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学科研究范式回顾与元艺术学研究框架构建

2016-04-15 02:00李精明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研究范式构建

李精明

(莆田学院 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元学科研究范式回顾与元艺术学研究框架构建

李精明

(莆田学院工艺美术学院,福建莆田351100)

摘要:元学科研究的近百年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元学科研究范式。通过反思学科研究范式和元艺术学现有研究成果,提出元艺术学研究的原则。综合考究元艺术学研究的原则、元艺术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构建元艺术学的研究框架,以期展现元艺术学的意义和价值,引起学界对元艺术学的关注。

关键词:元艺术学;元学科;研究范式;研究框架;构建

元数学的创立至今近约百年,在学科名称前加上前缀“元”构成的新学科出现了约三十种*笔者仅在中国知网以标题搜索方式搜索,以学科名称前加上前缀“元”构成的学科就有:“元数学”、“元伦理学”、“元哲学”、“元社会学”、“元教育学”、“元美学”、“元艺术学”、“元教育学”、“元高等教育学”、“元教育史学”、“元史学”、“元体育学”、“元教育技术学”、“元语言学”、“元管理学”、“元政治学”、“元心理学”、“元图书馆学”、“元实践学”、“元文学学”、“元翻译学”、“元英语写作学”、“元诗学”等。另外,中文学术论文提到的元学科名称有“元逻辑学”、“元物理学”、“元化学”、“元生物学”等。。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元艺术学”的学科名称已经有学者提出*“元艺术学”学科的提出可见李心峰于1988年发表在《文艺研究》第1期的论文《艺术学的构想》。其中的“艺术学”是《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的学科名称,最新的学位授予学科名称为“艺术学理论”,参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在此之前学者倾向于使用“一般艺术学”一词。,但自觉地开展元艺术学研究的却寥寥无几。一些学者已经自发地涉及了元艺术学的研究,但把元艺术学作为一门知识体系,自觉地开展研究的甚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将通过研究元学科*本文的“元学科”不是一个具体的学科名称,而是对“元数学”、“元逻辑学”、“元伦理学”等学科的统称。的研究范式*库恩的“范式”包括理论认知和研究共同体两个方面,本文主要指整合理论所运用的基本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构成的认知结构。、描述元艺术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从而构建元艺术学的研究框架,以期展现出元艺术学的意义和价值,引起学界对元艺术学的关注。

一、元学科研究范式的形成与发展

最先以元学科命名并掀起元学科研究潮流的是元数学(metamathematics)。“元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由德国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希尔伯特(D. Hilbert,1862-1943)在20世纪初提出, 20世纪20年代基本成熟,其目的是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当时数学领域常常出现的集合论悖论*罗素提出的集合论悖论的通俗形式 “理发师悖论”:某村的理发师说他只给村里所有不给自己理发的男人理发,那么理发师的头发由谁理?。希尔伯特将元数学定位为研究普通数学证明的新数学[1],其思想和方法是用数学符号和逻辑符号将直观的数学理论形式化,构成形式系统。形式化的数学理论即对象理论,用以讨论对象(问题)。元数学以对象理论(数学)作为研究对象,用以证明数学的一致性,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数学出现的逻辑矛盾。有学者考证了“元”的英文对应词“meta”在辞源学上的意思,认为希尔伯特所说的“元数学”在一定程度上隐含着“在数学研究之后”、“超越数学”、“总体认识数学”的意思[2]。元数学也就是对数学研究结果和过程的再研究。这种再研究不是对数学问题的重新研究,而是针对整个数学研究的反思,超越了数学研究的问题,从整体上认识数学。

