震撼。

会后,她要求学生写听后感,通过比较、剖析、反思,让孩子们学会理解、尊重、珍惜、合作与感恩,激励奋发进取,把自己“做强做大”。许多孩子写下了深刻动人的感受。

为了激励蜜罐中长大的学生们奋发图强,培养迎难而上的意志,林秋玉请来中山大学大三学生杨孟衡哥哥来校作主题演讲。杨哥哥身残志坚的事迹,给孩子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事后,芷晴同学在感想中写道:“我十分佩服孟衡哥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他虽然失去双臂,却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克服困难,学会了生活自理,学会了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他太了不起了!惭愧之余,我也要努力跨越,为自己的人生画卷勾画出亮丽的色彩。”

思想的引领,让孩子们身上积蓄起满满的正能量。多年来,学校持续开展“和乐四节”(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活动,让孩子们在这个展示风采的舞台上,或低吟浅唱,或载歌载舞,或深情诵读,或款款演绎……获得了长足进步,为自己也为学校赢得了众多的荣誉。他们当中,还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小主持人,而且在他们进入高一级学校就读后,在赤小的锤炼,仍然深深影响着他们的学习与生活。

这些年来,作为当地的窗口学校,赤岗小学经常要上公开课,举办教材分析会及各种检查或交流活动,这让“和雅”德育有了更多落地的机会,让孩子们的雅言雅行有了更多演练的机会。因为这些机会,赤小的孩子们普遍大方得体、热情有礼、表达流畅,备受来宾们的称赞。

“和雅”德育,不但让赤岗的学子们获得成长,也为学校的发展和形象建设加了分。

和乐课堂 :一种与新课程精神契合的课堂样式

这一天,陈然老师主讲了一节品德与生活课,课题是《和春风一起玩》。

上课前,她把教室的门窗关得严严实实的。上课伊始,她告诉孩子们:“今天有一位特别的客人要来和我们一起学习、游戏。让我们欢迎她的到来吧!”说罢,和孩子们一起把教室的门窗打开,和煦的春风立时吹进了教室。聪明的孩子们马上猜到了,原来,这位客人就是“春风姐姐”啊!

接着,她带领孩子们来到操场上,和春风姐姐捉起了迷藏。通过活动,孩子们发现春风就在飘扬的国旗上、在摇曳的花朵上、在沙沙作响的树叶上……直观地感受到了春风的温暖、柔和以及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他们的“心”动了起来,体验到了春天的美好和春风的可爱。

之后,陈老师又和孩子们进行了“和春风姐姐比比谁有创意、谁有趣”的课堂活动。孩子们动脑动手,分工合作,制作出一件件有趣的小玩具,比如小风车、小旗子、纸飞机、小气球、彩飘带等等,让他们的“手”充分地动了起来,且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合作的愉悦。

看着手上这些有趣的小玩具,孩子们早就按捺不住那颗跃跃欲试的童心了。于是,陈老师马上带领孩子们开展“和春风姐姐一起飞起来”的活动,让孩子们带着亲手制作的玩具,在操场上快活地和春风一起“飞”起来。

忽然,一阵春风吹来了,一个孩子手上的红气球随风而起。陈老师马上想到:这不是启发孩子们认识到“风是有力量的”最好时机吗?于是她指着那红气球说:“是谁把红气球送得那么高呀?”

孩子们纷纷应声说:“是春风姐姐。”“春风姐姐好像有一只大手,用力把我们的气球托得老高!”“春风姐姐让风车转得真快!”“春风姐姐把红飘带吹得飘了起来!”

……

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全身心”动起来,生动活泼地学习,获得了直接的经验,主动地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这就是赤岗小学“和乐”课堂的一个常见的场景。近年来,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体现孩子们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孩子们喜欢课堂,爱上读书,林秋玉带领老师们构建了以“和乐”为显著特征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收到了良好效果。

“和乐”课堂是林秋玉在2007年提出的,经过几年来结合课题研究的实践,目前已形成了以“兴发”“体验”“主见”为主要特征的“和乐课堂”教学特色,学校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显著提升。

无疑,这样的“和乐”课堂是和融快乐的,它显示出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样式。对此,华东师大刘良华教授评价说,“和乐课堂”与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都非常相应,所以这是一种与新课程精神十分吻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赤岗小学所在区的教研员和一些外校教师喜欢来这里进行异地教学,因为他们觉得赤岗小学的孩子们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非常好。所以,对于在区级各类教学赛课中,各兄弟学校获一等奖的大多是在赤岗小学的课堂上诞生的这一现象,就不能认为是一种单纯的巧合了。

