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信息产业发展策略

2016-04-13 05:43储节旺汤晓珊
关键词:科技产业信息产业动漫

储节旺,汤晓珊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文化与传播

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信息产业发展策略

储节旺,汤晓珊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信息产业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如今在很多国家已逐渐取代传统行业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当前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主要面临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和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在文化科技融合的背景下,信息产业发展策略主要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大趋势,促进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引领信息产业发展;推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改变文化科技体制;探索“互联网+”式课堂,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加大科研投入。

信息产业;文化科技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信息产业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产业得到飞速发展,信息产业产值在各国GDP中的比例不断增长,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13年,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强,如软件业实现新增就业人数占全国城镇就业4%,基础电信业增加值为6 041亿元,对GDP的直接贡献为1.1%,占第三产业GDP的比重为2.3%,等等。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其自身的发展上,更体现在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结合过程中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和带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以后,文化与科技融合趋势兴起,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使传统产业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李克强总理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即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最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促使传统产业升级换代,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结构转型,带动经济进一步增长。在这些新技术和趋势的带动下,信息技术产业在中国GDP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高,2014年,以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已达到14万亿,而2015年会实现15%左右的增长率,预计在2049年的时候,信息技术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还会再翻两番,达到60%,总规模130万亿。本文将主要探讨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信息产业与兴起的文化科技产业的关系,以及在这种背景下信息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试图提出进一步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文化科技产业与信息产业

就信息产业而言,通常我们会认为以计算机和通讯设备为主体的IT产业是信息产业,也有学者认为信息产业包括了电子计算机及硬件生产产业和计算机软件产业,以及利用计算机软硬件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储存等相关信息处理产业[1]。但是实际上,信息产业并不仅仅只包括IT产业,它所包括的类型应该有三种,即生产和分发信息及文化的行业、提供传递或分发这些产品及数据或通信方法的行业和处理数据的行业。由此可见,信息产业实际上是贯穿于信息产生、传递和处理的全过程之中的。

(一)文化科技产业的概念

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背景下,要研究如何更好地推动信息产业的策略,就必须先了解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文化科技产业的概念以及文化科技产业与信息产业之间的关系。所谓文化科技产业是指,传统的文化产品转化通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其得以规模化生产,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这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形成的文化产业链就是文化科技产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文化科技产业并不是一种新的文化业态,而是传统文化产业通过融合高新技术所形成的新型文化业态,是传统文化业态的转型升级。

(二)信息产业与文化科技产业的关系

从字面上来看,文化科技产业与信息产业是两个不相关的概念,但是如果从两者的概念上来仔细研究的话会发现,文化科技产业实际上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化科技产业的兴起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和前提的,而在现实生活中文化科技产业都是传统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中的技术和设备相结合的产物,例如,动漫产业就是通过传统漫画与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设备的结合而兴起的。从这一层来看,文化科技产业的兴起和信息产业联系很紧密。

其次,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设备改变了以往传统文化产业产品的展现方式,由此带来了文化科技产业的产生,如传统的纸质书籍利用手机等终端设备形成的电子书籍,看3D电影时必须佩戴3D眼镜,才能感受到立体效果等。

最后,在外延上,由于文化科技产业是文化产业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因而文化科技产业与信息产业在所包含的行业范围有所重叠,如文化科技产业中的动漫产业、数字出版产业、网络广播电视业等都属于信息产业中的一部分。

总之,信息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文化科技产业兴起的前提和基础,反过来,文化科技产业实际上是将文化因素融入信息产业之中。从二者的关系可以看得出,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信息产业的发展和文化科技产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在文化科技融合的背景下,文化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于信息产业,包括信息技术产业、信息设备产业等的发展壮大,而信息产业则是需要通过其先进的技术与传统的文化产业进行融合,在促进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带动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二、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产业结构、文化科技体制的不合理

