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DOWN与上/下的认知语义学研究

2016-04-15 08:08宋晓晴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方位词语义学英汉

宋晓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83)

UP/DOWN与上/下的认知语义学研究

宋晓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83)

自20世纪80年代初认知语义学诞生以来,空间方位词便是认知语义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而空间方位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验观、原型观、意象图式观、隐喻观。无论在英语中还是在汉语中上/下都是重要的空间概念,因此本文将从原型观和隐喻观来研究UP/DOWN与上/下在使用上的异同点,进而探索两种语言在认知上的异同。

UP/DOWN;上/下;认知语义学;空间方位词;原型观;隐喻观

引言

认知语义学的主要观点包括经验观、概念观、百科观、原型观、意象图式观、隐喻观、寓比观、象似观、认知模型与激活理论(王寅2002),而空间方位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验观、原型观、意象图式观、隐喻观。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上/下都是重要的空间概念,心理学家Gibson(1969:376) 指出:空间的上下层面是最基本的,因为它植根于地球引力之中。因此本文从UP/DOWN与上/下原型观和隐喻观出发,进而探索两种语言在认知上的异同。

1.UP/DOWN与上/下原型观认知对比分析

1.1 原型观

原型义往往是人们首先获得的,也是语符最原始、最基本的意义,语义范畴就是围绕这个原型义不断向外扩展而逐渐形成(王寅2002)。具体到上/下,其原型义是指空间方向,但也有向其他意义的延伸。对于英汉两种语言,只有在了解其原型义的基础上,才能去了解其他意义。

1.2 UP/DOWN与上/下的原型义

1.2.1 UP的原型义

《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给出:①towards a higher position from the floor, ground, or bottom of something从下往上地;②towards or in a higher place向……上;③towards or at the top or far end of向……顶上,向……的远端;④if you sail or go up a river you go towards its source向……的上游。由此可推出UP的原型义是从……底部到顶部且为垂直方向,可组成grow up, walk up等词组。

1.2.2 DOWN的原型义

《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给出:①from above towards a lower place or position从上到下,从高到低;②at a lower place or position than usual处于比通常更低的位置;③at or towards a lower position or floor位于/朝向低处;④from top to bottom从顶部到底部。由此可看出DOWN的原型义是从…顶部到底部且为垂直方向,可组成fall down, go down等词组。

1.2.3 上的原型义

古代汉语中,上本义指高处、上面。《现代汉语词典》中上作为空间方位词意义有:①位置在高处,与下相对:楼上、上边;②由低处到高处:上山、上车;③词序或时间在前:上古、上卷;④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晚上,桌上,组织上。由此可见位置在高处的意义被保留下来,并且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其他的意义,上的原型义是位置在高处。

1.2.4 下的原型义

据甲骨文可知,下的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指下面,位置在下。《现代汉语词典》中下作为空间方位词意义有:①位置在低处,与上相对:下层,下款;②由高处往低处,降落:下山,下车;③词序或时间在后:下次,下卷。由此推断,下的原型义是位置在低处,与上相对。

综上所述,英语UP的原型义是从……底部到顶部,DOWN的原型义是从……顶部到底部;汉语上的原型义是位置在高处,下的原型义是位置在低处。因此UP与上,DOWN与下并非完全对应。同时,英语中对UP/DOWN的界定十分严格,指垂直方向上的高低,而汉语中位置在高处和位置在低处却没有严格的界限,无论垂直与否都可用上/下的概念。

2.UP/DOWN与上/下隐喻观认知对比分析

2.1 隐喻与空间隐喻

Lakoff和Johnson(1980:14)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隐喻的认知观,认为隐喻是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根据始源域的不同,概念隐喻可分为空间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空间隐喻是以空间为始源域,把空间概念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我们的一切活动都在空间中进行,因此人类最基本的认知域是空间域,空间隐喻来源于直接的身体体验。UP/DOWN与上/下的空间域可以映射到时间域、状态域、数量域、社会地位域和范围域。

2.2 UP/DOWN与上/下的空间隐喻

2.2.1 时间域

汉语中上可以表示较早的、过去的时间,如上午、下周,下可以表示较晚的、未来的时间,如下午、下周。而英语中上午和下午是morning和afternoon,上周是last week或previous week,下周是next week或following week,并没有涉及上、下的概念。汉语之所以用上、下来表示时间,可能源于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太阳在早上升起,午后落下的自然现象来判定时间(蓝纯1999),这说明空间隐喻直接来源于人类的生活体验。英语中UP和DOWN也可以表示时间,如up to now、down the ages。

