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开心扉,拥抱开学季的“小别离”

2016-04-24 02:57
十几岁 2016年9期
关键词:住校历史课舍友

敞开心扉,拥抱开学季的“小别离”

“这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父母的爱是为了离别。”这个暑假,电视剧《小别离》火爆荧屏,剧中主人公“方朵朵”“张小宇”因出国留学而不得不与父母分离的经历更引发了全民对留学低龄化的讨论。

其实,除了因外出求学而与父母分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身边上演着无数的“小别离”:喜爱的老师因为某些原因不再教授我们;新学期的开始意味着熟识的同学分散各班;离开父母,开启自己的住校之旅……面对十几岁生命中出现的这些“别离”,我们该如何应对?

来信一 再见,我的“宋欧巴”!

老师,你好!我是一名高二的学生。在开学之初给你这封信,是为了怀念我逝去的高一时光,以及纪念离我而去的“宋欧巴”。

“宋欧巴”是我们班的历史老师,姓宋,正宗湖南汉子一枚,生得高大威猛,拉高了学校男老师的平均身高,再加上他是90后,在给我们授课的70后、80后老师中,俨然是一个“小鲜肉”。在我们学校受欢迎的程度可以和宋仲基媲美,所以同学们都管他叫“宋欧巴”。

“宋欧巴”不仅颜值高,课也讲得非常好,各种历史故事和段子信手拈来。记得有次上课,“宋欧巴”说:“秦朝统一六国的顺序可以记为‘喊赵薇,去演戏!’(韩赵魏楚燕齐)”全班笑喷。但这个学期开始,“宋欧巴”不再给我们上课了,学校安排他去给另外的班级上课。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很伤心,还有我和几个女生甚至还哭着去找“宋欧巴”让他不要走,可他最终还是去了别的班。

现在的历史老师虽然有多年的教学经验,讲得也不错,但我总会不自觉地把他和“宋欧巴”作比较,总觉得他讲得不如“宋欧巴”。而且要不是他,“宋欧巴”也不会走。所以他叫我们上课答题或者布置任务的时候,我会假装听不见,或者直接拒绝。

现在的我越来越讨厌上历史课,有时甚至会在课上睡觉,有好几次还被班主任发现。虽然老师后来开导过我,但只要上历史课,我就会不自觉地发呆、胡思乱想,无法静下心来上课。我该怎么办呢?

心理解答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

低沉磁性的声音,憨笑时会伸手摸摸自己微凸的啤酒肚。我第一个最崇拜的老师欧巴显然是没有你的“仲基”欧巴来得帅气逼人,可是洋洋洒洒将语文变成一首让人沉醉不已的诗句时,我的心都要被语文的美融化了,也要被他帅哭啦。可聚散乃是常事,老师在某一天离开了学校,我狠狠地哭了一把,写了一篇怀念的文章在全班朗读,很多人也和我一起抱团感伤落泪。现在想来,这些青春过往就算难过也真是美好……

其实,我们都可能面临着一种分离性焦虑。它常用来指婴幼儿因为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其实,青少年、成人也会有这种感觉。面临生活中重要他人的离开,内心安全感及稳定感会削弱,我们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否认、愤怒、不安与沮丧,这种情感也是真实的自我情感的一种阶段性表达。我们无需否认也无需抗拒,顺其自然跳脱出来,看看我们正经历人生中怎样一个重要的时间段。

同时,那些曾经闯进过生命的人事,它们教会我们如何谈笑、如何看人待物、怎样姿态应对人生……不论它们停留或离开,它们的印记都变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带我们更好地继续前行。

我的老师让我生活得更真实,更尽情。那么,是否你的老师也在感召你更美好地努力生活?你是否能以此回应,做对他这份敬爱最好的成长感恩?带着“宋欧巴”教你的凡此种种历史课感受,相信,他爱的历史课,你可以继续学得更好。

每个人孤单降临人世,在相伴和分离中取暖、成长。让我们感受这份真实情绪,不阻不抗,带着感化与烙印更好前行。

——卜晓娟(长沙市南雅中学心理老师)

来信二 老爸老妈,我要回家!