在这之后,仿造元数学,在某一学科名称前加上前缀“元”(meta-)的学科不断涌现,如“元逻辑学”、“元伦理学”*一般认为1903年英国哲学家乔治·爱德华·摩尔发表的《伦理学原理》一书标志着西方元伦理学(Metaethics)的诞生或兴起,但“元伦理学”名称首次出现的时间不确定。摩尔发表的《伦理学原理》比阿尔伯特的“元数学”的成熟时间更早,但在元伦理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中也受到元数学思想的影响。、“元哲学”、“元社会学”、“元教育学”、“元美学”等。同时,与对象理论的术语相区别的元理论相关术语也出现了,如元方法、元问题、元分析、元规范、元命题、元归纳、元逻辑、元争论等。不过将元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运用于其他学科远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由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研究对象和理论特点的差异,在将元数学思想方法运用于其他学科的过程中形成了至少三种不同研究范式*美国学者锐查在《社会学元理论的研究现状》一文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将当前元社会学研究细分为八大类:第一类是“范型派”,第二类是“社团派”,第三类是思想流派,第四类是对前三者的动态研究,第五类是社会学理论家个人,第六类是社会背景对社会学的影响,第七类是不同语言工具对社会学理论的影响,第八类是辨识和归纳社会学理论现状。参见[美]锐查著,赵善阳译《社会学元理论的研究现状》,《社会》,1987年第6期,第11-12页。郑金洲在《“元教育学”考辨》一文中,将元学科研究范式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元伦理学、元哲学为代表的研究范式,一类是以元社会学为代表的研究范式。作者认为元教育学研究应综合两种研究范式,讨论元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参见郑金洲《“元教育学”考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年第3期,第1-14页。:

第一种研究范式,吸收分析哲学、元数学的形式分析思想而形成,该范式不涉及学科的具体理论内容。20世纪随着哲学对语言的关注,分析哲学的形成,奠定了诸如元伦理学的基础,同时也促使元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在应用于其他学科时,发展转变成对学科自身理论进行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如论证其逻辑的合理性、语言描述的恰当性。元史学、元哲学等学科倾向于这种思路。虽然,不是所有的学科都像数学那样能够转化成形式符号系统,但“任何学科知识最终都是运用语言,以概念、命题或陈述的方式呈现出来”[3],因而对学科进行语言的形式分析成为可能。如海登·怀特的《元史学》代表了历史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奠基之作。

传统哲学家关注的重点不是实在,就是主体如何认识实在。传统哲学家将语言作为表达思想的工具,即实在通过语言表达思想。而在分析哲学家那里,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语言不是透明的,语言本身也是有内容的。因而思想能否通过语言完全表达也就成了问题。不仅如此,语言符号包含了能指与所指,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它的形成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因而能指与所指(概念)之间可能出现模糊性,表达不清楚的情况。运用逻辑分析和语义分析方法分析对象学科的概念、命题或陈述,澄清语言、消除混乱,使对象学科逻辑化、科学化,使对象学科的思想明晰和确定,甚至帮助解决对象学科的难题。如乔治·爱德华·摩尔的《伦理学原理》力图从语言角度澄清伦理学的问题、分析伦理概念和命题、审查理论的逻辑等。

第二种研究范式,受到科学哲学(如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科学学(如J. D.贝尔纳的《科学的社会功能》)反思学科发展的立场影响,一些学科的元研究主要关注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如学科理论的产生、途径和过程)和概念、学科发展的社会和心理基础、学科理论评价的方法、学科与社会的关系(如学科的社会功能)等。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对学科理论进行语言分析、命题分析以及命题与命题之间的逻辑论证。如一部分元社会学理论研究者将社会学认知过程、社会学家、社会学团体、社会学研究活动等当作社会现象,研究社会学研究的规律,因而元社会学又被认为是社会学的社会学。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科是在反思性立场前提下,将对象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形成,如历史哲学*“历史哲学”的概念在1756年由伏尔泰于的著作《风俗论》中提出,认为历史哲学是对历史的哲学理解。美国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的历史哲学称为“元史学”,著有《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1973)一书。不仅名称上不同,在研究范式上,代表了历史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运用形式主义方法建构起结构主义文本分析理论”。。历史哲学是对历史的哲学阐释,包含了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前者是对历史的本体研究,如标志着历史哲学确立的著作——维科的《新科学》——提出人类能够认识自己的历史,并将人类的历史整体进行分期*维科的《新科学》将人类的历史分为神的时代、英雄的时代和凡人的时代三个时期。,这种研究是对历史过程本身的整体研究。与前者不同,分析的历史哲学是对历史认识的性质、方法的分析,人的认识能力等的批判,被称为历史学的认识论。因此分析的历史哲学也属于元学科性质的学科。虽然学术界对它们的称呼通常不是以元学科的形式命名,但它们也是对对象学科的后研究、整体性的研究,在思维层次上超越了对象学科,因而属于具有元学科性质的学科。其中一部分分析的历史哲学家的研究范式属于第二种。