但UP和DOWN在表示时间时,与高、低没有关系,不能与汉语中的上、下相对应。英语表示时间是基于水平方向,而汉语时间移动的方向是垂直型,时间自上而下,如同河流一样从高处向低处流,从上游到下游(余维1997),因此汉语中上、下能够表示时间的先后。

2.2.2 状态域

状态是静止的,英汉中的上、下可以映射到状态域。汉语中上、下用来隐喻状态的情况有:上岗、下岗、上上之策、私下讨论。英语中可用UP和DOWN来隐喻情绪状态:Happy is up, sad is down; Conscious is up, unconscious is down; Health and life is up, sickness is down; Good is up, bad is down (Lakoff & Johnson1980:15-17).英语中除了用UP和DOWN表示状态,还可用on, under, below, high/low等。

汉英均可用确切位置来喻指抽象范围,但是汉语比较概括、模糊,基本是处于积极良好状态用上,处于消极状态用下,因为人类是直立行走的动物,头在上,脚在下,健康的人以站姿或坐姿进行工作,生重病的人才卧床不起,死去的人都会倒下,说明隐喻源于人们的身体体验(李金秀、黄清华2006)。英语则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确切的介词,具有强大的创造性。

2.2.3 数量域

利用上、下概念来表示数量的增减也十分普遍,数量的增减本就与现实生活中的高、低位置的变动有直接关系。具体到汉语中表现为:上涨、上升、下降、下跌。英语中UP和DOWN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动态增减,像go up、come down。

英汉用上、下表示数量时,基本相互对应,均取决于上、下浮动的图像效果,增加用上,减少用下。

2.2.4 社会地位域

上、下可以隐喻权势级别的高低,上代表权势级别高,下代表权势级别低。自古以来汉语就有用上、下来表示社会地位高低的习惯,如:上至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三教九流。英语也是如此,像颁奖时,冠军位于最高处,亚军次之,最后是季军。具体到文中:

He has come up in the world.

He has come down in the world.

英汉都可以通过上、下来表示地位权势的高低贵贱,但是在表示社会地位中暗含比较的含义时,汉语中多用高、低的概念,如:不能说我比他职位上/下,只能说我比他职位高/低。

2.2.5 范围域

汉语中上跟在抽象名词的后边或组成在…上表示在某方面,像学术上、在历史上。但是下不能直接跟在抽象名词的后边,组成在…下的结构时也只能表示处于某种状态,如:在恶劣的环境下。可见上、下在表示范围时具有不对称性,其原因是受到语法结构的制约,二者所映射的目标域不同造成的(朱晓军2008)。而英语中表示某方面只能借助于副词或短语,英语介词本身难以实现,如:

副词:academically, politically

in +n.: in academic/politics

in terms of +n.

3.结论

通过对上/下原型观的认知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汉语是概括性语言,上/下是垂直方向上的认识,且没有严格的概念界定,无论垂直与否,均称为上/下。而英语是曲折性语言,有形式的变化,结构形式相对固定,对上/下的概念界定十分严格,UP/DOWN是指垂直方向的上/下。这说明汉语对上/下这两个空间概念的认知多为概括性、模糊性的,英语则用多维度方位介词来体现其精确性(吴静、王瑞东2001)。通过对上/下隐喻观的认知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上/下大都具有隐喻义,但具体到时间域、状态域、数量域、社会地位域以及范围域又各具特点,从而反映出英汉两种语言认知观的不同。

通过对上/下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发现英汉在原型观和空间隐喻上的一些相似性,这体现了人类认知的普遍性,但由于历史文化、语言体系、社会环境等因素,人类在认知上也出现了差异,认识并把握这些差异性有助于提高英汉互译。

当然,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还需进一步完善。首先,研究范围有限,只就上/下这一组概念展开研究,尚未扩展到其他方位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对于英汉空间隐喻的对称与不对称未展开具体分析。最后,对方位词的原型义与隐喻义的判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应加入对语料库的分析与总结。

Gibson, E. 1969.PrinciplesofPerceptualLearningandDevelopment[M].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Lakoff, G. & M. Johnson. 1980.MetaphorWeLiveby[M].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蓝纯.1999.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4).

李金秀、黄清华.2006.空间隐喻的共性与个性[J].理论月刊(3).

王寅.2002.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吴静、王瑞东.2001.空间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3).

余维.1997.时间指示语用对比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

朱晓军.2008.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6-07-28

猜你喜欢
方位词语义学英汉
有讲究的方位词
条约演化解释:合法性、语义学分析及近似概念
动物们的聚会
哈特的语义学
汉语方位词研究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基于汉语方位词特点的二语教学策略——以“左”“右”为例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财产权概念的语义学考察
西方语言哲学与俄罗斯当代语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