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川仡佬族背背战景象追踪研究

2016-04-22 07:15熊袖足赵本志敖正雅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贵州贵阳550001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2期

熊袖足 赵本志 敖正雅(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 贵州贵阳 550001)



务川仡佬族背背战景象追踪研究

熊袖足 赵本志 敖正雅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 贵州贵阳 550001)

摘 要: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调查法和实地考察法,从历史文化景象、竞赛文化景象等角度对贵州省务川县仡佬族“斗牛”背背战进行挖掘、梳理、追踪研究。在阐述仡佬族“斗牛”背背战场地规则的基础上,总结其文化特征,探寻务川县仡佬族“斗牛”背背战背后所反映的古老文化特质。

关键词:务川县 仡佬族斗牛 背背战 景象追踪

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无疑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颗明珠。贵州务川县仡佬族“斗牛”背背战是仡佬族喜欢的体育项目,是农闲时候人们娱乐消遣的活动,是仡佬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以及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方式得以传承。9月是农家丰收的季节,也是仡佬族的吃新节,仡佬族背背战也随着仡佬族的吃新节拉开帷幕,和吃新节里面的推屎耙、飞坨(篾鸡蛋)、高台舞狮、仡佬族的祭天、祭祖、祭神、打仡佬族老字牌、现代体育运动篮球等文化狂欢活动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仡佬族吃新节间这般规模宏大的文化实践活动不仅有着传统文化观念的表述,也有现代体育活动的缩影,由此所辐射而成多元生态文化圈,是一部真实而生动的文化景象,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对仡佬族传统体育“斗牛”背背战的挖掘和梳理,是对少数民族体育的重视,鉴于此,该文通过“田野工作”对务川仡佬族斗牛“背背战”文化景象进行追踪研究,挖掘和梳理仡佬族“斗牛”背背战文化特征,探寻仡佬族“斗牛”背背战背后所反映着古老而又神秘的仡佬族文化特质。

图1 背背战骑跨方式

图2 背背战准备姿势

1 贵州省务川县仡佬族“斗牛”背背战历史文化景象

关于贵州省务川县仡佬族起源的历史文化有这种说法:在很早很早以前,为躲避战争的迫害,仡佬族的祖先便带着族人迁往高寒山区,于是扎根在这些极寒极冷之地,繁衍生息。这些地方荒无人烟,有的是山、树、和清澈的泉水以及除了玉米和土豆可以生长之外,其他农作物无法生长的土地,这些地方与世隔绝,堪比世外桃源,受恶劣环境的影响和土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仡佬族人们便以畜牧业为主,放牛是仡佬族孩子小时候必做的事,骑在牛背上,唱着欢快的歌曲和太阳一起出发,其乐融融,随着人口的增长,分为了上寨、中寨、下寨。一天,上寨和中寨的孩子骑在牛背上放牛,相遇在一处草木非常茂盛的土地里,两寨放牛娃争夺这块土地的放牧权力,都想把对方从这块土地上赶出去,但谁也不让谁,为了公平,于是约定,采用斗牛的方式,谁输了谁走,约定好以后,挑选出最大最凶的牛,双方骑在牛背上,追赶、拉扯,谁将对方先从牛背上拉到在地上,谁就赢,获得这块土地的放牧权,输的永远不能将牲畜再赶到这块土地上吃草。这比赛规则在仡佬族村寨逐渐传开来,成了不成文的规定。在一次比赛中,下寨放牛娃被拉下来,不幸被牛踩死了,为了报仇,孩子化身一头牛,供给其他孩子骑,从此下寨在比赛中没有输过。为纪念这个放牛娃,斗牛比赛一直在仡佬族村寨中延续开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仡佬族“斗牛”背背战也随着演变,为避免摔倒在地的人被牲畜踩伤,不再是骑在牛背上进行,而是演变成两人为一个组合进行,即一个人单脚骑跨在同伴的肩上,如图1所示,也不再是为了争夺土地,是为赢得糍粑之类的熟食,抑或为了赢得上姑娘家提亲的通行证。

2 贵州省务川县仡佬族“斗牛”背背战的竞赛文化景象

2.1 竞赛场地

比赛场地是一个以半径为2.88 m划的圆圈,在圈内进行比赛。这2.88 m有个关于仡佬族尽孝的故事。传说,有家人很穷,除了儿子跟老母亲以外,其他人都全饿死了,只听见老母亲用微弱的声音说,儿啊,要点粑粑,儿啊,要点粑粑,……适逢仡佬族“斗牛”背背战比赛,在一番祈祷放牛娃保佑之后,约上邻家伙伴报名参加了比赛,并且赢得比赛的冠军,将比赛奖品即仡佬族人家自己打的糍粑、种的玉米洋芋等带回家,从此母亲和儿子活了下来,母子一心向善,心存感恩,在接下来几次比赛中卫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仡佬族“斗牛”背背战需要一个完整的比赛产地,但人们一直持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直到有一天放牛娃和死去的仡佬族“斗牛”背背战冠军的老母亲同时托梦给族长,梦中母亲回忆以前,热泪盈眶,给族长说2.88 m,放牛娃也表示同意,后来演变成今天的正规比赛场地。