艺术史哲学也是一门反思艺术史研究的知识。丁宁在《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史哲学》一书中将其艺术史的元学科研究作“艺术史哲学”解读,所谓“哲学”是对知识、信条等的有效性、可信性、可能性和价值性的反思,所谓的“艺术史哲学”不是关于艺术史现象本身的实证与清理,而是对艺术史这一学科的诸种原则(相关的概念、方法以及研究的倾向等)的批判和再思[4]4。艺术史哲学是“对艺术史的思究的思究(所谓思之思、元意义上的反思等)”[4]10。

第三种研究范式,将前面两种研究范式结合起来。既对学科概念和命题展开逻辑分析、对学科理论描述展开语言分析,被描述为对象学科的“静态的”、“同时性”分析。也涉及学科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分析(如学科历史、学科共同体、社会历史条件对学科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等,被描述为对象学科的“动态的”、“历时性”研究。如部分元教育学的学者倾向于综合前两种研究范式,取长补短。历史哲学、元美学等学科的个别学者没有固守已经形成的研究范式,而是选择了不同的范式。元学科研究越来越趋向多种研究范式并存。

二、元美学与元艺术学研究范式

上述三种元学科的研究范式,没有在元学科研究中达成共识。以某一学科为对象学科的元学科研究,在研究对象和范围上目前也很难达成共识,一些以元学科命名的学科仍然分歧较大,如元美学。“元美学”(metaaesthetics)的概念由英国的约翰·威斯道姆在1948年提出。到目前我国出版的元美学著作有三本,但关于元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观点各异。曹俊峰的《元美学导论》一书继承了第一种研究范式,即吸收分析哲学的思想、观点、方法,认为元美学应该对美学陈述进行逻辑分析和语言批判,以美学语句或命题作为研究对象,元美学即对美学陈述的陈述[5]29,不涉及美学的理论问题,对美学具有的 “疗救”功能,担当着助产者角色。莫其逊《元美学引论——关于美学的反思》一书也认为元美学是对美学基本问题的反思,不过其反思的范式不同于曹俊峰的元美学。莫其逊在其著作中明确指出他的元美学是吸收了科学哲学与科学学的原则和方法的合理之处,其元美学是对美学的历史与学科定位、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审美现象与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学理论形态、中国美学研究的现状与希望六个方面的理论问题进行反思性研究[6]4。王志敏的《元美学》认为,如果把美学限定在讨论艺术问题,那么元美学就是讨论如何讨论艺术问题的[7]1。换句话说,元美学研究如何叙述美学,重点放在“如何”二字[7]2。作者试图用结构主义方法叙述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范畴:将美学家的美学理论放在作者建构的三大美学体系下考察、美的定义放在四个要素下考察、美感理论放在关于美感本质的四个问题下考察、人本理论的三个类型分析、审美形态特征分析等。王志敏的元美学是对美学知识的结构分析,也属于第二种研究范式。

