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

2016-04-14 21:07河北省环境地质勘查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地球 2016年10期
关键词:灾害环境评价

(河北省环境地质勘查院 河北石家庄050000)

(河北省环境地质勘查院 河北石家庄050000)

地质灾害的不定时性和不可避免性,会给人类带来难以预料的伤害。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地质环境的探究。我国深受地质灾害的侵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倍受众人所关注。我国的地质防治工作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探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本文从地质灾害入手,对地质灾害进行了概述,试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和环境利用评价系统,以供参考。

地质灾害防治环境利用

0 引言

在生物活动和人类的干扰下,自然界容易产生变异,这种自然变异表现在地球表层,因为地球表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如果自然变异的强度较大,就会对我们的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这样就形成了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是各种自然灾害的常见类型。我国地质灾害分布的范围比较广,而且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也比较大,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比较严重,对生活生产和生命财产都会造成影响,同时也会破坏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1 地质灾害概述

受人为地质作用的影响,导致地质环境恶劣,在自然地质的作用下容易发生自然灾害,导致资源,生命和经济损失。地质灾害包括的种类较多,主要有地面变形灾害,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土地退化灾害、水库灾害和地球化学异常灾害等。频发地质灾害有一定的原因和特点。以下对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和特点进行分析。

1.1 经常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

近些年,在全球气候发生巨大变化和局部极端气候的基础上,造成了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具体来说,地球频繁发生地壳活动,造成剧烈的地质变化。同时人类不能正确开采自然资源,也不能正确使用自然资源,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都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1.2 地质灾害特点分析

近些年,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有突发性,隐蔽性和破坏性的特点。人们无法在地质灾害前感受到灾害发生的任何征兆。如果以后突然发生地质灾害,人们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对农田、建筑物、公路和工厂造成大量的损毁,同时人员伤亡也比较严重。这些特点都导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困难重重,相关人员更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

2 地质灾害防治系统

我国深受地质灾害的侵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倍受众人所关注。我国的地质防治工作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探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上级到下级都有较为合理有效的安排,形成较为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系统。我国通过对国民普及地质灾害的防治常识以及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工作等方式,强化国民意识,避免因慌乱使地质灾害中人员伤亡率上升。

2.1 区划调查

地质灾害发生会给当地的地质环境造成影响。有关人员调查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地质环境情况,并做好记录整理归档,作为评价地质灾害潜在危险系数的资料依据,然后对评估风险并做区划。统计各地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规模,做好区划调查工作,有利于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监测警报

监测指的是监测地质环境的变化,并对环境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掌握可能诱发灾害的隐患资料。警报是构建灾害报警系统,依据监测的结果,向居民发出防灾预警信号。监测警报对技术和行政有较高的要求。监测警报系统的完善支撑着后续防治工作。

2.3 搬迁整治

上述两个系统为搬迁治理系统奠定了基础。搬迁是指对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地区,采用搬迁避让的方式,确保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将该地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治理是运用工程治理措施,从根本上治理地质环境,清除灾害隐患。二者主要以调查监测地质灾害的数据为根据,评价地质勘测的结果,分析诱发地质灾害的隐患,确定灾害隐患地点。

3 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地质环境应用

3.1 在地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建设应急处理体系

对地质灾害来说,应急处理体系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可以第一时间防治灾害。在整合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加强突发灾害的管理力度,保证重大地质灾害适应公共管理需要,并且建立专门的技术支撑机构,技术装备体系、应用技术系统和信息网络平台。面对地质灾害,高效、科学和系统地响应重大自然灾害,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治。

3.2 在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支撑力量

研究地质灾害的防治科学技术是防治地质灾害的一项重要措施。具体来说,工作人员要研究地质灾害形成的典型环境,成因模式和内在机理。风险区划地质灾害。加强对防控方法、风险区划、检测预警和技术标准的研究,建立模拟仿真和应急响应研究体系。在地质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加强防治,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3 建立地质环境评价体系

区域工程地质工作的公益性,基础性较强,其服务规划有一定的战略性,加强对地质灾害风险和地质环境安全的研究非常关键,建立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可以利用评价体系评价地质环境。其中包括人类聚居区,重大工程区,变迁避让集中安置区和地质环境要素,加强对其评价。同时要对地质环境容量和地质环境质量加强评价。对气候、地震和人为活动的影响进行充分考虑,保证地质灾害风险的减少,对区域功能进行划分。在地震多发区预留避震空地,预防灾害的发生。

3.4 加强工程地质环境的安全评价

地质环境安全可以保证人居环境和工程区域的安全,主要包括地质结构,地质成分、外部形态和工程性质等,要避免内外动力对其造成干扰,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的可能性。任何异常因素都会对工程对象造成干扰,也会对原来大的区域环境造成损害,对原来环境的区域态势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对作用强度,范围、危害对象和持续范围的研究非常必要,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是地质防治的一个重要举措,可以使地质灾害风险消除,加强土地利用规划、防洪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为防灾减灾提供对策。这些技术性文件可以管理和控制灾害风险,保证相关法律和法规的贯彻和落实。

4 结束语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长远的规划和建设发展。将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利用作为未来地质研究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揭示两者的关系和内在联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实现灾害防治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目标。

[1]刘传正,刘艳辉.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 [J].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 2012(05):1469-1476.

[2]张朝月.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问题研究 [J].科技展望,2015(06):129.

[3]陈奇.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优化 [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4(01):402-404+401.

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

■闫国芹

P674[文献码]B

1000-405X(2016)-10-420-1

猜你喜欢
灾害环境评价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灾害来临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