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影响下电影叙事的美学特征

2016-04-04 14:29刘永亮王力平
关键词:超文本美学数据库

刘永亮 ,王力平

(1.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2.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88;3.安徽新华学院动漫学院,安徽合肥 230088)

互联网思维影响下电影叙事的美学特征

刘永亮1,2,王力平3

(1.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2.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88;3.安徽新华学院动漫学院,安徽合肥 230088)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观影方式和审美习惯等都发生了改变,并进而影响到电影的生产和传播机制。从口头叙事、文本叙事、影像叙事到当代的数字媒体叙事,我们可以看出媒体的发展改变了叙事艺术的生产和传播,并影响到叙事的文本形式和话语模式。互联网思维影响下的电影叙事呈现出自身叙事方式和美学特征。

互联网;思维;电影;叙事;美学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媒介密不可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整个社会和媒介的结合更为紧密,整个社会进入了跨媒介时代。随着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在电影的生产和制作中出现了数据库超文本形式的叙事模式。这种数据库的叙事模式,适应了人类的观看和检索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日常行为和审美习惯。互联网作为信息载体和数据库,给使用者提供一个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同样影响着人类的行为习惯、审美方式、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影响下的电影叙事有其自身的美学特征,适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互联网思维影响下的电影发展现状

(一)网络和媒介技术的发展 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与科学技术密不可分。电子技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结合和发展给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更为宽阔的发展空间和表现可能。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给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画面可以通过电脑数字技术的合成来完成。其中包括人物的角色、场景,以及影视的剪辑,特效的渲染、合成。数字技术的发展把电影的传统技术和现代的计算机技术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电影、电视和多媒体的集合和渗透,从而不断滋生出新媒体、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艺术的形态。特别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革新带来了媒介技术的新发展,各种媒体间相互渗透和影响。电影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打破电影、电视、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络和新兴媒体的界限,电影叙事载体的更新与发展也引起了电影叙事方式的改变。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和网络媒体中的数据库密切相连,使电影越来越注重事件的推出和场所的传达,数据库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把艺术作品的结构储藏起来,这些数据的内容可以通过并置、融合、比较、过滤等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二)大数据和互联网思维的形成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认为“大数据”是关于某个现象的所有数据,并利用它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辨出信息的准确性。在电影的生产过程中统计分析出观众观看的最大卖点才是电影生产商所要寻找的大数据。互联网作为信息载体和数据库而存在,给使用者提供一个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影片本身、观众的需求和行为、电影宣传活动的经验及反馈等成为电影制作分析大数据资源和依据。大数据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了解人类的行为,这种方式是量化的、可预测的,通过数据库甚至可以预测人们将要做什么,通过数据库的观测,让我们组织起来做正确的决定,并且执行这些决定。[1](P12)在当下的电影生产制作中,可以通过观众对某个导演、演员,甚至某个电影票房的评论和关注程度的数据库,对电影进行数据分析,从而生产出适合观众观看的电影作品。互联网时代的电影生产提高了电影效率,降低了成本,形成了适合观众需求的互联网化的生产模式,并且形成了新的价值判断。互联网时代的电影生产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观看方式和审美习惯,使人们在数字社会中应该拥有像在现实社会中一样的权利和义务。在现代电影的运作中,都是依靠网络大数据的分析,制造出观众喜欢观看的电影。一些新锐导演开始以青春、科幻、女性等具有大众消费文化的中小成本电影作为创作题材。中国电影的观众也在趋于年轻化,正是这些能够掌握并习惯运用各种媒体观看电影的“网生的一代”成为当代电影消费的主流群体。

二、互联网影响下的电影叙述的美学特征

(一)解构美学特征 在电影的传统叙事中,事件的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是构成电影叙事情节的关键所在。若干个事件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排列就构成了整个电影的情节。电子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以文本和影像线性叙事为主的视觉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和媒体技术进入电影。美国理论家列夫·曼诺维奇(Lev Manovich)在《新媒体的语言》中指出,新媒体代表了两种分离的计算与媒体技术的汇聚,将所有现存的媒体转变为可通过计算机访问的数字数据,其结果就是新媒体。[2](P19-20)电影与网络媒介技术的结合使电影的叙事表现为解构、拼贴、并列的叙事结构,并呈现出一种碎片化、零散化的美学形式。互联网思维下的电影叙事打破了传统叙事的时间顺序,时间开始分叉,在结构上呈现出非线性。电影《失恋三十三天》以日记的方式呈现出故事的叙事,三十三天可以是错乱的,导演只是撷取了典型的事例分布在三十三天之中而已;电影《小时代》系列就是把无数组不相关的时尚秀拼贴在一起进行叙事;电影《后会无期》看似一部公路片的类型电影,其实是将一个个小故事用公路这条线索给串联起来了。

