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班网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成效及其提升对策

2016-04-04 14:29刘世斌徐挺汉蔡艺颖刘海波
关键词:易班班级思想

刘世斌,徐挺汉,蔡艺颖,刘海波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易班网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成效及其提升对策

刘世斌,徐挺汉,蔡艺颖,刘海波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实践中,高校师生虚拟社区易班成为良好的教育平台。易班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拥有实现资讯传播、加强民主管理、促进师生交流等功能。本文针对教育载体、教育队伍、教育氛围、教育方法四个方面,总结出强化虚拟班级建设、构建分工明晰团队、营造和谐师生关系、制定教学相长策略四条经验,并据此做出了易班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未来趋势研判,提出了可供参考借鉴的建设性意见。

易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并“要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1]基于此,2009年上海市教卫党委研发了全新的网络虚拟互动社区——易班。易班平台建立后,在凝聚学生、服务学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大放异彩。

一、易班发展历程梳理及建设成效概览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价值和教师信息传递方式单一,层级式的传导过程不仅效率低下,且因多次转述和二次加工容易失去其真实性和有效性。[2]此外,管理教育效能下滑趋势也因高校扩招而愈演愈烈,以往1:100的师生比例陡增至1:150甚至更大,专职辅导员和一线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远落后于学生增长规模,致使在思想引导、班级管理方面“被动缺席”。

相较之下,基于网络化生存背景中和新媒体浪潮下应运而生的易班,则抓住了时代的浪潮,巧妙地将同一年龄段、学习能力和发展水平相当的高校学生集中于一个集开放性、互动性、及时性于一体的网络平台,并根据校方的安排和引导,实现了线下实体行政班级的线上虚拟化延伸。2007年,上海部分高校开始建立网上班级E-Class(易班前身),成为提供SNS、博客、微博等功能的上海高校师生实名互动平台。2009年下半年,上海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受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委托,着手结合新媒体技术和移动应用,开发出基于Web2.0的易班,将上海交大、上外、东华、海洋等沪上知名高校纳入首批试点。2010年5月和11月,易班再次开放两批试点,复旦大学等21所高校成为其新鲜血液。2011年11月,易班试点拓展至44所高校。仅仅过了一年,易班试点已从上海院校拓展至西华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高校。2014年,根据国际最知名的Alexa流量统计,易班的排名从4万飙升至1万,成为名副其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工具。[3]

一是打破时空界限,实现了资讯传播。易班诞生后,教育信息的来源不再是简单的“你说我听”,资讯渠道也不囿于传统的教科书。相反,只需轻点鼠标、登陆网站,即可从互联网中获取海量信息,并且可在朋辈教育、教师引导、同窗相竞的多元互动过程中,将自身的感悟、体验、心得等教育成果通过转发评论等方式传播共享,实现了“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二是打破垂直边界,加强了民主管理。高校中也存在典型的自上而下的科层式管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组织僵化、相互推诿和效率低下等问题。易班的出现则将管理的权力下放至普通学生,使之能够参与班级事务性提案讨论,并采取匿名投票的方式决定方案,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参政议政能力。此外,辅导员也可将教育中遇到的困惑发至易班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观点,增强其参与班级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三是打破心理边界,促进了师生交流。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新生代高校学生,虽然个性张扬追求自我,但也更为敏感脆弱,在渴望表达的同时又担心隐私泄露,故而时常存在“网上网下两张皮,线上线下双面孔”的现象。[4]易班则将开放性和隐蔽性两个看似矛盾的要素,通过互联网技术巧妙融合,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等多种交流方式并存,私人消息、班级公告等沟通渠道畅通,使之成为师生互动对话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媒介。

然而,易班作为新兴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也必然存在些许弊端。例如,其推广的过程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容易让追求个性的90后感到抵触和抗拒。再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易班的趣味性不足,对学生的吸引力相较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也较弱。此外,部分高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导致易班运行不畅,让主打即时互动的平台未必能发挥全部效用。

二、易班教育特点概况及运营经验总结

易班虽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困惑,但短短数年的厚积薄发使之积淀了较多可供借鉴、复制和参考的经验。

(一)教育载体:强化虚拟班级建设 易班虚拟班级建设受到内外两方面因素的裹挟而催生。一方面是当前学分制背景下,“同班不同学”成为常态,传统的学生管理失去了实体载体。这使得班级成员因聚少离多而疏于沟通了解,也直接弱化了班级观念,向心力和凝聚力大为削减,组织动员能力低下。[5]另一方面是学生自发组建各类虚拟班级鱼龙混杂,虽有“遍地开花”的活泼氛围,又呈现出“有始无终”的管理瓶颈,广泛性、自主性和随意性并存。因此必须把握建设阶段、契合师生需求、凝练班级文化,才能把易班真正建设成为规范、有序、和谐的虚拟班级社区。

