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启丰与道教关系初探

2016-03-28 14:18黄新华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道教

黄新华

(苏州市道教协会,江苏 苏州 215006)

彭启丰与道教关系初探

黄新华

(苏州市道教协会,江苏 苏州 215006)

摘要:清代苏州状元彭启丰受祖辈崇道家学影响,与道教渊源深厚:他与许多道士有所交往,与圆妙观道士惠远谟相交甚笃;他作了许多咏颂道教宫观、古迹的诗文,并在诗文中表达了对道教文化的仰慕;他认为儒道无以异乎,并把道教纯朴自然、慈俭不争、无欲无为等思想贯彻到自己修身治国的实践当中。

关键词:彭启丰;道教;彭定求

彭启丰(1701~1784),字翰文,号芝庭,又号香山老人,江南长洲(今苏州)人,雍正五年(1727)会试第一,殿试时,列为一甲三名,世宗亲拔为第一。历任侍讲、左佥都御史、浙江学政、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兵部尚书等官职。晚年主讲紫阳书院,工于书法,善于绘画,又能诗文,著有《芝庭先生集》《芝庭文稿》《芝庭诗稿》等。彭启丰的一生,与道教有着不解之缘。

一、家学中的道教影响

苏州彭氏自明洪武年间由江西清江迁至苏州,虽以儒学传家,但世代出入道、释两家。彭启丰的曾祖父彭珑,字云客,号一庵,学兼三家,自称信好老子,好释道书,对道教善书更是情有独钟。《国朝鼎甲征信录》卷二就记载说:“(彭珑)遇歉岁必赈济,见善书必印施”[1]128。彭家更是把彭珑的行善与道教的承负思想相联系,认为正是彭珑行善积德,才福荫了彭氏子孙的飞黄腾达。《北东园笔录》就曾引用彭启丰的曾孙彭咏莪的话说:“后南畇公中会元、状元,先曾祖芝庭公(启丰)亦中会元、状元,官至大司马。三传以至于今。科甲簪缨不绝,皆一庵公之遗泽。”[2]329

彭珑还把自己对道教经书的喜爱传给了儿子彭定求。彭定求是彭启丰的祖父,字勤止,号访濂,学者称南畇先生,康熙十五年(1676)丙辰科会试,殿试一甲第一名。受其父的影响,“根极理奥,旁通仙释”[3]2,他十一岁时,彭珑就授以《太上感应篇》。因此,彭定求后来也积极刊印善书,“兼治道家言,倡举惜字放生”[1]129,并撰有《感应篇疏衍序》《感应篇汇传集序》《感应篇图说序》《重刻文昌化书序》等收入《南畇文稿》。彭定求信奉道教,曾皈依清初苏州著名道士施道渊为弟子。彭珑广东遭诬陷受难时,彭定求前往救助,临行前,他向斗母、文昌帝君祈祷,并向施道渊寻求帮助。施氏羽化启攒封土时,彭定求“亲来视窆”,并撰写《穹窿亮生施尊师墓表》。彭定求还与许多道教人士有深入交往,如全真派道士詹太林,彭定求曾撰有《赠詹维阳律师》《雨霁月夜与维阳律师话别》存世,詹太林羽化后,他又撰写《詹维阳律师塔铭》《詹维阳律师挽词四首》等。彭定求还曾选择《道藏》所收道书的一部分及晚出之道书,以为精要者,辑编成帙,并校刻《道教炼养著作》等道教经文。作为一个道教信徒,彭定求对道教的文昌信仰尤为虔诚,他不仅在家中修建文昌阁,举家信仰文昌帝君,还经常设立乩坛,请文昌帝君降乩。他的诗文中多有与文昌帝君相关的资料,从其诗文中可以看出,“文昌阁对于彭氏家族具有多项重要的功能,既可作为消暑、接待访友、讲课和休憩使用,故就不难想象彭氏一族何以对文昌帝君崇拜之尊笃。”[4]76受家族长辈的影响,彭启丰积极刊印善书,并撰有《阴骘文新编序》《重刻吕祖全书序》等,而由他作序的《重刻吕祖全书》第43卷中,更是收入了苏州彭氏的《质神录》。

