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恩师褚亚平先生

2016-04-14 03:03林培英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100048
地理教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教育学研究生教育

林培英(首都师范大学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北京 100048)



怀念恩师褚亚平先生

林培英
(首都师范大学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北京 100048)

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师大教授褚亚平先生于2015年10月17日离世。先生是从1948年开始教师生涯的,1954年参与北京师范学院的创建工作,任地理系首任系主任直到1983年卸任,1993年退休离开工作岗位。在担任系主任期间,先生积极推动地理系的学科建设,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和研究生的培养,为建设地理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褚先生在系里担任过普通自然地理、中国地理、地理教学法、地名学概论、地理学思想史等课程的教学,指导地理教学法和地名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和助教班的进修生,行政、科研、教学“三肩挑”,以“甘为儒子牛”的精神,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地理教育人才。先生对地理教育事业的热爱、执着,在地理学科教育领域的高瞻远瞩,对青年学者的关心爱护和精心培养,深深教育和感染着他的学生们,也因此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先生在学术领域的一大贡献是开创了地理教育学的研究。1980年代中期,先生开始在地理教育学科建设方面做积极的、富有成效的探索,提出要把地理教学法学科向地理教育学科方向发展,并为研究生开设出“地理教育学”的课程,提出了关于地理教育教学上的一些新思路和理论见解,例如“地理教学内容结构的基本框架”“地理课本系统结构模式”“地理课本内容一体化图式及动态结构”“乡土地理教学与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关系”等,特别是关于地理教材文字、图像、作业“三个系统”的思想,后来被许多地理研究工作者和地理教师在他们的文章中引用,对我国中学地理教材的革新、发展及理论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92年,先生领衔主写了《地理教育学》专著,先生“高屋建瓴”,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思想,面对为21世纪的社会需要新型人才的需求,充分反映地理教育研究的新进展和未来趋势,努力构建一个具有现代化形态、科学的地理教育科学体系。本书出版后,曾有专家评价此书:“书中在地理教育的本质、地理教育现代化过程和教材研究、学校地理教学方法论的研究,学校地理教育质量的评估,学生地理学习心理,地理教师的素质的探讨,对地理教育前景的展望等方面,都有突破性的见解和成就。”几年以后,先生又在此书的基础上主笔撰写出版了《地理学科教育学》一书,以此不断推进地理教育学研究的发展。

除了地理教育学研究外,先生还涉足地名学的研究,虽然先生称自己是“半路出家”,但在该领域也颇有建树,出版了《地名学基础教程》等著作。

阅读先生的文章或聆听先生的教诲,会发现先生的思维敏锐,常能站在整个国家教育发展的高度分析和评价地理教育的现实问题。之所以能够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是和先生“与时俱进”的意识分不开的。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基础教育改革的任何动向,不论是素质教育还是课程改革,先生都非常关注,搜集各种信息进行研究,和学生进行探讨,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又常常能给学生们带来新的启迪。先生还很爱读书,很乐意接受新的事物。1997年《数字化生存》一书的中译本出版后,先生立刻买来阅读,和我交换对地理教育数字化问题的看法,甚至建议我写信与美国的作者联系,开展这方面的合作。先生看到好书后,也会推荐给我们。他为我们推荐过刘南威先生的《地理景观》、陈述彭先生的《石坚文选》等。先生退休后的二十多年里,一直如此。最近十多年,先生又陆续为期刊撰写了“迫切需要强化地理意识”“学习‘地理课程标准’的感受和思考”“地理教学用地图理所当然”“中国地理教育的时代之光”“我的地理教育思想”等文章,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为地理教育课程改革继续出谋划策。

给我和其他中青年学者感触很深的还有先生对晚辈的关心和提携。当学生或其他晚辈出了书,先生都非常高兴,我不止一次在先生家看到先生在为某本新作撰写书评,先生的书评从鼓励中青年学者的角度出发,对作品的意义、特点都做了充分的挖掘,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有时也会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作者商榷。上世纪90年代中,我们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项目,出版了一本编译的《国外中学实验——地理》的小册子,先生看到后很快写了一篇书评“引进教育财富为我所用——读一本学科教育新书有感”发表在报刊上,给我们以鼓励和支持。上个世纪80年代末,先生积极联系出版社,为我国最早一批地理教育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出版了一本《80年代地理教育硕文》,该书收录了七篇优秀毕业论文,先生亲自为这本书写了前言。现在看来,这本书对于我国地理教育的研究和发展,真是一笔很宝贵的财富,它不仅标志了上世纪80年代我国地理教育教学理论的水平,而且对后来的研究生培养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初,先生主编的《地理教育学》也是带着几个研究生毕业后仅仅工作几年的年轻学者写的,那本著作对那些年青人的成长起了很大的影响。先生尽可能地为后来者提供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并给予很多及时的、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上世纪80年代初,先生筹建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先后担任过研究会的秘书长、副理事长和理事长。我从1982年读研究生开始,就跟着先生参加学会的活动,当时学会刚刚成立,先生担任秘书长,作为学会领导的老先生还有我国地理教育的著名学者、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张子祯、禇绍唐、陈尔寿、曹琦、周靖馨等先生。二十多年来,我通过参加学会活动从前辈那里学到很多东西,他们的人品、敬业精神和理论建树使我受益匪浅。我常说,我是随着地理教学研究会一起成长的,是先生把我带到这个个人发展同时也为我国地理教育发展出力的平台上。

先生的学生都知道,先生对我们学业上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我们写的东西,做的事情,先生从思想到架构再到文笔等实施细节,都细细指导,甚至亲自动笔修改标点符号。在做人方面,先生也十分关心学生,有时给我们讲讲过去创业的故事,讲讲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讲讲和先生相识的老前辈的业绩,以此鼓励我们为地理教育事业努力奋斗。先生其实还是个有着丰富生活情趣的人,对保健、饮食都有研究,说起这些头头是道,有时还会给我们写一些保健方法和保健食品的制作方法,让我们去试一试。先生的另一大爱好就是写诗,逢年过节或遇到特殊的事情,先生都会写上几句,以表达自己的心情。我记得2007年春节前去看望先生,先生高兴,提笔写了四句小诗和我们一起辞旧迎新:“轮驶雪道不畏寒,自南向北破阴天。07新年就来到,太阳城内举杯欢。”先生是一个具有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长辈。

先生与世长辞了,学生将永远怀念您!

猜你喜欢
教育学研究生教育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国外教育奇趣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