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如梦令·元旦》考释

2016-04-12 19:24柳传堆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三明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考释如梦令

柳传堆(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毛泽东《如梦令·元旦》考释

柳传堆
(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摘要:“元旦”表示一年之首日的意思从未改变,但“元旦”所指的具体日期,在中国历史上随朝代更替而有所不同。毛泽东词作《如梦令·元旦》的确切写作时间,到底是阳历元旦还是阴历春节,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该词作的“元旦”应为阴历春节,而不是阳历元旦。《如梦令·元旦》的写作地点,目前有五说,江西的永丰县藤田说,福建的建宁说、清流说、明溪说、宁化说。比较而言,宁化说的资料最细致而全面。以福建宁化说最为可信。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如梦令·元旦》;考释

1956年8月《如梦令·元旦》首发于《中学生》杂志,初题为《宁化途中》,1957年1月《诗刊》发表时更题为《元旦》,无论是初次发表还是后来的题目改动重发,都经毛泽东自己审阅过无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推出《毛主席诗词十九首》、1963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毛主席诗词》(毛泽东亲自编定)增加了10首,扩展到37首;1966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了新版《毛主席诗词》(37首);1986年人民出版社《毛泽东诗词选》收入诗词50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毛泽东诗词集》67首。这些权威出版物中,《如梦令·元旦》赫然在列。1996年版《毛泽东诗词集》将毛泽东诗词分为正副编,而《如梦令·元旦》属于正编,所谓正编42首诗词,“都是经作者校订定稿,除《贺新郎·别友》《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贺新郎·读史》3首是在作者逝世后由中共中央于1978年9月决定发表的以外,都是作者生前发表过的。”该词的思想内容,大家意见比较统一;但其写作时间、地点,学界尚有诸多争议。

一、《如梦令·元旦》的写作时间

此词写作时间标明是“元旦”,经考据,是写于1930年。那“元旦”是指阳历的元旦还是指阴历的“春节”?权威的解释是:

一九二九年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在福建省建立闽西革命根据地以后,十二月底在上杭县古田村召开了对红军发展史有重大意义的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同时,蒋介石组织了江西、福建、广东的反动武装实行“三省会剿”,向闽西革命根据地逐步进逼。当福建敌军先头部队进抵离古田村仅三十里的小池时,红四军在一九三○年一月上旬向敌后转移。朱德率领红四军第一、三、四纵队先出发,挺进江西。毛泽东率领第二纵队掩护主力转移后,向北经福建连城、清流、归化(今明溪)、宁化等县,西越武夷山,去江西和红四军主力会合,使敌人的“三省会剿”宣告破产。元旦,这里指阴历正月初一(这年阳历一月三十日)。[1](P26)

很多人从现在的字面去理解,以为“元旦”指的是阳历的1月1日。其实关于“元旦”二字,古今含义有变,需要稍加辨析。根据《汉语大词典》“元旦”词条解释:

新年第一天。旧指夏历正月初一日,今指公历1月1日。南朝梁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吴自牧《梦梁录·正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年节序,此为之首”……。[2](P209)

笔者查“二十四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在《北史》“列传第七十七艺术上”的“萧吉”小传上。

开皇十四年,上书曰:“今年岁在甲寅,……来年乙卯,是行年与岁合德,而在元旦之朝,此庆三也。……《洪范传》云:‘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主王者。’经书并谓三长,应之者,延年福吉。况乃甲寅,蔀首;十一月,阳之始;朔旦冬至,是圣王上元。正月,是正阳之月,岁之首,月之先;朔旦是岁之元,月之朝,日之先,嘉辰之会。而本命为九元之先,行年为三长之首,并与岁月合德。……”上览之悦,赐物五百段。[3](P2953-2954)

《隋书》“列传第七十七艺术上”“萧吉”小传上重载。《宋史》“本纪第七真宗二”:

点刑狱官不举察者坐之。癸酉,蕃部阿黎等来朝贡,授阿黎怀化司戈。十二月辛巳,诏:晋国大长公主丧,罢承天节上寿及明年元旦朝会。交州黎至忠贡驯犀。乙未,幸惟吉宫视疾。辛丑,丁谓上《封禅朝觐祥瑞图》,刘承珪上《天书仪仗图》。甲辰,幸惟吉宫视疾。契丹国母萧氏卒,辍视朝。是岁,于阗、西凉府、西南蕃罗岩州蛮来贡。雄州虫食苗即死,遣使振恤。[4](P142)