老师,你好!今年7月我经历中考,成为了一名高中生。因为高中学校离家很远,所以父母提议让我住校,想着可以摆脱父母的管束和唠叨,我便欣然接受了父母的建议,开始了我的住校生活,但我现在却很后悔住校的决定。

我是一个特别怕黑的人,以前每次家里停电,父母都会陪着我,但我住校之后,只能硬着头皮“克服”自己的恐惧:有一次,我半夜醒来去上厕所。因为宿舍和走廊都关着灯,我特别害怕,便想着喊一位舍友去陪我。但是害怕麻烦她们,就一个人“黑灯瞎火”地在宿舍摸索着穿鞋、去厕所。好不容易来到走廊,看着前方黑黢黢的一段路我特别害怕,只能折返回寝室。这样折腾一下,后半夜几乎没有睡着,第二天上课睡觉还被老师批评了。

就在前不久,我和舍友还因为一些小事发生了矛盾,心情很不好,想跟妈妈打电话倾诉一下,但打了好几个电话都没有人接。当时我感觉自己就像被这个世界抛弃了一样,自己一人躲在学校的厕所放声大哭。后来妈妈给我回了电话,我心情很不好,责怪她为什么不及时接我的电话,便和她在电话里面大吵了一架。

虽然住校时间不长,但我却丝毫没有体会到住校的快乐。现在,我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回家,上课也听不进去,我该怎么办?

心理解答

打开心扉,享受成长

离开亲切的家人和熟悉的环境,独自面对新的生活,我们会对周围的人、事变得非常敏感,会想念以前熟悉的人和事;尤其当自己跟不上学校快节奏的生活、与同学间有些许不愉快时,我们常常会委屈得泪水哗地一下就浸湿了脸庞,甚至心里有一股“我要回去”的冲动。这是我们适应新环境的必经过程,相信在学校你会找到“同病相怜”的伙伴。

其实,即使不住校,这样的事情还是会发生。因为你是一个渴望成长和突破的孩子,而且总有一天你要独立生活。所以,放松心情,允许自己或者同学在适应过程中有情绪、有失落、有挫折;也别怕打扰老师和同学,相信他们时刻期待与你并肩作战,陪伴你一同成长——“革命情谊”是值得一辈子珍藏的。

虽然成长常常伴随着泪水,但尝试独立面对绝对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从你决定住校开始,就已经向成长迈开了一大步。与舍友发生矛盾时,你知道向妈妈求助;面对黑夜,你尝试克服恐惧,还不忘记体贴舍友(怕麻烦她们)。这些都是你对成长的探索,我们不必因为探索过程中碰了钉子而忽视自己成长的巨大潜能;改变一下思路和策略,你会为成长的美妙而惊讶!

——易溪宇(长沙市南雅中学心理老师)

心理测试:叫你一声“跟屁虫”,你敢答应吗?

每一个人都想着自己要做一个生活独立、精神独立的人,但对父母、朋友等人的依赖却让我们贴上了“黏人”“跟屁虫”的标签。那么你是否具有依赖型人格呢?下面的测试将告诉你答案,一起来测测看吧。

1.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作出决策。

2.无助感,让别人为自己作大多数的重要决定,如在何处生活,该选择什么职业等。

3.被遗弃感。明知他人错了,也随声附和,因为害怕被别人遗弃。

4.无独立性,很难单独展开计划或做事。

5.过度容忍,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6.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以逃避孤独。

7.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8.经常被遭人遗弃的念头所折磨。

9.很容易因未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

只要满足以下特征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依赖型人格。

(本测试仅供参考,非专业心理指导。)

过分依赖他人不仅会对他人造成困扰,还会严重阻碍个人的成长。克服自己的依赖性,我们可以试试以下的方法:

1.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习惯性地依赖别人去做,哪些是自己作决定的。你可以每天作记录,记满一个星期,然后将这些事件按自主意识强、中等、较差分为三等,每周一小结。对自主意识强的事件,以后遇到同类情况应坚持自己做。对自主意识中等的事件,你应提出改进的方法,并在以后的行动中逐步实施。

2.“你真笨,什么也不会做。”“瞧你笨手笨脚的,让我来帮你做。”……如果童年时父母、长辈、朋友对孩子说过类似的话,在他们的心中会留下自卑的痕迹。你可以把这些话语仔细整理出来,然后一条一条加以认知重构,并将这些话语转告给你的朋友、亲人,让他们在你试着干一些事情时,不要用这些话语来指责你,而要热情地鼓励、帮助你。

3.每周做一些略带冒险性的事,例如:独自一人到附近的风景点做短途旅行;独自一人去参加一项娱乐活动或一周规定一天“自主日”,这一日不论什么事情,决不依赖他人。通过做这些事情,可以增加你的勇气,改变你事事依赖他人的弱点。

猜你喜欢
住校历史课舍友
编读往来
同一条毛巾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无债一身轻
分析住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现况
“五味杂陈”——让历史课充满“历史味”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新技能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
读中学的孩子突然爱打扮了