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学习化学,从学习中获得乐趣

2016-04-16 19:46孙静静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微粒选择题实例

孙静静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化学在改变人类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衣、食、住、行中处处可见化学的身影.因此,学好化学,才能更好地生活,创造更有价值的事物,丰富人类物质文化.如何才能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呢?

一、备课时做到立足于教材,合理渗透生活实例,理论储备高于教材

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初中化学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找到教材主干知识和生活的切入点.例如,对于“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材简要介绍了自然界中的物质构成,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物质构成奥秘的,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什么特征及怎样正确地表示物质的构成.教材配有丰富多彩的图片来诠释绚丽多彩的物质是有不同的微粒构成的,这些微粒分别是分子、原子和离子.那么,什么样的物质由分子构成,什么样的物质由原子构成,而什么样的物质是由离子构成呢?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些物质就是由这些微粒构成的.特别是,教师还会把微粒的性质总结为:①微粒很小,肉眼看不见;②微粒在永不停息地运动;③微粒之间有空隙.关于微粒的这些性质,在生活中有很多实例都可以证明.微粒很小,肉眼看不见.首先名字,我们叫微粒,就是这些粒子很小,有多小呢?教材给出了一组数据,一滴水(约为0.05g)约有1.7×1021个水分子.这个数字之庞大,在生活中从来没有任何一种物质的数量用这个数值来衡量.为什么微粒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呢?生活中就有更多的事实.走在公园没有看到花,却能够闻到花香,酒香不怕巷子深,汤里加一点鸡精整碗汤都变得很鲜美,水里加一滴红墨水,整杯水都变红了,等等.有了这些生活实例,学生容易接受这个结论,并且这几个实例分别代表了构成气体、固体、液体的微粒都在不停地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和生活的联系之处在哪里呢?教材给出了压缩空气的实例,同时用压缩水很难的实验作对照说明不同的微粒之间的空隙不一样,根据生活经验,如果压缩木块比压缩水难度还要大,我们容易得出构成固体物质微粒之间的距离小于液体微粒之间的距离、小于气体微粒之间的距离.

二、从生活实例中引出化学物质的学习,注重化学实验,让学生在“玩”中获得知识和乐趣

纵观初中化学教材,学生基础实验总共有8个.近年来,中考考查中对学生实验的要求,学生的化学技能不再是解决几道偏难的化学试题,而是能够处理一些跟化学有关的实际运用实例,而化学实验的考查更易体现学生的化学素养.学生的基础实验1是“氧气的制取和性质”,这是学生学习化学之后第一次尝试做化学实验,本节课从复习氧气的用途引出课题氧气的制法,力求创设较新的教学情境,使化学学习更加贴近生活.然后选择生活中获取氧气的方法,使用“氧立得”制氧机,以及加入制氧剂不断地生产氧气,给学生一个信息,制取氧气需要药品(或原料)和装置,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研究思路作铺垫.接着让学生从原理的角度再次认识选择药品的要求.在课堂中以问题教学为主线展开.由于实验中展开较多,导致课堂时间不够用,最后小结忽视了,显得课堂很不完整.课后在认真翻阅教材时觉得有些内容可以挪后或前置,如氧气的检验可挪前至氧气性质中,收集方法可以只提排水法,后面再提排空气法,再来比较三种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优缺点.在化学教研员吴老师的建议下,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我们少说,多观察,看着不对拍下来,实验过后再投影分析,效果果然不错.

三、设计和实际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题型,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魅力

现在考试题型的转变,也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情景型、生产生活应用型的题目越来越多.这些题目的设计对于解决问题的学生来说,着实起到了鼓舞作用.例如,在学习金属活动性的时候,有这样一道题:处理含金化合物的废液,化学家设计了一个吸金袋,里面装有一种物质,只要把吸金袋浸入废液中一段时间捞出,就会得到黄灿灿的金子,吸金袋中装入的物质是 (选填“铁”或“碳”).程度中等偏上的学生看了这个题目之后,能够选出铁.这样,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化学试卷的结构是选择题60分,可以说“成也选择,败也选择”.对于化学练习中偏重选择题的练习,尤其是注重选择题练习的有效性.根据学校安排,我每周有两个晚自习辅导,我就在化学作业时段让学生写一张化学选择题练习卷,学生基本上20分钟之内都可以完成.第二天上课时评讲试卷,对于做全对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并从学习中获得乐趣.

猜你喜欢
微粒选择题实例
塑料微粒的旅程
塑料微粒的旅程
塑料微粒的旅程
单项选择题狂练
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
例说速解选择题的几种有效方法
致今天的你,致年轻的你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
完形填空Ⅱ
完形填空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