彭定求对于彭启丰“深器之,每戒曰:‘大器晚成,汝当敛华就实,毋轻泄也'”[1]134。祖辈的道学渊源深刻地影响着彭启丰,他在《文星阁西峙楼三楹供奉关圣像,先祖旧有迎神词,偶检遗迹续述五言》中就说:“我祖特告虔,灵威瞻尺咫……再拜祷座前,微忱曷能巳”[5]746,显然,彭定求在文昌帝君神像前虔诚祈祷的身影深深镌刻在了彭启丰的脑海中,他自己也是再拜神座前,无法停止对文昌的虔敬之情。

彭启丰的父亲彭正乾,字存诚,是一个“怡怡自得”于修身治学而不热衷仕途的隐士,他曾教育子孙,应当“首立本行,次求学术。本行端,学术醇则独善,兼善随穷达而施之,吴中人奉为格言邑行”[6]325。彭正乾深谙道教抱朴守柔的处世原则,反复教导彭启丰要“畏盛满”,为官应“小心黜己”。彭正乾对于神灵更是信奉不已。据彭启丰《惕斋府君行述》记载:“往时,邻家失火,风烈夹道焚,府君肃拜而祝之,火寻灭。”[7]561面对大火焚屋,彭正乾所做的是虔诚肃拜祈祝,大火果然很快熄灭。父亲对于神灵的信仰深深地烙印在彭启丰的血脉中,以致彭启丰也常将自己的命运交诸道教神灵手中。据彭启丰的儿子彭绍升记载:“(乾隆)七年秋,充河南乡试副考官,入阕病作,移宿于外,气垂绝,恍惚见二童子自云中持采旂还乡,至文星阁,一老人持药饮之,遂苏。”[8]446彭启丰在生命垂绝的情况下,梦见二童子接迎其回到文星阁,喝了阁中老人的药后病就好了,由此可见彭启丰对文昌帝君信仰之虔诚。

二、交往中的道士朋友

彭启丰一生曾与许多道士有来往,如道教领袖——龙虎山张真人。他曾作《送张真人归龙虎山》:

辟谷家传重汉京,上清楼观峙峥嵘。

袭封旧识曹贵驰,驿新颁□宠命荣。

握风雷随赤简山,山蟠龙虎护丹诚。

归途应见仙都近,芝草琅玕匝地生。[5]736

乾隆年间,龙虎山张天师的天师职权被限制,品轶也由二品降至五品,并不得列入朝班行礼。这样的背景下,彭启丰依然作诗相送,可见两人之交情。

此外,他与全真道士蔡来鹤也有交集。赵金简《吕祖全书重梓序》载:“蔡来鹤,本苏州儒家子,其母梦鹤来而生,因以命名。少读经史,长而慕养生之道,遂尽弃人生系恋之欲,携筠篮,走四方,以惜字纸为业。近寓西湖南岸净慈寺旁之天香阁,敬奉文昌神”。出生儒学世家的蔡来鹤敬奉文昌,以“惜字纸”为业,与彭启丰可谓志趣相投;因此,在蔡“有志于汇辑吕祖著作”[9]15时,彭启丰为其撰写了《重刻吕祖全书序》。

彭启丰所交往的道士中,过往最紧密的是惠远谟。惠远谟,字虚中,号澹峰。自幼出家玄妙观,受业于潘梧庵。三十岁时便担任苏州最高的道教职衔——道纪司。雍正九年,主龙虎山玉华院事。雍正十一年,被召入京,拜当时高道娄近垣为师,任职光明殿,并先后任龙虎山署提点,充御前值季,后来回到苏州玄妙观,建藏经阁。他还参与《龙虎山志》的编纂,“参互考订,出力为多”[10]468。

彭启丰与惠远谟交往频繁,曾作《赠惠虚中炼师六十》《游仙词题惠虚中练师照》等诗相送。惠远谟六十岁时,彭启丰专门写《赠惠虚中炼师六十》诗相赠:

偶携瓢笠偶安家,漫拟蓬莱水一涯。

金匮有书依柱下,濠梁无语契南华。

屡排灵琐祈甘雨,闲诵黄庭佩紫霞。

笑谢山中猿与鹤,元都随处种桃花。[10]483

《玄妙观志》记载惠远谟道法精深,“遇雨晹愆期,行法辄应”。而彭启丰对于惠远谟平时的宗教活动也是极为熟悉。他在《游仙词题惠虚中练师照》中,就多有对惠远谟进行宗教活动的描写:

曾向萧台侍玉皇,翩然跨鹤返吴乡。

弥罗阁上朝真罢,不异华阳与紫阳。

三茅仙跸启行宫,缥缈穹窿一气通。

授箓斋心朝北斗,步虚云里仰罡风。

早从庄叟悟空虚,冉冉浮云自卷舒。

白云黄茅成独契,道书阅罢更儒书。

蔬笋清斋饵紫芝,写来形影坐忘时。

屏山小幅藏丹诰,憩石听泉境总宜。[10]483

华阳与紫阳分别是著名高道陶弘景(华阳隐居)与紫阳真人张伯端,彭启丰对惠远谟做出“不异华阳与紫阳”的评价,可见其对惠远谟极为推崇。

惠远谟著有《学吟稿》。彭启丰曾为其作《惠道士诗稿序》,序中称:“圆妙观道士惠虚中者,名家子,少时辞亲学道,通于文翰,自以秉承师训,不欲为无益之言。顾尝南游龙虎山,问法于天师,北之京师,充御前供奉,归而建藏经阁,终老圆妙观。登临酬酢,时有唫咏,渐成卷帙。今年夏既化去,予令其徒检之存十之三。词旨清简,不染尘俗,以之追陪杜、郑诸公”[7]487。惠远谟《学吟稿》之所以能够传世,即在于彭启丰在惠远谟羽化后,令惠远谟的弟子将其平时登临吟咏之诗词收集成册而成,并推崇其可以追陪杜光庭、郑遨等道教历史上的著名诗人,足可见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三、诗文中的道教文化

彭启丰的诗文中多有对道教名胜古迹、洞天福地、宫观殿堂以及斋醮科仪的咏颂。作为一个苏州人,苏州的重要宫观如圆妙观、常熟致道观,以及重要道教名胜古迹如毛公坛、林屋洞、穹窿山等,都留下了彭启丰的足迹并出现在他的诗文中。

圆妙观即今玄妙观,建于西晋咸宁二年,始称真庆道院,唐称开元宫,宋曰真庆宫,元以后改称圆妙观,是苏州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和地方政府重要的司仪、祝厘场所,也是彭启丰的教内好友惠远谟出家和退养之地。彭启丰对圆妙观极为熟悉,在他撰写的《重修圆妙观碑》[7]509中,不仅梳理了圆妙观的历史,更对乾隆年间圆妙观的情况述之甚详。

对于常熟的重要宫观致道观,彭启丰也留有《致道观瞻七星桧》诗一首,诗云:“上清真观礼沉冥,古桧移来役六丁。灿列星罗朝太乙,惊看雷斧劈空青。”[5]713

苏州著名的道教胜迹穹窿山、毛公坛、林屋洞等,彭启丰都有踏足并留有诗文。穹窿山是苏州第一高峰,史志记载为赤松子采赤石脂及三茅真君隐修之地,山上建有上真观,为彭定求师父施道渊修炼之地。彭启丰曾著有《夜上穹窿》《穹窿游仙诗》等歌咏穹窿山的诗文。在《穹窿游仙诗》中,他写道:“岧嶤鸟道翔黄鹤,缥缈仙灵侣赤松。鼎号炼丹晨涌日,坛称朝斗夜鸣钟。……昔岁朝真觐紫宸,幔亭仙籍记分明。葛翁本自家勾漏,孙绰何缘赋赤城。金轮石函应代启,琪花瑶草捻知名。”[5]665赤松、葛翁等都是道教仙人,炼丹、朝斗、朝真、紫宸、仙籍、石函等都是道教术语,由此可见彭启丰对道教文化的熟悉和倾慕之情。

彭启丰还著有《毛公坛游仙词》四首。据《吴郡志》记载:毛公坛,即毛公福地,在洞庭山中,汉刘根得道处也[11]110,是苏州最早的道教活动遗迹之一。彭启丰在其中三首游仙词中写道:

福地缄封古篆文,汉家遗观绕氤氲。经幢丹灶不知处,惟见松风响白云。

茹芝餐术几春秋,绀绿生身洞壑游。若得毛公飞控术,函关无事问青牛。

林深猿鹤隐相呼,独坐瑶坛守秘符。七十二峰都露碧,还知五岳有真图。[5]659

彭启丰寻迹汉家遗观,虽然“经幢丹灶不知处”,但“独坐瑶坛守秘符”,对道教文化更有深一层的认识;而“若得毛公飞控术,函关无事问青牛”,更是道出了彭启丰希望学得仙术,与道教仙真坐而论道的内心渴求。