一是把握建设阶段,强化首因效应。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首因效应”,认为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印象将决定二者后续关系走向。该心理学现象也适用于易班虚拟班级的推广策略,抓住关键时间节点,进行广度和深度宣传,提升关注度,将使高校学生,尤其是新生对平台产生先入为主的良好印象。在初期建设阶段,可于录取通知书、新生入学手册、专业学习指南等必备品上放置二维码,并要求辅导员根据新生特点开设诸如“专业导航”、“生活百科”等班级服务板块,培养其利用易班检索信息、获取资讯的习惯;[6]在核心建设阶段,要克服学生新鲜感、参与度减退的困境,选好易班班委发挥主体作用,确保每班配备有责任心、有创造力的网络坚兵,协助辅导员做好虚拟班级管理工作;在提升建设阶段,要做好网上网下活动的结合,开设虚拟班会增强凝聚力,并且针对考级考试、岗位实习、职业规划等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线上主题活动。[7]

二是契合师生需求,形成路径依赖。“路径依赖”原为制度经济学中的概念,意即一旦做出某种选择,在惯性的作用下便会不断自我强化形成依赖感。推及至易班虚拟班级建设中,则一要契合资源共享需求。易班相册和网盘无容量限制,且可实现多终端同步,因而不仅可以创建相册上传记录班级活动的照片,也可以共享有关专业学习或兴趣特长的电子资源。二要契合信息发布需求。可将易班作为班级事务性通知窗口,发布校园活动、党建团学、帮困助学、心理辅导等热门信息,成为校园资讯的聚集地和分流口。三要契合答疑解惑需求。可促成专任教师进驻班级,不仅可利用专业素养优势开列书目、线上答疑、分享新知,也可凭借个人魅力感染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育人生态系统。

三是凝练班级文化,扩充辐射范围。传统实体班级无法满足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团日活动、集体班会中学生们又展现出强大的集体归属愿景,易班的推广普及恰好可以兼顾互补。一方面可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富有特色的班级活动,或探索老活动、老主题的新形式、新模式,促进传统团学活动的新媒体化转型提升;另一方面可形成展现班级精神风貌的班风和学风,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在虚拟班级中可根据学生的个性禀赋、兴趣特长、学习能力等差异,组成线上学习小组,确保每位班级成员都能在其中“选我所爱,爱我所选”,以柔性管理的方式形成软约束和人性化关怀。

(二)教育队伍:构建分工明晰团队 易班作为新型媒介形态,在各高校的“落地”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人手不足的情况。有的高校缺乏专职管理员,通常由本就工作繁重的行政岗教师兼任;有的高校责成学生干部负责运营,却往往陷入授权不足或放权过度的悖论中。[8]此外,管理团队成员还或多或少存在未能真正熟练掌握并自如运用易班功能的问题。因而,必须由管理监督队伍、思想引领队伍、学生骨干队伍“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才能组建出一支系统、科学的专业团队。

一是组建管理监督队伍。该团队应能够主动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根据各校的校史校情和学科优势,开发出具有校园特色的易班插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除定期检查易班网站,及时删除不当言论和负面消息外,还应负责各虚拟班级的日常运行和维护,制定科学的舆论危机应急处理机制,并形成系统的管理制度。换言之,既要负责易班信息的筛选和过滤,规范网络言论和行为,又要主动收集、整理和分析易班上发布的信息,确保舆论场积极正向。

二是组建思想引领队伍。高校中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数量众多,其工作经验和职业特点决定了能够运用先进文化和正面价值引导学生。一方面,要鼓励各级党、政、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课堂延伸至易班,充分利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发挥个人魅力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另一方面,高校中教学、科研和党政管理部门的教师因行政工作特性需频繁使用网络,且其工作内容通常与学生息息相关,可尝试把工作平台搬至易班,针对后勤、教学等方面的热点问题做出统一解答,化解校方和学生间的不信任。

三是组建学生骨干队伍。青年学生对人生轨迹相似、年龄相仿的同龄人在心灵上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而在团学工作、文体竞赛、学术科研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不仅自带偶像光环,而且也因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可选树为典型。[9]易班上亟需这类草根群体或校园明星打破心理隔阂,而这类具有自发性、可塑性和辐射性的学生骨干也能反过来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主动参与易班网络文化建设,真正实现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10]

