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春晚海外传播的民族化符号分析

2016-04-11 21:55付砾乐
视听 2016年4期
关键词:海外传播

□付砾乐



猴年春晚海外传播的民族化符号分析

□付砾乐

摘要:本文从2016年春晚使用的三类符号——多元民族包容的特色民族符号、彰显中华民族形象的“中国”符号以及海外中华儿女共庆佳节的中华民族符号入手,分析了其海外传播的民族符号特色及其对构建并强化本届春晚海外传播仪式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央视春晚;海外传播;民族符号

从某种程度上说,央视春晚作为中央电视台每年春节的既定节目,其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即是对现实生活、社会问题与文化热点抽象化后,以大众媒介为传播平台,进行符号化传播,从而构建文化仪式、强化身份认同的过程。根据央视在YouTube这一美国热门视频网站上设立的央视春晚频道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2月16日,央视春晚完整视频的播放量已超过56万次,“点赞数”为1526次而“不喜欢”数量832次。由此简单推算的结果是,从某种程度上,使用YouTube观看春晚的观众满意人数过半,且该视频的892条评论中,虽不乏负面评论,但仍有网友在海外看到央视春晚时表示“很开心”“想家了”。海外传播效果优于国内并非游谈无根,本文拟从符号视角对此做出阐释。

一、多元民族包容的特色民族符号

通过现场直播的形式将不同地域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音乐舞蹈、服饰饮食呈现到舞台之上,展示多元民族包容性的民族特色,已成为历年春晚的必备内容。这不仅可以再现各地民族共庆春节的差异化庆祝仪式、营造多元文化的节庆氛围,同时还可以借助媒体多平台的传播方式,将这一庆祝活动“媒介化”,构成一年一度的“媒介事件”,赋予其媒介仪式的“盛大性、神圣性、庆典性和融合性”,①使其成为媒介事件“仪式化”后产生的重大媒介仪式②:这种基于普遍的民众认同心理、通过媒介短时强化传播的方式,使央视春晚集我国多元的少数民族符号于同一舞台,在互联网平台上形成新的民族节庆仪式传播范式,从而影响海外观众对央视春晚的认知。

本届央视春晚是继1998届、1996届和2002届春晚设立分会场后,第四次启用多地互动方式完成春晚直播。本届春晚主会场仍为北京,四个分会场分别为福建泉州、陕西西安、广东广州和内蒙古呼伦贝尔,形成东西南北“四地同构”的局面,以实现“东西南北中、全民大联欢”的互动过程。且四个分会场均设在室外,结合当地的季节特色和民族特点设计舞台布局、主持人造型和节目内容,不仅从宏观上表现了我国多元的民族特点,同时也将生活化的民族节庆仪式渗透其中。

从场地分布来看,四个分会场的地域特点与民族特色都十分突出:福建泉州闽南风情、陕西西安粗犷豪迈、广东广州粤语绵绵、内蒙古热情奔放。建立于不同的自然与人文风情之上的民族面貌,共同构成了央视春晚的表演基调:少数民族多元融合。节目内容的设计以少数民族赖以生存的地域与民俗传统为基础,不仅丰富了节目表演形式,也增强了节目呈现的真实性。以内蒙古分会场的节目为例,节目从主持人到表演者均穿着蒙古族服装,并在为央视春晚特别布置的蒙古包中完成表演过程。基于内蒙古天高地阔的地理特点,所选取的表演歌曲均具备“天地辽阔、气势磅礴”的声音特点,配以当地最具代表性的马头琴低沉厚重的琴声,加之内蒙古地区的特色食物与家具,呈现出浓郁的内蒙古民俗特色,强化了央视春晚民族符号传播与仪式构成。

此外,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也是本届央视春晚所追求的节目内容创新形式之一。歌舞《在你伟大的怀抱里》就集合了藏族、维吾尔族、回族、苗族等各少数民族的表演,不仅向海外华人侨胞传递着我国“各族人民是一家”的民族特点,也向其他国家的观众传达了我国多元民族融合的特点,构成了少数民族齐歌舞的舞台奇观,升华了春晚舞台的节庆仪式感。

二、彰显中华民族形象的“中国”符号

本届春晚对“中国”这一共性概念的刻画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从文化视角入手,着力凸显了我国的大好河山和文化传统。例如《山水中国美》这一歌曲节目分别由来自台湾的林心如、香港的梁咏琪和大陆的刘涛合作演唱,穿着服饰结合我国传统汉服服饰和歌曲所体现的自然特色两方面特点,以我国幅员辽阔、壮丽磅礴的自然风光为创作基础,融合两岸三地同胞共同演绎,意在表达“中国”这一博大精深的国家概念。戏剧演出同样为历年春晚必备的“中国元素”。本届春晚以《戏有花果山》开场,以“猴”这一生肖特色作背景,包拯、七仙女等文学形象悉数登场,京剧、豫剧、越剧等不同剧种交替上演,最终由“孙悟空”和“群星”的合唱结束演出,展现“猴”热闹活泼的生肖属性,在为海外华人观众、尤其是属相为申猴的观众送来猴年独特祝福的同时,也向其他国家观众传达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生肖文化,加上“猴”这一动物形象本身的灵动活泼特点,使得传播仪式的构建兼具厚重感与灵动性。