在现代表现意识流的电影中常出现碎片化、拼贴式的叙事美学特征,在电影《Hello树先生》的叙事中描写的树先生与小梅无头无尾的爱情,树先生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包括树先生的工作,树先生到城里陈艺馨处,小庄与二猪的冲突,树先生和二猪在婚礼上的冲突,以及树先生和弟弟的打斗场景。树先生的意识被这些不连贯的、无因果关系的碎片的外界因素刺激后,链接到另一个意识层面或心理空间的刺激之中。这些画面形成了一些碎片化的组合,这些片段在时间的排列上没有先后的顺序,打破了传统叙事中的时间顺序,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像《盗梦空间》讲述了道姆·柯布通过盗取别人梦境中的思想的故事,将梦境和现实交替叙述,让人分不清是真是幻;在《无姓之人》中运用并置、闪跳、循环等方式描写了人类记忆的混乱,给人无始无终、循环不止的感觉。电影的叙事呈现出断裂式、解构性的特征。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观看习惯正在改变,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媒体来观看不同的电影,并形成了这种媒体交换的频次和习惯,“网生代”正是在这种媒介转换的过程中诞生的。用户对时间的分割正在改变着现代人的消费习惯,同样作为“网生的一代”,也越来越习惯于接受这种碎片化、非线性的拼贴式的电影叙事方式。数据库中的超文本解构了事件的连接性,在文本中出现的缺省、跳转、互文、延伸增加了现代人的想象力,并把没有事件顺序的内容和片段拼接在一起,形成新的意义。

(二)链接美学特征 互联网思维下的电影叙事特征来源于影视媒介的流转,观众可以和影片进行互动,人们可以参与到影片中的任何一点进行选择或终止。网络中的数据库呈现的超文本是程序的、交互的、空间的、相互链接的。网络媒介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人类对数据库中超文本的参与性、互动性、沉浸性。互联网意识的形成,直接影响到电影的生产机制和传播方式。在现代电影的生产中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电影的点击率、下载次数、反馈留言、不同媒体的分量传输等数据,找出观众的观看习惯、审美方式,从而生产出人们喜欢观看的电影作品。就像桑德拉·高登西所认为的反馈环、自创生理论、结构耦合承载着互动影像的生命。现代电影通过微信互动、实时点评、云剪辑、众筹生产、弹幕等形式使观众和电影时刻产生着互动,互联网生活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互联网思维下的电影叙事正是适应了人类的观看习惯和审美方式,这种数据库的链接美学拓展了影视表现的叙事空间,产生了像互动游戏、新媒体装置艺术等新的媒体形式。数据库中的超文本以空间的分布取代了时间的排列,使电影的叙事时空得到全新的释放。建立在数据库之间的超链接的不连续性能,实现了人类思维的自由跳转,渐渐改变了人类的行为和审美习惯。人类的大脑可以对数据进行一种超时空的数据瞬间检索和选择,观众可以随机性的选择任何一个文本,也可以从一个文本跳转到另一个文本,从而形成了当代电影叙事的瞬间表达,个文本之间的超链接构建出一个立体的叙事网络,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叙事的介入产生新的意义。“我们的网络广度在远程空间中定义我们,正如物质身体在旧有的生物文化中定义我们那样。我们如今在任何严格意义上都是无重量、无维度的。我们由自己的连接性所度量。”[2](P379)互联网思维下的电影叙事的内容也扩展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叙事文本在不同的媒体间进行流转,在流转中其原来的意义被消解,新的意义被重构,此时技术与环境超越了叙事故事本身的意义。随着媒介的改变,新意义的产生将永不停止。在当代的电影创作中,IP(Intellectual property)电影的创作就是根据不同媒体间的流转而产生的,很多电影根据歌曲、小说改编而形成新的知识产权的形式。这种IP电影的知识产权的生成就是依靠数据库资源的积累,同时也是大众心理诉求的数据表现。

(三)自由美学特征 互联网影响下的电影依靠数据库中的解构性和链接性使电影的叙事有了更为宽阔的表现空间。互联网影响下的电影叙事依靠数据库中超文本的开放性,呈现出随机性、瞬时性和自由性的特征。数据库中的特征标记语言可以把收集的文档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库,不仅可以将整个Web网络连接起来,还可以把这些文档库与世界上的其他文档集合链接起来。读者可以凭借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控制文档在屏幕上的显示,使超文本的阅读变成现实。电影叙事中的非线性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超文本的去中心、立体化、无边界的特征给数据库电影提供了开放性的空间。在观看电影时,观众可以从一个节点滑入另一个节点;同时观众可以在各个片段跳转和缺省的部分介入新的节点和新的内容,从而使前后影片的片段形成新的叙事意义。由此可见,随机性、瞬时性、偶然性、自由性成为现代电影叙事的新特性。