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一直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即在信息产业中更多的是偏重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等硬件设备的生产,而轻视了软件业、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恰好与信息产业发达国家的模式相反。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背景下,信息产业想要得到更好发展,就必须在硬件设备和软件上同时满足文化科技产业的需求,使信息产业和文化科技产业同时得到发展。那么,很明显地,信息产业发展中一直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关键技术和应用技术的落后就会成为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之一。

从文化科技产业与信息产业二者的关系来看,二者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因此文化科技产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信息产业的发展。但是在文化科技产业的发展中,由于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形成了重文化建设而轻科技发展,这样就造成国内的创新氛围不浓厚,综合创新实力不强,传统科技向现代科技转变缺乏文化自觉性的结果。这种文化与科技体制难以适应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需要,进而直接制约文化科技产业的发展。自然,文化科技产业的发展遇到阻碍,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就难以顺畅。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研投入不足

2012年,文化部制订了《文化部“十二五”文化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十二五”文化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要完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增强科技资源与文化资源的共享,文化与科技融合在深度和广度上取得实质性推进等。在该规划指导下,2013年,中央财政投入2.97亿元,支持实施97项文化科技创新工程,重点支持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动漫等项目。但是,就国内文化科技产业的发展而言,其主要面临的问题仍然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以动漫产业为例,虽然我国动漫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原创能力不断增强,产品数量大幅增长,“十一五”期间,国产电视动画片产量从8万分钟增长到22万分钟,2013年更是增长到32万分钟,2015年动漫产业产值更是突破了1 000亿元,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动漫生产大国。但是,与日本、欧美等其他动漫生产大国相比,我国的原创动漫作品仅仅只占了我国动漫市场的10%,而日本和欧美等国的动漫产品在中国动漫市场的占有率却分别达到了60%和30%。我国是动漫生产大国,但是原创动漫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远低于其他动漫大国,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在文化科技产业的发展中,我国的文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低下。

就科研投入而言,根据《201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公报》显示,2013年中国R&D投入经费为11 846.6亿元,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2014年中国R&D投入为13 015.6亿元,占GDP比值为2.05%,比2013年增加1 169亿元,提高了0.04个百分点。尽管中国在R&D上的投入逐年增长,有望可以超过日本,但是相对于R&D投入排名第一的美国来说,中国仍有很大的赶超空间。科研投入的力度如果跟不上会使得文化科技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受到制约,影响我国文化科技产业的发展。

(三)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文化科技产业是借助文化产业与先进科学技术的结合才得以产生,其发展也依赖于科研成果的研发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实用性,而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国内大部分科研活动都是由高校、科研机构进行,企业自主研发意识薄弱,开发能力不强,这也就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科研成果转化难。由于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会存在知识产权保护、转化风险、收益分配等问题,很多科研人员与科研机构并不希望将其研发成果进行转化。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被普遍应用于医疗、汽车等多个领域的3D打印技术,据统计,2014年3D打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了300亿元,3D打印产业联盟预计到2020年3D产业产值将达到1 500亿元。虽然3D打印技术带来了产业的迅猛发展,但也引发了诸如知识产权侵权等担忧,另外,这项技术在应用时还会受其材料、机器、成本以及伦理道德等因素的限制,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并非被应用的特别多。二是研发成果不符合市场需求。科研成果即使成功地转化为产品,但是其实际生产力非常薄弱。在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产学研的分离与脱轨,会使科学技术无法应用到传统文化产业中去,使文化与科技无法融合在一起,最终制约文化科技产业的发展,而鉴于文化科技产业与信息产业发展的密切联系,这也将制约信息产业在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的进一步发展。

(四)文化科技创新人才匮乏,人才流失严重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我国文化科技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关键原因在于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匮乏。仍以动漫产业为例,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动漫产业的迅猛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也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在动漫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却出现了高校没有专门的动漫相关的专业的滞后现象,此外,虽然中国动漫产业每年产值增长率高达50%,但研发队伍却不足万人,高端人才供不应求已经成为了动漫产业发展的瓶颈。而长久以来,信息产业的发展原本就面临着高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再加上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背景下,复合型人才的匮乏,文化科技产业发展过程中自主创新能力弱的问题,使得人才问题更加突出和明显。另外,中国国内的人才流失也非常的严重,尤其是在海外的留学生。据调查,大约只有45%的留学生肯定会在毕业后回到中国,剩余的55%的留学生没有确定是否归国。留学生不归国,这主要是因为国内的工作环境、经济条件等相对落后,再加上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优越的工作环境的吸引,使得大量信息人才流向更能够为其实现自身价值提供条件的国外,致使我国信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而在文化科技融合的背景下,人才的流失更是信息产业发展的桎梏之一。

