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视野下的中国音乐“文化发言”
—— 评“音乐孔子学院”

2016-04-11 03:07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后现代孔子学院

王 欣 (南京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后现代视野下的中国音乐“文化发言”
—— 评“音乐孔子学院”

王 欣 (南京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传播中的“音乐孔子学院”既有摆脱“他者镜像”中释义中国音乐文化,也有宣示中国音乐文化精神的觉醒,更有担当中国音乐文化坚实的壁垒和文化播种机,在“自我”与“他者”共生共融中“守正创新”,形成一种文化成就的生成力。这种生成力由于在传播中会因差异中的合力是巨大的,也就成为在场的、稳定的整合体系,实现音乐孔子学院在“怀柔天下”言说中的多元地基,让一切可能成为现实,成就宏大叙事。

音乐孔子学院;后现代;文化发言;多元化;差异化

当前,少数国家和媒体热炒下的“中国威胁论”,让人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的军事和经济问题,但绝不会是中国的文化问题。自“五四运动”以来,文化已成为政治、经济挥之不去的特殊因素,在不断的批评、反思声浪中得以空间意义上的延展。回首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大肆猎杀”的时代,我们曾错误的归结于文化的厚重与落后。今天,我们才发现我们的出路仍将是我们的文化。诚然,我们也大可不必为西方一直对我们的轻视态度而义愤填膺,毕竟文化传统的生成依赖于独特的地理环境、生态气候和文化背景,在形成中需要相对独立与隔绝,在发展中也趋向开放与张扬。从后现代理论视野来看,深受“欧洲中心论”影响的世界文化思维,在中心与边缘、霸权与反霸权、差异性与同一性的思潮中,泛文化现象也使得异军突起的中国“缓慢走过泪水之谷”。当全球化、“欧洲中心论”一度陷入“迷思①比如“9•11”事件,触动了西方社会的神经。”(myth)之境,与崛起的平等的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多元化与同质化、单边化的争夺战中,文化重组与文化话语成为当下时代的主流。

“在承载着三百余年历史的丹麦精美古堡中,身着传统服装的中国音乐家演奏同样历史悠久的中国音乐,这种东方与西方、历史与现代独特碰撞与交融,让在场的欧洲听众倍感新奇和激动,对演奏家们的精彩表现报以热烈掌声”。[1]2012年6月16日,是中央音乐学院与丹麦皇家音乐学院携手同创全球首家“音乐孔子学院”诞生的日子,是全球第一所以展示中国音乐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孔子学院[2]。音乐孔子学院依托中央音乐学院的资源,兼顾专业性与普及性自由办学的方针,以教学、讲座和展示会的形式,构筑中、丹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平台,将中国音乐推广、传播到海外,使之成为欧洲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音乐中心”。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郭淑兰说,音乐孔子学院的成立标志着音乐已经正式成为孔子学院教育与文化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

由于文化是一种软实力②美国学者约瑟夫•S•奈将软实力分为了三个部分:文化、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外交政策。,开发、推广软实力成为当今国际间一个新型的、重要的文化战略。中国自2004年在韩国首尔成立的第一个孔子学院起,当前已有四百多所孔子学院分布在世界各地一百多个国家。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文化的“新坐标”,它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学,与在俄、澳、意大利等国举办的“文化年活动”和在法、韩等国设立的“中国文化中心”一样,它是我国运用自由、开放的文化政策,扶持、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深化世界各国对我国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一百年来,由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一直遭遇西方阐释的困境,在消解国人自我文化镜像的焦虑同时,更应匡正或避免被“他者”妖魔化的倾向。文化的隔绝,是对开放的反叛,当下信息自由、文化多元的社会中,由于现代与传统业已形成裂缝,造成主体在核心本质上的危机。我们知道,中西问题一直是中国文化难以突破的症结,自19世纪末以来,一度的“拿来”与“文化误读”,丧失了自我的主体性,中西音乐文化由于几无平等对话的可能,作为“陪衬性文化”使我们难以在世界舞台中“发言”,因此,中国音乐文化的输出问题迫在眉睫。在中国经济利好的当下,我们的“文化发言”在自觉与不自觉中,为避免沿着西方霸权文化条约的轨道上行走,显得步履蹒跚,胆战心惊。究其缘由,在全球化、同一化中,我们的言说方式和问思方式均已失语。我们的“文化发言”应积极避开在自我的虚无和文化的休克中造成文化生态的“畸形”,音乐孔子学院的建立,有利于我们“文化身份”的确立和认同,正如揭牌时克拉鲁普致词所说:“我们希望通过音乐孔子学院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国音乐文化,音乐孔子学院将成为沟通西方和中国文化的又一座桥梁。[4]”。

