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泰和县小龙钨矿外围找矿前景分析

2016-04-14 21:07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七队青海西宁810007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330013
地球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云英岩震旦系变质岩

(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七队 青海西宁810007;东华理工大学 江西南昌330013)

(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七队 青海西宁810007;东华理工大学 江西南昌330013)

小龙矿区外围区域内钨钼矿床(点)分布广泛,外围震旦系浅变质岩系地层、次一级多组多方向断裂构造、中酸性侵入岩体及围岩蚀变与小龙钨矿基本相同,两者成矿地质条件具有极好的可比性,进而在小龙外围发现钨矿的潜力较大。

小龙钨矿地质特征找矿前景

1 引言

众所周知,江西赣南是驰名中外的钨矿成矿区,是我国最重要的产钨地区;小龙钨矿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城南东,直距45千米处,隶属江西省泰和县小龙镇管辖,与兴国县毗邻,地处湘赣相邻的井冈山脉支脉,属于赣南钨矿成矿区内。

2 小龙钨矿成矿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华南褶皱系赣湘后加里东凸起,崇仁—遂川深断裂和鹰潭—安远深断裂之间,属南岭多金属成矿带兴国-大余成矿亚带小龙钨矿田的组成部分,成矿地质背景十分优越。

通过数十年的地质找矿勘查工作和科学研究实践表明,小龙钨矿具有上脉下体的特征,上部主要在震旦系上统(ZⅡ)浅变质岩中由于岩浆期后高温热液充填形成石英脉型黑钨矿,下部为隐伏花岗岩体顶板为云英岩化花岗岩浸染型钨矿,属一体二位型矿床组合。上部石英脉型钨矿体呈扇状赋存于隐伏花岗岩体外接触带的浅变质岩中,含矿石英脉体普遍短小,连续性较差,具有薄而富特征,矿山已开采数十年,地质研究程度较高;下部云英岩化花岗岩浸染型钨矿体多产于燕山期隐伏花岗岩体波状凸起部位的细粒白云母花岗岩体顶板中,埋深一般多为500-650米。

矿区内燕山早期岩浆多次强烈活动,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诸广山复式岩基,由于受到加里东期东西向压应力作用下形成北东向为主的断层,斜贯全区,经历了多次构造活动,形成了多期次花岗岩侵入复式岩体。频繁而多期次的岩浆活动,为成矿物质的分异、活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岩体内钨、钼、稀土等矿化发育,为钨(钼)矿床的成矿母岩,而震旦系上统(ZⅡ)浅变质岩系同化混染、接触变质作用强烈,常形成了含钨石英脉组、角岩化带和斑点板岩带,是小龙钨矿最主要赋矿围岩,亦是研判隐伏花岗岩及岩体凸起的重要标志。

矿区中主要围岩蚀变有云英岩化、钠长石化、伟晶岩化、白云母化、黄铁矿化等,浅变质岩中则多出现电气石化、矽卡岩化、硅化、黄铁矿化、黑云母化、碳酸盐化等。

3 矿区外围地质特征

3.1 地层

矿区外部出露地层主要为有震旦系上统(ZⅡ)、寒武系下统(∈a)、泥盆、石炭、白垩系和第四系(Q),而外围找矿主要在震旦系上统(ZⅡ)、寒武系下统(∈a)。

震旦系上统(ZⅡ)地层分布范围广泛,几乎履盖整个矿区外围,分为上、下两段,燕山早期花岗岩体多呈隐伏状侵入其中,地表仅在匡坑区段小面积出露。震旦系浅变质岩系主要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夹板岩、千枚状板岩等,偶夹含钙硅质层,岩层总体倾向北西,倾角30°-50°。该组浅变质岩系同化混染、接触变质作用强烈,常形成了含钨石英脉组、角岩化带和斑点板岩带。

寒武系下统(∈a)地层主要分布于矿区外围南西侧,岩性则以长石石英砂岩、千枚状板岩、炭质板岩、粗砂岩为主,石英脉较发育,但钨矿化明显低于震旦系变质岩,两者呈整合接触,硅质岩层是两者最主要的标志层。

3.2 构造

在区域上受加里东期受东西向压应力作用,形成了近南北向良山复式背斜及一系列平行断层,燕山期构造运动表现了一定的继承性,表现为由挤压性转为扭动性为主,形成了本区南北向、北东向、北北东向、旋转构造等四种以断裂为主的构造形式。

3.2.1 南北向构造

于加里东期受东西向压应力作用形成,由震旦系地层组成的紧密线状近南北向褶皱、冲断层、燕山期花岗岩体构成,燕山期表现了一定的继承性,伴有强烈岩浆活动,在北北东向构造作用中被复合改造成较重要的成矿裂隙。

3.2.2 北东向构造

以小龙钨矿F1断层为代表,斜贯全区,经历了多次构造活动,变质岩强烈褶皱,产状紊乱,挤压破碎,糜棱岩化、片理化、透镜体均有发育,总体走向50°,倾向不定,倾角50°-70°,表现为一系列压、张或压扭性断层。

该组断裂构造下切深度较大,多经过压性改造,具有明显的侧列现象,是小龙钨矿最主要的容矿构造之一。

3.2.3 北北东向构造

由一系列北北东向展布的压性断裂、硅化破碎带、构造透镜体带及沿断层分布的小侵入体组成,构造倾向不定,倾角较陡(60° -80°),以规模较大的城岗、方太和东固三条断层为主构成了北北东向构造带,是区内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