(三)教育氛围: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天地国亲师”是儒家传统价值排序,其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导致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价值等同。一方面,长幼尊卑的等级观念催生了“师道为尊”的师生伦理关系,“教师中心论”影响延续至今;另一方面,儒道尊奉“入世”,即学而优则仕,在政教合一、官师一体的传统文化影响下,这一过度功利化的社会目标凌驾于教育目的之上,师生柔性交流也湮没于刚性的国家需求之下。因此,打破僵化的师生关系关乎教育的成效,易班打通了平等性、合作性和主体性新型师生互动渠道,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一是平等对话的交流态势。传统教育模式中,课堂虽是维系师生关系最有效的纽带,但也因课堂时限、家校割裂等固有弊端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导致师生间沟通交流短促而浮于表面。易班的出现使得现实和网络连为一体,课堂和课外两线联动,客观上打破了对话的时空阻碍。此外,易班上丰富多元的聊天表情、俏皮风趣的动画配图拉近了冰冷文字的距离感,甚至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11]匿名发言的功能化解了学生的顾忌,敢于畅所欲言,吐露真实心声,而教师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究形象,以倾听和引导代替了说教和命令,强化了良师益友的双重身份。[12]

二是合作共赢的互促生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念下,教师的职责在于把国家期许和社会要求施加于学生身上,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工具人”。换言之,作为制度、学识和道德的代言人,教师先天扮演教育主导者的角色,后天拥有垄断信息源的优势,从而获得了绝对权威,甚至为达教育目的不惜以体罚、责骂等方式表达“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理。易班强大的信息搜索引擎和海量的学习资源让自主学习成为可能,为争议性问题提供开放讨论平台,为探究性学习提供多元参考资料,也允许学生质疑教师观点,发表自我见解,表达、讨论和探究成为常态,建立起偏重于合作性的师生关系。

三是以生为本的主体地位。单向授受和被动依赖是传统教育的痼疾,学生只能被迫接收教师观点并接受行政管理。易班强调了教育对象的主动参与性,特别是在虚拟班级运营和管理上“还权于民”,开放了民主管理的权限。易班上的管理方式实现了从先前的直接管理到导向管理的转变,也完成了学校管理到学生自主管理的过渡。[13]这一“以生为本”的“自治”理念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自我约束的责任感,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话语权,切实提升了主人翁地位。[14]

(四)教育方法:制定教学相长策略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育亦是如此。孔子虽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但更注重“因材施教”的实践。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先生曾在《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一文中将当前的传统教育方法归纳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板演——学生模仿三种模式,且无一例外都属于单向度的“讲解——接受型”,仅仅将教学任务、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机械地套用于学科体系中,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线、兴趣点,也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了课堂的沉闷和无趣。可见,教学应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而利用易班开设特色教育专栏、组建互动学习群组、建立教学评测系统,则能够让传统教育方法陷入学生不想听、不愿听、不爱听的困局时“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是开设特色教育专栏。教师作为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核心人物,却往往只能依托时间有限、地点固定的课堂向学生讲解知识点,未必能讲细、讲深、讲透。但在易班上,教师可根据授课进度或知识重点开设话题专栏,或根据课程的具体教学特点,梳理出适合利用易班平台呈现或是补充的教学内容,由课程负责人或网络教学助手对该栏目予以引领和维护,实现课堂共性教学和易班个性辅导相结合。此外,辅导员和任课教师还应密切关注重大事件和热点新闻,并从中择选出合宜的角度鼓励开展针对性的话题讨论,引导舆论走向,也引发学生思考。[15]

二是组建互动学习群组。陈华栋先生在《“易班”:web 2.0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一文中指出,易班相比其他社交网站而言,能够凭借较强的班级归属感和凝聚力,使志同道合者汇聚一堂,并充分发挥出大学生参与共建的积极性,实现自我提升。一方面,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计划、能力和兴趣主动寻找学习伙伴,或与喜爱的任课老师发起线上交流,建立多向互动学习群组,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16]另一方面,天南地北的任课教师可借助易班强大的网络云共享技术,完成课件下载、教案交换、题库共享,也可以站内信的形式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探讨,不断革故鼎新、取长补短。

三是建立教学评测系统。“教学相长”历来强调双向互动,而利用易班开展教学评测则简化了互动过程,优化了对话结果。其一,可通过话题发布的形式,提前向学生预告后续授课章节的重难点,并对教学过程做出简要概述,让学生了解进度和知识点,并要求学生在预习后提出反馈意见,教师据此调整教学方案,进行二次备课。其二,可鼓励学生通过投票或跟帖的方式对教案设计、教学效果等方面做出评价,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教师调整授课进度,改进教学方法。[17]其三,可导入题库以供学生进行自我复习、自我检测,依据每章节的授课重、难点自动生成在线测试系统,以检验学习效果并弥补短板。