对于林屋洞,彭启丰更是不惜笔墨。据史志记载,夏禹治水成功后,藏五符于林屋洞,吴王阖闾曾使灵威丈人入山,得到五符,并向孔子请教符文内容。道教经书奉其为第九洞天。彭启丰不仅著有《林屋洞赋》《林屋洞赋序》等文章,还著有《寻林屋洞》等诗词。《寻林屋洞》诗云:“洞天三十六,林屋标第九。幽邃禹书藏,森严灵威守。翠云覆金庭,绿萝封洞口。始进似蛇行,继入如蚁走。……洞达经行久,踌躇不得前。万古阴阳剖,蝙蝠扑松烟。……小憩顿清凉,如脱械与枢。石髓未易逢,桃园果何有。……默证左神公,学仙在离垢。”[5]659由于地处太湖之中,洞口高于洞内,林屋洞向来人迹罕至。如彭诗所言,洞口被植物封闭,进入如蛇行蚁走般艰难,而洞中环境幽暗,蝙蝠成群,行进极为不易。彭启丰深入洞中寻求石髓、仙桃等长生不老药的目的虽未达到,但“默证左神公,学仙在离垢”的信念却不曾动摇。

除了对苏州的道教宫观、名胜古迹的咏颂之外,彭启丰还著有大量与道教相关的诗词作品,如《百步溪过紫阳观》《琼台夜月》《缙云道中望仙都山》《游仙诗六首》《谒岳庙》《望岱四首》《葛岭》《月夜宿徐州赋黄楼歌》《寒吟绝句和南华》《邯郸卢生庙题词》《题云响图》《游桃源洞》《观演劝善金科》等,表达了其对道教文化的喜爱,对道教仙人的仰慕之情。如《题云响图》中,彭启丰为降乩者所书“云响”二字配图作诗道:“物化往往成仙翁,仙翁所居乃在匡庐峰。紫霄仙霭浮空蒙,手挥五弦寄遐想,泠然清响昭群声。……徽音粲发曲未终,飘飘便与仙子从。庐山面目看如画,抱琴且谒蓬莱宫。”[5]581手挥五弦,目送归雁,这是魏晋玄学家的理想生活,彭启丰以此入诗,表达了自己对仙人居处的钦羡与渴望,并发出“且谒蓬莱宫”的愿望。在《天台道中有怀仙迹》中,彭启丰写道:“灵境分明有路通,龙须萝蔓茁蒙茸。寒流倒挂余苍雪,初日遥升暎赤虹。石髓不逢增渴疾,金丹未就欠神功。凝思双涧寒岩胜,拟驾飞飈轮印爪鸿。”[5]650在《月夜宿徐州赋黄楼歌》中,彭启丰则发出了“黄楼十丈高崔巍,羽衣吹笛仙人来”[5]612的渴望。

此外,彭启丰诗文中还多有对道教法术的钦羡,以及放下俗物、学仙修道的感悟。在《邯郸卢生庙题词》中,彭启丰道:“清都栩栩梦初回,白昼昬昬人又来。一自卢生惊觉后,千秋歌舞歇丛台……华胥风景旧曾谙,槐国功名战亦酣。欲与仙翁借高枕,片时清梦到江南。”[5]601彭启丰在诗中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希望借仙翁高枕,退隐江南的思想。而在《寒吟绝句和南华》中,彭启丰也写道:“何须树拂更拈锥,一卷黄庭熟诵时。独拥寒炉披絮被,十年梦醒未嫌迟。”[5]615

正是出于“世事如梦”的认识,彭启丰在《游桃源洞》发出了“何事怅迷津,只悔学仙晚”[5]608的感慨;在《观演劝善金科》中,他又写道:“欲彻人天最上层,善缘历历引梯登。青牛度世来关尹,……早信真常原不灭。”[5]727可见,彭启丰对道教文化不仅极为仰慕和喜爱,而且他还希望投入到修道学仙的实践中。

