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CVR的影响

2016-04-19 03:29孟冰辉
河南医学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阿托伐他汀

孟冰辉

(舞钢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河南 平顶山 462500)



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CVR的影响

孟冰辉

(舞钢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河南 平顶山46250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CV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舞钢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50例,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治疗,观察1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常规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2组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对比分析治疗前后3组患者的CVR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3组CV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CVR无显著变化,观察1组、观察2组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2组CVR明显高于观察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可提升其CVR,且高剂量阿托伐他汀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可适当增加阿托伐他汀剂量来提升治疗效果。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阿托伐他汀;脑血管储备能力

由于具有特殊的药物机制,阿托伐他汀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效果显著,不仅能降低患者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避免意外风险的发生,对高血压、高血脂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1]。脑血管储备能力(CVR)是评估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病情和预后的主要指标,本文基于该指标来讨论常规剂量、强化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舞钢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50例,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5~71岁,平均(62.4±16.4)岁。观察1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46~69岁,平均(63.2±14.8)岁。观察2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48~72岁,平均(64.3±15.2)岁。经诊断,患者均符合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排除6个月内服用过降脂药物者,排除严重的心、肝、肾疾病者。3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每天口服阿司匹林100 mg,并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予降糖、降纤、降压、溶栓等对症治疗。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1组每日口服阿托伐他汀(浙江新东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127)10 mg;观察2组每日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疗程均为6个月。

1.3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3组患者CVR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2结果

2.1CVR治疗前,3组CV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CVR无显著变化,观察1组、观察2组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2组CVR明显高于观察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不良反应观察1组睡眠障碍2例,胃肠道反应2例,头痛1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观察2组睡眠障碍2例,胃肠道反应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对照组睡眠障碍2例,头痛1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分)

3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一种,内膜斑块沉积、动脉粥样硬化是该病主要发病机制。患者早期主要表现为脂类代谢异常,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动脉内膜增厚,并最终发展成粥样斑块[2]。因此,是否能有效降脂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关键。他汀类药物能有效抑制羟甲基戊二烯辅酶A的活性,降低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并促进血脂加速代谢[3]。在发生脑血管病变的情况下,CVR是主要代偿机制。和正常状况相比,脑血流在受到刺激时具有较高的灌注量,故能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药物治疗进行有效响应。

阿托伐他汀除具备他汀类药物常见的作用外,还能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胆固醇,调节血脂,对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CVR具有显著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经6个月的治疗后,观察1组、观察2组CVR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与观察1组相比,观察2组的CVR得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阿托伐他汀治疗,患者CVR明显改善,适当增加剂量,其效果更加显著。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4],患者口服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后,可通过稳定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来强化降脂。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阿托伐他汀用药安全性较高。

综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可提升其脑血管储备能力,且高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可适当增加阿托伐他汀剂量来提升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吴荣芹,王泽兴,高德杰,等.综合性护理干预对COPD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希望水平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2):3305-3307.

[2]徐伟.综合性护理干预对COPD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希望水平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9):219-220.

[3]袁远,徐燕,高旭光,等.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调控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0):1024-1026.

[4]曹瑞.阿托伐他汀与氟伐他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比较[J].当代医学,2013,(20):146-147.

(收稿日期:2015-11-01)

【中图分类号】R 743.3

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6.02.055

猜你喜欢
缺血性脑血管病阿托伐他汀
脉搏波传导速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老年后循环缺血中的检查意义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特点分析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效果与药理解析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临床分析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