在我国,元艺术学概念的提出相对较晚。李心峰在1988年发表的论文《艺术学的构想》中提出元艺术学的概念,受科学学关于“科学也应该研究它自己本身”的感召,提出将艺术学自身作为元艺术学的研究对象,“探索艺术学自身的对象、方法、范围、体系结构等问题的学科,这就是艺术学学,或叫元艺术学”[8]。李心峰接着在1997年出版专著《元艺术学》,更进一步指出元艺术学是关于艺术学本身的反思研究,并明确了元艺术学的研究范围:“乃是艺术学自身的历史、对象、方法论、根本道路、构架方式、主要构成要素等一系列原理论性质的基本问题”[9]2。元艺术学研究受到他人质疑之后,李心峰在《元艺术学再论》一文中论证了元艺术学研究的必要性,对元艺术学和艺术学的对象做了区分,元艺术学不以“艺术”作为直接研究对象,而是以“艺术研究”、“艺术理论”、“艺术学”为直接对象,认为元艺术学的目的是科学、有效地开展艺术学研究,最终为更好地阐释艺术服务[10]。作为元艺术学的首要倡导者,李心峰对元艺术学的对象、范围和目的都做出了分析和界定,其研究主要受科学学研究成果的影响,属于上述第二种研究范式。

其他学者自觉以“元艺术学”、“艺术学元理论”为主题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数。夏燕靖在《以艺术学元理论与本理论研究为要义》一文中把艺术学元理论研究限制在第一种研究范式内,“不针对艺术学理论问题作实质性的探讨,它主要是通过理论的形式逻辑研究来分析、验证和拓展艺术学理论确立的合理性、正当性和有效性”[11]。而把对艺术学的对象、范围和研究方法几个方面的内容剔除出元艺术学领域,将其称之为艺术学本理论。还有学者倾向于把元艺术学近似于艺术哲学、分析美学,刘悦笛的论文《当今“元艺术学”的十个基本问题与五层基础架构》,“元艺术学”的概念所指的内容是对艺术的研究,更进一步说是对艺术的最基本理论层面的研究,换一种说法即对一切艺术的哲学化研究,即“元”的层面研究[12]。其“元艺术学”的十个基本问题包括:艺术本质观、非西方定义、艺术本体论、艺术形态学、艺术再现观、艺术表现论、艺术经验观、审美经验论、艺术批评观、艺术价值论。刘悦笛从“元”的层面理解“元艺术学”,将元艺术学与分析美学等同起来,抓住了元艺术学研究比对象学科研究“在逻辑层次上的更高一层”这层含义,但忽略了“整体认识艺术学”这一层含义。

面对元艺术学在研究范式上的分歧,应该反思上述研究范式,从中总结和分析出元艺术学研究应具备的特点。各门元学科已提出的学科研究内容是基于学科自身的特点提出来的,如元数学、元逻辑学、元伦理学注重形式分析,元社会学注重社会学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分析,元管理学提出管理学知识性质、来源及其检验等。因而,元艺术学的研究应在把握元学科研究的总体思路前提下,结合对象学科(艺术学)自身特点,构建元艺术学的研究框架体系。从元数学的创立到其他元科学研究范式的发展,笔者总结认为元艺术学研究应把握元学科研究三个方面的原则(内容):对象学科的反思性、对象学科的整体性、逻辑层次上的超越性。首先,元艺术学应是对艺术学理论的反思,反思其研究视角的恰当性、研究过程的合理性、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及其表述的准确性等。再者,元艺术学研究是从对象学科的整体进行研究,研究牵动对象学科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包括知识体系的基本问题,影响学科发生、发展的全局性问题等。最后,元艺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逻辑层次上比一般问题更高一层,如艺术学的逻辑起点、艺术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等。但对象学科(艺术学)自身研究的、部分带有哲学性质的问题并不属于元艺术学研究的内容,因为其不符合元艺术学研究的反思性、整体性的特点,如“什么是艺术”属于艺术学的问题,不属于元艺术学的研究范围,但对不同理论派别关于什么是艺术的研究成果(即理论)的讨论属于元艺术学的研究对象。