为避免文化生态的失衡和“事实性认同”的迫切需要,文化帝国主义的西方也早已认识并接受了文化的差异与他者的文化,也正像保罗•格里菲思所说:假如音乐再来一次新的解放,那么它将不是来自西方,而是来自东方。“而亚洲的崛起已成为中国能动主体的选择,也是东方音乐文化崛起的先兆”[5]。音乐孔子学院的成立,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摆脱“他者镜像”中释义中国音乐文化,也可视为是宣示中国音乐文化精神的觉醒,更可视为是在唯“欧洲中心论”之后张扬文化多边主义、多元主义,反对世界文化的同质化、单边化,中国音乐文化不仅要在世界舞台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同时也可以为西方或其他音乐文化提供别样的参照。在积极梳理、总结中国音乐文化的精神遗产中,更新思维,更新方式,打包、整合出新世纪文化成果。只有重新审视中国音乐文化在新世纪里的历史高度,才能在对话与发言中重塑中国音乐文化的新形象。同时,还应在可持续的“文化发言”中消解西方俯视的姿态心理,重塑中国音乐文化形象,彰显五千年文明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国音乐文化,重申中国文化立场。

我们的文化有我们的文化基因构成,音乐孔子学院作为我国的一种“文化符号”、文化基因,在世界多元文化中游弋与角逐、交流与融合,因此可以说我们文化惟一的出路就是要“走向多元”,这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由于文化只有差异却没有优劣之分,因此尊重差异性,打破“沉默的一群”,唯有就是不断的、可持续的“文化发言”。世界在科技、经济一体化、全球化之际,恰恰应在文化上要尊重差异化,体现多元化。“如果我们采用文明音乐的互为他者的研究或文明音乐的互鉴,将东方作为西方音乐史的他者,前提是承认世界没有一种科学的音乐历史标准,东西方音乐史是同时并进的两条历史脉络。[5]”由于中国音乐文化丰富而多彩,这就为音乐孔子学院“文化发言”创造话语的机会,应紧紧扣住文化的差异上“发言”,按照中国音乐文化的传统思维方式,将研究对象主体化,坚持本位立场,寻找通约的普世价值,理性的表达文化胸怀和文化精神,担当中国音乐文化坚实的壁垒和文化播种机,在“自我”和“他者”中共生共融。当然,传播中的音乐孔子学院也不应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心理,在自我音乐文化传播、交流中摆脱思想习惯,尊重他者思维模式,避免在缺乏认识中冒险排除主流文化。差异性音乐文化的“输出”不仅能充分表现出我们“文化发言”的气度和自信,也能将我们的音乐文化传递到世界每个角落,新世纪中国音乐文化形象重建方成为可能。但同时也应避免在西方强势文化中,盲目、粗糙的提交中国音乐文化,否则仍摆脱不了只是被观察的客体。