《金史》列传第二后妃下:

泰和二年八月丁酉,元妃生皇子忒邻,群臣上表称贺。……丁丑,御庆和殿,浴皇子。诏百官用元旦礼仪进酒称贺,五品以上进礼物。生凡二岁而薨。[5](P1528-1529)

《金史》“列传第十四”:

天德四年十二月晦,薨。明日,贞元元年元旦,海陵为兗辍朝,不受贺。宋、夏、高丽、回鹘贺正旦使,命有司受其贡献。追进兗王爵。大定二十二年,追降特进。[5](P1746)《元史》“志第二十二礼乐五”:

乐音王队:元旦用之。引队大乐礼官二员,冠展角幞头,紫袍,涂金带,

执笏。次执戏竹二人,同前服。次乐工八人,冠花幞头。紫窄衫,铜束带。龙笛三,杖鼓三,金鞚小鼓一,板一,奏《万年欢》之曲。[6](P1773)

以上所列举之“元旦”均是指夏历正月初一,即今“春节”义。用“元旦”记录如今春节的文字记录的,《明史》共有17条。《清史稿》23条,略之,不录。

中国古代汉语与“元旦”同义可替代的一个词语是“元日”:

(1)正月初一。《书·舜典》:“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孔传:“月正,正月;元日,上日也。”(2)吉日。《吕氏春秋·仲春》:“择元旦,命人社。”高诱注:“元,善也。”……。[2](P208)“旦”表示太阳刚出地平线之际,即一日之始;“元”是开始、最初的意思。因此“元旦”就是一年之始、一年的第一天。

虽然“元旦”表示一年之首日的意思从未改变,但在中国历史上,“元旦”的具体日期随朝代更替的改正朔而不同:

夏——在夏历正月初一;

商——在夏历十二月初一;

周——在夏历十一月初一;

秦王朝时期为夏历十月初一(参见农历);

汉朝汉武帝太初元年时,邓平等人创立了“太初历”,重定夏历正月初一为元旦;

宋代吴自牧《梦梁录》:“正月朔一,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此后一直沿用至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改称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公历1月1日为新年元旦。民国政府定规定,正月初一既是元旦又是春节,两个名字并行通用。把西历(即公历)1月1日定为新年,且“年比节大”,是全年最隆重的日子,放假4天。而正月初一的春节,亦即元旦,则与端午节、中秋节平行。结果,国民政府这一违反传统习俗的改革,遭到全国各地强烈抵制,未能通行。长期以来,老百姓依然按原风俗处置,把春节称为“过年”。

查万年历表,1930年的农历元旦,即农历全年第一天(正月初一),正是公历1930年1月30日。

此说已经被广大毛泽东诗词注家、研究者广泛认可:其中有吴正裕的《毛泽东诗词辨析》、朱向前主编的《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对联书法集观》等著作,均把《如梦令·元旦》中的“元旦”解释为该年农历庚午年正月初一,即公历1930年1月30日。

那么作者为什么用传统的“元旦”记时,而不用西历1月30日呢?毛泽东研究专家萧永义给出了三点理由猜想:一是记两个元旦之间的事,词作总的看是要说明作于新年伊始之际;二是词作经过构思,完稿于农历元旦;三是表示此次军事行动是紧接古田会议之后的一次胜利。[7](P86)

笔者的理解稍有不同:一是毛泽东曾有用中国传统节序标注诗词创作时间的习惯,如《采桑子·重阳》,写于1929年重阳节10月11日。二是毛泽东对蒋介石国民政府的反感与抵制,故意用传统节序名称取代民国以来的惯例,把春节叫“元旦”。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国学大师刘师培就有过这种做法(纪年或节序不认同前朝)。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革命党人刘师培为了表示与清廷势不两立,在《国民日日报》发表“黄帝纪年论”,反对年号制,同时也反对康有为等变法派主张的孔子纪年。他写过《黄帝纪年论》《攘书》《论激烈的好处》等论文,宣传“排满革命”的民族文化思想。三是揭开毛泽东个人及其中国革命旅程新篇章的象征性隐喻,古田会议召开后成功地粉碎了蒋介石国民党的“三省会剿”阴谋,这是毛泽东个人政治生涯的元旦,也是中国革命的元旦!