三、元艺术学研究框架构建

在总结了元艺术学研究的总体原则之后,接下来就可以在原则的指导下描述出元艺术学的研究框架。构建元艺术学框架之前需先明确研究对象。某一对象学科的元研究以对象学科作为研究对象,成为普遍的认识。因此,元艺术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学,但需要对“艺术学”做进一步的展开说明。艺术学至少包括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唐莹和瞿葆奎在《元理论与元教育学引论》一文中将“教育学”区分为:“有关教育学作为语言系统方面、作为知识体系方面、作为认识活动方面,以及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方面”,参见唐莹,瞿葆奎《元理论与元教育学引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年第1期,第1-14页。笔者在其基础上将“艺术学”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知识体系的艺术学;二是作为社会文化的艺术学,将“语言系统方面”、“认识活动方面”包含在“知识体系方面”。作此区分的原因有:第一,获得知识、知识的表述、形成体系三方面可以包含在“知识体系”之中,对知识体系的分析自然就包括了认知过程分析、语言方面的形式分析、组成体系的“材料”分析(如概念、命题)等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认识活动方面”、“语言系统方面”的内容。第二,语言的内容也反映出思维过程,即认知过程;语言是知识表达的形式,形式与内容是很难截然分开的,作为一个整体分析比较恰当。第三,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方面”表述为“作为社会文化的艺术学”,更向于把艺术学作为文化现象而不是偏向于社会学术活动,基于艺术学与美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紧密关系而做的定位。:一是作为知识体系的艺术学;二是作为社会文化的艺术学。

另外,为什么要进行元艺术学研究,即元艺术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构建研究框架之前需要明确的另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元艺术学研究的目的包括:第一,促进语言与思想的一致性、艺术学体系内的一致性、不同体系间的一致性;第二,促进艺术学知识的体系性、理论成果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第三,促进艺术学理论的客观性、理论成果应用的有效性;第四,把握社会系统中艺术学的研究、发展与定位,从而为其繁荣发展培育社会土壤。下面结合元艺术学研究三个总体原则、元艺术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将元艺术学的研究内容分为艺术学的一致性研究、体系性研究、客观性与有效性研究、内涵性研究、关联性研究五个方面,构建出元艺术学的研究框架(如表1):

(一)一致性研究。作为知识体系的艺术学,是通过语言文字、图表等等表述出来的,语言文字通过概念、命题等方式形成理论知识,因此元艺术学研究艺术学的语言与思想之间的关系问题,需要对艺术学理论进行语言分析、逻辑关系分析(命题、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同一艺术学体系语言表达准确、避免模糊性,确保艺术学理论描述的一致性,构建艺术学理论内容的秩序,构建不同学者的艺术学体系间的沟通和联系。该部分的研究试图回答:艺术学可能吗?何以可能?通过研究艺术学的语言与思想的一致性问题、同一艺术学体系的一致性问题、不同学者群之间语言的一致性问题来解答。

表1元艺术学的研究框架

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意义艺术学作为知识体系的艺术学作为社会文化的艺术学①一致性研究:对艺术学理论的语言分析,命题、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等②体系性研究:艺术学研究的对象、目的、范围、理论体系、方法、基本问题、研究范式、逻辑起点、学科性质等问题③客观性、有效性研究:艺术学知识与艺术现象、艺术实践的关系,艺术学研究成果评价,艺术学理论的本土性、地域性与普适性研究等④内涵性研究:某一流派发展与演变的过程、原因,形成不同派系的原因,理论流派之间的关系,理论家与理论体系关系,艺术学学科体系研究等⑤关联性研究:艺术学的历史及其发展逻辑、学科发生发展的背景和原因、艺术学的社会功能以及艺术学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如学术的渊源关系(如艺术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异质间的互动关系(如社会环境与艺术学的发展)等概念分析方法、语言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系统论方法、统计分析法、辩证思维方法等认识论方法、社会学方法、比较艺术学方法等历史学方法、解释学方法、现象学方法、社会学方法等促进语言与思想一致性、艺术学体系内的一致性、不同体系间的一致性把握艺术学体系的内部逻辑,促进作为知识体系的艺术学的体系性促进艺术学理论的客观性、有效性促进理论流派之间的融通、理论发展的深度与广度,促进知识体系内涵的丰富性、多样性把握艺术学研究、发展规律和艺术学在社会文化中定位,为艺术学发展培育社会土壤促进艺术学作为知识体系自身的正当性、科学性、合理性、成熟性确立其作为社会文化一部分的合法性地位;引导艺术学家科学、有效地开展艺术学研究