在过去的百年历程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一直受制于西方音乐文化的思想逻辑,被“边缘化”的中国传统音乐,在对西方音乐的“顶礼膜拜”中承袭、模仿、复制,时至今日也应理性看到,在对西方的尾随、接纳、融合中亟须转型与超越,摆脱寄生于“他者文化”,因此中国音乐文化也应由被动抵抗上升到“积极崛起”,这需要有自我的文化观照力和合理的文化身份,才能在情与理中确立定位系统。由于我们缺少体系上的创新,音乐孔子学院还应该积极做好“文化发言”时“气息不畅”的现象,回避文化的透支,毕竟在“中西之争”中遮蔽了内部自我的价值定位与改革、完善等诸多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避免在“文化输出”上模糊、淡化中国的传统和现代音乐文化形象,提醒自我文化身份,理解适时所处文化的时空性。按照莫道夫的结论:“我们目前的时代”,是由支离破碎的片段“组成”[6]19。因此就需要后进者在“自我文化”充实中拼贴断裂、模糊、破碎的音乐文化片段,让文化断根及时得到修正,力求整合成系统的且具体的“音乐文化方块”,从本质上来看,这是一种创新。

对于“创新”,在后现代主义看来(尤其是怀特海),他把它看作是一个终极范畴,说到底就是除了“创新”还是“创新”。中国音乐文化经历“西化”洗礼后,因循守旧是行不通的,必须要创新,“要向新奇的演进[6]325”,因为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发掘自我的文化精神,才能在盲视中超越自我。因此,音乐孔子学院在“输出”音乐文化时,应时刻注意“差异性”的“演进”,印度小提琴让西方刮目相看,就是最好的例证。在传播中应注重中国人文情怀的东方韵味,让“他者”亲近且逐步能接受,构筑平等对话交流。而在“输入”时,切勿关起门来被动牵引,但同时也不能全部拿来,在交流中培育文化的互动,而不是单边。千百年来,中国一直是日本的“先生”,这是不争的事实,即便是继承汉唐的歌舞乐、琵琶乐也非完全复制。音乐孔子学院理应秉承文化“输入”与“输出”双向的“守正创新”,贯通中西,博采众长,培育中国音乐文化健康发展,共创生态世界文化。

借用海德格尔的话:存在对时间的开放。也就是说在现代与后现代历史进程中,没有固定不变的。在创新中,传播中的音乐孔子学院也还需要积极预计、评估在交流、碰撞后产生的新的“移民”文化形态,将多元的文化合成一个共同体,这些新的、变异的文化形态丰富、滋养了自我音乐文化。当然,在文化互渗、融合、播撒中不可能仍保持“原汁原味”,而新的音乐文化形态不仅具备“父系”与“母系”基因本源,也具有二者基因遗传中“移民”后文化形态的“新体质”。就像《图兰朵》歌剧中吸收了江苏民歌《茉莉花》音调;偶然音乐《4分33秒》借鉴了东方因素,特别是中国《易经》的理念;享誉中外的《牧童短笛》、《梁祝》、《黄河》都“引进”西方体裁,等等,西方并没有因“印染”东方文化而拒之门外,文化自觉性是相始终的,也是交往中不可避免的。这些“走出去”与“引进来”所生成的“新体质”,除了给我们带来感官上愉悦,更重要的是,还具有一种特质的文化冲击力。借鉴“古老”的过去,音乐孔子学院既不能完全走传统音乐老路,也不能照搬西方,更不能成为历史的终结者。应紧密联系一切可能联系的文化传统,避免肤浅的“创新”,在借鉴中寻生存,兼收并蓄,重塑中国音乐文化“新形象”。

