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静”角度看数学中的“动态”问题

2016-04-05 06:59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1318班
中学数学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棱锥动静中点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1318班 徐 戡



从“动静”角度看数学中的“动态”问题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1318班徐戡

从辩证角度看,动与静是相对存在的.数学中“动态”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的想象能力,若其依据一定规律运动变化,则能更加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分析能力了.不过,按照“一定规律运动变化”,则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变的性质,我们称之为“静”,这一“静”便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题眼”,若能抓住这一“静”的本质或利用“动”“静”的相互转换,常能帮助我们突破思维的屏障、找准切入点、明确解题方向.课堂教学中出现“动态”类问题学生都感觉难以下手,本文想结合具体案例谈一谈解决这类问题常见的两种策略:动中觅静、以静制动,以及动静转换.下面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例1如图1,在长方形ABCD中,AB=2,BC=1,E为DC的中点,F为EC(端点除外)上一动点,现将△AFD沿AF折起,使平面ABD⊥平面ABC,在平面ABD内过点D作 DK⊥AB,K为垂足,设AK=t,则t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图1

分析:这个题目背景中,“静”的量是点运动轨迹所在的平面与直线垂直.那么能否作出这个平面呢?

解:如图2,过点D作DH⊥AF于点H,又DK⊥平面ABC,所以DK⊥AF,所以AF⊥平面DHK.(平面DHK就是我们所找的垂面)

图2

所以AF⊥HK.则点K相当于在原来长方形ABCD中,直线DH (DH⊥AF)与AB的交点,如图3.

图3

图4

解析:该题背景中的不变量为:①AB中点M到O的距离;②点M到点C的距离.所以1(当且仅当O、M、C三点共线时取等号).

图5

例3如图5,已知正四棱锥V-ABCD可绕着AB任意旋转,AB⊂平面α.若点V在平面α上的射影为O,则|CO|的最大值为_________.

解析:如图6,设线段CD的中点为F,线段AB的中点为E,VE的中点为M,则该题中“静”的量为:;③棱锥侧面与底面所成角为60°(∠VEF=60°).所以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图6

评注:本题难点在于旋转过程中,点O和C都不定,很难找到突破口.策略一从运动中找不变的量入手,动中觅静,以静制动,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手段.要留心错解:|OC|≤|OM|+|MF|=3,此时等号取不到,因为O、M、E三点不可能不共线.策略二借助向量工具,活用向量分解,把已知向量分解为模或向量之间夹角确定的向量,化动为静,从而达到问题的轻松获解.

例4如图7,已知圆M:(x-3)2+(y-3)2=4,四边形ABCD为圆M的内接正方形,E为边AB的中点,当正方形ABCD绕圆心M转动,同时点F在边AD上运动时,的最大值是_________.

图7

评注:该思路把所求的向量分解转化为模或向量之间夹角确定的向量,以相对确定的向量来表示变化向量,从而减少运算量、思维量,达到化变化为不变,化动为静,以静制动的效果,使问题变繁为简.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A相对于静止的B,也可看成B动A静,利用动静之间的这种相对性来解决“动态”数学问题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例5同例4.

解析:问题可看作正方形固定,原点O以M为圆心,以OM为半径做圆周运动,那么的最大值可以运用数量积的几何意义,借助图形(图8)易知,当O、M、 E三点共线,且点F在点A处时,向量在方向上投影最大,此时

图8

评注:该问题按常规思维去解决会显得复杂,甚至束手无策,但换个角度,把多点运动转化为单点运动,脱掉复杂的外衣,使原问题难度大大降低,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6同例3.

解析:问题可看作四棱锥不动,平面α绕着AB转,则V在平面α上的射影为O的轨迹是以VE为直径的圆弧,且垂直CD(如图9),|OC|2=|OF|2+|CF|2≤

图9

评注:该思路运用运动的相对性,突破常规,反客为主,进行动静转换,体现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把化归与转化及数形结合的思想运用得淋漓尽致,可谓妙哉!

数学问题因为变化而灵动,因为灵动而难以把握.所以在分析问题中,若能多考虑现象背后的本质,紧扣能支持这种变化的不变性,有意识地培养动中觅静、动静转换的策略,那么问题的解决便成为可能.F

猜你喜欢
棱锥动静中点
例谈圆锥曲线中的中点和对称问题
棱锥的体积计算话思想
微·视界
“动静”之中话物理
例说无交点线面角的求法
动静相映,写情造境
中点的联想
借助长方体巧解棱锥的三视图问题
基于力的电动静液作动器阻抗控制
对正棱锥角的研究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