(二)体系性研究。作为知识体系,不仅仅在语言描述、概念和命题间无矛盾,还应该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从对象学科的整体性、逻辑层次上的超越性两个原则出发,需要研究艺术学研究的对象、目的、范围、理论体系、方法、基本问题、研究范式、逻辑起点、学科性质等问题。这些问题使艺术学作为知识体系构建起自身发展的内在原理(即艺术学理论内部是如何构建起来的),体现了作为知识体系的体系性。同时,诸如艺术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研究范式、逻辑起点在逻辑层次上具有超越性。这一部分的研究试图描述“什么是艺术学”,艺术学研究的对象、目的、范围、方法,等等问题,属于艺术学的属性,通过描述这些属性及属性之间的关系,来回答什么是艺术学。

(三)客观性、有效性研究。作为知识体系的艺术学,不仅对其进行形式分析、体系性的把握,还应研究艺术学理论的客观性,理论应用的有效性(对象范围的有效性、地域范围的有效性)。元艺术学应研究艺术学理论与艺术现象、艺术实践的关系,艺术学研究成果评价,以及地域差异背景下艺术学理论的特色,如艺术学理论的本土性、地域性与普适性研究等,从而促进艺术学理论的客观性、有效性。这一部分概括为回答“艺术学有用吗”,进一步的追问“多大程度上有用”、“多大范围上生效”。

(四)内涵性研究。作为知识体系的艺术学,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和团体,因而元艺术学应梳理某一流派发展与演变的过程、原因,形成不同派系的原因,理论流派之间的关系,理论家与理论体系关系,艺术学学科体系研究等,从而促进理论流派之间的融通、理论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实现知识体系内涵的丰富性、多样性等。

(五)关联性研究。艺术学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与社会其他因素关联在一起,互相影响。因而元艺术学应研究艺术学的历史及其发展逻辑、学科发生发展的背景和原因、艺术学的社会功能以及艺术学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如学术的渊源关系(如艺术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异质间的互动关系(如社会环境与艺术学的发展)等,从而为更好地把握艺术学研究、发展规律和艺术学在社会文化中的定位,为艺术学发展培育社会土壤。内涵性研究和关联性研究两个部分试图回答“艺术学如何发展”的问题。

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研究应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一)运用概念分析方法、语言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对(二)运用系统论方法、统计分析法、辩证思维方法等;对(三)运用认识论方法、社会学方法、比较艺术学方法等,对(四)和(五)运用历史学方法、解释学方法、现象学方法、社会学方法等。同时,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研究,对艺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一)的研究,实现思维与语言的一致性,艺术学概念、命题在语言和逻辑上的一致性;通过(二)的研究,实现艺术学作为知识体系的系统性;通过对(三)的研究,实现艺术学理论的客观性、有效性;通过对(四)的研究,实现知识体系内涵的丰富性、多样性。最终,通过对(一)、(二)、(三)、(四)的研究,实现作为知识体系的艺术学自身的正当性、科学性、合理性、成熟性。通过对(五)的研究,确立艺术学作为社会文化一部分的合法性地位;指导艺术学研究者科学、有效地开展艺术学研究。元艺术学研究内容五个方面的区分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各部分研究内容所适用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也有重叠的地方,为理解方便和体系构建的需要对其进行了区分。

表2元艺术学各部分研究内容的定位

元艺术学对艺术学具有引导、规范和提升的意义。艺术学的学者从艺术活动、艺术现象等对象中形成艺术学思想,元艺术学检验其思想的客观性,即客观性研究(如表2)。艺术学思想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元艺术学研究其内涵发展的规律,即内涵性研究。艺术学思想通过语言形成文本,元艺术学分析思想和文本的一致性,以及文本内容的一致性,即一致性研究。艺术学文本通常以知识体系的形式出现,元艺术学反思其体系性,即体系性研究。艺术学的知识运用于指导艺术实践、解释艺术现象的有效性,也由元艺术学检验,即有效性研究。艺术学作为一种思想观念融于社会文化之中,元艺术学反思其生成和发展,即关联性研究。