我们知道,在后现代主义那里,有建设性的,也有解构性的,思想与观念下的党同伐异,使得后现代主义也呈现出多元和差异。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旨在超越现代主义,其目的要打破民族主义和中心主义,使人们摆脱欧洲中心论和科学主义思想。音乐孔子学院首建在西方,应充分发挥预想的巨大吸引力和传播力,在西方“输入”中国音乐文化,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应注意“消化”与“分解”其价值,实现虚虚实实的后现代性思维革命,而非价值虚无和文化真空。除此之外,解构性后现代主义更是强调除了建构还是建构,强调展开变革中的“否定之否定”,当然这并不是摧毁一切,而是在流动中谋求发展,在不断螺旋上升中让“差异化”增值。音乐孔子学院应在透视文化膨胀的当下,架起各自渴望增进了解、对话和交流的桥梁,就像因差异,男女才走到一起,才会产生激情的魅力一样。当然,后现代并不是虚无的,在解构中它只强调对文化思想解体的经验,而虚无性的特质则是撼动现代主义的核心价值。历史的发展总是在曲线螺旋上升,而文化则在差异中谋融合,求发展。

在怀特海理论中,还有一种值得我们去借鉴、吸收的,那就是后现代的开放心胸。怀特海对他者开放的首推是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6]326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威胁论”恰恰说明西方霸权主义的路越走越窄,中西两极应形成双向、对等的“旅行”。中国的崛起需要世界,世界的发展更需要直面中国,中西音乐文化相互的认同,或许从后现代对现代性反思中方能健康成长。音乐孔子学院作为软实力的一种文化符号,开启文化窗口,在开放中需认真、系统地对中国传统与现代音乐文化“核心价值”进行重估、阐释,以宽广的视野,重新提炼资源,容纳古今,吞吐中西。音乐孔子学院应通过音乐文化实现、增强各国间的沟通,构筑中国音乐“文化发言”的平台,同时也要敢于向西方争锋,让西方关注多层次交错的中国文化,凸显中国音乐文化形象的精神自觉。

当然,音乐孔子学院在传播中还应注意主体性原则,本着要鲜活的、有生命力的传统音乐文化,而非死的或是一成不变的传统。置身于他者文化背景下的中国音乐文化,重新选择和配置,应坚持变中不变的立场,在与他者主体性的互动下做到自我扬弃与自我更新,从而获得“家族类似”性质下的多元模式并存和多元化格局。在“整体性危机”的当下,还要做一个有深度、有思想的传播者,否则就只能是肤浅的、表象的。而拿出勇气和魄力去“埋葬历史”,让“非连续的事物”组成一串有意义的“游戏”,在这里不是虚构,也不是拼贴,而应是“嫁接”。当条件成熟后会立即产生一种文化成就的生成力,由于在差异中的合力是巨大的,这也成为在场的“自由游戏”,才会获得稳定的整合体系,实现音乐孔子学院在当代的历史意义。如此,在“怀柔天下”的言说中即可寻到其存在的多元地基,让一切可能成为现实,成就宏大叙事。

[1]张乐心.东方音乐回荡童话王国——全球首家音乐孔子学院‘首届音乐节暨启动仪式’系列活动在丹麦圆满落幕[J].人民音乐,2013(6).

[2]徐静.音乐孔子学院传播中国艺术[E B/O L].凤凰网教育,[2013-01-01].http://edu.ifeng.com/gundong/ detail_2013_01/01/20712381_0.shtml.

[3]郝静.音乐孔子学院成为传播中国文化新载体[EB/OL].新华网,[2012-12-20].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12/20/ c_114101064.htm.

[4]杨敬忠,宣敏.全球首家音乐孔子学院在哥本哈根正式启动[EB/OL].新华网,[2013-05-03].http://news.xinhuanet.com/ world/2013-05/03/c_115630235.htm.

[5]管建华.新轴心时代中国音乐文化是的定位[J].中国音乐学,2015(4).

[6]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萨伊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

[8]许纪霖.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9]王岳川.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0](英)史蒂文•康纳著.后现代主义文化[M].严忠志,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2.

(责任编辑:钱建明)

J607;J909

A

1008-9667(2016)04-0172-04

2015-10-15

王 欣(1977- ),安徽六安人,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理论。

猜你喜欢
后现代孔子学院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初等教育学院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90后现代病症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西行学院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