在电影《云图》中通过六个的故事轮回,讲述了人类世界的变幻无穷,表现出碎片化、零散化、随机性的特征。影片把这六个故事打乱,把不同的人物、场景和事件在时空中更迭变幻,重新组合排列,观众可以从任何一点切入并不影响最后观看的效果。影片通过并置、交叉、闪跳、穿越、压缩、扩张或者重新排列的方式让观者感受到人的生命如云图上的繁星,交相辉映,这些不同时空的星体给亘古的自然生命注入了生命活力,同样生命的存在依然要回归到世界自身的运行规律之中。互联网思维下的电影叙事的特征就像星丛中处于不同时空的行星,这些行星有距离的长短、光芒的强弱,但都会被人看到。互联网思维下的电影叙事是自在的存在,自在之美就在于网络媒介技术的随机性、碎片化、瞬间性的特征。阿多诺认为,自然美观是整个美学思想的出发点,美源于自然,自然的未定性和丰富多彩是美的原型。这种随机的、自然的、多样化的数据库方式的出现,正反应了审美和艺术的开放性、自然生命的优先性以及现代艺术的拯救性。它们没有任何主题或形式上的发展,没有将诸要素组成系列的其他东西,取而代之的是个别项目的集合,而每个个别的项目又充满着随机性,在它们当中每个项目都拥有和其他项目相近的意义。[4]由此可见,建立在数据库之间的超链接具有的不连续的性能,从而实现了人类思维的自由跳转,形成了行为和审美习惯的改变。在数字媒体中出现的“超文本”使观众摆脱了文本线性的控制,读者可以随意地在某个地方停下来,进入另一个文本。“超文本是与文本进行交互的一种模式……超文本就是电子的文本间性——所有文本的文本——超级文本。”[5](P82)这样,原先的单一文本变成了无限延伸、扩展的超级文本、立体文本。人类的大脑可以对数据进行一种超时空的数据瞬间检索和选择,这样,形成了电影叙事的瞬间表达,让人感觉到无始无终,循环不止,自由流动。

三、结语

网络时代,科学技术与电影艺术的结合使电影的生产面临着艺术结构形式、生产方式、叙事方式、美学形态的改变。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叙事艺术以线性叙述的方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事学的研究也从关注故事转变为关注叙事过程、叙事语境和叙事阐释。英国新媒体艺术家阿斯科特(Roy Ascott)说:网络造就了空前规模的集体智能,一种集体认知的全球网络。以此为依据,可以产生“超思想”(superthought)、“超精神作用”(paramentation)、“智力网络”(noetic networks)等,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的神经网络融合于全球网络以创造意识的新空间。[6](P378)由此可见,当代电影正经历着格局结构的转变和电影的叙事转型,电影的叙事所呈现出来的叙事美学表现出的碎片化、随机性,无始无终、循环不止、参与性、互动性、沉浸性给电影叙事与审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语汇。在当今互联网思维下,电影叙事及美学特征的改变,不是简单的叙事模式和审美方式的改变,而是一种文化形态的生成,是理念上的转变,是思维的更新。

[1]黄英侠编著.最清新的声音[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Lev Manovich.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M].Cambridge,Massachusetts London:The MIT Press,2001.

[3]Aseott,Roy.Technoetic Aesthetics:100 Terms and l~finitions for the Post-Biological Era.1996.In Telematic Embrace.Visionary Theories oJ'Art,Technology,and Con.sc~ s,by Roy Ascott.P.379.

[4]黄鸣奋.数据库艺术:信息科技与叙事实验[J].三明学院学报,2005(01):9-18.

[5](美)迈克尔·海姆著,金吾伦、刘 钢译.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6]Acott,Roy.Technoetic Aeshetic:100 Terms and Definitions for the Post-Biological Era[A].1996.In Telematic Embrace.Visionary Theories of Art,Technonogy,and Consiousness by Roy Ascott.Edited and with an Essay by Ediward A.Shanken.Berkeley,Los Angles,London:University of Calforia Press,2003.

Aesthetic Features of the Film Narrativ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nternet Thinking

LIU Yong-liang1,2,WANG Li-ping3
(1.School of Art and Communication,Anhui University,Hefei Anhui,230011;2.Graduate School of Beijing Film Academy,Beijing,100088;3.School of Animation,Anhui Xinhua University,Hefei Anhui,230088)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people's living habits,ways of seeing film and aesthetic habits have changed a lot,which influence the prod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films.From oral narrtive,text narrative and image narrative to contemporary digital media narrative,we can se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have changed the prod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narration,and influenced the text form and discourse pattern of narration.Under the influence of Internet thinking,the film narrative presents its own narative style and aesthetiv features.

Internet;thinking;film;narrative;aesthetics

I207.35

A

1674-0882(2016)01-0059-04

2015-10-18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调侃与反讽”文化研究》(14YJC760039);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文化产业转型视野下艺术设计价值体系研究》(SK2015A259);安徽省教学研究一般项目《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2014jyxm724);安徽省教学研究一般项目《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4jyxm443);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影视表演专业课程考评模式改革及质量评价标准探析》(201317)

刘永亮(1979-),男,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视觉文化研究、电影学理论;

王力平(1987-),女,山东烟台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数字媒体技术。

〔责任编辑 裴兴荣〕

猜你喜欢
超文本美学数据库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外婆的美学
基于HTML5静态网页设计
基于新闻翻译试析翻译中的超文本成分
纯白美学
数据库
数据库
“妆”饰美学
思维的模拟外化:概念超文本建构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