3.2.4 旋转构造

分布于矿区西南边缘,表现为一系列呈弧形展布的压扭性断层,属兴国旋转构造的一部分。由泥盆、石炭、白垩系地层组成的向斜盆地及岩体依次斜列展布构成旋廻构造,对晚古生代地层分布,中生代红色盆地的形成及燕山期花岗岩的侵入都有控制作用。

此构造具有多组、多方向、成群成带分布的特征,伴随强烈岩浆活动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含矿热液沿着几组主要裂隙(低压空间)运移上升,从而在震旦系浅变质岩系中形成了含钨石英脉组,是本区主要的容矿构造。

同时,密集的石英脉组和脉旁云英岩化发育地段指示了该地段岩浆活动强烈,对研判隐伏花岗岩及岩体的凸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3 岩浆岩

矿区外围地表仅在出露小面积的燕山早期第二阶段第二次和燕山早期第三阶段第二次侵入岩体,前者为中酸性花岗岩,后者为闪长岩,两者均为燕山早期东固(崇贤)中酸性复式花岗岩成矿岩基的一部分。

该期侵入岩体相变较明显,从上往下分为白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三个岩相带,三者呈渐变关系的连续整体。岩石呈细-中粒花岗结构,似斑状结构,矿物成分以钾长石(28-42%)、斜长石(14-29%)和石英(28-40%)为主,黑云母(2-8%)和白云母(3-12%)次之,副矿物则有磷灰石、独居石、锆石、黄铁矿、绿泥石、褐铁矿、白钨矿等。

岩体内蚀变较为发育,以云英岩化、白云母化、钾长石化、钠长石化、电气石化等为主。其中,在岩体顶板附近云英岩化白云母花岗岩钨矿化十分明显,在小龙钨矿数个钻孔中已发现了厚薄不一的云英岩化白云母花岗岩型钨矿体,是本区主要的赋矿岩体。

燕山早期第三阶段第二次(δ52-3b):以闪长岩为主,出露于南部,呈岩株、岩瘤状侵入,岩石呈灰黑色,粒状结构,矿物成分以斜长石、角闪石、石英和黑云母为主。

4 小龙钨矿外围找矿前景分析

4.1 矿区外围成矿背景分析

矿区外围属南岭钨锡多金属成矿带兴国-大余成矿亚带的一部分,外围震旦系浅变质岩系地层、次一级多组多方向断裂构造、中酸性侵入岩体及围岩蚀变与小龙钨矿基本相同,两者成矿地质条件具有极好的可比性。同时,区域内矿化信息丰富,西侧有良坪钨矿,东部及东南部与钨矿成矿关系极其密切的燕山早期东固(崇贤)花岗岩体内钨钼矿床(点)分布广泛,如土库钨矿、佛子山钨钼矿、铜罗坵钨矿、南华山钨钼矿、罗家地钨矿、见龙坑钨矿、大小源钨矿等,显示本区具有极好的成矿地质背景。

4.2 侵入岩体与成矿关系分析

小龙钨矿补充勘探报告反映,矿区外围上岽坑区段燕山早期第二阶段第二次隐伏花岗岩体系重熔改造成因的花岗岩,具有一定的相变性,垂向上从上往下依次为白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三种花岗岩属同源同体分异演化不同阶段的产物,三者呈渐变关系的连续整体,呈面状、岩株状、岩枝状和脉状产出,其钨元素丰度值均较高,分别为80-500PPm、80PPm、80PPm,最高达500 PPm,充分显示了东固(崇贤)花岗岩体钨含量较高,有利于经交代作用后呈类质同象存在的钨活化转移进入岩浆期后富挥发组分的高温高压溶液中,为钨矿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矿质来源和运移动力,是区内钨矿的成矿母岩。

另一方面,结合两者花岗岩体的空间分布位置和标高,区内角岩化带、斑点状板岩和石英细脉带极其发育及局部脉旁见云英岩化等地质特征,以及矿区内上侵的隐伏花岗岩体总体具有沿岩层面由南南东向北北西波状侧伏的趋势,初步认为在矿区外围存在若干个花岗岩凸起,是云英岩化花岗岩型钨矿的成矿有利部位。

[1]梅勇文.江西西华山花岗岩的演化与脉钨矿床的成矿关系.《岩石学报》.(1987), (Vol.5 No.4)

[2]聂荣锋、王旭东.赣南钨矿研究进展.《中国钨业China Tungsten Industry》.(Jun. 2007),(Vol.22 No.3)

[3]张文兰、华仁民、王汝成等.赣南大吉山花岗岩成岩与钨矿成矿年龄的研究.《地质学报》.(July 2006),(Vol.8 No.7)

[4]刘善宝、王登红、陈毓川等.赣南崇义-大余-上犹矿集区不同类型含矿石英中白云母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地质学报》.(July 2008),(Vol.82 No.7)

江西省泰和县小龙钨矿外围找矿前景分析

■李鸿财1李鸿福2

P61[文献码]B

1000-405X(2016)-10-107-1

李鸿财(1986~),男,本科,助理工程师。

猜你喜欢
云英岩震旦系变质岩
广西大瑶山中北部四方山地区云英岩型铷矿化特征与找矿评价
大兴安岭南段那斯嘎吐云英岩型铍矿化的形成时代和成因探讨:独居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徐淮震旦系九顶山组地层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探明全球最大的变质岩凝析气田
武夷山归来
湖南保靖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
乍得Bongor盆地基底变质岩岩石及地化特征
湖南道县正冲稀有金属矿床云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对成矿的约束
广东潮安飞鹅山矿段云英岩型矿体地质特征与找矿前景
川中震旦系灯影组储集层形成及演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