三、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信息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一)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大趋势,促进信息产业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所谓的“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它的产生将会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巨大、深远而广泛的影响[2]。现如今,“互联网+”已经融入到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深深地改变了三大产业的模式,尤其是在第三产业中,如互联网与传统的广告业、集市、金融业等相结合,产生了百度、淘宝、支付宝等新产业,工业、服务业等也都已经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实现了传统产业的升级。那么,信息产业自然也应顺应形势,探索利用“互联网+”促使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途径。如湖南省借助“互联网+”的潮流,与文化科技融合的趋势相结合,探索本省构建大数据产业园区、动漫产业园区等发展信息产业新途径、新驱动[3]。现阶段,各省市的文化科技产业都在蓬勃发展,动漫、智能语音等各种产业园区都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借鉴湖南省的经验,各地也应试图将本地的文化科技产业与“互联网+”相结合,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文化科技产业的发展。

(二)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引领信息产业发展

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控制技术都是近年来学者们研究讨论的热门话题,随着对于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入研究,这些技术也逐渐被应用到各行各业当中去。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来分析海量数据,以此来构建智慧城市和智慧图书馆等。2015年,国务院颁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提出利用大数据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提升相关产业大数据资源的采集获取和分析利用能力,充分发掘数据资源支撑创新的潜力,带动技术研发体系创新、管理方式变革、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价值链体系重构,推动跨领域、跨行业的数据融合和协同创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创新发展和信息消费扩大,探索形成协同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事实上,在信息产业中,大数据分析技术也得到了应用。如在全新的资料经济中,电信业者可以通过对海量的客户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不同使用者的行为和趋势,并将这些结果转卖给需要的企业;再如通信行业中的三大巨头之一,中国移动就是利用大数据分析对企业业务进行针对性的监测、跟踪、预警,以便在第一时间捕捉市场变化并告知负责人,对企业业务进行调整。从中国移动目前在中国国内电信行业中的地位不难看出,大数据分析技术的确能够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所以,在信息产业的发展中要充分考虑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来了解当前市场走向,了解用户需求,从而在研发阶段有明确的目标;在生产阶段,则可以使用智能控制技术来使信息产业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的生产走向智能化、智慧化。总之,在信息产业中应用这些新技术,最终会引领信息产业走向新发展。

(三)推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改变文化科技体制

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利用信息产业中的先进信息技术,实现其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升级。文化科技产业中的如动漫、数字出版等产业其实也是信息产业,因此,无论是文化科技产业的发展还是信息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够与市场需求接轨,并且能够转化为较高的实际生产力。首先,为确保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就必须完善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减少科研成果在转化过程中的风险;对于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收益分配问题,各地可根据本地科研转化的实际情况,规定科研成果转化中的收益分配比率,如安徽省根据科研成果转化方式规定了科研人员的奖励政策。其次,在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轨这个问题上,企业可以在研发之前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在研发活动中与科研人员充分交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开发。

另外,需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做到文化与科技并重,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创新氛围,继续号召推进“万众创新”“草根创新”,充分挖掘社会创新潜力,提高创新实力,促使科技转型。只有从文化科技体制上做出改变,文化与科技才能更好的融合,文化科技产业才能更好地发展,最终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