三、易班转型趋势研判及提升对策分析

易班在微博、微信、贴吧、空间以及人人网等为数众多的同质化平台的夹缝中生存并完善,且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如此成效实属不易。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时至今日,易班仍是较为崭新的网络文化产品,运用其进行思想引导仍需要较长时间的持续路径摸索和经验总结,故任重而道远。基于此,笔者对易班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研判,并提出两点建议。

一方面,要依靠易班,但不能依赖易班。尽管易班可以作为现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有力补充,但必须认识到其仍然只是作为辅助教学管理工具存在的,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育课堂,更不可替代面对面的谈心交流。因此,易班仅是工具,而非终极手段,切不可过度依赖和偏废,而应有所取舍、有所融合,方能实现传统课堂和易班平台的两线联动。

另一方面,要规制易班,但不能管制易班。不可否认,易班依托的互联网技术资源太过繁杂多元,信息良莠不齐,对于涉世未深且“三观”尚处形成期的高校学生而言,很可能堕入虚拟性和真实性的冲突中。[18]但是,不可因噎废食废止易班这一新媒体化教育平台,也不能武断一刀切实行行政管制造成“万马齐喑”的局面。相反,应注重易班社区制度化建设,出台相关政策文件规范平台管理,强化网络监督,扼杀负面情绪,传递网络正能量。

四、结语

易班作为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平台和新媒介,是传统课堂教育的有力补充。然而,易班也并非十全十美,我们只有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在理论中反思,不断总结经验,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好易班作为组织动员、宣传教育、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交流平台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从而真正将易班打造成为能够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线上生活社区。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4-10-15.

[2]顾怀秋.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以“易班”平台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05):62-66.

[3]张 静,冯鑫鑫等.基于易班平台的“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J].今日中国论坛,2013(15):239-240.

[4]武增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下的易班网络研究[J].考试:高教研究,2012(20):10-12.

[5]张静,毛正强,党国华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与易班平台的对比研究——以西华大学为例[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3(03):47-48.

[6]亓季松.构建“易班”为Web2.0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主阵地[J].科教文汇,2015(04):10-11.

[7]刘良君.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宣传平台[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4(07):234.

[8]叶雄坤.自媒体时代背景下易班网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中的作用探析[J].中文信息,2014(11):251-252.

[9]罗汝坤,李志强,刘智斌.高校易班网络骨干队伍建设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3(11):67-70.

[10]王海建.在“易班”中培养网络学生骨干的思考[J].青年学报,2012(01):16-18.

[11]李志强.网络群体心理与舆论引导策略研究——以上海高校网络互动社区易班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3(12):221-223.

[12]李红利.易班推广过程中大学生网络行为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1(13):89-91.

[13]肖诗来.易班建设、推广与学生自我管理的契合研究[J].都市家教(月刊),2013(02):126-127.

[14]陈巍巍.易班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6):171-172.

[15]姜月飞.易班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J].文教资料,2012(03):226-227.

[16]李兴华,刘智斌.利用“易班”构建网络德育工作新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2011(13):86-88.

[17]董玉来,陈艳红,孔维刚等.基于“易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探微[J].思想理论教育,2012(17):55-59.

[18]梁正科,池 露,刘 辉等.基于易班平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性与虚拟性结合研究[J].时代教育,2013(11):31-32.

Construction Effect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of“E-CLASS”Network Platform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Shi-bin,XU Ting-han,CAI Yi-ying,LIU Hai-bo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Fujian,350007)

In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 virtual community is set up for teachers and college students——“E-CLASS”has became a good educational platform.Based on the carding of development process of“E-CLAS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functions of this educational platform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se functions included realizing disseminating information,strengthening democratic management,promot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so on.Meanwhile,in education carrier,education team,educational atmosphere and education method,the author summarized some experience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virtual classes,building a team whose division of labour is clear-cut,establishing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formulating a strategy to benefit bo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st part,this paper made a prediction of the future trend of“E-CLASS”in 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 reference.

E-CLAS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xperience;countermeasure

G643.1

A

1674-0882(2016)01-0085-05

2015-10-16

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大学生教育管理课题立项研究成果

刘世斌(1986-),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徐挺汉(1973-),男,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蔡艺颖(1984-),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刘海波(1983-),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赵晓洁〕

猜你喜欢
易班班级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班级“四小怪”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完善“易班”建设探析
思想与“剑”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浅议易班在高校共青团改革中的作用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高等学校易班平台推广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