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丹纳的三要素看扎西达娃的文学创作

2016-04-03 06:22李珍珍
文学教育 2016年28期
关键词:达娃扎西寻根

李珍珍

从丹纳的三要素看扎西达娃的文学创作

李珍珍

扎西达娃是藏族文学的代表作家,用丹纳《艺术哲学》的三要素(种族,环境,时代)研究扎西达娃的文学创作,将扎西达娃的作品放置于西藏特殊的人文背景与环境中去理解,寻找藏族文学背后的时代意义和精神内涵,对于研究扎西达娃的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扎西达娃艺术哲学种族环境时代

文坛对于扎西达娃的认可主要是作为先锋小说的领军人物而言。扎西达娃与马原、莫言、刘索拉等作家一道宣告了先锋小说的崛起。对于扎西达娃语言和叙事形式的大胆创新文学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是,作为藏族作家的典型代表,扎西达娃作品中所独有的藏族情怀却一直未得到充分的肯定与发掘。从扎西达娃一系列的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藏族民俗与藏传佛教对其文学创作的至关重要的影响,藏族风情已经不再作为可有可无的景色描写,而是深深的熔铸在了作家的血液里和创作的思维中。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了影响艺术创作的三要素:种族、环境、时代。丹纳试图从新的外部视角来理解艺术作品的形成与发展。在种族、环境、时代背后所揭示的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等意识形态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精神养分。“三要素”理论对于把握文学创作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外部途径,对于分析文学作品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通过丹纳的“三要素”说对于扎西达娃的创作进行分析,从而发掘出扎西达娃文学作品的民族色彩。

一.种族——扎西达娃文学创作的内部根源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说的“种族”是“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人带着它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且它们通常更和身体的气质与结构所含的明显差别相结合。”①正是这种遗传与结合使得各民族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使得民族间的差异不仅仅是由于地理环境所引起的表征上的差异,更是各民族内部心理、血缘关系上的民族精神的差异。因为种族所形成的共性是与民族生活密切相关的,根植于民族性之中的,所以种族这一因素是不会因为环境与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它深深的埋在一个种族的集体记忆里,成为不可磨灭的痕迹。

对艺术创作来说,种族这一因素是根深蒂固的。作为土生土长的藏地作家扎西达娃,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到深深的民族特性。西藏的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藏族将宗教信仰融入在自身的血液里,以至于藏地文学与宗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不少藏地文学的产生就带有深深的藏地的宗教特性,宗教经文、宗教思想成为了藏地文学创作的源泉;另一方面许多宗教的经文典籍本身就是颇具艺术性的文学作品。由于受宗教的影响,藏地文学中充满了宗教说教色彩和由宗教幻想而产生的神秘色彩。这种基因根植于西藏民族的血液之中,熔铸于西藏这片辽阔的高原上,世代相传,成为了不可动摇的民族特性。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藏地文学创作,扎西达娃也自然而然受到了影响。

扎西达娃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民族的宗教信仰、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因素,正是对藏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在扎西达娃的小说中,读者可以领略到不同的民族特质与异域风情。扎西达娃小说中的许多题材都取自藏地的古老传说、宗教典籍、藏地风俗。比如,关于“香巴拉的故事”,是在藏地流传非常广泛的口头传说;关于“莲花生大师”的故事则是记录在西藏宗教典籍中世代相传的一则故事;关于“天葬”的风俗则是藏地独有的丧葬方式……由此看来,藏民族的风俗传说之中包含着不少神秘、荒诞、魔幻等因素,这些渗透进了扎里达娃的血液里,对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扎西达娃小说所表现出来的神秘、荒诞、魔幻与其说是先锋小说的处理方式,不如看作是特殊的地域所自然形成的民族文学精神。

二.环境——扎西达娃文学创作的外部条件

丹纳所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指气候、地理环境对于民族或者种族性格的影响,而社会环境的影响则是风俗习惯、制度对于地域文化的影响。在丹纳看来,环境因素对艺术发展的影响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位于世界屋脊的西藏,有着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与人文情怀。西藏的特殊地理位置给予了扎西达娃文学创作难得的外部条件。西藏独特的海拔与地形塑造了藏地难以言状的自然美景。宽广辽阔的西藏高原、高耸纯净的喜马拉雅山、接近天堂的日喀则、峻急汹涌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永不停歇的三江源……雪域高原西藏拥有着毫无雕琢的美景,居住在这里的民族,在高原峡谷中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藏民们在高原草场的歌舞,在峡谷溪流间生活,雅鲁藏布大峡谷内回荡着转经筒朝圣的声响……西藏本真质朴的民族文化独树一帜。洁白的哈达、香甜的酥油茶、鲜艳的唐卡等等,原著民族日常生活的寻常物件都成为了西藏文明独特的文化标志,也都出现在扎西达娃的作品里,成为了别具特色的风景人情。