四、修身治国实践中的道教思想

在对道教文化仰慕和渴求的过程中,以道家思想构建起来的道教人生观及处事原则等也深刻地融入到彭启丰的思想和生活实践中。在他看来,儒道两家思想体用相同,他曾说:“世之言道家者,多不合于孔氏,余观老子书,如所谓归根复命知常者,与大易洗心藏密之旨有以异乎?抑无以异乎。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与有天下而不与之旨有以异乎?抑无以异乎。其体如是,其用如是,而谓道与儒果有异者?非也。后之言长生者,盖道家之派别,而其用乃稍与儒异,然其慈悲度世与夫吉凶同患之情有以异乎?抑无以异乎。”[9]11道教所推崇的归根复命等思想与儒家思想并没有什么不同,道教虽然在追求长生等方面与儒家稍异,但其慈悲度世的精神却是与儒家精神相契合的。正是秉着对儒道无以异的认识,彭启丰将道教思想内化于自我的修行之中,并外化于治国的实践中。

彭定求在《穹窿亮生施尊师墓表》中对道教描述说:“道教之难兴也,久矣。黄老之学,清净无为为体,慈俭不争为用,故推之以裨治化,约之以通性命。”[12]769这段话虽然是针对道教弘道的局限而言,但他对于道教的“清净无为为体,慈俭不争为用”的评定却是极为准确的。对于这一点,彭启丰也极为认可,并运用到其修身治国的实践中。

道教倡导道法自然、抱朴守真、清静无为、慈俭不争的精神,《道德经》就极为崇尚“朴”,甚至把“道”也称为“朴”,认为人依道而生,能率性而行,即不离大道。彭启丰认为,上古之时君民的年岁动辄百岁,而近世高寿者越来越少,其原因就在于人们失去了淳朴的本性。他说:“古者风气淳厚,民生鲜嗜欲,颓然委顺于大化,天人和同,年谷时熟,疵疠不作,民无夭札,宜也。曁于后世,机智开攻,取亟大朴,雕时数减,而水旱、疾疫、兵戈之患朋讹而兴,民生其间,浸戾气,生理既微。”[13]520因此,他提倡人应该保持淳朴的本性。在担任苏州紫阳书院院长期间,他曾针对时人所认为的先古圣贤的言论遥不可及之论,提出圣人所言,“无非叫人不失其本心而已,本心不失自能寻向上去”[13]496,认为只要保持淳朴本心,自然能暗合圣人的教诲。彭启丰自己恰恰是追求淳朴本性的实践者,他的儿子彭绍升就记载说:“君(彭启丰)平生天真自然,不知人世有机械事,坦怀接物。”[8]450

在为人处世方面,彭启丰也把《道德经》所提倡的慈、俭、不争作为自我修身的三大法宝。彭绍升曾说:“府君自入翰林,刻苦如诸生,鲜食寡欲,畏远权势,简交游,日以文章自娱,泊如也。”[8]446“府君家居无博弈之娱,无声色之好,以俭约率先乡里。遇生辰,戒子孙不得张乐,客至者薄酒数巡而已。”[8]450虽然身为官宦,但彭启丰以文章自娱,不喜欢声色娱乐,即便是生日,也禁止子孙张乐行乐。

由此及彼,彭启丰也把崇尚节俭付诸治国方略中。他曾上表说:“庶有合于崇俭戒奢之意。予闻善为治者,当为民图其可久,夫以节俭示民者,斯可久之道也”,认为擅于治理国家的君王,应以节俭垂范子民,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淡薄寡欲、与人无争是彭启丰一生的写照,他曾教导紫阳书院的学生说:“谦者日见其不足则德修而业进,傲者日见其有余则德而业弛”[13]497。而他自己在朝中担任要职时也以此为准则。据史载,彭启丰乾隆“二十八年,迁兵部尚书。三十一年,上以史奕昂为侍郎,入对,谕加意部事。奕昂遂自恣,面斥启丰,不称尚书,侍郎期成额以是讦奕昂。上诘启丰,启丰力言无之。询侍郎锺音,锺音对如期成额。启丰语乃塞。”[14]10503-10504虽然身居高位,在面对属下的咄咄逼人时,彭启丰不与之争权争名;即便是乾隆皇帝询问时,彭启丰也始终秉着无争的态度,不言人短。这种态度虽然受到乾隆的批评,认为彭启丰不适合做官,但其与人无争的处世态度却展露无遗。