另一方面,媒介作为受众和信息的连接桥梁,肩负着娱乐大众和教化大众的双重使命,而央视春晚作为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节庆综艺晚会,其宗旨除了打造欢乐喜庆的节日氛围之外,也自然具有政治性和宣传性,这要求其舞台语言设计和节目内容设定具有指向性和感染力,这一要求在本届春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着眼于政治视角,从国家大局建设与成就的宏观层面,向海外受众传达了祖国强盛的发展历程,强化了“中国”这一整体概念。

中国电视与其他主流媒体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宣传媒介,承担着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塑造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沟通党、政府和人民的联系等政治任务,这些都是中国电视与其他传媒共同的政治品质。③每年春晚也均会根据当年的政治环境变化,来突出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事件和内容。过去一年我国“十二五”计划圆满收官、反腐倡廉成果丰硕、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这一系列国内外成就自然成为春晚舞台不可缺少的传播符号。虽然大量、多次、连续出现的政治符号成为本届春晚饱受观众诟病的一大原因——从某种程度上,“高强度、高频率”的政治符号植入似乎与“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大众性和民间性格格不入,但在海外传播过程中,这种强化政治成就的媒介仪式却获得了海外观众的一定认可。一方面,通过YouTube观看央视春晚的部分华人网友认为,本届春晚传达出了更加繁荣富强的中国形象,自豪感油然而生,这种以“中国”这一共性概念为基础的中华民族符号强化了中国在海外传播平台上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央视春晚在海外传播平台播出,也为他国观众提供了认识中国的窗口,部分别国网友的评论也认为,他们通过春晚进一步认识了中国、感受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仪式。

三、海外中华儿女共庆佳节的中华民族符号

在参加仪式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并不关注是否学到什么新的东西,而是注重在规则化的仪式程序中使特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得到描述和强化。④而我国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家庭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央视春晚在进行符号化传播的过程中,其内容的家国同构性相较于地方卫视的春晚更具深度和广度,其用于节目构成的民族符号也更具民族共性和国家代表性。

在反映“家国同构”仪式传播的过程中,央视春晚不仅注重对外传播,还通过这一舞台对世界各地庆贺春节活动情景再现,这在体现中华民族兼具包容性与多元化特点的同时,也在强化中华民族的共性——无论身处何处都会在特定时刻庆贺我国的传统春节,迎接新春。本届春晚对世界各地庆贺活动的再现开始于生于猴年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猴年贺词,之后依次展示了莫斯科、纽约、伦敦、巴黎的华人迎新年活动,参与庆祝的华人华侨身着传统服装、表演传统春节节目、举行舞龙舞狮游行活动,一系列兼具中华民族符号和海外异国文化特征的节庆仪式,不仅将春节的年味带到异国他乡,也给央视春晚舞台增添了一抹民族特色。

对于海外受众而言,尤其是身在海外多年未归的华人观众,虽有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但看到具有家乡特点的节目呈现在国家级的电视晚会上时,也会产生共鸣。YouTube上的网友评论正是对这种家国情怀的表露。正如网友“Truvein K”评论到:“在春晚上看到自己的家乡真的好想哭。泉州,我想你了。”这种评论所传达出的情感可被视为海外受众对央视春晚重视传播民族节庆仪式的接受和反馈,间接反映出节目传播仪式的建构效果。

此外,网友“Yao Kinnya”表示,“春晚再多人吐槽,再不好看,于我都是每年一度的必备仪式。”网友“Yafei Dong”也评论到,“不管春晚有多受争议,我在他国都会看的很开心。”这些评论无不在强调着央视春晚为海外华人受众了解国家发展现状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海外华人观众不仅成为央视春晚传播构成的接受者,更成为这一文化传播仪式的参与者,在“中华民族”“炎黄子孙”这个共同的身份下,在文化、心理上连接成为一个“共同体”,从而塑造了文化上的认同。⑤

注释:

①⑤邵培仁,范红霞.传播仪式与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塑[J].当代传播,2010(3).

②邵静.媒介仪式:媒介事件的界定与仪式化表述——以我国的春节联欢晚会为范本[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4).

③胡智锋.电视传播艺术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68.

④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华夏出版社,2005:28.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硕士生)

猜你喜欢
海外传播
武术的海外传播实证研究
莫言英译作品海外传播环境分析
全媒体视域下武术海外传播策略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下如何做好海外传播
“一带一路”下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
国产电视剧海外传播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维度与偏差
“一带一路”视域下民营企业的海外传播策略
从莫言作品的海外传播看东西方文化的认同构建
浅析戏曲跨文化传播
《青春之歌》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