二、《如梦令·元旦》的写作地点

《如梦令·元旦》这首词,毛泽东到底写作于何处,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五种说法:

一是江西永丰县藤田说。《党史文苑》2009年第8期刊出冯都的《毛泽东词〈如梦令·元旦〉诞生地考》一文,提出三点依据:一是《毛泽东年谱》(人民出版社)上卷296页的一条注释,说该词写于藤田;二是吴正裕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辨析》第56页中说,该词“写他(毛)率领红四军二纵队由福建转移到江西行军途中的情景。”三是《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第一册第8页称:“《如梦令·元旦》这首词,是毛泽东1930年1月30日宿永丰藤田,恰逢农历正月初一而作。”

二是福建建宁说。见自称“吴地张家山的博客”《毛泽东〈如梦令·元旦〉创作地考证》一文,主要从当年红军行军路线上去考证。

三是清流说。主要依据是1960年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敬录毛泽东《如梦令·元旦》时,题跋上写有“兹敬录毛主席在卅年前红军进军清流时所作如梦令词一首以资纪念”。

此说认为,为了粉碎敌人的第二次三省会剿的阴谋,1930年1月7日,毛泽东率红四方面军第二纵队在完成阻敌任务后离开上杭古田,按预定计划追赶已先期出发的朱德所部。因敌情有变,中途转到清流,甩开尾随之敌后冒雪西越武夷山进入江西,于同月23日与朱德所部会师于宁都的东韶,顺利地完成了回师赣南转战江西的战略意图。进军途中的1月15日,毛泽东率部进驻清流林畲,宿于塘崛邱氏“诒燕第”。就在这座古色古香的祖祠,毛泽东回想起古田会议的成果及其近期的战绩,不尽欣然命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词云云。

笔者同样查阅《清流县志》(中华书局1994年出版),其“概述”云: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烈火燃遍闽西大地。民国十九年初,毛泽东率中国工农红军转战赣南,途经清流,吟成《如梦令·元旦》,描绘出“风展红旗如画”的革命情景,极大地鼓舞了清流人民的斗志,在清流点燃了燎原的革命烈火,许多地方建立起区、乡苏维埃政权。民国二十年八月,成立清流苏维埃工农革命委员会,清流正式列入中央苏区。

同该志“大事记”(中华民国)云:

民国十九年

1月9~10日朱德率红四军第一、三、四纵队由连城雾阁进入清流。途经里田,在锅蒙山遭国民党保卫团马鸿兴部伏击,红军英勇反击,歼敌600余,缴获大批武器弹药。

14日毛泽东率红四军第二纵队由连城姑田入清流,在沙芜洞口宿营。15日,由洞口经余朋抵林畲,在塘窟宿营。次日去明溪盖洋,经宁化,前往广昌。进军途中,毛泽东写下光辉诗篇《如梦令·元旦》。

《清流县志》“卷二十二军事第五章兵事纪略”云:

民国十九年(1930)1月9日,朱德率红四军第一、三、四纵队由连城姑田进入清流李家寮、嶂下、留坑、江坊抵达里田。10日,在锅蒙山与国民党保卫团马鸿兴部遭遇,歼敌600多,缴获大批武器弹药。14日,毛泽东率红四军第二纵队由连城姑田进入清流余家畲抵沙芜洞口宿营。15日,由洞口经余朋、芹溪、桐坑抵达林畲,在塘窟宿营。16日,由林畲往明溪盖洋、张地、林家山。在进军途中,毛泽东写下光辉词篇《如梦令·元旦》。5月5日王仰颜率汀东游击队200多人出击清流,解放县城,进行革命宣传,解救在押群众,缴枪40余支,筹款5 400豪洋。

四是明溪(归化)说。此说来自新版《明溪县志》,其“概述”云: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烈火燃遍闽西和闽西北部。民国十九年初,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由闽西转战赣南,途经明溪,写下《如梦令·元旦》的光辉词章,描绘了闽西北宁、清、归“风展红旗如画”的革命情景,鼓舞了明溪人民开展土地革命的斗志。同年秋,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明溪地方组织。民国二十年7月,毛泽东、朱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进驻明溪城,建立苏维埃归化县工农革命委员会及区、乡苏维埃政权,明溪成为中央苏区21县之一。……[8](P2-3)该志第561页卷二十“政党”(“第一章中国共产党明溪县地方组织”)云:

民国十九年1月16日上午9时,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二纵队千余人,从清流县林畲乡进入归化的张地,经林家山、大坑、画桥、三溪寨、雷西等向宁化县青瑶进发。毛泽东在这次行军中,写下《如梦令·元旦》词篇。红军途经归化,宣传革命道理,鼓舞人民革命斗志。在外地求学和在红军中的部分归化籍的中共党员陆续返县,以学校为中心,组织进步的群众团体,发展中共党员,于民国十九年秋成立中共归化城市特别支部,隶属中共汀州县委领导。[8](P561)

五是汤家庆主张的福建宁化说。其在《毛泽东词〈如梦令·元旦〉写于福建宁化》一文中列出三点理由:

一是从时代背景推测。为了引诱围剿红军的敌军离开福建,进入赣州,当年朱德军长率红四军主力一、三、四纵队于1930年1月3日离开古田,开往连城、清流、宁化一带作战,最后于1月14日进入江西广昌。与此同时,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主力二纵队于1月7日离开古田,15日经连城县的姑田进入清流县的洞口、林畲等地,随即在归化县(今明溪县)的盖洋、张地一带开展游记活动。

二是初稿词题《如梦令·宁化途中》作证。该词最早发表在1956年8月3日的《中学生》杂志上,词题是《如梦令·宁化途中》,该词原稿是谢觉哉老人在《关于红军的几首词和歌》一文提供的。1957年1月号《诗刊》杂志,正式发表毛主席诗词,改题目为《如梦令·元旦》。

三是行军路线和行军时间作推测。词作是依“清流—归化—宁化”的顺序,这首词是在作者到达宁化后有感而发的,而不是在清流时就有“先知先觉”。毛泽东是1月15日从连城姑田行军到清流的,只留宿一夜就匆匆开拔。而从1 月16日到18日,毛泽东则在宁化活动了3天,时间较长,有利于艺术构思创作。

此外,笔者还顺手查阅《宁化县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其“概述”云:

民国十九年初,毛泽东、朱德分别率领红四军经过宁化,前往江西广昌,他们在宁化宣传革命道理,播下革命火种,毛泽东当时还写下《如梦令·元旦》一词,展望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6月,由徐赤生为首的宁化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曹坊、淮土、禾口、城关、李七坑五乡农民举行武装暴动。暴动胜利后,于6月27日成立宁化县革命委员会。7月1日召开党员代表会,成立中共宁化特区委。

《宁化县志》“大事记”民国十九年(1930年)云:

1月9日,朱德率领红四军一、三、四纵队由古田出发,经清流里田进入宁化俞坊、马家围到达安乐;11日,经谢坊、丁坑口到县城,分别在安乐火烧坪和县城召开群众大会,朱德到会演讲;13日,经武层、神坛坝进入济村;14日,经龙头进入江西省石城县境。

1月16日,毛泽东率红四军二纵队于1月7日自古田出发,经清流、归化(明溪)进入宁化青瑶,经泉上,驻泉下。17日,经豪亨、新军、庙前抵水茜。18日,经安寨、大洋、岩前进入安远。19日,经营上往江西广昌进发。其间毛泽东作《如梦令·元旦》词一首。

《宁化县志》“卷二十五军事第七章重大兵事”云:

民国十九年(1930年)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入宁西进。

民国十八年(1929年)12月,古田会议结束。1930年初,红四军兵分两路,从古田出发途径宁化,向江西挺进。

由毛泽东率领的二纵队,经连城、清流、归化入宁化泉上。在泉下驻宿一夜,第二天从泉下出发,经豪亨、新军、庙前、儒地、大岭,抵达水茜住一夜,帮助群众打了土豪黄荣权、邱禄真、李良根。

第三天从水茜出发,经安寨、留地、大洋、坊坑、岩前,进驻安远。翌日从安远出发,经肖坊、营上、蛇颈、吴家、向塘坊、白水寨,西越武夷山进入江西广昌。

行军途中,毛泽东写下《如梦令·元旦》词一首。

由朱德率领的一、三、四纵队,经连城、清流的里田,进入宁化的俞坊、马家。抵达安乐住一夜,在安乐张贴许多“打土豪,分田地”等标语,次日从安乐出发,解放宁化城。当时驻扎在宁化县城的国民党政府军周志群、卢兴邦等部早已闻风逃跑,红军部队在宁化城关驻扎两天两夜,领导群众打土豪分财产。朱德在老衙前(今县府大院门口)向群众作了讲演,传播马列主义。

