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环城社区业余壮剧团生存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6-03-28 10:08方可波
歌海 2016年1期
关键词:靖西

●方可波



靖西环城社区业余壮剧团生存现状调查与分析

●方可波

[摘要]南路壮剧流行于广西靖西县一带,有200余年历史,是当地群众喜爱的剧种。通过对靖西环城社区业余壮剧团的实地考察,对当下南路壮剧的历史、传承人、唱腔、表演顺序、行当分类、乐队、剧目内容、剧团运行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靖西壮剧面临着缺乏年轻传承人、资金不足、学校教育重视不够、政府资助不足等问题。当地政府应该尝试壮剧进校园、加大宣传力度、提升艺人地位等措施,促进靖西壮剧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靖西;南路壮剧;壮剧团;戏剧进校园

一、靖西壮剧基本情况

(一)靖西县文化概貌

靖西县位于广西西南部,地处中越边境,是祖国南部的边陲重镇。总面积3322平方公里,包含19个乡镇、291个行政村,总人口65万,是广西八个边境县(市)中人口最多的县份。这块土地养育着壮、汉、苗、回、满、侗等11个民族,其中,壮族占总人口的99.64%,是典型的壮族聚居县,被誉为“壮乡中的壮乡”。

靖西县历史悠久,根据解放后在县城主山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以及禄峒乡大金村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铲等物推断,远在原始社会,靖西就有人类居住。它的地处归属和政区设置,最早见于《新唐书》记载“唐贞元十二年(786)置安德州”,建制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靖西县壮族有独特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服饰、刺绣、戏曲和山歌等。据百色新闻网的“各级媒体聚焦靖西壮民族文化”报道:“靖西境内有民间山歌11种、小调12种;有南路壮剧、提线木偶戏、壮族末伦等民间戏曲;有弄腊舞、春牛舞等民间舞蹈15种;民间手工技艺、民俗活动、民俗礼仪等民族文化独特多样。”

靖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位于靖西县中心,其中陈列了1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例如: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织锦技艺,以及壮族末伦、提线木偶戏、端午药市与夹砂陶制作等6个广西区市级保护遗产。它们既是靖西人绵延民族记忆的载体,同时又吸引了大批外来游客参观。

(二)南路壮剧与靖西壮剧

广西南路壮剧流行于桂西南中使用壮族南部方言的靖西、德保、大新、那坡、田阳等县,是广西壮族戏曲剧种之一。最初为“双簧式”,唱、做分开,后来逐渐丰富成为戏曲形式。南路壮剧包括马隘壮戏和提线木偶戏,因为靖西和德保是南路壮剧的两大发源地,因此南路壮剧也被称为“德靖壮剧”。2005年,该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路壮剧又称“土戏”,因唱时常用“呀哈嗨”衬腔,故又叫“呀嗨戏”。其在靖西最早的发源地是化峒镇五权村足院屯和新靖镇亮表村小晚屯。最早形成于清光绪年间,辛亥革命后,逐渐发展为唱做合一的戏曲形式。表演时用南路壮语演唱,但保留了后台提词的习惯。由于逐步吸收当地木偶戏唱腔,南路壮剧唱腔逐渐丰富起来。据靖西文化馆统计,南路壮剧的主要唱腔有:平调、平高调、叹调、采花调、喜调、诗调、哭调、扫板、高腔等。根据韩德明在《壮剧艺术纵横谈》一文中的介绍:“1954年木偶戏师傅黄灯伟与靖西县新靖镇联街、吉坡村的钟瑞芬、李天禄、陈德光组建了一个壮剧队。将黄灯伟创作的木偶戏剧目《毛红玉英》改编成壮剧,曲调、念白都是沿用木偶戏,但在表演程式上借鉴了邕剧、粤剧,跳出了师傅唱念提词的传统表演形式。”

二、环城社区壮剧团介绍

笔者于2014年11月对靖西县壮剧团进行调查,靖西县文化馆统计的《靖西县部分业余艺术团队联系表》中各类艺术团队有30个,其中命名为壮剧团的有13个,其余大多以艺术团、表演队命名。据文化馆介绍,靖西县较为稳定的能表演壮剧的艺术团体有20余个,部分队伍尚未统计入《靖西县部分业余艺术团队联系表》。经过详细调查,终决定以环城社区壮剧团为调查对象进行详细采访。