结语

以上针对元艺术学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研究:对元艺术学的研究对象、目的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元学科研究范式,从而确立了元艺术学研究应该遵循的三个原则,从而构建了元艺术学的研究框架,同时也为说明艺术学研究需要元艺术学的引导、规范和提升。但元艺术学的研究的价值是建立在艺术学研究的基础上。其他元学科已经为元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历史经验教训:“分析的历史哲学过分脱离历史本体来考察历史认识”,被批评为“历史虚无主义的幽灵”[13];进入20世纪,元伦理学一度成为伦理学研究的主流,在20世纪60年代有取代规范伦理学的趋势,但由于元伦理学标榜 “价值中立”,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伦理学严重脱离人类生活现实的问题”,脱离实际道德生活,最终元伦理学研究也冷淡下来[14]。因而提醒了我们:元艺术学为艺术学自身服务,应是建立在艺术学研究的基础上,不可本末倒置。

参考文献:

[1]张家龙.论希尔伯特的元数学纲领及其哲学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07).

[2]郑金洲.“元教育学”考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03).

[3]唐莹,瞿葆奎.元理论与元教育学引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01).

[4]丁宁.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史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4,10.

[5]曹俊峰.元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9.

[6]莫其逊.元美学引论——关于美学的反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

[7]王志敏.元美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1.

[8]李心峰.艺术学的构想[J]. 文艺研究,1988(01).

[9]李心峰.元艺术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

[10]李心峰.元艺术学再论[J].艺术学研究,2008(01).

[11]夏燕靖.以艺术学元理论与本理论研究为要义[J].艺术学研究,2012(01).

[12]刘悦笛.当今“元艺术学”的十个基本问题与与五层基础架构——《当代艺术理论:分析美学导引》撰后[J].艺术百家,2015(01).

[13]杨耕,张立波.历史哲学:从缘起到后现代[J]. 学术月刊,2008(04).

[14]向玉乔.西方元伦理学解析[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

The Retrospection of Meta-disciplinary Research Paradigm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eta-art Research Framework

LI Jing-ming

(InstituteofArtsandCrafts,PutianUniversity,Putian,Fujian351100)

Abstract:There have developed three types of meta-disciplinary research paradigms in nearly one hundred years. This paper proposes principles of meta-art research by reflecting on both meta-disciplinary research paradigm and the existing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meta-art. After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f the principles, subjects, and aims of meta-art, it attempts to build a research framework to reveal its meaning and value, and to arouse academic circles’ concern.

Key words:meta-art; meta-discipline; research paradigm; research framework;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16)01-0035-08

作者简介:李精明(1987-),男,湖南长沙人,莆田学院工艺美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收稿日期:2015-10-17

DOI:10.15958/j.cnki.gdxbysb.2016.01.007

·艺术学学科建设研究专题·

学术主持人语

刘剑

艺术学作为新兴的学科门类,一直处于学科建设的学术焦虑和自我完善中。如何以自身的学科思维建构艺术学学科体系,成为艺术学学科同仁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期专题,在宏观层面,青年新锐李精明老师通过爬梳元学科研究范式进而提出元艺术学研究框架的构想,博士生周钟独辟蹊径,以上海美专校歌管窥蔡元培先生为中国艺术学研究带来的诸多启发,特别是在当下许多青年学者能“照着讲”清楚西方学者的艺术学思想和国家提倡文化自信的语境下,增强中国艺术学学科的主体意识值得首肯。在具体层面,北京电影学院的李云老师涉及到了门类艺术院校如何进行艺术学学科建设的现实问题。在学科层面,博士生孟凡生梳理了艺术与美学之间复杂的学术纠葛,这一问题还有继续伸展的学术空间。艺术学研究的学术关联复杂,本期专题在多维度和多层面展开艺术学学科建设的探讨,以飨读者。

猜你喜欢
研究范式构建
我国犯罪论体系之变革及刑法学研究范式之转型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论我国刑事错案防范的研究范式
行为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
从生态伦理观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梅因公式与清水江文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