第四天,红军从宁化城关出发,经武层、神坛坝,抵济村。在济村领导当地群众批斗土豪劣绅张流明等人。翌日从三村出发,经龙头、福村,西越武夷山,向江西广昌挺进。

以上藤田说,有三点依据。第一点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印的,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年谱》上的资料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不是绝对的,因为他们缺乏第一手资料佐证。第二点牵强附会,第三点因为是地方文史资料,缺乏公信力。

建宁说作者引用的是《宁化人民革命史》(2001年6月出版)、《建宁革命史》(1994年10月出版)等地方文史资料,且行文全靠逻辑推测,可信度弱。

清流说因缺乏第一手资料的支撑,也仅供参考。

明溪县志的资料,细的很细(如民国十九年1月16日上午9时),粗的太粗(如日期行程叙述太含糊),缺乏第一手资料支撑,不太可信。

最为可信的是宁化说。该说除了背景分析、行军路线分析外,最有说服力的是毛泽东原秘书谢觉哉老人提供的《如梦令·元旦》原题是《如梦令·宁化途中》。“宁化途中”可以作二解:一是写于赴宁化途中,二是写宁化途中所发生的事。但后者解释显然与词作内容相悖,因此只能是前者。

总之,因作者斯人已逝,现有闽、赣革命史料,在有关朱毛红军具体的行军线路、时间上歧见迭出,各说各的,很难判断谁是谁非。比较而言,宁化说的资料最细致而全面。“建宁说”资料未见载于其新修县志。目前可资研究的历史资料偏少,张鼎丞的《中国共产党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一书(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82年版)因是当事人的回忆录,比较粗线条,没有透露关于《如梦令·元旦》一词的创作细节。相关县修于20世纪90年代的几部县志,除《宁化县志》外,其余均比较粗。

诗无达诂,要准确考据一首词的创作时间、地点,很不容易。2010年,王彬彬整理并披露了郭沫若注释毛泽东诗词中的尴尬事,即经过多次解说,还是被作者(毛泽东)纠错。

当然,只要后人有毅力,随着各种闽西红色根据地文物、资料越丰富,离历史的真实面貌就越近!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诗词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2]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2卷[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

[3]李延寿.北史(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脱脱.宋史(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脱脱.金史(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宋濂.元史(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6.

[7]萧永义.毛泽东诗词史话[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8]明溪县志编纂委员会.明溪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刘建朝)

A Textual Research on Mao Zedong's New Year's Day--to the Tune of Ru Meng Ling

LIU Chuandui
(College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anming University, Sanming, 365004, China)

Abstract:"New Year's Day" means the first day of one year, which has never changed. However, the specific date of the New Year's Day is different with the change of dynasti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It is still controversial whether Mao Zedong completed his lyric New Year's Day--to the Tune of Ru Meng Ling on the solar New Year's Day or the lunar Spring Festival.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New Year's Day" in this lyric refers to the lunar Spring Festival rather than the solar New Year's Day. The controversy also prevails with regard to the location where Mao Zedong wrote this lyric. At present, there coexist five theories pertaining to this question, namely, the Tengtian theory from Yongfeng County in Jiangxi province, the Jianning theory, the Qingliu theory, the Mingxi theory and the Ninghua theory in Fujian province, among which the Ninghua theory is the most plausible.

Key words:Mao Zedong's lyric; New Year's Day--to the Tune of Ru Meng Ling; textual research

作者简介:柳传堆,男,福建大田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收稿日期:2015-10-22

doi:10.14098/j.cn35-1288/z.2016.01.014

中图分类号:A8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343(2016)01-0071-06

猜你喜欢
考释如梦令
如梦令
如梦令
“名媛”的词义及其流变
《孔雀东南飞》开篇二句考释
《儒林外史》中“土仪”一词考释
安徽滁州方言本字考释
2000年以来《水经注》词汇研究综述
《仪礼》郑注“相人偶”新诂
如梦令,长相思
如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