(一)历史

环城社区壮剧团位于靖西县县城,是一个由业余壮剧爱好者组成的壮剧表演团队,团长陆英其为该剧团的组建者。

说起与壮剧结缘,要从20世纪60年代陆英其从部队转业后说起。回到家乡后他在政府机关当公务员,在“文革”时期看见有人在批斗一位老人,就上前劝说,救了那位老人。而那位被救的老人正是靖西壮剧的改良者黄灯伟先生,为了报答陆英其的帮助,黄灯伟送给陆英其三本关于壮剧的书籍。从此,陆英其便和壮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7年,由于对壮剧的喜爱,陆英其招集经常在一起唱歌的群众开始商议组建一个壮剧团,起名城北壮剧团。新团成立第一年,成员质量参差不齐,只要喜欢就可以来参加,曲调台词都由陆英其亲自教导。成立一年后,剧团开始步入正轨,人员筛选也逐渐严格起来。1969年剧团正式命名为环城社区壮剧团。据陆英其先生介绍,这是靖西县城里第一个成立的业余壮剧团,现在很多业余壮剧团的人员都是从这个剧团出去的,至今还有剧团请他去指导教学。

(二)成员

2014年11月,环城社区业余剧团共有25人,其中演员16人,乐队人员7人,除两人为灯光师外,无专业剧务人员。其中团长1人,副团长1人(女),顾问2人,剧团成员都是住在陆家附近各行业的壮剧爱好者,主要来自靖西各乡镇,因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排练演出,并无直接亲属关系。陆英其介绍,剧团不能扩招的主要原因是,外地来请戏的人负担不起更多的演员及工作人员外出演出的费用,人员过多也容易起纷争。根据全体壮剧团成员的联系名录,队员的详细资料如下表。

靖西环城社区壮剧团成员表

对于新团员的招聘与管理,陆英其有着自己的要求。第一,要家里同意。新成员进团之前,他一般都会与其家庭进行详细的沟通。第二,要有纪律性。不能说走就走说来就来。第三,学习要有耐心。不要急躁,多多关心新人,互相学习。第四,要团结,不可以拉帮结派搞分裂。第五,吃苦耐劳。很多时候演出的条件不会太好,资金也不会那么稳定这就需要团员们的理解与支持。第六,大家要互相关心与帮助,友好相处,多互相交流意见等。陆英其很自豪的说:“就是这些纪律在,我们团才能这么稳定,不然早散了。”

续表

(三)唱腔

壮剧在靖西地区广受欢迎,较为集中地分布在靖西县中南部的新圩、新靖、化峒、同德等乡镇。不单剧情是壮家人熟悉的故事,而且唱词、念白都是本地壮族的方言土语,听起来非常亲切。壮剧的唱腔丰富,据陆英其介绍,现在环城社区壮剧团主要唱腔有平调、平高调、叹调、采花调、喜调、诗调、哭调七种。其中平调、叹调属慢板类;喜调、采花调属中板类;诗调、哭调属散板类;平高调有板无眼,曲调比较高昂雄劲。壮剧的唱词结构,保持着当地壮族特有的歌谣艺术风格。唱词多为七字句和五字句句式,上下句均保持了壮族民歌所特有的韵律结构:押腰脚韵,即上一句句末一字与下一句五字句的第二或三字、七字句的第四字押韵。这样的韵律听起来使人觉得简中有繁,婉转起伏,连绵不断,在戏曲中独具一格。

壮剧开演时,先由京胡、二胡等拉箱“闹场曲”,其余曲调主要作用如下:

1.起板。人物出场时演唱,起板后要接唱其他调,唱词结构为“四四三”句组,平声起、平声落、押尾韵。

2.双五句。定在起板后唱,双五句后要转其他调。结构为双五句组,仄声起,仄声落。

3.五七句。同样定在起板后唱,与双五句二选一,五七句后又转重句①一句唱词复唱叫重句。。唱词结构为五句组与七句组,平声起、仄声落、押五顿韵。

4.高调。高调为主要人物激情时或出演高官等人物时演唱。唱词结构为“四三”句组,平声起、平声落、押尾韵。

5.诗调。单独唱调,人物在陈述内心时演唱。唱词为“四三”句组,仄声起、平声落、押四顿韵。

6.喜调。单独唱调,人物高兴时演唱。唱词为三字句或四字句组。仄声起、平声落。

7.采花调。单独唱调,人物高兴时演唱。唱词结构为“五二”句组①若干句五-二句的上下句为一段。。平声起、仄声落,押五顿叠韵。

8.叹调。单独唱调,唱词结构为“五二”句组,若干句“五二”句的上下句为一段。平声起、仄声落,押五顿叠韵。

9.哭调。单独唱调,唱词结构为“五二”句组,若干句“五二”句的上下句为一段。平声起、仄声落,押五顿叠韵。

10.重句(收板)。收板在各调之后唱。唱词为“四三”句组。平声起、平声落、押尾韵。

至今,靖西壮剧在演唱时仍采用“一人唱众人和”的帮腔形式,演员在台上演唱,乐队在旁边助唱。帮腔多用于起板首句和唱段收尾的衬词。其中全剧末句为重句,全句帮腔。这种帮腔形式能更好的烘托环境,制造舞台气氛,在渲染人物内心情感方面也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四)行当与乐队