雪域高原西藏虽然有着难以言状的美景,但是特殊的地形气候也使得西藏这块大陆相对孤立,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相对于富饶的内陆平原地区,西藏显得较为贫瘠。高原恶劣的生态环境使得人们的肤色与身体都不同于丘陵地区生活的人们,藏族人民的肤色呈现出明显的高原红,性情也变得坚韧不屈。藏民由于长期的骑马放牧,身体健壮,性格也多豪放潇洒。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西藏人通过信仰佛教,渴望在现实的苦难中,保持内心的纯粹与宁静。在扎西达娃的每部作品中,都可以感受到藏民的本色生活:诵经朝拜、典章礼仪、衣食住行、谈情说爱、婚丧嫁娶、打猎喝酒……所有这些都来自于那个特殊的地域,这是扎西达娃小说展现给我们的亦真亦幻的世界,其间无不闪烁着神秘的色彩。

三.时代——扎西达娃文学创作的发展方向

在丹纳看来,时代影响着文学创作的发展方向。“无论什么时代,理想的作品必然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倘使我们观察现代人的心灵,就会发觉感情与机能的变质,混乱,病态,可以说患了肥胖症,而现代人的艺术便是这种精神状态的复制品。”②时代的精神状态会反应在文学作品中,扎西达娃的藏地作品同样能看到时代的印记。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掀起了“文学热”。在此热潮的推动下,大批生于西藏的青年作家登上了文坛。在这股主流文学热潮的强势影响下,身在边地的扎西达娃深切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引燃了他创作的热情。从《沉默》、《朝佛》到《闲人》《白杨林·花环·梦》,扎西达娃的前期创作中充满了“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印记。他的创作主旨与当时的时代热潮基本上保持一致。扎西达娃受到主流文学的影响,自觉将其创作与时代精神融合在一起,将笔下藏地藏人的生活与时代精神巧妙结合,藏地文学紧紧追随时代的脉搏。

中国的寻根文学对扎西达娃后期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文坛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文化寻根现象。一批作家们除了发表大量作品外,积极撰文对于文化寻根这一文化观进行倡导,一时间引起文坛高度关注,随后一批理论家迅速加入文化寻根的阵营,发文支持文化寻根这一主张,掀起了“寻根热”的潮流。在文学创作中,寻根小说也由此涌现了出来,逐渐形成了寻根小说这一流派。倡导者们普遍认为处于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文化才是当今文学所需的根,主张重视对本民族文化地深入挖掘,重视对民间文化地深入开采,要求作家深入到少数民族中间去,感受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风土人情,创作出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扎西达娃也受到了“寻根热”的影响,并自觉地付诸行动,向他所熟知的藏文化中寻找创作题材。扎西达娃特殊的藏族身份为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他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熟悉的地理环境与民族风情之中,创作出了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文学作品。相比较前期创作,除了表现出一种落后、野蛮、顽强的生命力外,后期作品在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上更加呈现出变化莫测的神秘特征。他将藏地独有的地域环境和文化传统与魔幻小说的表现手法巧妙结合起来,使自己的作品既有本色、纯真、古老的民族文化,又有神奇、荒诞、魔幻的时代风格。扎西达娃敏锐地捕捉到文化寻根潮流所引领的时代风向,拓宽自己的创作路径,既让自己的文学创作步入了新的阶段,也为当时的文坛创作提高了新的思路和典范。

扎西达娃的文学创作与时代密切联系在一起,用神秘魔幻的言说方式展开,表现少数民族地区独有的人文风情和民族精神。从文学外部视角来看藏族作家扎西达娃的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种族、环境、时代对于扎西达娃创作产生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扎西达娃所创作的文学作品。这一分析视角,也为文学分析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①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4页。

②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9页。

(作者介绍:李珍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文艺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达娃扎西寻根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生化检验和常规尿检对于糖尿病诊断的临床效果分析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扎西达娃的小说美学探微
卡尔巴·扎西次仁采访录
农耕溯源 寻根羊头山
寻根稽古德祚绵长
雪豹达娃死了吗?
扎西的菜园子
见与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