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高校教学”的大追求为“本体性教学”的小行动

2016-04-07 21:09王定芝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剪枝高校教学教学内容

王定芝

轰轰烈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改硝烟渐散,人文的关怀、个性的张扬、主体的体现、文本的感悟、师生的互动、课堂的生成……如此种种迷离着视野,粉饰着教坛。然而,浮躁过后便是沉寂,精彩之后终归平淡。人们在平静中思考,在回眸里反思——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热闹代替不了成长,朴实却闪耀着智慧。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在追求精彩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些最基础的东西,而幻想着建造空中楼阁。“语文教学要抓住语文学科所独有的,反映语文课程本质特征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吴忠豪语)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世界,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本文试以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剪枝的学问》中几个教学片段为例,谈谈如何通过“本体性教学”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追求。

一、字词教学,夯万丈之基

1.化繁为简,直奔主题

薛法根老师朴实而不失厚重的课堂人所皆知,他执教的《剪枝的学问》开课直奔主题,直接进入到听写的环节,检查孩子们预习的情况。在听写的过程中,他巧妙地将听音、辨别、解义和书写融为一体,利用好课堂上学生注意力最为集中的时间,夯实字词的基础。

2.随和幽默,化解难点

当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不大规范的生字时,薛老师都可以通过其中一个笔画的修改,立刻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而在此期间,薛老师更是妙语连珠。

比如,在听写“蛋”字前,薛老师分别念出“鸡蛋、笨蛋、傻蛋、脸蛋”等词语,并问孩子们:“什么蛋不能吃啊?”在笑声中孩子们小手如林。又如,一个女孩将“舞”的最后一竖写得很短,薛老师边板书示范,边说:“女孩子嘛,还是长腿漂亮些。”最精彩的是听写“熟”字时,一个小男生在迫切而焦灼的举手等待后,终于被薛老师点到上台听写“成熟”一词。只见他如释重负地舒了一口气,然后志在必得地走上了讲台。当“成”字那一斜钩在男孩的笔下勾出一道优雅的弧线时,大家都明白了孩子迫不及待的原因。薛老师是真懂孩子的!当现场的老师们还沉浸在对汉字之美的欣赏之中时,突然,孩子的手停止了。“熟”中的“口”字下面是怎样的?男孩一下忘记了,现场的气氛有些紧张,我的呼吸也有些急促了。大家都在心里揣度着薛老师会如何处理。几乎就在同时,一个声音在会场上响起:“看吧,我说你啊,还不够‘成熟哦!”薛老师举重若轻的幽默语言,一下子化解了尴尬的局面,笑声又响了起来。男孩的眉头舒展开了,只见他颔首凝思,只片刻功夫,就神气十足地把那个“孑”字写到了“口”的下面。台下的同学们及时送上了热烈的掌声,薛老师再次点评:“看来啊,成熟是需要过程的。他不就是吗,一思考就成熟了!”薛式幽默,让孩子们心花怒放,课堂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而老师们呢,在会心一笑后,定会收获更多的思考,愿这思考经过教学的实践与时间的发酵,能在自己的教育园地中结出一颗颗智慧的果实。

二、概括训练,担独当之任

1.抓关键词,理清顺序

《剪枝的学问》一课讲述的是王大伯用“减少多余的枝叶给桃子更多的营养”的方法成为种桃能手的故事。孩子们通过课前的预习很容易就读懂了课文的内容,那么本文的教学内容该如何选择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发现薛老师将本课的“主体教学内容”定位为“练习概括”。

首先,薛老师让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去寻找“‘我几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分别是哪几次?”,并把表示时间的关键词画下来。孩子们准确地找到了“去年冬天的一天”“春天到了”“暑假里”这三个表示时间变化的词组。

接着,薛老师总结到这三个词都是按时间的变化来写的,叫“时间顺序”,板书并指读一遍。薛老师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指导孩子们理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利用课文建立起关于时间顺序的直观形象,这不是“教课文”而是“用课文教”。

2.运用方法,丰富内容

在明确了课文的写作顺序后,薛老师在表示时间的词组“去年冬天的一天”“春天到了”“暑假里”后分别加上“看见了”一词,让学生运用之前找关键词的方法来补充相应的内容。这样的方式,既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内容分析”式的教学方法,又使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在语文实践中主动地去建构自身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孩子们分别找到了“忙着剪枝”“红云片片”“挂满桃子”这三个表示“我”看到的内容的词,薛老师给予孩子们充分的肯定。

3.连句成段,学会概括

经过抓关键词明确时间顺序和抓关键词提炼语段内容之后,薛老师让孩子们把这三句话连起来组成一段话,就整理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场提问了三个孩子,每个孩子都说得井井有条。最后,薛老师小结:像这样的方法叫作“概括”,大家在读完文章后要用一句句的话进行概括。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学》中有这样一段话:“从前我看文学作品,摄引注意力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所写的思想或情境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很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已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感情就冷淡了好些。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辞藻,存心装饰的文章令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准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这种精确妥帖的语文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这段话告诉我们,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关注课文“怎么写”的课时教学目标,而且要真正做到课时目标的“精准妥帖”。薛老师的教学,使我对朱光潜先生的这段话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三、朗读指导,铸语用之魂

1.专业解读,准确聚焦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感召下,我们清楚地知道,学校的语文教学是一种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这种活动明确指向的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学校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教师在设计与实施教学时认真思考:根据语文课程的目标,这个年龄的学生在语言理解与表达上达到怎样的水平;如何分析与运用现有的教材,以帮助学生达到那样的水平;结合教材分析与学生现有水平分析,如何确定明确的训练点;有了明确的训练点之后,如何有效地实施训练以达成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如何评估教学是否达到目标。而这些,薛老师无疑是深谙其道的,他从语文教师的角度,就《剪枝的学问》一文做了极其专业的解读,将本文的朗读内容聚焦在第二、第三自然段,训练点确定为具体朗读知识的指导,精准地体现了“本体教学内容”的确定。

2.落实训练,学有增量

为落实具体朗读知识的指导这一训练点,薛老师结合两个自然段的写作特点,在学生的尝试朗读中分别提炼出“叙述语”要读得自然流利,“对话语”要读出角色变化,“心里话”要做到轻声细语这几个具体的朗读策略。其中有个孩子在读“王大伯拿起一根剪下的枝条,笑了笑,对我说:‘你别看这跟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时总是读不到位,薛老师就其中的一句让这个孩子读了整整五遍。后来,这个孩子终于学会了,高兴地坐了下来。

一节好的课,应有这样两个特征:其一,在纵向上学生的学习有阶梯式的提升或能力方面的拓展;其二,在横向上学生建立起相互的关联网,并形成共同的学习经验。在薛老师的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看到了好课所绽放的光芒。

在这样鲜活的实例面前,我真正体悟到了吴忠豪教授所提出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以及语文课堂中“教过”与“教会”的区别。凸显语文教学中“本体教学内容”的价值,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出澄明之境。

(作者单位:重庆市南岸区青龙路小学校)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剪枝高校教学教学内容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一种改进的MEP决策树剪枝算法
花匠(外一首)
关于未来“会诊化”高校教学模式构建
MOOCs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辣椒增产要合理修剪
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