壮剧行当有生、旦、净、丑四行。生行有小生、文生、武生、老生等;旦行有小旦、正旦、武旦、花旦等;丑行有小丑、文丑、武丑等;还有大小花脸。生、旦、净、丑四行的表演特色分别是:生行表演温柔、大方、朴实,常用八字步与正反摆手以显示气势;旦行常用转扇舞等身段,表演灵巧,显示壮族女子的风姿;净行常用八字步、虎掌表现出豪放的性格;丑行的眼法、手法、脚法灵活多变,显得滑稽与诙谐。

壮剧团的乐器配置,以壮族乐器为主奏乐器,如马骨胡(剧团内用京胡代替)、土胡、葫芦胡,并配以二胡、三弦、木鱼、锣、鼓、镲等,体现了鲜明的民族器乐文化特征。乐曲采用多声部手法,根据各种乐器定弦不同,和谐统一而又层次分明,在旋律形式上形成多种和声关系。根据张艺的《靖西南路壮剧的唱腔音乐特点》一文中提及“马骨胡(为4-1定弦)音色高昂、清脆,穿透力强;葫芦胡(为5- 1或2-6定弦)音色浓厚、稳重;土胡(为1-5定弦)音色洪亮,中音色特别浓厚;清胡(为1-5定弦)音色高尖、清脆。各种伴奏乐器的定弦也不同,正弦(马骨胡奏主旋律)和反弦(其他乐器奏第二声部)层次分明而又和谐统一,构成了多声部交响乐式的演奏方式,它与壮族多声部民歌的审美功效相得益彰。”

(五)剧本与其他

环城社区壮剧团近年来演出的剧本一般都是陆英其自己通过民间故事、小说新创作改编而成。传统剧目表演不多,大多为新创作剧本。一般来说一年可创作1-2本,由汉字写成,一般用壮语演唱。至今已有50余部剧本,每年都有新剧演出。如:2014年《丞相逼婚》、2013年《王昭君出塞》、2011年《白蛇传》等。具体记录其作品的本子已经由于搬家所遗失,但至今仍有其他壮剧团团长到陆英其处购买剧本出演,价钱由购买者与陆英其自定,无固定规格。近几年来陆英其创作的剧本都为古代经典故事,由于故事大多耳熟能详,又加入了靖西本地文化特色,因此广受靖西本地百姓喜爱。环城社区的壮剧团出演剧目可分为两种以供出资者选择,一种为壮语版(表演人员用壮语演绎)、一种是汉语版(表演人员用普通话演绎)。但通常情况下,壮语版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当地群众表示壮剧还是用壮语唱出来才更原汁原味。

环城社区壮剧团成员都为业余爱好者,平时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只有排练新戏的时候才会在陆家聚集学习,排练时间多为晚上8点至10点,农忙时次数较少,农闲和演出前会加紧排练,一般5至6天即可排出一部新戏。为了排练好壮剧,陆英其曾去广西壮剧团、广西京剧团、广西歌舞剧团等剧团学习舞蹈动作与舞台管理。副团长何淑珍则主要负责队里的舞蹈动作的教授,1968年还专程去广西粤剧团学习了两个月的化装技巧。

剧团演出任务一般以节庆活动为主,近年来演出并不多,一年约3至4次。也没有专程为壮剧团进行宣传活动,多为需要演出的乡镇文化部门直接联系团长。财务收入处于公开化状态,出去演出并没有制定明确价格,多由请戏的单位自己决定,一次收入1800-4000元不等。回来后分发给众演员,在资金不够的情况下陆团长还会自己掏钱补贴车费或伙食费用。环城社区壮剧团的服装与道具均为陆英其亲自去杭州采购所得,由于他认为壮剧起源于粤剧,所以剧团内所用皆为粤剧服装。灯光音响也为自己购买,现存放于陆家三楼保管。而乐器则是由乐队成员自己购买并保管。

历年来的演出给剧团带来不少荣誉与奖励。剧本《瓦氏出征》2006年获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艺术表演银奖”、2011年10月获由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2011年应邀参加百色田林第二届中国壮剧文化艺术节。2013年环城社区壮剧团获由百色市文化和新闻出版局颁发的“群众文化活动优秀社区文艺队”。这些荣誉代表着社会对壮剧团的认可,也是剧团上下最引以为傲的事。