此外,彭启丰还把道教无为而治的思想践行于其治国方略中。乾隆四年,彭启丰曾进讲经义折子,称“天子之于事则无为……恭已南面无为而天下治焉”[13]501。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其所著的《藏珠于渊赋》中更是彰显无遗。“藏珠于渊”出于《庄子·天地》:“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渊;不利货财,不近贵富;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意思是法道自然,以无为的心态面对世间一切,就能藏黄金于大山,沉珍珠于深渊,不贪图财物,不追求富贵等,不执着于外物。彭启丰在《藏珠于渊赋》开篇即说:“懿无为于天德,契循道于蒙庄”,表明自己的思想契循蒙庄的无为之道。文中,彭启丰提到:“富万有而不宰,置径寸而相忘。虚与委蛇,体清泠之得性;精通沕漠,任玓瓅之深藏。初何索而何遗,无欲自足”[7]449,认为在治理天下时,使民无欲自足,行无为之道便可以了。对于彭启丰的这一思想,彭绍升记述说:“府君前后所上多切于治体……明良之世君不疑其臣,臣自不欺其君,其左右大臣必有耆艾硕德,从容朝廷之上,汲引善类,扶植忠良,所当布以腹心,隆其礼貌,故曰任贤勿二,至小臣者,大臣所自出,宜优恤而厚期之,其厚期之者,尤枉作,其敢言之气不独。圣心始终如一,凡一言一动务求闲邪存诚,法天行之健,接执中之传。恭己无为而天下治焉。”[8]447君不疑臣,臣尽诚尽职,无为而天下治。

可见,彭启丰自幼受家学影响,与道教结下了深厚的渊源:他与清朝圆妙观道士惠远谟相交甚笃,并极力推崇,将他与道教历代高道相提并论;他的足迹几乎遍布苏州重要的道教宫观、胜迹,并留下诗文咏颂;他所作的诗文中,也多有对神仙世界的憧憬和道教文化的仰慕;他还把道教纯朴自然、慈俭不争、无欲无为等思想贯彻到自己修身治国的实践当中。

参考文献:

[1]阎湘蕙.国朝鼎甲征信录[M]//清代传记丛刊.台北:明文书局,1985.

[2]梁恭辰.北东园笔录[M]//笔记小说大观:第29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3]彭定求.南畇诗稿[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6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徐建勋.清代士人彭定求与道教因缘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2).

[5]彭启丰.芝庭诗稿[M]//四库未收书辑刊:第23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6]李光祚.长洲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7]彭启丰.芝庭文稿[M]//四库未收书辑刊:第23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8]彭绍升.二林居集[M]//续修四库全书:第146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9]赵金简.吕祖全书重梓序[M]//中华续道藏:第20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99.

[10]顾沅.重印元妙观志[M]//藏外道书:第20册.成都:巴蜀书社,1992.

[11]范成大.吴郡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12]彭定求.南畇文稿[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

[13]彭启丰.芝庭先生集[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9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96.

[14]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中图分类号:B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94(2016)03-0071-05

收稿日期:2015-08-10

作者简介:黄新华(1983—),男,浙江衢州人,苏州市道教协会副秘书长,《江苏道教》执行主编,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道教文化。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ng Qifeng and Taoism

HUANG Xinhua
(Suzhou Taoist Association,Suzhou 215006,China)

Abstract:Influenced by the ancestral worship Taoist,Peng Qifeng,No.1 scholar from Suzhou in the Qing Dynasty,had a deep relationship with Taoism.He was in contact with many Taoists,and had an intimate association with Hui Yuanmo,who was a Taoist priest of Yuan Miao Guan.He composed many poems to eulogize Taoist temples and places of historic interest.In his poems he expressed his admiration for Taoist culture.Besides,he thought that Confucianism was identical to Taoism and he regarded Taoism as the concept of being simple,loving,indisputable,and no-desire and inaction,which was carried out in his self-cultivation in practice.

Key words:Peng Qifeng;Taoism;Peng Dingqiu

猜你喜欢
道教
北京地区现存元代道教碑刻形制研究现状
西夏道教补议
中国园林中道教文化的应用与影响
从敦煌本《度人经》及南齐严东注本看道教天界观的形成
杜诗中的道教法术与杜甫的宗教观
什么是道教
——小林正美“新范式道教史”述评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道教思想对元代寿词创作的影响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
《源氏物语》文本的道教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