多年的探索,让赤岗小学的课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当初沉闷的学习氛围、传统的授课方法以及学生被动接受新知的现象,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的是,这是一所教师均龄已达45岁,而建校历史又相对较短的“年轻”学校,这也让林秋玉颇感欣慰。

和美校园:在趣致、和美和诗意中养成和乐的性情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喜欢美是人的天性,连初生婴儿都对艳丽的色彩有敏感性,小学生更不例外。当他们置身于优美、舒适、温馨的校园环境中时,一种喜爱之感就会油然而生,并进而喜爱老师,喜欢同学,喜爱学习。

“只有让孩子们置身优美的环境,才可能教会他们学会发现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

于是,从调任赤岗小学校长那天起,林秋玉就想方设法蜕变这所原来身处城乡交界处的城中村学校的“土气”。她带领老师们精心设计,在校园主色调和装饰风格上都力求既爽心悦目,又明快大方,营造出一种书香醇美、雅致和乐的和美氛围,以陶冶师生们的心性。

在赤岗小学,有一处绿草如茵、花香漫溢的幽雅舒适的角落——“和乐休憩苑”。在那儿,孩子们或穿梭于林荫小道,或驻足欣赏茶花、玫瑰花、龙船花、太阳花、兰花,或找寻观察石缝间的小蚂蚁,或围观池水中悠闲游走的小乌龟,脸上无不绽放着笑容,充满着童真。

学校大楼前厅,是“和乐读书苑”。其正中,是以书卷形式展开的“和乐理念墙”,上刻学校办学理念、一训三风。左右两面墙壁,则为开放式书吧墙,墙上分别写着“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古典的墙面装饰,配上独特的阴阳书柜造型,自有一种浓浓的书香韵味。

为与书吧相应,创造雅致舒适的读书情境,林秋玉把前厅的6条柱子特地用了学校的主色调——枣红色,并采用了花瓣型圆凳和包柱造型。“圆”的寓意是“和”,与学校办学理念呼应。如此,圆柱、圆凳与和乐理念墙三者相互映衬,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景观。

在“读书苑”前方,是寓意深远的“和乐书卷”景观。“和乐书卷”采用中国传统竹简书卷造型,上载有关“和乐”的论语精华,体现了学校办学风格。同时,将“和乐教育”的理念体系以木刻形式呈现,表明了学校坚持“和乐教育”的办学决心。

两处景观遥相呼应,浑然一体,给学校增添了浓浓的书卷味。孩子们每天不论是早上上学、课间休息、阅读课堂,还是下午放学后,都喜欢在“和乐读书苑”中,手不释卷,专心捧读。

在设计学校外墙主题雕塑时,林秋玉发动学生们自己设计“和和”与“乐乐”的形象,并大胆使用学生原作作为雕塑设计的原型。这也正是林秋玉“把学生放在第一”的教育理念的体现:“学校雕塑是给孩子们看的,首先要考虑通俗易懂,在此基础上再力求艺术性。”

除了美与书卷气,林秋玉还力求校园氛围的诗意化,让师生在趣致、和美和诗意中,养成和乐的性情,实现全面的发展。

而今,赤岗小学的校园环境可谓特色凸显,散发出独有的魅力。

说起这些年对校园环境的改造,彭舜怡副校长不无感慨地说:早几年,由于家长素质差异太大,放学时常有一些家长不听保安劝阻,穿着拖鞋、睡衣蛮横地冲进校园找孩子,还粗声吆喝,样貌极其不雅。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看来,书香校园,诗意学堂,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们,还有他们身后的大批家长。这就是环境育人的力量,是“无声”的教育。

让林秋玉略感遗憾的是,尽管学校环境优美,但社区环境尚需改善,以至来宾和新生家长们一进校园,就总会惊讶于学校地处这样的社区,校园环境居然能如此优美雅致。

2015年,林秋玉在“广州市好教育”演讲稿中深有感触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绿叶,人的生命亦是如此。因此,教育应努力实现个性与共性的相容,即所谓‘和而不同’。”在她的心里,一直有着这样一个愿景:教育是一段快乐的旅程,愿我们的老师和孩子们,都能在精神专注、投入奋斗中,身心和谐舒展地实现“和乐”的教育人生。

有这样一幅大字,高挂在林秋玉办公室的墙上:“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宁静致远。”这是她的“心灵鸡汤”,也是她的教育哲学——“和乐”教育,让她的内心充满了简单的快乐和包容大爱的情怀。

猜你喜欢
学校老师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学校推介
写字大课堂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六·一放假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