(四)探索“互联网+”式课堂,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人才的缺乏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都是长期以来信息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阻碍因素,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背景下,这两者的不足更是信息产业发展的致命点。在文化与科技融合,信息产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既要注重科学技术素养的教育,又要培养人才的文化艺术素养,也就是要培养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当然,同时还需要注重培养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培养出这种具有创新能力的多领域复合型人才,首先就要改变现有的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化轻科学的传统教育方式,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化与科学知识学习并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使“互联网+”持续走红,尤其是在有淘宝、支付宝、滴滴打车等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使传统产业实现转型的成功案例的前提下,很多领域也开始探索如何将“互联网+”与本领域完美结合起来。借鉴这些“互联网+”的成功案例的经验,我们在人才培养教育上引进“互联网+”,打造“互联网+”课堂,网络上的资讯来源于现实生活,这些内容与素材可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让学生能够进行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学习[4]。此外,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可以考虑充分利用现有的创客教育,使学生在创客空间的平台下,通过运用数学、物理、化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5]。总之,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背景下,信息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有所创新,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培养出适应文化科技融合趋势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多领域复合型人才。

(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加大科研投入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创新始终是一个产业能够持续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而能否掌握核心技术则是决定产业成败的关键因素[6]。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背景下,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要想打破自主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缺乏的局面,就应该要做到三点:一是培养高技术的创新人才,二是继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三是丰富创新主体的问题。首先,高技术的创新人才需要通过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去培养,这点在上文已经做了详细的说明。其次,资金充足是核心技术研发活动能够持续进行的保证。中国近几年来不断加大对科研活动的经费支持力度,科研投入连年增长,但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3%至4%的科研投入相比较仍然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科研投入大部分来自于政府预算,而在国外,如欧盟等则是充分利用风险投资来拓宽科研经费的融资渠道。借鉴外国的经验,在科研经费的投入上,我国也可以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引导风险资金对于科研活动的投入。最后,就创新主体而言,中国的科研活动大多由高校、科研机构等进行,大部分的核心技术也来自于这些机构,再加上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不足,这就使得国内的自主创新主体大大减少。要提高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信息技术产业的相关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万众创新大数据工程,利用大数据创新应用,通过创新竞赛、应用培训等来挖掘创新主体,结合“万众创新”“草根创新”的潮流趋势,吸收其中涌现的创新人才,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7]。总之,只有解决创新人才培养、科研投入、创新主体范围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才能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背景下,使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更为顺畅。

四、结语

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进一步实现信息化有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在文化与科技融合趋势的推动下,如何去保证信息产业适应时代的变化去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当前“互联网+”正是炙手可热的时候,信息产业如果可以充分利用起“互联网+”的热潮优势,与自身产业发展完美结合,实现产业的升级,将会使信息产业得到更好地发展,那么,国家信息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将也会更上一层楼。

[1]乌家培.经济、信息、信息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286.

[2]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2015(6):32-38.

[3]邓淑玲,石良武.“互联网+”时代下湖南信息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探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7):14-15.

[4]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J].远程教育杂志,2015(4):14-21.

[5]徐俊杰.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硅谷,2008(17):37.

[6]韩丽.我国信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概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5):6-8.

[7]周鸿铎.我理解的“互联网+”——“互联网+”是一种融合[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8):114-121.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es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and Scientific Integration

Chu Jiewang,Tang Xiaoshan
(College of Management,Anhui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601)

Since the Second World War,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has gradually replaced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as a pillar industry in the promo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any countries.At present,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in China is mainly faced with the problems of irrational structure,lack of innovation ability,th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and research,serious brain drain,and so on.In the cultural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re:make full use of the“Internet plus trend”,promot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upgrading of information;make full use of big data technology,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combine to promote research,change the culture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o explore the“Internet plus”teaching,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and continue to increase investmen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nformation industry;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F49

A

1674-5450(2016)03-0148-05

2016-02-01

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5YJA870002);2013年安徽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人才项目(2013 jyzxrc308)

储节旺,男,安徽岳西人,安徽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知识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李菁责任校对:詹丽】

猜你喜欢
科技产业信息产业动漫
7524亿元
以高能级科创合力打造科技产业地标
评《科技产业经济学》(书评)
科技产业经济学的系统创新
四川省信息产业发展研究
动漫二次元
锋绘动漫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开口笑
锋绘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