2.2 竞赛方法

两人一组,一人做“牛”,一上一下,上面的人单边骑跨在下面人的肩膀上,不论左边肩膀还是右边肩膀,先采取半蹲的姿势上牛,起来后下面的人用双手紧紧抓住同伴的脚,准备比赛。比赛时上下两人可同时进攻,但上面人只能抓对方的手,不能抓对方头发,头颈等部位,下面的同伴只能用肩膀去触碰对方,不能用手和脚踢对方。如图2所示,最初只有男生比赛,后来有女生参加,也有混合,四组男生一组女生组合为一个队,男生最开始穿背心,后来光着上身比赛,女生则穿背心参加比赛。

2.3 竞赛规则

每年比赛一般为两天,可根据报名参加比赛的人数调整比赛天数,但不超过三天,一般第一天为预赛,第二天为决赛。族长指定锣手,一系列祭祀仪式之后开始比赛,双方可指定首站的组合,锣声向后方可进攻,将对手抵出规定的圆圈,或者将对方上面一个人拉下,其身体的任何部位触碰地面则算数掉该次比赛,每队5组,采用五局三胜制。

2.4 竞赛奖品

仡佬族“斗牛”背背战最初的奖品是某一块土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奖品变成了仡佬族人家自己打的糍粑,种的玉米洋芋,甚至是自己家养的肥牛。另一种奖品则是提亲“通行证”,在仡佬族居住的地方,有这样特色的奖品,领取说亲信物,即小伙看上哪家楚楚动人的姑娘,就要向姑娘家下“斗牛”背背战的战书,姑娘家会请年轻力壮的兄长或亲戚(姑娘的守护神)迎战,若是姑娘家赢了,小伙则回家,永远不能打扰姑娘,若是小伙赢了,则可以见上姑娘一面(在斗牛期间,姑娘不住自己的家里,而住在隔壁邻家),并领取提亲的信物,若是有几个小伙同时看上姑娘,则采用斗牛的方式产生冠军,冠军不用再和姑娘家请的姑娘的守护神再比赛,而是直接赢得提亲信物。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有趣的民族,这种比赛的文化和提亲文化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是仡佬族家最本真最朴实的生活写照。

3 贵州省务川县仡佬族“斗牛”背背战景象下的仡佬族文化特质

3.1 历史悠久、独具一格的淳朴仡家文化

仡佬族“斗牛”背背战历史悠久,据文献记载,早在殷商时期贵州务川就有仡佬族居住,仡佬族将打猎获得的生活剩余产品—牛饲养起来,作为劳动工具,放牧就从剩余产品的出现开始,仡佬族“斗牛”背背战也就与之同时出现,背背战是仡佬族淳朴文化的真实反映,这种淳朴原汁原味的生活在今天依然纯在,即使受到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和冲击,仡佬族“斗牛”背背战也保持自己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和氛围,这种场景中可以感受到仡佬族人民的善良(表现在为避免摔下的人被牲畜踩伤,改成骑在人肩上)和淳朴。

3.2 顽强拼搏、团结友好的民族性格

从最初仡佬族“斗牛”背背战中,可以感受到仡佬族是一个勇于抗争、顽强拼搏、刚毅、不畏艰难的民族性格,不怕摔下来被牲畜踩死或踩伤,敢于担当为寨子争取土地用以放牧或者种农作物。为母亲争取奖品变为糍粑等食物延续生命,形式改变为两人组合一上一下,不骑在牛背上而骑跨在人肩上,减少了伤亡,不仅体现了仡佬族人民的孝顺,还体现出仡佬族的善良,淳朴的本质特性。在争取提亲信物的过程中,又表现出仡佬族团结协作,邻里友好的一面,不管是不是同姓,不管是不是亲戚,只要姑娘家说接到战书,姑娘需要在他们家住上一阵子,邻居家无条件答应,并且一起出谋划策,共同迎战,这将仡佬族互帮互助、团结友好淋漓尽致的展现给人们。

4 结语

通过挖掘、梳理、追踪贵州省务川县仡佬族“斗牛”背背战历史文化景象、社会文化景象以及竞赛文化景象,可以发现这些文化景象铭刻着仡佬族文化的历史记忆,深刻的反映了仡佬族村寨意识较强和他们邻里相处和谐的文化气氛,可以感受到仡佬族人民不屈不饶、坚强勇敢、敢于斗争、基安定团结的民族精神、民族特有的文化。这些民族性格即是面环祖先英雄情怀的传承,也是一种自然农耕争夺土地(最初的生存需要)直接体现,还是一种农闲时体育活动,并为仡佬族的说亲文化增添色彩。在今天,现代化进程加快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存在一定的碰撞和冲击,若不加强对少树民族体育的保护与传承加以重视,少数民族体育将面临濒危。因此,进一步挖掘、梳理、保护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迫在眉睫,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与优良的民族精神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王洪珅.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面临的冲击与调适[J].武术科学,2009(12):77-78,94.

[2]冯胜刚.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效传承路径的实证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2(2):159-164.

[3]曾晓静.变迁、互动、交融与发展——现代化进程中台江苗族体育调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2.124

中图分类号:G853/8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1(b)-01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