三、目前靖西壮剧存在的问题

从笔者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壮剧团的发展也存在许多困难,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承者偏老龄化。目前有些20余岁的年轻人对壮剧感兴趣,想来学习。但由于他们对壮剧不熟悉,造成学习进度偏慢。此外,青年一代业余生活丰富,不能保证按时参加排练,多次以后,剧团开始偏向于招收已经成家有子女的爱好者作为传承者培养,造成传承者偏向老龄化的状态。

第二,流动资金不足。现今壮剧团的构成大多以兴趣爱好为主,经济效益并不明显,剧团偶尔会受邀参与文艺表演,但从壮剧学习与教学来看,都是团员自发行为,没有报酬与学费之说。所获得的表演酬劳分发到个人的并不多。团内人员大都是以爱好演出为目的,也没有人提出以此为业。但壮剧表演的所得并不能满足养家糊口的需求,在经济压力下,壮剧学习人员开始减少。

第三,地方学校无相关基础教育。靖西地区壮剧表演主要是社会传承为主,并没有进入当地学校教学。在新文化的冲击下,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方式进入我们的视野,对壮剧的生存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学龄儿童对于壮剧并不熟悉,对于壮剧的喜爱已经大不如从前。

第四,政府部门资助力度不足。文化馆对南路壮剧进行了全面普查,初步整理壮剧材料,也组织过全县业余壮剧团汇演。但就环城社区壮剧团来说,自成立以来政府部门仅仅提供过一台音响作为奖励,但音响质量并不过关,无法使用。资金投入还是不足以让广大业余壮剧团快速发展。

第五,壮语语境逐渐弱化。壮语是壮剧传承的载体,壮语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到壮剧的受众人数。虽然靖西地区的方言为壮语,但只在民间自主流传,对于是否会说壮语并不重视。在靖西地区学校教育均为普通话,未见壮语学校或壮语课程。

四、关于保护靖西壮剧的思考

壮剧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与历代文化的冲击与融合密不可分,它是考察当地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本文借鉴了申报南路壮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验,结合壮剧团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对靖西地区壮剧团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第一,壮剧教学尝试。学校教育是现在最为有效率的一种普及方式,可以在中小学开展校园民俗文化节组织表演壮剧,展览学习壮剧的知识,开设兴趣文化班弘扬民间传统文化,让孩子们从小接触观赏靖西壮剧,培养对壮剧表演的兴趣。地方高等院校可增设关于壮剧赏析、基础教学的课程,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表演或参与教学。深入调查壮剧的文化内涵,提升总结进行理论研究,专题教学培养南路壮剧传承人和内行欣赏者。

第二,增强宣传力度,培养壮剧文化的继承人。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靖西县文化主管部门加大了对靖西壮剧团的宣传力度,力图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靖西壮剧的剧目与历史,而不是少数人默默传习。政府部门可以与旅游产业结合,适当举行更多的传统民俗活动,并大力宣传,把靖西壮剧作为当地的文化特色做一个展示,加深群众与游客的印象。在吸引外来游客观赏的同时,也吸引本地青少年学习发扬传统艺术。

第三,力争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增强社会资金和民间经费的支助,建立靖西壮剧传承和活动基地,命名一部分壮剧民间艺术家。通过授予荣誉称号、给予经济补贴等方式,提高老艺人的社会地位,保障基本生活,增强他们的社会影响力,调动人们保护传承壮剧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发展态势。

第四,开设壮语课程。通过编写壮语教材、开设壮语课程、开办壮语学校等手段,使年轻一代充分了解壮族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荣誉感,自发地传承本民族独有语言,为壮剧发展奠定深厚的语境基础。

五、结语

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一直以来都与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节奏的加快,传统靖西壮剧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靖西地区壮剧的持续传播和发展一直是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壮族的传统和文化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离不开本土壮文化之根基。壮剧,正是这个文化根基的一种表现。正是如此,壮剧才能在靖西人民心中驻扎了200多年,并引发了我们对靖西壮剧的传承与保护的思考,笔者衷心希望在未来靖西南路壮剧得以弘扬、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艺.靖西南路壮剧的唱腔音乐特点[J].中国音乐,2010,(3).

[2]韩德明.壮剧艺术纵横谈[J].四川戏剧,2009,(5).

[3]蒙秀峰.南路壮剧与靖西提线木偶戏的亲缘[J].民族艺术,1991,(2).

[4]吴秋燕.壮剧研究综述[J].安康学院学报,2010,(2).

作者简介:方可波,女,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3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靖西
探索靖西民间游戏与大班游戏活动有效结合策略
靖西旧州绣球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再生产路径研究
广西省靖西市旅游业的发展调研分析
广西靖西壮族农民画艺术研究
靖西农民画在广西深圳等地展出
罗常乐作品选
靖西绣球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策略研究
靖西绣球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策略研究
全域旅游背景下靖西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广西靖西市篮球裁判员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