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读书读傻了”的人

2016-03-25 12:24孙梅芳
中小学德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养料冷漠童话

孙梅芳

2015年,一段名为“汽车占自行车道,初中生拍照被骂”的视频被网友关注。视频显示,在某市的一处天桥下,一名初中生用手机拍摄一辆占用非机动车道的私家车,结果车上三女一男集体下车“围攻”,骂其“读书读傻了”。

说实话,按我们日常的处世观来看,这孩子确实有点“傻”。在俗世里,我们听到的多是精明人的乖巧、沉默和冷漠,是听命于家长的“别在外面惹事”“不要多管闲事”……有时候,坏的教育不一定以暴力、强制的方式产生作用,而是以温情的、充满“爱”的方式让人迷醉其中。之后,孩子得到了“爱”,而这个世界却少了一些温馨,多了一些心灵的雾霾或雨雪。

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埃利·维塞尔曾感慨说:“冷漠是潜藏在人们心中的最大威胁。”马丁·路德金也曾经大有深意地说:“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可见,面对不文明行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遇事习惯绕道走,不愿多管闲事,这是对公共秩序和规则的违逆,是看得见的冷漠。而对真理的冷漠,对文明的冷漠乃至横加指责,自以为“精明”,却把正义者看作“呆子”“傻子”,是更为可怕的冷漠。

正如车上那几个成人,嘲笑恪守规则的人,崇尚不文明行为,其行为令人不齿。能说出“读书读傻了”这种言论,是因为他们心中“站着”这样的思想:管理车辆占用自行车道是交警的事,他人何必“狗拿耗子”?文不文明成人尚且熟视无睹,一个学生又何必较真?书本理论和“书中道德”怎能随意运用于现实?书中的大道理怎能和现实的“实惠”相提并论?

如此,当孩子们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短视的、安全的、暂时的利益”,孩子们通向世界、通向文明的精神管道就被堵塞了。在这种自以为保护孩子的“成人视角”下,会有更多的孩子对公共事务变得冷漠和小心翼翼。这种冷漠一旦充斥人的内心,他的精神原野就会变得荒芜,他的内心世界就会荆棘密布。当更多的孩子被流俗所裹挟,被所谓的“成功论”所绑架,这个世界的“童话”就会衰落,就像一位作家所说:“童话衰落,一个国家的黄昏即早早来临。”

在这个意义上说,好的教育应该让“童话”得以流传,让生命保持单纯,让精神走向优秀。引导孩子们不沉默,不为社会的各种流俗所设定、所规约,然后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是“童话”产生的更重要的源泉,也是孩子们成长的精神养料。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孕育这样的源泉和养料。这样的人愈多,社会上保护公共利益的防线就愈坚固;这样的人愈多,我们头顶的星辰就愈明亮。正如康德所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反复地品位、思索它,它们就日日增新,有增无减地让我产生敬畏和赞叹。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相应地,校园应该多一些认同和欣赏“读书读傻了”的人或群体。如此,校园风气和课堂气氛就会时时充盈着正能量,时时溢出孩子们的审美,对孩子们“自以为是”的经验构成冲击,并且在认同和欣赏之后,成为孩子们审美规则中崭新的一部分,去拓宽孩子们的心境,让孩子们拥有更大的吸纳力。

与此同时,家庭和社会应该多一些认同“读书读傻了”的人。如此,一种好的传承就会实现,进而滋养孩子们的身心。所谓的“薪(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火相传”,所谓的“人人都在公共规则中生活”,就会通过言传身教,抵达孩子们的内心,变成孩子们的精神钙质。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能够把生命中应有的风景和姿态,从童年带到青年乃至更远的未来,是值得欣慰的一件事情,也是值得一辈子去做的一件事情。

曾经,我留意到“读书读傻了”的一些痕迹:

火车站,一个面容凶悍的中年男人在候车室吸烟,乘客侧目而视,管理者熟视无睹。这时,一个女孩拿着一根棒棒糖走近男人,说:“叔叔,你吃糖吗?比吸烟好。”男人露出了尴尬的微笑,随即掐灭了香烟。

在美国,作家梁晓声有一次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他问老太太:“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说:“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

呼唤“读书读傻了”的人,其实就是呼唤更多文明的天使。尽管他们的四周可能还有大片文明的荒原,但这样的人能够帮助我们抵抗脆弱的规则、不完美的公共道德,抵抗由破坏规则而引发的一切打击,让我们能更轻盈更辽阔地生活。我们呼唤这样的人,并身体力行做这样的人。因为,这样的人多了,会从另外一个视角证实这样一句话:“儿童让我们感觉年轻。”

而年轻、热血、正义和勇敢,是这个世界所不可或缺的养料。

(作者单位:永昌县第一小学甘肃金昌 7372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养料冷漠童话
突然之间
东霞
心灵是一朵永不枯萎的花
让苦难成为艺术的养料
回答
为什么树怕剥皮
为什么树木在冬天不会冻死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